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量教誨大小權實,莫不並包。國難當頭,強鄰壓境,佛法重在實行,學佛之士當內護菩提,外護疆土。遂于愛俪園創設《華嚴大學》.敦聘佛教界耆宿月霞、應慈等大師在此主講。自己則殚思竭慮,既要編校《大藏》,又要抽空講學,還撰寫了《論尊崇佛教爲今日增進國民道德之切要》、《佛教進行商榷書》及《校經室秋夜粱談》等不少有革新概念的佛學論著,反複淪證,廣闡教義,力宏大願。在宗仰等苦心孤詣,循循善誘的辛勤培育下,華嚴大學造就了不:少弘法人才。
武昌起義,上海光複,舉國歡騰,流亡海外的愛國人士,接踵歸來,宗仰上人滿懷激情到吳淞口迎接孫中山和章炳麟等。中山先生抵滬後曾一度下榻愛俪園,章炳麟則還在此園與湯國梨女士舉行過結婚典禮。此時十裏洋場,龍蛇混迹,各種勢力,各個派系.勾心鬥角,隱患四伏,革命前途堪虞,宗仰憂心忡忡,爲拯溺解紛,極力向各方調停,並苦勸陳其美與陶成章以國事爲重,一致對敵。淞滬都督李燮和率師北伐,急待補充武器彈藥,宗仰又爲之籌集巨款,資助軍需。
時移鼎易,民國建立,以前與宗仰一起共患難、幹革命的同志,有不少已高官厚祿、飛黃騰達,上人視榮華富貴如浮雲,不爲名累,不爲利誘,甘願托迹山林,晨鍾暮鼓,素食布衣,以終其身,《頻伽藏》功德圓滿.即去鎮掃:,歸隱金山。
金山寺始建于唐代。初名澤心寺,宋祥符間(1008--1016)改名龍遊寺,天禧五年(1021)始改今名。法戒森嚴,規模廣大,爲東南名刹。上人唾棄功名,足不越阃,在此協助秋崖藏和尚編纂《續金山志》,並浼請翁曾榮寫了跋語。
上人雖息影金山,棲心佛乘,然環顧政局,傾側擾攘;舉目山河,兵甲未息,傷時感事,禅余偶亦寄慨文墨,今錄上人和疚齋居士(即江蘇如臯名士冒鶴停)《潤州雜事原韻十二首》:
一
江南新占一枝春,俎樽熙熙慶得人。
折節名流求在野,更來方外問遺民。
二
公來江工正寒凋,雪後霜余柳幾條
不厭禅天清世界,坐看明月臥聽潮。
叁
宦海罕聞知疚士,山僧飽看大江雲,
相逢不道興亡事,且共談玄與論文。
四
人踏金鼈最上頭,江天一覽寺千秋,
塔鈴獨自吟風語,喚醒紅塵多少愁。
五
官衙近對寺中山,欲假先生半日閑,
來去不須煩迎送,奸留佳話在人間。
六
囑累宰官護刹靈,重光文治仰文星。
梵宮倘辟圖書府,王澤長流第一論。
七
商盤周鼎乎摩挲,蝕盡勳名可奈何。
天水波寒悲半壁,千年又見老東坡。
八
古今人事最難來,玉軸琅函付甲兵。
六十年間空劫火,文宗數合待公成。
九
恣搜遺籍蠹魚殘,金石評量論不刊。
身是宰官心是佛,要將僧製郅治安。
十
學士風流一解顔,且看楊柳舞腰蠻。
欲調金粉留春色,寫此江河畫此山。
十一
荷鍤隨肩一枘庸,卅年慣打曉霜鍾,
維摩揮塵天花墜,誰會文殊劍末鋒。
十二
熟讀《南華》夢覺安,聊穿衲漫加餐
自公管領叁山後,佛國無憂擁護難。
從這些詩裏,可以想見宗仰上人憂國憂民之心何嘗一日忘懷!
