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要義總結(唐仲容)▪P3

  ..續本文上一頁突出。所以,心、意、識叁,實質就包括這八種識。叁能變主要指的是前六識,前六識緣的境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那麼,前六識在緣六塵的時候呢,它了別境界的作用很突出,所以前六識又名了別境識,因爲它了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作用最爲顯著。

   在前六識當中,意識就不止一個意識,雖然有幾部分,但總的來說是第六意識。有幾部分,一個是五俱意識,又叫明了意識,它是前五識生起的時候,它與前五識同時起,另外還有夢中意識、定中意識、獨頭意識及亂意識。夢中意識,是我們做夢,夢境就是夢中意識顯現的。定中意識,是一種特殊的定境,有它的特殊性 獨頭意識,就是也不是五俱意識,也不是夢中意識、定中意識,而是一種隨常獨自生起的意識,在哪些時候生起呢?比如晚上是醒的,眼又未見色,耳又未聞聲,鼻又未嗅香,舌又未嘗味,但是呢,它意識在這裏想、那裏想,這就是獨頭意識。亂意識,就是心裏紊亂,沒有個秩序,一時想這裏,一時想那裏,精神上雜亂,意識不集中,這個亂意識,就有點近于那個瘋子,精神分裂症。

   前六識的性呢?通叁性,通善性、惡性、無記性。它的受呢?通苦受、樂受、舍受。這個受有的地方說是五受,增加了一個喜和這個憂。相應的心所呢?那有各有各的情況,前五識的心所呢?《八識規矩頌》說:“遍行別境善十一”,遍行五個,別境五個,善十一個,“中二(*中隨煩惱二)、大八(*大隨煩惱八)、貪嗔癡(*根本煩惱)”,共叁十四個心所。第六識的相應心所是五十一個, 它相應的心所最全面:有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五別境:欲、勝解、念、定、慧;善十一: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行舍、不放逸、不害;根本煩惱六:貪、嗔、癡、慢、疑、惡見;小隨煩惱十:忿、恨、惱、覆、诳、谄、驕、害、嫉、悭;中隨煩惱二:無慚、無愧;大隨煩惱八:不信、掉舉、昏沈、懈怠、失念、放逸、不正知、散亂;不定心所四:悔、眠、尋、伺。

   前六識起什麼作用呢?主要是造業,前五識也造業,是身業,如眼睛要看東西耳朵要聽聲音,嘴要吃東西,前六識造的都是善、惡、無記叁業,但在這些業當中,又以第六識的造業實踐最爲突出,“動身發語獨爲最,引滿能招業力牽。”第六識造業最凶,前五識也造業,但沒有第六識那麼突出,造了業,熏習成種,它就感當來的生命,將來的生活,就要靠前六識造的業熏成種感果,使我們生命相續成流,這也就是前六識的作用。前六識還有一部份作用,它主要變境,了境,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爲境,又能覺了這六塵是境。《八識規矩頌》說:“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八七好相鄰;合叁離二觀塵世,”它起的作用就是合叁離二觀塵世,前五識的作用著重在觀塵世,但是呢,也造業。意識呢?它主要是思維,概念的活動,二一個就是造業的作用。意識在什麼時候才轉呢?登初地就初轉,“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就完全轉了。

   你真正把《成唯識論》裏頭的阿賴耶識的內容弄清楚了,第七識的內容弄清楚了,意識和前五識的內容弄清楚了,對于唯識之學的基礎就打得很牢固了。有些人說唯識學不好研究,你只要提綱挈領,你把它的綱要抓住了,真正把這個《成唯識論》總結弄清楚了,弄透徹了,你就差不多了。

   四、六位心所:

   識爲心王,起時必有相應的助伴,即心所有法,此法有六位差別,謂: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根本煩惱六、小隨煩惱十、中隨煩惱二、大隨煩惱八、不定心所四,共五十一法。

   (詳見《百法明門論》和《八識規矩頌》)

   現在講心所有法,這裏面再提綱挈領講一下,心所主要是六位心所。遍行一類,別境一類,善法一類,根本煩惱一類,隨煩惱一類,不定心所一類,就是一類。將根本煩惱與隨煩惱分開了。心所有法,我們必定要曉得兩點:一個是心所。哪一個識、心王,比如前五識,相應心所有哪些?意識相應心所有哪些?第七識相應心所有哪些?阿賴耶識的相應心所有哪些?這個一定要弄清楚。第二點,這裏面什麼叫遍行?遍行心所是哪些?別境心所是哪些?善心所是哪些?這類心所要把它弄清楚,講得明白。

   遍行呢,就是遍于八識,這個遍行心所,八識心王都有,這是一個意義;二一個(是遍于)一切時、一切處,不管你八識在哪個地方,它都有遍行心所,不管八識生起來在哪個時間,都有遍行心所,所以名遍行。遍行心所就是作意、觸、受、想、思五種。觸、作意、受是感性認識,想是理性認識,思就是造作,就是實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理性認識到實踐;實踐又起感性認識,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理性認識又到實踐。這就說明了我們人的生活活動、意識,整個活動就是這麼一個過程。所以這個遍行心所相當重要,包括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和實踐活動,它說明了人的心理活動,幾個認識過程,造作過程。

