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会各阶层,这都是广师苦心耕耘的结果。
(三)与广净法师重建龙山寺
1962年,广师与广净法师商议改建龙山寺内的“喝云祖堂”。祖堂为把奉龙山寺开山祖师转武和尚及其上承与下传的历代祖师之牌位,作为后辈追思前贤业绩的纪念活动场所。喝云派是中国佛教禅宗支系临济宗在福建漳州分衍为:喝云、潜云、锦云、白云和法云等五个派系中之一派,其他四派衰微不振,唯独“喝云”一派兴旺不衰。
该派源出漳州南山寺,再分灯厦门南普陀寺及南安雪峰寺。后来上述三寺的法师又分灯至新加坡、马来西亚与菲律宾等国家传教,并由此对闽南与南洋的佛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龙山寺祖堂栋宇虫蛀,有倾圮之虞,且多年来,四方信众,多将其祖先灵位放置于寺中祭拜,故使原地愈感狭小。广师与广净法师乃各尽所能,于1962年8月动工扩建祖堂。经过首尾五年的陆续施工,至)966年暮春终于建成了两层楼房。楼下为喝云堂,正中供奉历代宗师,左右辅设两龛,以供祀诸檀越与信众的先眷之灵位。楼上为念佛堂,中供释迦佛及观音圣像,两边为僧舍。
经过数年后、龙山寺大殿年久大修,复遭蚁蛀,有倒塌危险,然寺中经济短缺,不敢急于修建。但四方信众素闻两法师德高望重,莫不大力捐助。于是两法师乃决定于197)年春,拆除旧大殿加以翻新改建。原有左右护廊,更加扩大其间格,台两小聚客厅为一大厅。昔时之静舍,改为方丈室、办事处及库房。改建工程于翌年夏季完成,殿宇轩豁,丹楹画彩,非常庄严。殿中供奉观世音菩萨圣绦,妙相庄严,今见者肃然起敬。寺中香火旺盛,香客与游人络绎不绝,使该寺进入自创建以来最鼎盛时期,成为新加坡佛教名利与旅游胜地。
(四)为佛教争取纪念假日
1956年广师鉴于新加坡除佛教尚未获得政府公布纪念假日外,其他各宗教皆有纪念假日,认为佛教亦应向政府申述理由,争取有一个纪念假日,以示平等。为此,他集合了普觉寺、龙山寺、普陀寺、法华寺、薝卜院和弥陀学校联函向新加坡政府申请,要求给佛教一个公共假日,以示公平。其后当局批准公布每年卫塞节(每年五月月圆日)为公共假日。可是,)956年,新加坡佛教界热烈庆祝卫塞节之后,并无留下可令人回忆的有意义的纪念活动。
(五)推动佛教慈善事业
1956年,广师为使庆祝卫塞节更具有意义,他老即于每年卫塞节在新加坡广播电台演讲佛教的教义与说明布施的功德及意义。在广师的推动下,弥陀学校慈善部所募化的义款逐年增加,捐款者不仅是本校教职员工与学生,且各寺院、社团、店铺及各界人士,皆发心护持。慈善部将每年募化义款转施给文化、教育、安老、公益、医院、聋哑、残疾等机构。广师以自己修持菩萨道教化人们发心布施、助人为乐的善举,开创了新加坡卫塞节布施的新局面,带动了其他佛教团体亦争相效法,使佛陀慈悲布施济世的善行,蔚然成风。
由于广师领导的学校慈善部财务收支公诸于众,点滴不差,因而增强了社会人士的发心,捐助者有增无减。广师乃进一步提倡组织永久性的慈善基金会。并于1972年发起组织成立“龙山寺福缘念佛会慈善基金会”,他被推任为主席。该会施资扶助贫苦子女就读,并资助寺院僧侣出国留学深造,为佛教培育僧才泎出了积极的贡献。
广师自从创立弥陀学校慈善部之后,每年卫塞节均募化不少义款,据统计到1990年为止,已募得170多万新加坡币,布施给新加坡各民族和宗教慈善团体。受其布施的有:防痨协会、板桥精神病院、同济医院、中华医院、竹脚医院、印度孤儿院、回教女子福利所、圣约翰养老院、佛教施诊所、残疾儿童医院等计九十五个单位。
(六)参与创办佛教施诊所
1967年,宏船法师邀请广洽及常凯等法师,在他住持的光明山普觉禅寺举办水陆法会与律仪学会。宏船将法会收入用剩的76000新加坡币全部献出,与广洽及常凯法师等共同筹办新加坡佛教施诊所。
1969年,佛教施诊所成立。宏船被推任该诊所主席,广师任副主席,常凯任秘书长主持日常事务,并借用丹绒百葛寅杰路普陀寺,为新加坡佛教施诊所地点,于1969年12月1日正式挂牌开始施诊赠药。因患者日益增多,1972年在印度士路增设第一分诊所。但求诊人数仍不断增加,故又子1979年在龙芽二十三巷建成第二分诊所,广师被推任该分诊所主席。该施诊所是佛教总会创办的医疗机构,专门免费为各种肤色的贫苦患者施诊赠药,博得了贫病者一致称赞。据1988年统计,19年来三个施诊所共义诊526万多人次,共施出药费497万余元新加坡币,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为新加坡的医疗亊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七)参与领导佛教总会工作
