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化雨注南海 塔波归故国——广洽法师生平述略(陈全忠)▪P3

  ..续本文上一页对大师的高足、我国著名画家丰子恺(1898—1975)先生也是十分敬重。1931年,厂师读了《缘缘堂随笔》后,赞叹有加。大师即为他介绍,得互通音信成为神交。直至1948年,广师由星洲回厦门南普陀寺协助传戒法会。而丰先生亦于是年携幼女丰一吟由台湾到厦门与广师会面。在广师的引导下,丰先生参渴了昔时大师于寺中后山闭关的“净业洞”及大师手植的杨柳后,深有感慨,随后画一幅,题上:“今日我来师已去,摩挲杨柳立多时”的诗句,并将其本人与广师的形象亦绘入画中。以赠广师。当时丰居士庖厦门佛学会(设于斗山塘的寿山岩寺内)会长许宣平居士的邀请,莅会作了题为《我与弘一法师》的演讲,并在厦门举行画展,广师皆大力绐他协助。1956年,广师由星洲携转逢和尚灵骨归国作为两份。分别安奉于厦门南普陀寺与苏州灵岩山寺,此行再次与子恺会晤。两人重逢甚欢,并由子恺陪他赴苏杭参访名刹。丰子恺符作屯苏台怀古图》,绘入广师在虎丘塔下坐伟以相赠。丰先生又赋七言诗——首:“河梁握别隔天涯,落月停云滞酒怀。塔影山光长不改,孤云野鹤约重来。”以送广师。

  1978年。广师回国到上海时,丰层士已去世三年。广师在子恺灵前涌经为其回向时,泪水满襟,表现了他痛失知音的心态,丰家成员无不为之动容。为纪念挚友,广师在新加坡出版了《丰子恺致广洽法师书信选》、《子恺漫画及其师友墨妙》等书。尤其是还出版了丰氏遗作《护生画集》一至六集,实现下丰子恺敬师的宏愿。此外,广师还资助浙江恫乡重建丰子{岂故居“缘缘堂”

  并于1985年9月丰子恺逝世十周年时,应恫乡县政府的邀请回国为“缘缘堂”重新落成剪彩。此前,广师为了纪念丰子恺先生逝世八周年,作了《方外知音何处寻》一文,作为《子恺漫画及其师友墨妙》一书的代序,他在文中充分表达了敬重挚友丰子恺先生的肺腑之言。

  广师对20世纪中国的隐士———马一浮(1883一—1967)居士亦甚为敬重:1965年.广师回国观光与丰子恺在杭州寸,丰先生持意安排广师与马一浮会面。此前,通过丰先生的介绍。广师早就与马先生频频通信,多次向马居士索求墨室。1 964年,广师在新加坡出版由丰子恺写序马一浮手书的《弥陀经》。1987年,广师于马一浮逝世20周年时,再次出版下马一浮所赠的禅宗语录《僧璨大师信心铭》、《石头希迁禅师参同契》和《云岩宝镜三昧》。广师说:“禅宗语录,本已可贵,何况出自名家之手笔。可谓宇字珠玑。如此珍品,不宜私藏,今公诸同好,使诸善信及书法艺术爱好者皆得以学习欣赏,此乃衲之夙愿。”这次两人在杭州会晤寸,马居士又书赠广师对联一幅:“心香普薰众生安乐,寸而润物百卉滋荣”。对联中嵌入的“普”、“润”二字正是早年弘一大师为广师另起的号。1990年8月,广师写了《怀念当代维摩居士》一文。他于文中言自己因屡闻弘一大师称许马居士之为人,而心窃慕之。他认为居士博通儒学,并娴内典、于书无所不读,尤精于《维摩诘经》。又称马居士与佛法因缘殊深,其师承虽不明,沦其学德,堪称当代维摩居士……。于此可见马一浮亦为广师敬重的挚友。

  六、佛学思想重布施

  广师住世时虽无佛学专著问世,但如就他圆寂后由释传发编撰、丰一吟整理的《广洽法师传略及其演讲文集》一书的内容而论,可以认为广师的佛学思想是相当广泛的,尤其是著重布施的实践。他于1961年卫塞节在新加坡广播电台作了题为“实现人间净土——布施”的演讲时说道,在佛教经典里,有许多布施而得到不可思议的种种大福报的历史故事。他为了证明佛经所说的可靠性,还引述从前上海有一位聂云台居亡(1880——1953)著述一本劝人布施的嚷保富法》小册子,来加以说明布施获益的道理。最后,他在总结讲话中说:佛法所说的布施是广义的、积极的。就是现在所渭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道理。而且布施不限制于物质,就是精神及急公好义的行为,都列在布施功德范畴之内。譬如对父母师长供养,就是种布施的恩田:对出家人恭敬供养,就是种布施的敬田;对济贫救灾等等善书的布施,就是种布施的悲田;如果人人能这种样实行,便能消除贪欲,无形中渐渐和佛陀慈悲,喜台的精神互相契台起来,那么世人就不必忧愁无有安乐和平的日子,而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了。笔者认为广师实践布施以实现人间净士的佛学思想,无疑亦是以推动布施而达到建设“人间净上”的思想。这与大虚大师提倡建立“人生佛教”的佛学思想正相符合。

  另据资料介绍,《保富法》一书在上海《申报》刊登,而阅者在数日间,捐入“申报读者助学金”达47万千余元巨款,可见该书劝化之力甚大。且多年来,台湾佛教团体也常常翻印该小册,以赠人结缘。由此足见广师引用该书劝人布施,是很有见地的。