   別境心所就是差別境界,欲、勝解、念、定、慧這五種法,個別境界而生,各有各的境界。境界有差別,這就說明我們的意識活動,我們心理活動的特殊現象。和別境心所不同,遍行心所是恒常都如此,識一生起,它不能例外。這個別境心所呢?它一定要有特別境界才能起。欲與所樂境、可樂的境界它才起,起貪欲,才有希望。勝解呢?要決定境,對于那個境界已經決定了,它才堅決忍可,絕不懷疑。勝:很特殊之義。解:理解之義。堅決認可,絲毫不懷疑,不動搖。念,要曾習境才起念,就是我們過去熏習的那些事,它才能夠記憶起,銘記不忘。定,是所觀境起。定爲什麼要所觀境呢?假如沒有所觀境,就像六祖說:“一念絕即死”。因爲你觀一個境來說嘛,你心專注在那個境裏頭就叫做定,沒有所觀境,就不能生定。慧呢?一方面可以說是所觀境起,一方面也可以說是依定境起。真正的慧依定生,沒有定就沒有真正的智慧。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慧就是簡擇爲性,分析一切問題。所以考慮問題就要心裏清淨,心裏不清淨,亂如麻,考慮問題就考慮不出來,多想無智慧,心裏亂,就想不出來。

   善心所呢有十一種:①信:信有實、信有德、信有能。有些人說:我相信佛法,我是個信徒。那個信徒不是我們光相信佛,光相信法,還有相信自己。信有能,我也能夠成佛,佛法的真理我也能夠通達。你還要相信自己有能,你才能學佛,所以信有能很重要。②慚③愧:慚就是我們做了不善的事,怕良心責備,而恥爲不善。愧就是害怕世間的法律和批評,不去做惡事,就叫愧。慚和愧雖然都是羞恥之心,但是它們有區別。④無貪⑤無嗔⑥無癡:是叁善根。⑦勤:就是精進。⑧安:就是輕安,輕安是一種定相。⑨行舍:心行平等,正直無功用,這是一種定境。⑩不害:是一種悲心,不忍傷害衆生的生命,不忍損壞人家的財物。⑾不放逸:由精進、無貪、無嗔、無癡叁善根力,嚴格要求自己修善斷惡。

   根本煩惱六:有貪、嗔、癡、慢、惡見、疑。惡見有五種,加上貪、嗔、癡、慢、疑,就成了十種煩惱。惡見有哪五種呢?有身見,有邊見,有邪見,有見取見,有戒禁取見。見取是什麼呢?本來那個意思是很惡、很錯,偏偏把那個見解當成是正確的。戒禁取呢?就是那些外道立的戒,這些戒本來沒有什麼意義,他偏認爲這些意義大得很,如認爲要吃多少苦,才能感哪種果,這個就叫戒禁取。疑:對于正法、正理,猶豫不相信。

   小隨煩惱十:忿、恨、惱、嫉、害、诳、谄、覆、悭、驕。中隨煩惱二:就是無慚、無愧。大隨煩惱八:不信、掉舉、散亂、昏沈、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這個隨煩惱主要是依根本煩惱産生的,爲啥又要分小、中、大呢?因爲它的活動範圍有小,有大,有不小不大叁類,所以稱爲小隨煩惱,中隨煩惱,大隨煩惱。這些都是惡心所。煩惱兩個字怎麼競呢?煩爲煩擾,惱爲惱害,它煩擾有情的身心,我們起了煩惱,心裏就不安;惱害我們有情,起了煩惱,我們有情就在生死苦海裏受苦。

   還有不定心所四:悔、眠、尋、伺。悔又叫惡作。眠,睡眠。尋,總略觀察。伺,精細觀察。爲什麼不定呢?它有時屬善,有時屬惡,有些心所有,有些心所又沒有,沒有一定,所以叫不定心所。悔:什麼是悔?比如我們做了善事,布施了錢財,布施之後又生起悔心,這就是惡的悔。如果當做某件善事而未做,産生後悔心,這就是善的悔。睡眠也有善有惡,《瑜伽師地論》上說:“初夜後夜, 悟瑜伽。”初夜就是晚上十點左右,後夜是五點之後,當中呢?十二點之後就是中夜分,中夜分就要睡,既如理,又如法。但有些人白天打瞌睡,孔子說:“宰予晝寢,斯曰: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汙也。”尋就是對于一種道理,粗略簡單地考慮。伺:對于一種道理,從頭到尾,從表及裏,從粗至細,由表象到本質,詳細觀察思維。尋和伺,也有善有惡。比如我們思維佛法很詳細,這些尋伺就是善法。有些人看了黃色刊物尋伺就是惡,所以尋伺也通善惡。

   這裏再補充一下,什麼叫心所?心有心王和心所兩部分,心王就是八識,心所呢?就是五十一法,是八識心王生起時,心所跟隨它作隨從,所以八識爲心王,心所就是臣。八識就好比是司令員,心所好比是警衛員。心王一起,心所也就同時起。我們講唯識,那個識字,《成唯識論》上面有這些話:“此中識言,亦攝心所,定相應故。”因爲每每言識,和心所對住來說呢,這個識就是識,不包括心所;如果沒有和心所有法對住談,那麼這個識就包括心所在內。

   五、四緣,十因,五果義:

   四緣者:(一)因緣:有爲法種子能生現行,現行熏成自種,此二互爲因緣…

《成唯識論要義總結(唐仲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