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各階層,這都是廣師苦心耕耘的結果。
(叁)與廣淨法師重建龍山寺
1962年,廣師與廣淨法師商議改建龍山寺內的“喝雲祖堂”。祖堂爲把奉龍山寺開山祖師轉武和尚及其上承與下傳的曆代祖師之牌位,作爲後輩追思前賢業績的紀念活動場所。喝雲派是中國佛教禅宗支系臨濟宗在福建漳州分衍爲:喝雲、潛雲、錦雲、白雲和法雲等五個派系中之一派,其他四派衰微不振,唯獨“喝雲”一派興旺不衰。
該派源出漳州南山寺,再分燈廈門南普陀寺及南安雪峰寺。後來上述叁寺的法師又分燈至新加坡、馬來西亞與菲律賓等國家傳教,並由此對閩南與南洋的佛教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龍山寺祖堂棟宇蟲蛀,有傾圮之虞,且多年來,四方信衆,多將其祖先靈位放置于寺中祭拜,故使原地愈感狹小。廣師與廣淨法師乃各盡所能,于1962年8月動工擴建祖堂。經過首尾五年的陸續施工,至)966年暮春終于建成了兩層樓房。樓下爲喝雲堂,正中供奉曆代宗師,左右輔設兩龛,以供祀諸檀越與信衆的先眷之靈位。樓上爲念佛堂,中供釋迦佛及觀音聖像,兩邊爲僧舍。
經過數年後、龍山寺大殿年久大修,複遭蟻蛀,有倒塌危險,然寺中經濟短缺,不敢急于修建。但四方信衆素聞兩法師德高望重,莫不大力捐助。于是兩法師乃決定于197)年春,拆除舊大殿加以翻新改建。原有左右護廊,更加擴大其間格,臺兩小聚客廳爲一大廳。昔時之靜舍,改爲方丈室、辦事處及庫房。改建工程于翌年夏季完成,殿宇軒豁,丹楹畫彩,非常莊嚴。殿中供奉觀世音菩薩聖縧,妙相莊嚴,今見者肅然起敬。寺中香火旺盛,香客與遊人絡繹不絕,使該寺進入自創建以來最鼎盛時期,成爲新加坡佛教名利與旅遊勝地。
(四)爲佛教爭取紀念假日
1956年廣師鑒于新加坡除佛教尚未獲得政府公布紀念假日外,其他各宗教皆有紀念假日,認爲佛教亦應向政府申述理由,爭取有一個紀念假日,以示平等。爲此,他集合了普覺寺、龍山寺、普陀寺、法華寺、薝蔔院和彌陀學校聯函向新加坡政府申請,要求給佛教一個公共假日,以示公平。其後當局批准公布每年衛塞節(每年五月月圓日)爲公共假日。可是,)956年,新加坡佛教界熱烈慶祝衛塞節之後,並無留下可令人回憶的有意義的紀念活動。
(五)推動佛教慈善事業
1956年,廣師爲使慶祝衛塞節更具有意義,他老即于每年衛塞節在新加坡廣播電臺演講佛教的教義與說明布施的功德及意義。在廣師的推動下,彌陀學校慈善部所募化的義款逐年增加,捐款者不僅是本校教職員工與學生,且各寺院、社團、店鋪及各界人士,皆發心護持。慈善部將每年募化義款轉施給文化、教育、安老、公益、醫院、聾啞、殘疾等機構。廣師以自己修持菩薩道教化人們發心布施、助人爲樂的善舉,開創了新加坡衛塞節布施的新局面,帶動了其他佛教團體亦爭相效法,使佛陀慈悲布施濟世的善行,蔚然成風。
由于廣師領導的學校慈善部財務收支公諸于衆,點滴不差,因而增強了社會人士的發心,捐助者有增無減。廣師乃進一步提倡組織永久性的慈善基金會。並于1972年發起組織成立“龍山寺福緣念佛會慈善基金會”,他被推任爲主席。該會施資扶助貧苦子女就讀,並資助寺院僧侶出國留學深造,爲佛教培育僧才泎出了積極的貢獻。