  广师又于1964年卫塞节在新加坡广播电台作题为“淡六度法门”的演讲中,谈到“布施”的法门时说:“布施的方法,是教人发出同情心来帮助别人,不一定要用钱。有金钱来做种种社会慈善事、救灾恤难的事固然很好,很有功德。但没有钱,有时遇着人家困难危急的事,见义勇为,挺身救助,教人行善,为人排难解纷,这种功德,有时金钱反比不及。”广师上述对布施的解释,浅白透彻,剖析分明,尤其是提到“有时金钱反比不及”一句,更为精辟,这可帮助纠正有些人单纯地认为“布施非钱莫举”的片面理解。

  总之,广师的佛学思想,除上述两篇着重布施的讲稿外,还有十八篇演讲稿和九篇论文等遗著。而在这些遗著中,不但有不少议论精辟的佳作,而且有些讲稿与文章如:“佛教与卫生运动”、“提倡佛教文化运动”、“学习五明以致用”、“崇高的道德教育”和“佛教的目的”……等等,都与建设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适应。

  广师一生自奉俭朴、,乐子布施助人。1985年12月,他回国朝圣途经北京时,即向中国残疾人基金会布施钵资,受到该会名誉理事长王震、理事长邓朴方的热烈赞扬。1990年6月,广师不顾九十高龄,四处奔走,为弥陀学校慈善部筹募义款25万元新币,于新加坡国庆节寸捐给政府慈善部,添作社会福利之资。1991年,中国大陆遭受水灾,那时他患病刚好转,即发出呼吁募化救助大陆灾民的号召,领导龙山寺及佛教居士林筹募了30万元新币,交给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张青转交救助中国受灾难民,受到中国政府与灾区广大人民的高度赞扬。尤其是他在九十四岁时,仍将信众供养他的钵资布施给弥陀学校慈善基金会。凡此种种,皆说明其佛学思想注重布施的表现。

  此外,广师还具有慧眼识才的智慧,例如)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普觉寺信人步森法师退任后,将寺务交还普陀寺,时转岸和尚为普陀寺住持。他即与广师商议普觉寺住持人选,广师即推荐宏船法师,认为宏船法师是住持普觉寺最合适的人选。宏船法师入主普觉寺后,将该寺发展为新加坡佛教最大的道场和旅游胜地。又如1967年,广师介绍广余法师为宏船法师的法子,并继承其衣钵主持马来西亚妙香林寺。后来广余法将该寺管理。使其发展成为摈城佛教名刹及旅游胜地。于此可认为广师还是一位熟悉人才学的大德,堪称佛教界的伯乐。

  七、回国朝圣礼菩萨

  广师虽长期身居星洲,但其心怀祖国的生身大地,时常向往有朝一日能回故国至佛教四大名山朝拜,参礼四大菩萨的圣迹。一九四0年末,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圆寂,广师代表新加坡佛教界回国,赴江苏苏州灵岩山寺参加追悼会(此后于一九四八年与一九六五年两次回国已于前面讲过)。而自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九三年,又先后9次回国朝拜谒佛教名山圣迹、或参拜古刹名寺、或拜访大名士。兹将其经过简介于下:

  1978年,广师与广净二师回南普陀寺探访师友,捐资在后山左方建造景峰和尚和喜参和尚塔墓。

  广师久闻“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说,思欲亲临其境一睹为快。乃于1978年9月底,在丰子恺幼子新枚陪同下。以七十八之高龄登上中国五岳之一的东岳泰山之巅,饱览日出奇观,了却宿愿。新枚还为此填了一阕西江月词:“下界犹模夜色,上方已映晴峰,百干望眼尽朝东,笑语和风相送。忽地霞光普照,须臾旭日鲜红,上人鹤立似青松,速报星洲传颂。”以志广师当时观看日出气象万千的情景。

  1981年11月,广师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林长陈光别居士伉俪在丰子恺之幼女丰一吟陪同下,前往甘肃敦煌瞻谒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一—莫高窟圣迹。广师虔诚礼拜后,归途因患肺炎,先后在西安、北京住院治疗,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到首都的医院探望过他。广师病愈出院后即拜访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老先生。

  1985年9月,广师应邀回国为“缘缘堂”重建落戒典礼剪彩后,即离桐乡赴杭州,将《护生画集》全部原稿一至六集捐给浙江省博物馆珍藏。然后于9月21日在浙江省文化所人员陪同下,赴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普陀山,礼拜了观世音菩萨。既而又于9月29日上山西五台山,参拜了文殊菩萨。陪行的林子青老居士赋诗二首述怀:“八六高僧登五台,三生有幸得追陪。文殊智慧无穷尽,欲赋新诗愧不才。”“为礼文殊万里来,治公宏愿亦奇哉。多情最是中秋月,今夜相逢在五台。”十月上旬,洽师先后赴天津探望弘一大师在俗之子李端,又到北京参观徐悲鸿纪念馆,并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款。之后,赴江西庐山东林寺,拜渴净士宗初祖慧远大师道场。翌年,他又到此捐资助建大雄宝殿。

  1986年6月5日,广师一行人回国赴安徽九华山,朝礼地藏菩萨。6月21日抵北京,赵朴初会长专访广师,两人促膝长谈,广师赞颂赵朴老对中国佛教贡献甚大,…

《化雨注南海 塔波归故国——广洽法师生平述略(陈全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