1948年,新加坡佛教界联合成立佛教总会,推举当时热心护法之居士李俊承为首任会长,宏船与广洽两法师协助办理会务。1972年,广师被推任为佛教总会副主席。1986年,广师时年86高龄,获选为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赴任数月后,因健康问题提出辞职。在广师任职期间,佛教总会主办的单位有:文殊中学与菩提学校、佛教施诊所、《南洋佛教》杂志以及办理寺庙联系等事务。
四、荣获总统授星章
据上第三节第( 一)(二)(五)(六)各点所述,可知广师南渡星洲数十年来为新加坡的教育、慈善和医疗等事业作出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显著,引起下政府的重视。新加坡政府为表彰他对社会服务的贡献,于1988年S月6日国庆节,总统将BBM服务星章授子广洽法师,以资奖励。时教内外知名人七纷纷登报祝贺,新加坡佛教总会及国内外诸寺庙,诸团体善信,祝贺广洽老法师荣获总统颁赐之BBM服务星章,称其为“佛教之光”。龙山寺福缘慈善基金会和佛教青年宏法团引用《华严经》的偶语赞扬广师“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可以说是对广师一生的真实写照。
广师对于社会各阶层的登报祝贺,深感有愧。为此,他持于8月17日与次日在《新明日报》、《联合晚报》刊登了一则敬谢贺词的启事:
敬启者:老衲于个年国庆佳节,荣获我国总统颁赐服务星章,至感!至愧!连日承国内外各界信士,纷纷在报章上刊登贺词,隆情厚谊,益使老衲感愧有加。佛说:“众善奉行”。为社会服务乃出家人份内应行善事,不可言功,言功则为不善。总统美意赐奖鼓励,老衲却之不恭,已感受之有愧。伞复见烦扰各界信士刊登贺词,更感难安!为此,敬恳各界善信,接受老衲诚恳请求,多作各种福利善事,勿再为老衲受奖事而刊登贺词,敬祈鉴谅!为感,为谢!释广洽合个。
此启亊又于8月18日与11月1日刊登于么《联合早报》。
还有值得一提的,1990年卫塞节。广师受到新加坡政府财政部兼外交部政务部长畅荣文准将的热烈表扬。杨准将高度赞扬弥陀学校之义举乃全赖广师“坚韧的意志”与“坚定的决心”云,同时还表扬他对新加坡政府草拟之宗教和谐白皮书中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
五、尊师重道敬挚友
广师一生崇学尚德,尊师重道敬挚友。他老对弘一大师(以下简称大师)的道德与学问,不但礼敬有加,而且一直以师礼待之。在其亲近大师虽仅首尾十载,但在大师的熏陶下,终成一戒律清净的大德。现就其与大师有关的言行分述于下:
1928年冬。大师首次入闽来厦驻锡南普陀寺时,广师即与大师结下了不解之缘。1930年,大师离闽后,广师即于翌年秋季致书至温州邀请大师再赴闽南。当时大师已准备南下,后因感于时局不宁而未成行。
1932年,大师再次入闽,初驻锡厦门万寿岩寺(一名山边岩寺)。后移锡妙释寺。时广师与瑞今法师住太平岩寺,两人常结伴前往拜谒,请示法要,学习律仪。翌年,大师在妙释寺为广师改法名为普润,因大师认为普润与广治的含义一佯。当时广师为大师造像一帧,邮寄至大师的高足、我国著名画家丰子恺居士处。请其为像题诗(1931年,大师曾为广师介绍与丰子恺通信),以之印赠诸净友。
1935年5月,大师应邀赴惠安净峰寺弘法,广师陪同前往。翌年元月,大师由惠安病归晋江草庵寺疗养,广师由厦门前往问候,并为大师涌《法华经》,且刺血写经为师回向,大师记其事于所写之《佛说五大施经》跋文中。以后大师与外界往来之信件均由广师代转。大师还为广师介绍与夏丐尊、马一浮、郭沫若等文艺界人士相识。)937年1月(丙子年十二月),诗人郁达夫干厦门请广师陪他列鼓浪屿日光岩寺拜访大师。同年8.13亊变后,大师曾将十多年前丰子恺为他雕刻的随身配带的石佛像赠给广师作为永久纪念品。广师于是年10月赴星洲弘法。他为下庆祝大师六十寿辰,于1939年在星洲与性愿、性常两法师集资再版了大师手书的《金刚经》,后来又出版了《九华垂绩图赞》。同年夏季,画家徐悲鸿至星洲举行画展助赈,广师请其为大师六十寿辰造像。画家欣然命笔,绘大师油画像一幅,并于数年后补写题记,自序其敬帅大师之意1942年,大师圆寂后,华夏各地举行多种形式的纪念。广师为报师恩,于1957年出版《弘一法师纪念册》时,撰文阐述了对纪念弘一大师之感想:“……鉴于星、马一带,教界名宿及大师当时之及门弟子,不少为闽南之法系,以大师与闽南各地因缘若是之深切,何寂寂其无闻乎
况海外或有知李叔同先生其人而不知有弘一大师其人者,引以为憾!忝列门下之末,岂敢诿辞其咎手
故虽自知庸钝,而敢不自策自励
以介绍大师生平之事,略于南洋各界仁者读者之前也。”还有凡是与大师有关之纪念没施,渚如泉州弘一大师纪念馆、天津弘一大师纪念堂、杭州弘一大师石塔等等,广师部给子大力支持。凡此种种,说明下广师对大师生前逝后尊崇备至。
广师…
《化雨注南海 塔波归故国——广洽法师生平述略(陈全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