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士等外護,是相當隆盛的。超日王還在舊都華氏城(遺址在今巴特那市郊)設有堪與現代慈善醫院媲美的“福德醫藥舍”。並且,通過《法顯傳》的全部記述來看,沒有像玄奘遊印時屢遭強盜之難的那種記載。足見超日王治世時期的印度社會是很和平、很安甯的。
超日王之世,印度教(hinduism)複興,梵文研學甚盛。佛教中有無著、世親等諸大論師輩出,弘揚瑜伽行派大乘佛教。超日王並重各種宗教文化。他曾召集迦梨怛薩(Kalidasa)等詩聖九人于宮廷,稱之曰“九寶”(nava-ratna)。
超日王于公元380—413年在位,若按《印度古代史》爲375—412年在位,凡曆叁十余年,政績卓著,是笈多王朝的集大成者。公元413年時,由其子(新日王)接位(此與《印度古代史》相合)。超日王殁于公元413—415年之間。
四、第四代王:鸠摩羅笈多一世(Kamara-gupta. Ⅰ.)
前王之子,即《婆薮盤豆法師傳》所記婆羅 ”底也(Baladitya此雲新日或幼日),繼承先代遺業,雖無甚大發展,尚能確保最高的王權,號令天下。從發現的錢幣、銘文證實,此王也舉行過“馬祠”(asvamedha)活動。
值得稱道的是,著名學府那爛陀寺肇建于此王之世。據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說:“……至那爛陀寺,乃是古王室利 +羯羅 *底爲北天(北印度)刍曷羅社盤社所造。”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九說:“從此(王舍城)北行叁十余裏至那爛施(唐言施無厭)僧伽藍……此國先王 +迦羅阿疊多(唐言帝日)敬重一乘,遵崇叁寶,式占福地,建此伽藍。”6按室利 +羯羅 *底和 +迦羅阿疊多,是梵稱(Srisakraditya)音譯,“室利”是冠在名字前面的尊號,義爲“吉祥”,“ +羯羅 *底”義爲“帝日”,據印度史考查,此王便是鸠摩羅笈多一世。7從他鑄造的錢幣上發現,此王還有一個稱號叫作摩醯陀羅阿疊多(mahendraditya)其意亦爲帝日。8
當此王在位末期,即公元五世紀中葉,白匈奴(皕哒:EPhtalites)族由西北邊境入侵,北方領土損失甚大。並且,又同叫作補沙耶密陀羅(Pusyamitra)的一個部族進行了戰爭;這個部族是很富強的,戰爭的結果,笈多王國受打擊甚大。公元455年此王逝世。他的在位年代是公元415—455年(此據季羨林《大唐西域記校注》;若據人民出版社汪連興《世界曆史大系表》爲414—455年;《印度古代史》作 413—454年)。
至此,笈多王朝一百二十年間,爲一全盛時代的曆史劃期。由此以後,國勢衰落。
五、第五代王:塞建陀笈多(Skandagupta)
第五代王名塞建陀笈多(Skandagupta:或譯斯坎達笈多)是前王之子。大約還是在他爲王子的時候,通過對補沙耶密陀羅部族的抵抗和對付凶悍強敵白匈奴族的進攻方面,表現出英勇才幹獲得殊勳,超過其他王子,被立爲王。他成功地擊退了白匈奴族的初期入侵,收複了不少國土。由于勝利和成功,他也采用過“超日王”的稱號。可是,他並沒有能夠挽救王朝繼續衰落的命運,經濟貧困,這從近世屢次發現的當時貨幣的逐漸粗劣可以證知。此王逝于公元467年,他的在位年代是公元455——467年。
六、前期笈多王朝的末日
厥後,鸠摩羅笈多一世的另一王子,即塞建陀笈多之弟,名普羅笈多(Puragupta)繼位,此王的在位年限大約是公元467—477年間(若按《印度古代史》爲480—484年;《印度年表》爲480—489年間)。
普羅笈多的兩個兒子都做過國王:一位是佛陀笈多(Buddhagupta);一位是那羅信诃笈多·婆羅阿疊多(Narasimhagupta-baladitya),前者爲兄,後者爲弟。從這時期以後的笈多王室陷于分裂狀態,王系混亂不清。以前史學界曾把佛陀笈多王列爲西印度摩羅婆(malava)地方9支系。但是,根據曆史考古證明,笈多王朝的分裂當在佛陀笈多王以後。(見印度·R·C馬宗達等著《高級印度史》上冊164頁、季羨林《大唐域記校注》756頁)。
若依此序列,次代王是佛陀笈多(Buddhagupta,此雲覺護),他大約于公元477—495年在位。《大唐西域記》卷九說他是 +迦羅阿疊多(帝日·鸠摩羅笈多一世)的兒子,據考證他應是普羅笈多的兒子,是鸠摩羅一世王的孫子,同記說此王“繼體承統聿遵勝業”于那爛陀寺之南增建伽藍。(《大唐西域記校注》747頁、755頁)。
七、後期的笈多王朝
