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露出了這一方面的問題。平時信願不堅固,念佛也不確實,能有多少把握在臨終這一緊要關頭不隨業力漂流,而提起念佛的正念呢?因此,對于相當一部分人來說,如果單純依靠持名念佛這一方法,排拒其余佛法對淨土法門的輔助,實際上已加大了往生極樂世界的難度,失去了他力提攜的這一優勢,使本是易行道的淨土法門卻變成了難行道。
正確的方法,是老老實實遵循佛陀所垂示的聞思修這一修學法則,聽聞、參閱經論,認真思維經論的意義,然後將思維所得的聖教意義用之于修持的實踐中,在包括淨土五經一論的大經論中,處處可見釋迦牟尼佛及諸大論師對阿彌陀佛及極樂淨土的宣揚、贊歎,每一處的宣揚、贊歎都有佛菩薩的密意,能從方方面面增強我們的信願,不可偏廢,無力閱讀的人,則應多聽聞他人關于淨土殊勝與娑婆苦難的開示。這時已能生起真信切願的人,應開始老實念佛,如果這時念佛仍不得力,則應及時反省自己在信、願、行叁方面中哪一方面有欠缺,進行彌補。若信願不堅的人,則應拓寬視野,廣泛聞思、參閱各種經論,佛法時佛菩薩們智慧的結晶,學習後只能增上我們的信願、慧根,而不可能對往生西方産生障礙,比如學了因明,便具體知道佛法的殊勝之處,而不會再受各種邪說的蠱惑,也能從理論上確立極樂世界的超勝,而自然發起真誠的往生信願;學了戒律,亦方面了知了具體的開遮持犯,減少了因破戒而導致的往生障礙,另一方面切實認識到了娑婆世界持戒、修行的難度,而自然發起真誠的往生信願;學了俱舍,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有漏法而與無漏法的本質、特點、分類(如娑婆世界的現象、本質、成因)等等,在與極樂世界的對比之下,在理論的高度淡薄了對輪回世間的貪執,自然發起真誠的往生信願;學了中觀,了知了萬法的虛妄不實,更增強了往生的勇氣和信心;學了《現證莊嚴論》,詳細了知了佛菩薩的無盡悲願、功德,而生出無限向往之心,自然發起真誠的往生信願。同時在學習這些佛陀稱之爲甘露妙法時,也學到了在念佛中有效地對治煩惱、使淨念相繼的方法,如俱舍中的白骨觀、中觀中的夢幻觀、空觀等等。在念佛不得力,枯燥乏味時,使用這些佛陀特別開出的對治妙方,使心念頓時清淨、淨念得以維系,從而真正達到“老實念佛”的目的。而有志于弘揚佛法,繼續慧命的佛弟子,則更應廣學經教,這樣不但避免了因所知不多而在講法中有意、無意所造下的謗法過失,而且因佛法的熏陶而容易生起真實信願,有因作法布施、法供養而積累了無上的福報,故其不但往生且品位更高。
有人提問,既然學這些經論最後的目的仍在于生起信願,老實念佛,那學與不學不是一樣嗎?其實大不一樣。以佛菩薩在經論中所開演的智慧武裝了自己的頭腦後,所生起信願的程度便遠非僅依靠自己所生起的泛泛的信願可比。又如果不學經較,不但人們的信願難以有效增上,而且一、二代後,人們便可能已不知戒律、唯識、般若爲何物,佛教存在的基礎便遭到了破壞,無力面對各種疑惑、問難,佛教的命運便岌岌可危了。又有人問:聞思修是佛所製定的法則,但談玄說妙爲何有爲世人所譏?世人所譏的談玄說妙,是指未確立起聞爲思、修打基礎的目的,僅僅爲聞而聞,如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所自責他早年的“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之類,或以經論充作談資,以擡高身價,這一類的談玄說妙因發心不正,違背了佛所確立的法則,自然被世人所譏,但以正確的發心而廣研經教,談玄說妙,則應極爲倡導,如每天的皈依發誓時就有:“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如果不需以談玄說妙理解佛意,又以何所思,從何起修?佛陀又何需辛勤說法(豈不也是談玄說妙!)四十九年,大迦葉等祖師爲何又要數度結集起叁藏,作爲後人聞思修的基礎?可見,貿然否定談玄說妙的功德,不但忽視了佛所強調的聞思修的必要性,甚至在無意中作下舍法、謗法的大過,行者于此不可不慎。
觀想念佛、觀像念佛也與持名念佛一樣,都需廣泛的聞思爲前導,同時,這叁種方法若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則相得益彰,更能增上人們修法的信心。今天我們所講的這個儀軌,便是結合了觀想、觀像、持名(持咒),同時又有部分的實相修法。
首先解釋題目:
《阿彌陀佛修法極樂捷徑》
所謂捷徑,是指修這個儀軌能使人迅速與阿彌陀佛相應,從而現世無有災禍,命終後順利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儀軌主要針對的是中下根弟子,中根人如理如量地按儀軌的要求觀修、念誦,念滿叁十萬遍心咒以及一百萬遍“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之後便可獲得悉地(成就),下根人因聞思、信願尚淺,可以按儀軌的要求相似地觀修、念誦,以祈禱爲主,成效也遠較一般的念誦顯著。