在金山時,宗仰曾奉函中山先生,邀請先生莅臨金山小住。此信文字典雅,情調閑逸,特錄全文,以飨讀者:中山先生偉鑒:
別來瞬經叁撚,賊人肆虐,公遊海外,仆隱山林,迺者,天相中華,神州再造,自由不死,幸福有歸矣。前讀滬報,敬悉公以國務馀暇,漫遊西湖南海,豪情逸興,不減曩年,羨甚!
近躬何似
金山亦系京口名藍,仆誼屬故人,曷勿杖策一遊,不惟可助逸興,且得舊雨重歡,籍傾積愫,想公遊興未瀾,當能慨允惠然莅臨,掃徑以待,即請賜複,並頌鈞安
不慧宗仰合十
九月二十叁日
1915年,宋教仁在上海被刺身亡,竊國大盜袁世凱陰謀稱帝的野心暴露無遺,日本帝國主義則乘機要挾。眼看大好江山將被斷送。上人極爲悲憤,奮筆疾書寫下了《宋殺憤言》和《討袁篇》。此時適《商務日報》舊友劉永昌(時任江蘇第六中學校長)寒假歸裏,前來告別。上人枨觸前情,撫今追昔,更不勝淒怆。乃即席繪《江山送別圖》一幅,並題詩一首贈之。詩曰:
籍君寒假返虞山,曾寫鄉心托畫圖;
此日重來相話舊,風光惜與別時殊。
江上風雲多變態,潮流東去故迂回;
天南地北烽煙起,底事英雄心未灰
北風寒厲歲雲暮,陰晦朝曦闇夕光:
憶自送君歸去後,蒼茫獨立怅空寂。
爭春千帆逆水舟,西湖風勁力難收;
憑誰赤手狂瀾仗,怅望雲天不勝愁。
江山送別,寓意何深!這首纏綿悱恻,哀惋動人的詩,立意清新,措辭隽雅。言爲心聲,是上人在敲警鍾,是上人無窮感慨之所寄托!果然,次年袁世凱即龍袍加身,粉墨登場,挂出了遺醜萬年的“洪憲”僞號。
《江山送別圖》這幅畫,劉永昌攜至家鄉後,常熟名士趙寬、沈石友、趙石、丁初我(祖蔭)等均深表同感,各有題詠,上人複依其原韻,各和一首,其詞尤警辟,傳誦一時。
袁逆稱帝,舉國震怒。蔡锷潛回雲南,袁聞而喪膽。宗仰政治頭腦靈敏,預感到雲南必將有一場討袁的革命大風暴、民國還有一線希望。他非常興奮,于是又握管揮毫繪了一幅《猿猴望雲圖》。猿猴,即隱指袁世凱,因袁已不齒于人類,故特在袁字旁加一(犬)也。望雲,即諷刺袁世凱憂心忡忡,眼睜睜地望著雲南也。不久,蔡锷果然在雲南舉兵起義,在全國人民一致憤怒的討伐聲中。袁逆被迫黯然下臺。這幅富有極大諷刺意義的《猿猴望雲圖》,既是一件非常名貴的藝術珍品,又是——件極其重要的曆史文物,是』二人又一具有政治遠見的傑作。這幅價值連城的名畫,現在還幸存在江蘇南京棲霞山文物樓。
上人在金山,掩關詠思堂,杜門謝客,埋頭閱藏叁年,l9l8年始出遊匡廬、黃山、九華、雁蕩、天臺諸峰。次年,上人偕同青權法師、楊州寂山、雨山法師,去南京棲霞山訪僧紹遺緒。犧霞山創建于南朝齊、梁年間,清代鹹豐時毀于戰火,幾成瓦礫,僅存破屋幾間,爲當家老和尚法意棲身之所。法意見上人到來,喜不自勝,堅請人上駐錫,複興棲霞,在青權、寂山、雨山等的懇求下,爲紹隆佛種,利益衆生,上人終刁:答應。
