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量教诲大小权实,莫不并包。国难当头,强邻压境,佛法重在实行,学佛之士当内护菩提,外护疆土。遂于爱俪园创设《华严大学》.敦聘佛教界耆宿月霞、应慈等大师在此主讲。自己则殚思竭虑,既要编校《大藏》,又要抽空讲学,还撰写了《论尊崇佛教为今日增进国民道德之切要》、《佛教进行商榷书》及《校经室秋夜粱谈》等不少有革新概念的佛学论著,反复沦证,广阐教义,力宏大愿。在宗仰等苦心孤诣,循循善诱的辛勤培育下,华严大学造就了不:少弘法人才。
武昌起义,上海光复,举国欢腾,流亡海外的爱国人士,接踵归来,宗仰上人满怀激情到吴淞口迎接孙中山和章炳麟等。中山先生抵沪后曾一度下榻爱俪园,章炳麟则还在此园与汤国梨女士举行过结婚典礼。此时十里洋场,龙蛇混迹,各种势力,各个派系.勾心斗角,隐患四伏,革命前途堪虞,宗仰忧心忡忡,为拯溺解纷,极力向各方调停,并苦劝陈其美与陶成章以国事为重,一致对敌。淞沪都督李燮和率师北伐,急待补充武器弹药,宗仰又为之筹集巨款,资助军需。
时移鼎易,民国建立,以前与宗仰一起共患难、干革命的同志,有不少已高官厚禄、飞黄腾达,上人视荣华富贵如浮云,不为名累,不为利诱,甘愿托迹山林,晨钟暮鼓,素食布衣,以终其身,《频伽藏》功德圆满.即去镇扫:,归隐金山。
金山寺始建于唐代。初名泽心寺,宋祥符间(1008--1016)改名龙游寺,天禧五年(1021)始改今名。法戒森严,规模广大,为东南名刹。上人唾弃功名,足不越阃,在此协助秋崖藏和尚编纂《续金山志》,并浼请翁曾荣写了跋语。
上人虽息影金山,栖心佛乘,然环顾政局,倾侧扰攘;举目山河,兵甲未息,伤时感事,禅余偶亦寄慨文墨,今录上人和疚斋居士(即江苏如皋名士冒鹤停)《润州杂事原韵十二首》:
一
江南新占一枝春,俎樽熙熙庆得人。
折节名流求在野,更来方外问遗民。
二
公来江工正寒凋,雪后霜余柳几条
不厌禅天清世界,坐看明月卧听潮。
三
宦海罕闻知疚士,山僧饱看大江云,
相逢不道兴亡事,且共谈玄与论文。
四
人踏金鳖最上头,江天一览寺千秋,
塔铃独自吟风语,唤醒红尘多少愁。
五
官衙近对寺中山,欲假先生半日闲,
来去不须烦迎送,奸留佳话在人间。
六
嘱累宰官护刹灵,重光文治仰文星。
梵宫倘辟图书府,王泽长流第一论。
七
商盘周鼎乎摩挲,蚀尽勋名可奈何。
天水波寒悲半壁,千年又见老东坡。
八
古今人事最难来,玉轴琅函付甲兵。
六十年间空劫火,文宗数合待公成。
九
恣搜遗籍蠹鱼残,金石评量论不刊。
身是宰官心是佛,要将僧制郅治安。
十
学士风流一解颜,且看杨柳舞腰蛮。
欲调金粉留春色,写此江河画此山。
十一
荷鍤随肩一枘庸,卅年惯打晓霜钟,
维摩挥尘天花坠,谁会文殊剑末锋。
十二
熟读《南华》梦觉安,聊穿衲漫加餐
自公管领三山后,佛国无忧拥护难。
从这些诗里,可以想见宗仰上人忧国忧民之心何尝一日忘怀!
在金山时,宗仰曾奉函中山先生,邀请先生莅临金山小住。此信文字典雅,情调闲逸,特录全文,以飨读者:中山先生伟鉴:
别来瞬经三捻,贼人肆虐,公游海外,仆隐山林,迺者,天相中华,神州再造,自由不死,幸福有归矣。前读沪报,敬悉公以国务馀暇,漫游西湖南海,豪情逸兴,不减曩年,羡甚!