蓮花生大師伏藏
蓮花生大師的功德事業已廣爲人知,大師是釋迦牟尼佛的身、觀世音菩薩的語與阿彌陀佛的意融合爲一的化身,又稱爲烏金第二佛,在開創了藏地的密乘,並留下了大量的伏藏後,飛往了烏金刹土,現在該刹土度化有緣衆生。“伏藏”,是蓮花生大師等大成就者們,將與未來衆生有緣的法本埋藏在崖石、湖泊、虛空等處,尤其是在無漏的大圓滿智慧上,並在伏藏品中寫明將來被發掘的時間,發掘者的姓名、面貌等,在伏藏期間派空行母、護法神加以保護,在因緣聚合之際,有緣的掘藏大師便把伏藏品發掘出,以利益當時及後來廣大衆生。上師法王如意寶至今爲止開掘出了許多個伏藏品,有些已供奉在壇城中,加持弟子相續,上師同時也埋下了不少爲將來的衆生預備的伏藏品。這個儀軌是蓮花生大師專爲我們這個時代的有緣衆生所造,並加以伏藏,足見是契合我們大衆的根機。能有此緣份值遇此殊勝修法,實是幸莫大焉。
列繞朗巴大師取藏
列繞朗巴大師是上師法王如意寶的前一世,是蓮師大弟子多傑登炯的身、蓮師的語、亥母的意合集的化身,新龍人,是一位傑出的在家瑜伽師,顯現非凡的證悟與神通事業,留下了二十多函的論著和修法儀軌,這個儀軌是大師觀見機緣成熟,而應蓮師的懸記發掘出的。
頂禮阿彌陀佛
凡造儀軌、論著,首先需要致皈敬,以示內道著作,同時也祈消除造儀軌的違緣,此處蓮花生大師也不例外,因儀軌以阿彌陀佛爲本尊,故先頂禮阿彌陀佛。
宗喀巴大師和麥彭仁波切分別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與《白蓮論》中開示,凡修儀軌,在修法前都應有所准備,概括二師的說法即:
一、淨地設像:選擇一個白天無人畜等吵鬧之散亂聲,夜晚無非人幹擾的安靜清潔的地方,把環境灑掃幹淨接著選擇一個與修法儀軌相符的本尊相,大小在五寸左右,像體莊嚴,安置于離自己有一尺到一米左右的距離的佛案上。
二、莊嚴供具:盡自己能力供養,在供養圓滿後,應誦《普賢行願品》的七支供,關鍵以清淨心而供養。
叁、入座皈依:首先選擇適宜的床、坐墊或草等舒適的座具,然後以毗盧七法而安坐。即足:全跏趺或半跏趺;眼:不應太開亦非太閉,垂注鼻端;身:非過後仰,莫太前屈,端身正念;肩:平齊而住;頭:莫揚莫低,莫歪一方,自鼻至臍保持端直;舌齒唇息:齒與唇自然放松,舌抵上鄂,出入息自然,漸至微細;手:結毗盧佛定印。具足此七法而入座皈依。
四、積資淨障:以積集資糧,忏悔業障之發心與頂禮、念佛、布施、持戒等行爲而欣求修法。
五、叁事求加持:即滅除不敬上師等邪見,生恭敬上師等正見,遣除一切內外障礙。
六、觀想聖尊:以毗盧七法坐在佛案前,兩眼直視佛像,佛像以已開光者爲最佳,心裏對佛像生起歡喜心,祈求攝持,同時默記佛的殊妙相好。應注意的是,佛像是佛身相的代表,通過觀想佛像來達到憶念佛的真實相好的目的,因此不能把佛像觀成死板的一張畫像或照片,而是蘊涵; 無窮的智慧、功德與加持的力量。時間久了,佛像可在心裏顯現出來。初學者首先可看法衣等,看時要專注,心裏必須觀得明朗,經過一段時間,閉上眼睛,看看能不能顯現出佛像來,若不行,應再觀看,直至閉目可以觀起來爲止。觀月輪上種子字,也以同樣的方式,首先寫標准咒文,然後觀看觀想,繼之將字排于月輪上,也就一觀可以清楚顯現,其他本尊修法可以相同方式而修。觀想時,觀得愈明朗清晰,修法的能力就愈強大。
(此阿彌陀佛之修法,首先皈依及發心,複次進入此修法)
凡屬內道的修法,修行前都要皈依叁寶,在大乘中則需發起爲救度一切曾作過母親的衆生而誓願成佛的決心,故在皈依後,還應加修發菩提心的偈頌,有的儀軌有特定的皈依、發心的偈子,這個儀軌中蓮師並沒有專門列出,故采用我們通常用來念誦修行的偈子。
諸佛正法賢聖叁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我皈依
皈依的修法最主要的是讓我們對于內道叁寶發起堅定的誓願,即誓死不舍叁寶的決心。什麼叫叁寶呢?即:“諸佛”、“正法”、“賢聖僧”。“諸佛”也就是與本師釋迦牟尼佛相同的已證悟圓滿智慧的十方叁世一切衆生的導師,他們共同具足圓滿的法報化叁身;“正法”即是本師及諸佛菩薩傳下來的教法欲證法,教法是叁藏十二部一切經典,證法是戒定慧叁學;“賢聖”僧,指初地以上的一個或多個大乘菩薩,如地藏菩薩、除蓋障菩薩等,以及四位或四位以上的凡夫比丘所組成的僧團,這佛法的“叁寶尊”,是我們的皈依處。“從今直至菩提我皈依”,即從現在起乃至證得菩提成佛之間的生生世世,都皈依諸佛正法賢聖僧,不皈依除此以外的世間鬼神、上帝、梵天、帝釋等及外道。在皈依時,應觀想一切衆生欲自己在共同皈依。
真正成就的上師,就他本身而言,便是叁寶的總集代表,當然也就是阿彌陀佛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真正代表,因此我們應把成就的上師與阿彌陀佛觀想成無二無別,以這個觀想的甚深緣起力,將會更有效地與上師叁寶與阿彌陀佛相應,獲得他們的加持。爲培養我們這個善根習氣,最好…
《上師阿彌陀佛修法 極樂捷徑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