廣師自從創立彌陀學校慈善部之後,每年衛塞節均募化不少義款,據統計到1990年爲止,已募得170多萬新加坡幣,布施給新加坡各民族和宗教慈善團體。受其布施的有:防痨協會、板橋精神病院、同濟醫院、中華醫院、竹腳醫院、印度孤兒院、回教女子福利所、聖約翰養老院、佛教施診所、殘疾兒童醫院等計九十五個單位。
(六)參與創辦佛教施診所
1967年,宏船法師邀請廣洽及常凱等法師,在他住持的光明山普覺禅寺舉辦水陸法會與律儀學會。宏船將法會收入用剩的76000新加坡幣全部獻出,與廣洽及常凱法師等共同籌辦新加坡佛教施診所。
1969年,佛教施診所成立。宏船被推任該診所主席,廣師任副主席,常凱任秘書長主持日常事務,並借用丹絨百葛寅傑路普陀寺,爲新加坡佛教施診所地點,于1969年12月1日正式挂牌開始施診贈藥。因患者日益增多,1972年在印度士路增設第一分診所。但求診人數仍不斷增加,故又子1979年在龍芽二十叁巷建成第二分診所,廣師被推任該分診所主席。該施診所是佛教總會創辦的醫療機構,專門免費爲各種膚色的貧苦患者施診贈藥,博得了貧病者一致稱贊。據1988年統計,19年來叁個施診所共義診526萬多人次,共施出藥費497萬余元新加坡幣,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好評,爲新加坡的醫療亊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七)參與領導佛教總會工作
1948年,新加坡佛教界聯合成立佛教總會,推舉當時熱心護法之居士李俊承爲首任會長,宏船與廣洽兩法師協助辦理會務。1972年,廣師被推任爲佛教總會副主席。1986年,廣師時年86高齡,獲選爲新加坡佛教總會主席,赴任數月後,因健康問題提出辭職。在廣師任職期間,佛教總會主辦的單位有:文殊中學與菩提學校、佛教施診所、《南洋佛教》雜志以及辦理寺廟聯系等事務。
四、榮獲總統授星章
據上第叁節第( 一)(二)(五)(六)各點所述,可知廣師南渡星洲數十年來爲新加坡的教育、慈善和醫療等事業作出了大量的工作,成績顯著,引起下政府的重視。新加坡政府爲表彰他對社會服務的貢獻,于1988年S月6日國慶節,總統將BBM服務星章授子廣洽法師,以資獎勵。時教內外知名人七紛紛登報祝賀,新加坡佛教總會及國內外諸寺廟,諸團體善信,祝賀廣洽老法師榮獲總統頒賜之BBM服務星章,稱其爲“佛教之光”。龍山寺福緣慈善基金會和佛教青年宏法團引用《華嚴經》的偶語贊揚廣師“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可以說是對廣師一生的真實寫照。
廣師對于社會各階層的登報祝賀,深感有愧。爲此,他持于8月17日與次日在《新明日報》、《聯合晚報》刊登了一則敬謝賀詞的啓事:
敬啓者:老衲于個年國慶佳節,榮獲我國總統頒賜服務星章,至感!至愧!連日承國內外各界信士,紛紛在報章上刊登賀詞,隆情厚誼,益使老衲感愧有加。佛說:“衆善奉行”。爲社會服務乃出家人份內應行善事,不可言功,言功則爲不善。總統美意賜獎鼓勵,老衲卻之不恭,已感受之有愧。傘複見煩擾各界信士刊登賀詞,更感難安!爲此,敬懇各界善信,接受老衲誠懇請求,多作各種福利善事,勿再爲老衲受獎事而刊登賀詞,敬祈鑒諒!爲感,爲謝!釋廣洽合個。
