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死,只怕不能見佛聞法。多多見佛聞法,是解脫的主要條件。
叁、作意力:是說雖然逢遇惡友的違緣,但由決定的勝解,不爲其傾動破壞。《攝論》說爲:“已得一向決定勝解,非諸惡友所能動壞。”就是此意。
四、資糧力:《攝論》說的任持力,是說已經積集諸種善根,亦即是廣修了福智資糧,對某種事業具有堪能擔當的力量,叫任持力。對大乘教法生了堅固的信念以後,進一步的實行自利利他的事業——法隨法行,即是“已善積集諸善根故。”
善備福智資糧的菩薩由于是依外門修菩薩行,止觀的力量甚爲薄弱,定慧的力量尚未殊勝,所以未能忘捨所取著的外相,由于二取所引起的隨眠,未能令它不起,因在這個階段所修的諸波羅密多,仍然執著它的有相,不能了達它的叁輪體空,所以說“于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
第廿七頌:加行位猶存有所得見
現前立少物, 謂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 非實住唯識。
此頌說加行位,正明菩薩修學智慧,或求知真理的方便。菩薩經過一個長時劫修學,資糧圓滿,尚未悟道,見唯識性,所以進一步爲證唯識實性,勤修觀慧之加行,近見道故,名爲加行。又名順抉擇分,抉擇是智慧的功用。順抉擇者,謂隨順真如境界,起抉擇的智慧,又見真如境而不顛倒。則順抉擇分的行爲中須經四個位次。《識論》卷九:“如是煖、頂依能取識,觀所取空,下忍起時,印境空相,中忍轉位,于能取識,如境是空,順樂忍可。上忍起位,印所取空,世第一位,雙印空相。皆帶相故,未能證實。故說菩薩,此四位中,猶于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
一、煖:此謂菩薩依明得定,發起下品尋思,觀所取的名、義、自性、差別四法,皆自心變現,假施設有,實不可得,初獲見道慧火前相,故名明得。因見道體斷煩惱,如火燒薪,故喻見道智慧如火,此位菩薩,未得火體,而得火相,故立名爲煖。
二、頂:此位菩薩,依明增定,發起上品尋思,重觀所取的名、義、自性。差別四法皆自心變現,假施設有,實不可得,慧火明相轉盛,故名明增。
叁、忍:此位菩薩依印順定發起下品如實智觀,于所取空,決定印持,于能取空,亦樂順忍。忍即印可達悟之義,印前順後,故名印順。此位菩薩知妄識及心外境,其體皆空,印可達悟,故名爲忍。
四、世第一:此位菩薩,依無間定發起上品如實智,雙印能所二取空,從此無間,必入見道,故名無間。此位菩薩所得智等,是一切世間所有法中最殊勝的善法,故名世第一法。
如是所說四尋思觀是有漏的,四如實智通有漏無漏。頌雲“現前立少物”,謂修四觀四智之當前,在行者心識上,仍然有假立(施設)的少物,以爲能觀那所取能取外境爲空,而唯識實性是不空。故雲:“立少物”。這就是“有所得”了。佛教修行,一有所得,即是執著。執著即是戲論,是故非是真實之住唯識性。
前資糧位只是趣向唯識性的准備,此加行位,乃因福德資糧的具足,便可正式起程就道修唯識觀行。
第廿八頌:通達位能取所取皆空
若時與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通達”二字作取證解。“若時”是指由于加行位功德,于世第一法的最後一刹那,斷除分別二障種子,進入解脫道發生根本無分別智的時候。“于所緣”者,即唯識性——真如。“智”——是指體悟唯識性的無分別智。“都無所得”——指能所取皆空。
這一頌的意思是說:假若于加行位世第一法的次一刹那發生無分別智的時候,緣于所緣的真如理——唯識性,即無能緣的智,亦無所緣的境,??施一切能所之相,故曰:“智都無所得”。因前加行位存有二空之相,尚有所得,不能真實地住于唯識實性,此通達位應離二取,證二空,故曰“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人生自被一切煩惱障及愚癡無知之所知障障覆真實而不能如實了知,所以顛倒妄想而作諸業,受諸痛苦。從發心學佛起,直至加行位滿,未能通達此真理性,世第一後方始通達,忽然開朗,徹見真實,故名通達位。通達位即是見道,道即二空真如,亦即菩提實相,唯識實性。通達是無礙義,亦即能觀心與所觀境合一義,在見道以前,經過資糧加行,修諸福智,求證唯識實性,直到此時方通達開悟,故曰見道。