曾經盛極一時的笈多王朝,這時瀕臨末期。王室內部分崩離析,領土屬地的首領紛紛脫離中央政權而自行獨立。白匈奴族複來入侵。內憂外患交迫,王朝的統治局面已僅限于中印度摩揭陀附近地域了。
佛陀笈多王逝世以後,在不同地區出現數位笈多國王。王弟那羅信诃笈多(Narasimhagupta)是其中之一王,他繼續摩揭陀王系。幾乎與此同時,另外有毗亞笈多、巴努笈多和婆伊尼耶笈多,他們同摩揭陀王室的關系不明。一般認爲這時印度西部摩羅婆(Malava)地方出現了一個笈多王統的支系,他們可能是屬于這個支系的。
此中,毗亞笈多王大約即位于公元508年之際。巴努笈多(Bhanugupta)王大約即位于公元510年之際,這時白匈奴族之王陀羅摩那(Toramana)率部進攻旁遮普、侵占了西北印度大部領土,巴努笈多王進行了英勇的反擊,打敗了外族的進攻,把白匈奴的勢力驅逐到印度河以西。(季氏《校注》)359頁)。
婆伊尼耶笈多(Vainyagupta),由于缺乏資料可考,其在位年代等情況不明。按史學者羅易喬度裏(Raychaudhuri)的推定此王可能是《大唐西域記》卷九記述的曾經在那爛陀寺的東面擴建伽藍的裏他揭多鞠多(TathagataguPta:此雲如來護)王。如果是這樣,那麼此王似乎應當隸屬于摩揭陀方面的笈多王系了。
繼續摩揭陀笈多王統的那羅信诃笈多(Narasimhagupta)大約在公元六世紀初即位的,據《印度古代史》他的在位年限是485—529年;《印度年表》記他即位于公元490年之際(望月《佛教大辭典》第六冊帝王年代)。在他鑄造的錢幣上發現他用過“婆羅阿疊多”(Baladitya:此雲幼日)這一稱號。
白匈奴王陀羅摩那之子爲摩醯邏矩邏(Mahirakula:《西域記》譯雲“大族”)10約于公元 515年嗣其父位爲白匈奴帝國之王,趁笈多王朝內亂之機,卷土重來,侵占了北印度的大片地區。據《大唐西域記》卷四記述,婆羅阿疊多(幼日·那羅信诃笈多)王屈服于大族王的威勢,向他納貢。因大族王過于橫暴,幼日王不能忍受,遂辍貢用兵防守。大族王興兵來伐,幼日王逃避到一個海島上。大族王渡海來攻,以海島防禦優勢,幼日王生擒大族。幼日王以其罪大惡極,本來想殺死他,因王母出來說情,于是就放了他。
這時大族王的弟弟已自立爲王,大族不得已投奔到迦濕彌羅國,受到國王的優待,撥了土地和城邑給他。孰料大族生性殘暴,反複無義,殺掉迦濕彌羅國王,攻入健馱羅,亦殺其國王。大肆毀滅佛教,搗毀佛寺塔院一千六百所。他把被俘者九億人(按九億即九萬,古十千亦曰億)驅至印度河畔,殺戮叁萬,溺死叁萬,余叁萬分給部下爲奴隸。(《大唐西域記》卷四)。
大約公元533年以前,在西印摩羅婆·曼達索拉地方有一部族名穆克裏(Maukharis),首領名耶輸達爾曼(Yasodharman)11,後來,那羅信诃笈多·婆羅阿疊多(幼日)王大概同他合力,擊敗了白匈奴王國在印度的統治。爲紀念勝利,他在那爛陀寺的東北面增建伽藍,名“幼日王院”。後來,玄奘遊學時曾宿住在這裏。若據《大唐西域記》(卷四)。說這位國王在那爛陀寺舉行大規模的齋會之後,“舍國出家”了。
次代王鸠摩羅笈多二世(KumaraguptaⅡ此雲童護),是那羅信诃笈多王之子。史實不詳。按《印度古代史》他即位于公元530年,《印度年表》則記他即位于公元520年。《大唐西域記》卷九記幼日王(那羅信诃笈多)之子伐羅(Vajra:此雲金剛)王曾在那爛陀寺之西增建伽藍。如前所述,此幼日王即是那羅信诃笈多王,那麼伐羅王大概就是鸠摩羅笈多二世了。
據比塔裏和那爛陀印章銘文中記載,鸠摩羅笈多二世之子名毗濕奴笈多。無史料可考,不得其詳。
後期笈多王朝,諸王沒有什麼特別的業績可以稱道。伐彈那王朝Vardhana第叁代戒日王(606—647年在位)時,摩揭陀笈多王系有阿秩多賽那(Aditya-sena)王,于公元647年時舉行“馬祠”式典。公元八世紀初期,末代王羯毗陀笈多二世(JivitaguptaⅡ)之際,波羅(Pala)王朝興起于孟加拉地方,後笈多王朝告終。
八、笈多王朝的佛教、文化、藝術
笈多王朝在佛教史上,適值瑜伽學派勃興之時。彌勒、無著、世親等諸大論師,以阿瑜陀12爲中心,提倡新的大乘阿毗達磨之學。《楞伽》、《解深密》、《瑜伽師地》、《攝大乘》等諸經論相繼面世。其他文化方面亦呈現出頗爲興盛的局面。文學方面有梵文學的複興,如迦梨怛薩(Kalidasa)那樣的著名學匠出興于世。又,十八富蘭那中最古的《 1幽·富蘭那》(Vayu-Purana)和《摩奴(manu)法典》也是當此時代完成的。數學、天文學方面有阿爾耶巴陀(Aryabhata)、瓦拉哈彌醯羅(Varahamihira)等學者輩出。音樂…
《印度·笈多王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