近躬何似
金山亦系京口名蓝,仆谊属故人,曷勿杖策一游,不惟可助逸兴,且得旧雨重欢,籍倾积愫,想公游兴未澜,当能慨允惠然莅临,扫径以待,即请赐复,并颂钧安
不慧宗仰合十
九月二十三日
1915年,宋教仁在上海被刺身亡,窃国大盗袁世凯阴谋称帝的野心暴露无遗,日本帝国主义则乘机要挟。眼看大好江山将被断送。上人极为悲愤,奋笔疾书写下了《宋杀愤言》和《讨袁篇》。此时适《商务日报》旧友刘永昌(时任江苏第六中学校长)寒假归里,前来告别。上人枨触前情,抚今追昔,更不胜凄怆。乃即席绘《江山送别图》一幅,并题诗一首赠之。诗曰:
籍君寒假返虞山,曾写乡心托画图;
此日重来相话旧,风光惜与别时殊。
江上风云多变态,潮流东去故迂回;
天南地北烽烟起,底事英雄心未灰
北风寒厉岁云暮,阴晦朝曦闇夕光:
忆自送君归去后,苍茫独立怅空寂。
争春千帆逆水舟,西湖风劲力难收;
凭谁赤手狂澜仗,怅望云天不胜愁。
江山送别,寓意何深!这首缠绵悱恻,哀惋动人的诗,立意清新,措辞隽雅。言为心声,是上人在敲警钟,是上人无穷感慨之所寄托!果然,次年袁世凯即龙袍加身,粉墨登场,挂出了遗丑万年的“洪宪”伪号。
《江山送别图》这幅画,刘永昌携至家乡后,常熟名士赵宽、沈石友、赵石、丁初我(祖荫)等均深表同感,各有题咏,上人复依其原韵,各和一首,其词尤警辟,传诵一时。
袁逆称帝,举国震怒。蔡锷潜回云南,袁闻而丧胆。宗仰政治头脑灵敏,预感到云南必将有一场讨袁的革命大风暴、民国还有一线希望。他非常兴奋,于是又握管挥毫绘了一幅《猿猴望云图》。猿猴,即隐指袁世凯,因袁已不齿于人类,故特在袁字旁加一(犬)也。望云,即讽刺袁世凯忧心忡忡,眼睁睁地望着云南也。不久,蔡锷果然在云南举兵起义,在全国人民一致愤怒的讨伐声中。袁逆被迫黯然下台。这幅富有极大讽刺意义的《猿猴望云图》,既是一件非常名贵的艺术珍品,又是——件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物,是』二人又一具有政治远见的杰作。这幅价值连城的名画,现在还幸存在江苏南京栖霞山文物楼。
上人在金山,掩关咏思堂,杜门谢客,埋头阅藏三年,l9l8年始出游匡庐、黄山、九华、雁荡、天台诸峰。次年,上人偕同青权法师、杨州寂山、雨山法师,去南京栖霞山访僧绍遗绪。牺霞山创建于南朝齐、梁年间,清代咸丰时毁于战火,几成瓦砾,仅存破屋几间,为当家老和尚法意栖身之所。法意见上人到来,喜不自胜,坚请人上驻锡,复兴栖霞,在青权、寂山、雨山等的恳求下,为绍隆佛种,利益众生,上人终刁:答应。
栖霞寺殿宇倾圯,荒废已久,修复工程极为浩大,原有山地寺产。尽为当地县府改作他用,上人据理力争,并得老友刘永昌(时已改任江苏省教育厅)奔走协调,终于将山地寺产收回。孙中山先生为帮助上人修复栖霞特拨银元一万元,作为归还当年上人支援革命的借款,与上人有过交往的民国委员和文化界名人也纷纷助缘。为便于运输修寺物资和四方缁素前来参礼,交通部门还特令沪宁铁路将南京郊区的松树村车站,移至栖霞。上人升座之日,榛芜中临时搭起芦棚二十余座,暂作栖所。四方英俊宿德,闻风礼谒,拥锡依止者逾数千人。禅衲景从,檀施云拥,修复工程进展很快。此时上人年近花甲,为中兴栖霞,披荆斩棘,心力憔悴,大众都劝他节劳保重,他却说:“必大殿完成,余之志偿,余之肩始可稍息。”弘愿毅力,至为希有。民国十年(1921)七月二十二日,大殿即将落成,修建尚未毕工,上人却以操劳过度,遽尔圆寂,享年五十七岁。
宗仰上人洁身自爱,甘于淡泊;三学勤修,律行精苦。贞节高风,缁素钦仰。对他的归西,知之者无不悲悼。国民党元老张继、于右任、戴传贤、吴稚晖、邵元冲、朱家骅、李烈钧、居正等八人,以上人赞襄革命,竭智尽忠,夙著勋劳,在联名上书政府的呈文中,对宗仰作了高度的评价:“迹其生千,襟怀磊落,德性坚定,闻义必先,避免若浼,实佛门之龙象,吾党之瑰奇。”黎元洪总统所题赠的“奥旨遐深,道根永固:辞机旷远,名翼长飞。”这幅挽联,一代宗匠宗仰上人可以当之无愧。
国学大师章炳麟对上人非常推重,誉之为“晚明旭大师后,三百年来发扬胜义第一人”。闻此噩耗,哀痛异常,挥泪写下了一首可歌可泣,脍炙人口的墓志铭:
“彼世如蝇,茵翠腐蒸,公逃于僧,朱张不恒。见龙在田,戊狄是膺,汉道既升,归而担簦。凄然如水,呜呼禅师!其所以为,如来乘欤
”
为了纪念上人的功绩,在栖霞山创办了《宗仰中学》,抗日战争前夕,当局还准备为他举行隆重的国葬。
宗仰上人,忠昭日月,义薄云天。勋业可观,高风可仰,不仅是当代高僧,而且是一个深明大义、满腔热情的革命家、著名的诗人、画家和教育家。如皋文士冒广生(董小宛之夫、清初大名士冒辟疆之后)曾有诗称颂:“江南两诗僧,寄禅与宗仰。”
薰质久而弥芬,兰性幽而愈馥。台北佛光山“宗仰上人纪念馆”,每天前往瞻仰的人,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前闻,上人在海外的法属,准备在栖霞按照原样修复在文革中被毁的上人建造的十一间楼房,作为“宗仰大师纪念馆”等之用。
宗仰上人,是我们佛教徒的光辉典范。今当上人圆寂七十七周年,缅怀先辈,我们感慨万千。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我们佛教徒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品质。海峡两岸佛教同仁都是炎黄子孙,佛陀弟子。有着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理想和使命。我们馨香以祷,殷切期望两岸佛教同仁,能早日携手并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为我们的共同事业,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革命先驱 佛门栋梁——宗仰上人传略(朱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