見道有真見道和相見道兩種差別:一、真見道位,由無漏無分別根本智,親證真如,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所取相,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故名爲真;二、相見道,相是類似義,即由無漏有分別後得智于真見道後,仿效真見道所有功能而起的行解,不能證理斷障,類似于真,故名相見道。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善達法界,得諸平等,常生諸佛大集會中,于多法門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證大菩提能盡未來,利樂一切。
第廿九頌:修習位捨二障得轉依
無得不思議, 是出世間智,
捨二粗重故, 便證得轉依。
此頌中前二句說前見道時,所證得無分別智,第叁句說修習位的境界,修行斷煩惱,後一句說修習位的結果。“無得”即前面的“智斷無所得”的無分別智境。因已遠離了能所取的分別戲論,故雲“無得”。“不思議”是形容無分別智的功用,以此無分別智“善契真如,功用難測。”無得是從分別智的漏上說,不思議是從其用上說,其作用難測,故曰不思議。這是根本無分別智,非世間的有漏加行智。故雲:“是出世間智”。因爲是斷了世間一切戲論分別,故名出世間。無分別智有叁義:一、無得;二、不思議;叁、出世間智。在真見道時既得此智,修道位中,八地以前,加功用行能再現前。八地以後,任運現起。又出世間智,必具二義:一、智體是無漏;二、親證真如。後得智雖是無漏,但不直接親證真如,故唯根本智得名出世間智。
“捨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粗重是種子的別名,二粗重即煩惱所知二障的種子,也就是二取習氣。這是二種生死的根本,故名粗重。“捨”有棄捨和斷除兩義,因爲捨了二種粗重的緣故,便證得轉依。所謂“轉依”即最後所證的二轉依果。依謂所依,即依他起。依他起有淨分和染分。轉有二種:一、轉捨,二、轉得。轉即是捨,名曰轉捨。如捨染即得淨,捨苦即得樂,捨遍計執即得圓成實,捨煩惱障得大涅槃,捨所知障得大菩提。此中轉捨轉得,都不離行者的內心識力,即以此故,成立唯識。《識論》:“成立唯識,意爲有情,證得如是二轉依果。
第 卅 頌:究竟位安樂解脫境界
此即無漏界, 不思議善常,
安樂解脫身, 大牟尼名法。
此頌說明佛果。其實,前第十地盡即佛果究竟境界。“此”指二轉依妙果。這裏用八個別名說明它。
1、“無漏果”:漏指煩惱。此二轉依妙果“不與煩惱相俱,不與煩惱相應,不被煩惱所縛”是出世間的無漏境界,性淨圓明,故曰無漏。又此無漏,非一般無漏可比,乃殊勝圓滿究竟之無漏。以二乘尚有微細的與第七識相應所知障未除,故雖亦稱無漏,然不能稱爲殊勝。菩薩雖亦得無漏,然未得其全,故不能稱爲圓滿,兩者均有所缺,故不能稱爲究竟也。
2、不思議:此二轉依的無漏果體,甚深微妙,超諸尋思分別,心言路絕,故曰不思議。
3、善:此二轉依果,既有順益之相,是清靜法又遠離生死、粗重因果以及一切染汙不善叁法,故名曰善。
4、常:此轉依果,常住真如,不生不滅,無有變易,盡未來際,廣度衆生,無有窮盡。故名爲常。
5、安樂:此二轉依果,無有逼迫損惱,清靜自在,故曰安樂。
6、解脫身:即解脫煩惱的纏縛以後所得之身,故名解脫身。叁乘雖亦離煩惱而得解脫身,然不能如佛果以十力功德莊嚴的清靜叁身。且二乘雖得解脫身,而不能得大牟尼的清靜法身,佛果則不然,既得功德莊嚴的解脫身,進而且能成就牟尼的清靜法身。
7、大牟尼:牟尼寂默義,得二轉依,成就最上寂默,智與法性,俱離言說分別故。
8、法:法即法身,具足無邊無漏功德法聚,故曰法身,若依廣義言之,以一切法爲身,名爲法身。此法身,在叁身中(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屬自性身。自性身即諸佛如來所證清靜妙理,受用變化所依的實性,萬善衆德的本性,亦叫做法性身,因是有爲無爲諸功德所依止故。
此自性清靜法身,不但佛有,一切凡夫亦具足,不過凡夫位上自性身被一切煩惱所覆蓋,所以只能叫做如來藏,而不能叫做自性法身,若是到了究竟位時,以其親證真理,才能叫自性身或法身。
學誠法師的《唯識叁十頌淺釋》,解釋基本准確明了,語言簡練流暢,是一篇好文章。
韓廷傑
《唯識叁十頌淺釋(學誠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