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雨注南海 塔波归故国——广洽法师生平述略
编辑:陈全忠
来源:南普陀在线
前言
广洽法师是中国佛教禅宗临济宗喝云派长老。昔年在厦门南普陀寺出家,曾亲近过弘一大师学习戒律,深受弘公的器重。曾担任过南普陀寺与佛教养正院要职,后赴南洋星洲弘法利生。其生前担任过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导师、龙山寺住持,并为弥陀学校创办人、文殊中学与菩提学校董事会副主席、龙山寺福缘慈善基金会主席、新加坡佛教施诊所副主席、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等重要职务。一生为当地佛教的建寺安僧,与推动佛教的慈善、医疗、教育、文化等利乐有情的事业努力不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与中国佛教界的交往中,深受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的敬重。他不但荣获新加坡国总授子服务星章的表彰;而且因关心中国残疾人与救灾的善举,受到中国政府的赞扬。如果将与其有关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并研讨其取得成功的经验,不但可为研究新加坡佛教史和闽南佛教史提供一份有价值的资料。而且还可为后来者借鉴。为此,笔者参考有关资料整理撰写此文。现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述。
一、凄苦童年磨意志
广洽法师(1901—…1994),公元1901年1月4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出生,福建省南安县田中乡(今罗东乡)人。俗名黄润智,又名阿礼。法名照融,字广洽,弘一法师后来又为他另起法号普润。其父黄维生,原为清同治年间贡生,后来去儒离乡,至福建省建宁府(今建瓯县)经营武夷名茶,家道小康。其父生平喜收藏古董及名家字画,为一爱好文物收藏者。润智五岁时,其父不幸因病缠身,年仅四十而逝。其父所经营之茶业,后继无人,遗下妻儿生活陷入困境。润智只得与其母相依为命,靠变卖其父遗留少许古懂度过苦厄日子。十岁时,其母又在贫病交迫中离开人世。当时邻近疫病流行,其亲属均先后染疫死亡殆尽。当时他举目无亲,幸得乡中一老妇多方给子照顾,始得度过苦厄的岁月。直至1915年,润智十五岁时,才到乡里的先天教创办的道场——大和堂工作。先天教是融合儒、道、释三教的义理、而流行于闽南沿海的一种民间组织的教派。该教派始创人及建教的时间与地点,尚未见有文献可查。值得注意的是该教派不供佛像,以传道师为崇拜对象,奉行独身生活,早晚课亦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严持素食与行善为宗旨。润智进入大和堂之后,白天为该堂放牛、晚间即在乡里私塾就读约二年。润智虽未受过正规教育,但他在私塾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却对他后来归入佛门学习佛典。奠定了良好基础。再者,他在大和堂养成下素食习惯,这也为他后来到南普陀寺出家为僧,创造了有利之困。
1916年,润智到本乡里的“复元”号中药铺当学徒,从中学习研制中药知识四年,其生活仍然十分艰苦,从而磨炼下坚强精进的意志。
二、离乡赴厦为法师
1920年,润智时年二十岁,他为求改善环境,乃放弃药店学徒工作,离开故乡到厦门另觅职业。虽有多家雇主欲聘用,但由于其素食问题未能解决,故一时无法寻到适合个人素食生活的职业。后有人为其指点:如至南普陀寺工作。即可解决个人素食问题。润智经此启发。心中豁然开朗,认为佛寺的生活.正迎合他出尘离俗的志愿。于是他寻人介绍至南普陀寺出家。于1921年10月,礼该寺监院瑞等法师为师。当时瑞等赴新加坡募化未归:乃按佛教规则,礼请其他法师代理其师为他落发,法名照融,字广治。翌年,广治法师(以下简称广师)赴莆田南山广化寺受具足戒。他得戒后,成为一合格僧人,即回厦门南普陀寺弘法利生。
1924年,广师由厦门乘船经香港抵达新加坡,亲近当时已在当地弘法的恩师一一瑞等上人。他住了四个多月,因感于时势及僧小繁乱,难以再住下去。只得只身返回厦门南昔陀寺。回寺后,适转逢和尚将其世袭住持的南普陀寺。改为选贤管理的十方丛林。当时会泉法师深孚众望,被推任首届方丈。广师应首任方丈之聘,担任知宾职务,负责接待僧俗人士往来事务。因其为人缘份好,又善应酬,富有亲和力,故与厦门市工商界人士交谊甚笃。在其任职三年中,对寺内人事纠纷,排难解困。以及经费筹措,均曾作出显著贡献。
1927年,会泉法师任期满后,由于常惺法师之推荐,聘请大虚大师为第二任方丈(后又连蝉第三任方丈),广师深得太虚大师的器重,聘为担任副寺要职。负责管理寺院财务达六年之久。因广师深信因果,经手钱顶点滴分明,深为寺中住众所敬重。