此啓亊又于8月18日與11月1日刊登于麼《聯合早報》。
還有值得一提的,1990年衛塞節。廣師受到新加坡政府財政部兼外交部政務部長暢榮文准將的熱烈表揚。楊准將高度贊揚彌陀學校之義舉乃全賴廣師“堅韌的意志”與“堅定的決心”雲,同時還表揚他對新加坡政府草擬之宗教和諧白皮書中提出許多寶貴的意見。
五、尊師重道敬摯友
廣師一生崇學尚德,尊師重道敬摯友。他老對弘一大師(以下簡稱大師)的道德與學問,不但禮敬有加,而且一直以師禮待之。在其親近大師雖僅首尾十載,但在大師的熏陶下,終成一戒律清淨的大德。現就其與大師有關的言行分述于下:
1928年冬。大師首次入閩來廈駐錫南普陀寺時,廣師即與大師結下了不解之緣。1930年,大師離閩後,廣師即于翌年秋季致書至溫州邀請大師再赴閩南。當時大師已准備南下,後因感于時局不甯而未成行。
1932年,大師再次入閩,初駐錫廈門萬壽岩寺(一名山邊岩寺)。後移錫妙釋寺。時廣師與瑞今法師住太平岩寺,兩人常結伴前往拜谒,請示法要,學習律儀。翌年,大師在妙釋寺爲廣師改法名爲普潤,因大師認爲普潤與廣治的含義一佯。當時廣師爲大師造像一幀,郵寄至大師的高足、我國著名畫家豐子恺居士處。請其爲像題詩(1931年,大師曾爲廣師介紹與豐子恺通信),以之印贈諸淨友。
1935年5月,大師應邀赴惠安淨峰寺弘法,廣師陪同前往。翌年元月,大師由惠安病歸晉江草庵寺療養,廣師由廈門前往問候,並爲大師湧《法華經》,且刺血寫經爲師回向,大師記其事于所寫之《佛說五大施經》跋文中。以後大師與外界往來之信件均由廣師代轉。大師還爲廣師介紹與夏丐尊、馬一浮、郭沫若等文藝界人士相識。)937年1月(丙子年十二月),詩人郁達夫幹廈門請廣師陪他列鼓浪嶼日光岩寺拜訪大師。同年8.13亊變後,大師曾將十多年前豐子恺爲他雕刻的隨身配帶的石佛像贈給廣師作爲永久紀念品。廣師于是年10月赴星洲弘法。他爲下慶祝大師六十壽辰,于1939年在星洲與性願、性常兩法師集資再版了大師手書的《金剛經》,後來又出版了《九華垂績圖贊》。同年夏季,畫家徐悲鴻至星洲舉行畫展助赈,廣師請其爲大師六十壽辰造像。畫家欣然命筆,繪大師油畫像一幅,並于數年後補寫題記,自序其敬帥大師之意1942年,大師圓寂後,華夏各地舉行多種形式的紀念。廣師爲報師恩,于1957年出版《弘一法師紀念冊》時,撰文闡述了對紀念弘一大師之感想:“……鑒于星、馬一帶,教界名宿及大師當時之及門弟子,不少爲閩南之法系,以大師與閩南各地因緣若是之深切,何寂寂其無聞乎
況海外或有知李叔同先生其人而不知有弘一大師其人者,引以爲憾!忝列門下之末,豈敢诿辭其咎手
故雖自知庸鈍,而敢不自策自勵
以介紹大師生平之事,略于南洋各界仁者讀者之前也。”還有凡是與大師有關之紀念沒施,渚如泉州弘一大師紀念館、天津弘一大師紀念堂、杭州弘一大師石塔等等,廣師部給子大力支持。凡此種種,說明下廣師對大師生前逝後尊崇備至。
廣師…
《化雨注南海 塔波歸故國——廣洽法師生平述略(陳全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