棲霞寺殿宇傾圯,荒廢已久,修複工程極爲浩大,原有山地寺産。盡爲當地縣府改作他用,上人據理力爭,並得老友劉永昌(時已改任江蘇省教育廳)奔走協調,終于將山地寺産收回。孫中山先生爲幫助上人修複棲霞特撥銀元一萬元,作爲歸還當年上人支援革命的借款,與上人有過交往的民國委員和文化界名人也紛紛助緣。爲便于運輸修寺物資和四方缁素前來參禮,交通部門還特令滬甯鐵路將南京郊區的松樹村車站,移至棲霞。上人升座之日,榛蕪中臨時搭起蘆棚二十余座,暫作棲所。四方英俊宿德,聞風禮谒,擁錫依止者逾數千人。禅衲景從,檀施雲擁,修複工程進展很快。此時上人年近花甲,爲中興棲霞,披荊斬棘,心力憔悴,大衆都勸他節勞保重,他卻說:“必大殿完成,余之志償,余之肩始可稍息。”弘願毅力,至爲希有。民國十年(1921)七月二十二日,大殿即將落成,修建尚未畢工,上人卻以操勞過度,遽爾圓寂,享年五十七歲。
宗仰上人潔身自愛,甘于淡泊;叁學勤修,律行精苦。貞節高風,缁素欽仰。對他的歸西,知之者無不悲悼。國民黨元老張繼、于右任、戴傳賢、吳稚晖、邵元沖、朱家骅、李烈鈞、居正等八人,以上人贊襄革命,竭智盡忠,夙著勳勞,在聯名上書政府的呈文中,對宗仰作了高度的評價:“迹其生千,襟懷磊落,德性堅定,聞義必先,避免若浼,實佛門之龍象,吾黨之瑰奇。”黎元洪總統所題贈的“奧旨遐深,道根永固:辭機曠遠,名翼長飛。”這幅挽聯,一代宗匠宗仰上人可以當之無愧。
國學大師章炳麟對上人非常推重,譽之爲“晚明旭大師後,叁百年來發揚勝義第一人”。聞此噩耗,哀痛異常,揮淚寫下了一首可歌可泣,脍炙人口的墓志銘:
“彼世如蠅,茵翠腐蒸,公逃于僧,朱張不恒。見龍在田,戊狄是膺,漢道既升,歸而擔簦。淒然如水,嗚呼禅師!其所以爲,如來乘欤
”
爲了紀念上人的功績,在棲霞山創辦了《宗仰中學》,抗日戰爭前夕,當局還准備爲他舉行隆重的國葬。
宗仰上人,忠昭日月,義薄雲天。勳業可觀,高風可仰,不僅是當代高僧,而且是一個深明大義、滿腔熱情的革命家、著名的詩人、畫家和教育家。如臯文士冒廣生(董小宛之夫、清初大名士冒辟疆之後)曾有詩稱頌:“江南兩詩僧,寄禅與宗仰。”
薰質久而彌芬,蘭性幽而愈馥。臺北佛光山“宗仰上人紀念館”,每天前往瞻仰的人,車水馬龍,絡繹不絕。前聞,上人在海外的法屬,准備在棲霞按照原樣修複在文革中被毀的上人建造的十一間樓房,作爲“宗仰大師紀念館”等之用。
宗仰上人,是我們佛教徒的光輝典範。今當上人圓寂七十七周年,緬懷先輩,我們感慨萬千。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爲我們佛教徒的光榮傳統和優良品質。海峽兩岸佛教同仁都是炎黃子孫,佛陀弟子。有著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理想和使命。我們馨香以禱,殷切期望兩岸佛教同仁,能早日攜手並肩,爲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爲我們的共同事業,爲祖國的統一大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革命先驅 佛門棟梁——宗仰上人傳略(朱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