1928年,弘一法师首次入闽驻锡南普陀寺寸,广师曾亲近弘公,其详情下面将专门介绍。广师任期内,为求增长佛学知识,曾于1930年一度外出至浙江宁波名利参学,并赴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朝拜。1931年,适逢转道和尚六十大寿,泉州开元寺两序大众为纪念转道和尚重兴开元寺的功绩,举办传授三坛大戒及水陆法会为其祝寿,广师应聘为传戒法会引礼师。
1934年,常惺法师应聘为南普陀寺第四任方丈时。接受弘一法师的建议,于寺中创办了佛教养正院。在弘公提议下,广师应聘为养正院监学要职。1935年,泉州承天寺转尘和尚举行传授三坛大戒法会,广师又应聘为传戒法会引礼师。1937年
月7日。中日战争爆发后,厦门为抗日前线,南普陀寺被部队进驻,闽南佛学院与佛教养正院成为乒营,因而遭受日本飞机疯狂轰炸,闽南佛学院讲堂被炸毁,学僧星散,教学停顿。广师亦于是年农历十月离开厦门赴新加坡传教。
广师在养正院任职虽仅三年,但由于养正院的教学任务是闽南佛学院的前期教育,它在三年中培育了一大批晶学兼优的僧才。升入闽院深造并分布于海内外,闽院因而名闻遐迩,这与当年广师协助监学不无关系。
三、赴星洲弘法利生
1937年“7.7事变后,厦门南普陀寺困受战局影响,僧众星散,广师亦于是年农历十月南渡星洲。一直至其圆寂。法师在长达六十多年的弘法利生中,对新加坡的佛教建设及社会各方面的贡献甚多,主要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一)应聘任佛教层士林导师
广师初至新加坡时,即受佛教居士林聘请为导师。担任领导信众修持活动,兼任管理图书馆工作。其间曾与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等人卖花筹款,从新加坡汇回祖国支援抗日。1942年。日本南侵,新加坡沦陷后被易名为“昭南”。广师即参与救恤会理事,为救济难民努力不懈。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新加坡光复后,广师仍继续担任居士林导师。1950年,世界佛教联谊会在锡兰(个斯里兰卡)召开,广师代表新加坡佛教总会前往出席会议。之后,即往印度朝礼鹿野苑,菩提伽耶及佛陀圆寂地等圣迹,后途经缅甸返回新加坡,
1978年,广师担任佛教居上林助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员。并设立筹募贯苦老人渡岁金。每年分发给数以万计之贫苦无依老人。除居士林成员外,还到新加坡各地老人阬主分发,有时也赴盲人协会等处布施。
广师担任佛教居士林导师以终其生,建树甚多、深受林友的爱戴。
(二)入主龙山寺创办弥陀学校
1950年,龙山寺住持转逢圆寂后,当时新加坡佛教总会致函龙山寺信托人及董事部召开联席会议,讨论继任龙山寺住持人选。经与会者一致推举,广师为龙山寺住持。龙山寺座落于新加坡东隅的黎士高士律。寺为转武和尚于1917年购地建置茅屋数椽,称为“龙山精舍”,祀奉观世音菩萨,作为弘法道场,亦为转武兼作行医诊所。迨1923年,转武年老告退,由其高足瑞等法师继任住持。瑞师接任后,得侨商陈文烈(厦门禾山人)居士捐助,于1926年扩建落成,改称龙山寺。1943年,瑞师圆寂后,寺之信托人公推转逢和尚为住持,转逢圆寂后,又请广师为住持。
广师接任后,即礼请广净(1910——1997)法师为监院,辅助其管理寺务。时广师因鉴于寺中原来创办在功德堂上课的龙山学校,系利用厅堂作为办公室。与厅堂两旁四个房间为课室,实过于拥挤,且容纳学生也仅一百多名,而四周的失学儿童甚多,闲逛街头,尚未能接受教育。广师殊觉痛心。因而提出将原来寺中购置准备建弥陀寺的面积23629英尺的地皮.改为建设弥陀学校。并于1953年3月15日在寺中召集有关人员商议此事,与会人士皆赞同其意见。并推举张淑源、林拱河、陈光别三位居士担任筹备事宜。同年7月3日,广师具呈新加坡政府提学司,申请将龙山学校改为弥陀学校,俾将来新的校舍符台地契之名称,于同年8月2了日获得当局批准,广师又于1954年2月15日召集:福缘念佛会董事会、弥陀寺筹建委员会、龙山寺信托董事、弥陀寺地产信托人、弥陀学校董事会等五个相关单位要人举行会议。成立“新加坡弥陀寺及弥陀学校建筑委员会”,并公推转岸老和尚为主席,广师任总务。广师与诸居士为筹款及策划诸事务努力不懈。于同年5月敦请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李俊承居士主持破上动工。至1955年3月,该校舍三层全部竣工并招生-上课,广师被公选为学校董事会总务兼该校监事员。翌年,法师策划成立弥陀学校附设慈善部(以下将介绍该部活动情况)。
广师1952年继任龙山寺住持,六年后,因年近花甲,遂迎请广净及妙灯两法师管理龙山寺寺务,于1958年9月2日举行交卸就职仪式。广师卸去龙山寺住持后。即退居于以自己钵资购置地皮建筑的詹卜院清修。退居后,他老仍热情于庄严佛寺与推动佛教教育、慈善和医疗等事业。他老为了使弥陀学校学生自幼能受到佛法的薰陶,请印顺法师撰编了适用于高小的佛学教材。经教育部审定后,于1960年春出版使用。他老又于1961年完成下扩建该校图书馆工程。
弥陀学校自创建王广师圆寂时将近四十年,先后培养出五千多名学生,服务于社…
《化雨注南海 塔波归故国——广洽法师生平述略(陈全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