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上师阿弥陀佛修法 极乐捷径讲义▪P2

  ..续本文上一页露出了这一方面的问题。平时信愿不坚固,念佛也不确实,能有多少把握在临终这一紧要关头不随业力漂流,而提起念佛的正念呢?因此,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如果单纯依靠持名念佛这一方法,排拒其余佛法对净土法门的辅助,实际上已加大了往生极乐世界的难度,失去了他力提携的这一优势,使本是易行道的净土法门却变成了难行道。

  正确的方法,是老老实实遵循佛陀所垂示的闻思修这一修学法则,听闻、参阅经论,认真思维经论的意义,然后将思维所得的圣教意义用之于修持的实践中,在包括净土五经一论的大经论中,处处可见释迦牟尼佛及诸大论师对阿弥陀佛及极乐净土的宣扬、赞叹,每一处的宣扬、赞叹都有佛菩萨的密意,能从方方面面增强我们的信愿,不可偏废,无力阅读的人,则应多听闻他人关于净土殊胜与娑婆苦难的开示。这时已能生起真信切愿的人,应开始老实念佛,如果这时念佛仍不得力,则应及时反省自己在信、愿、行三方面中哪一方面有欠缺,进行弥补。若信愿不坚的人,则应拓宽视野,广泛闻思、参阅各种经论,佛法时佛菩萨们智慧的结晶,学习后只能增上我们的信愿、慧根,而不可能对往生西方产生障碍,比如学了因明,便具体知道佛法的殊胜之处,而不会再受各种邪说的蛊惑,也能从理论上确立极乐世界的超胜,而自然发起真诚的往生信愿;学了戒律,亦方面了知了具体的开遮持犯,减少了因破戒而导致的往生障碍,另一方面切实认识到了娑婆世界持戒、修行的难度,而自然发起真诚的往生信愿;学了俱舍,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有漏法而与无漏法的本质、特点、分类(如娑婆世界的现象、本质、成因)等等,在与极乐世界的对比之下,在理论的高度淡薄了对轮回世间的贪执,自然发起真诚的往生信愿;学了中观,了知了万法的虚妄不实,更增强了往生的勇气和信心;学了《现证庄严论》,详细了知了佛菩萨的无尽悲愿、功德,而生出无限向往之心,自然发起真诚的往生信愿。同时在学习这些佛陀称之为甘露妙法时,也学到了在念佛中有效地对治烦恼、使净念相继的方法,如俱舍中的白骨观、中观中的梦幻观、空观等等。在念佛不得力,枯燥乏味时,使用这些佛陀特别开出的对治妙方,使心念顿时清净、净念得以维系,从而真正达到“老实念佛”的目的。而有志于弘扬佛法,继续慧命的佛弟子,则更应广学经教,这样不但避免了因所知不多而在讲法中有意、无意所造下的谤法过失,而且因佛法的熏陶而容易生起真实信愿,有因作法布施、法供养而积累了无上的福报,故其不但往生且品位更高。

  有人提问,既然学这些经论最后的目的仍在于生起信愿,老实念佛,那学与不学不是一样吗?其实大不一样。以佛菩萨在经论中所开演的智慧武装了自己的头脑后,所生起信愿的程度便远非仅依靠自己所生起的泛泛的信愿可比。又如果不学经较,不但人们的信愿难以有效增上,而且一、二代后,人们便可能已不知戒律、唯识、般若为何物,佛教存在的基础便遭到了破坏,无力面对各种疑惑、问难,佛教的命运便岌岌可危了。又有人问:闻思修是佛所制定的法则,但谈玄说妙为何有为世人所讥?世人所讥的谈玄说妙,是指未确立起闻为思、修打基础的目的,仅仅为闻而闻,如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所自责他早年的“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之类,或以经论充作谈资,以抬高身价,这一类的谈玄说妙因发心不正,违背了佛所确立的法则,自然被世人所讥,但以正确的发心而广研经教,谈玄说妙,则应极为倡导,如每天的皈依发誓时就有:“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如果不需以谈玄说妙理解佛意,又以何所思,从何起修?佛陀又何需辛勤说法(岂不也是谈玄说妙!)四十九年,大迦叶等祖师为何又要数度结集起三藏,作为后人闻思修的基础?可见,贸然否定谈玄说妙的功德,不但忽视了佛所强调的闻思修的必要性,甚至在无意中作下舍法、谤法的大过,行者于此不可不慎。

  观想念佛、观像念佛也与持名念佛一样,都需广泛的闻思为前导,同时,这三种方法若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则相得益彰,更能增上人们修法的信心。今天我们所讲的这个仪轨,便是结合了观想、观像、持名(持咒),同时又有部分的实相修法。

  首先解释题目:

  《阿弥陀佛修法极乐捷径》

  所谓捷径,是指修这个仪轨能使人迅速与阿弥陀佛相应,从而现世无有灾祸,命终后顺利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个仪轨主要针对的是中下根弟子,中根人如理如量地按仪轨的要求观修、念诵,念满三十万遍心咒以及一百万遍“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之后便可获得悉地(成就),下根人因闻思、信愿尚浅,可以按仪轨的要求相似地观修、念诵,以祈祷为主,成效也远较一般的念诵显著。

  莲花生大师伏藏

  莲花生大师的功德事业已广为人知,大师是释迦牟尼佛的身、观世音菩萨的语与阿弥陀佛的意融合为一的化身,又称为乌金第二佛,在开创了藏地的密乘,并留下了大量的伏藏后,飞往了乌金刹土,现在该刹土度化有缘众生。“伏藏”,是莲花生大师等大成就者们,将与未来众生有缘的法本埋藏在崖石、湖泊、虚空等处,尤其是在无漏的大圆满智慧上,并在伏藏品中写明将来被发掘的时间,发掘者的姓名、面貌等,在伏藏期间派空行母、护法神加以保护,在因缘聚合之际,有缘的掘藏大师便把伏藏品发掘出,以利益当时及后来广大众生。上师法王如意宝至今为止开掘出了许多个伏藏品,有些已供奉在坛城中,加持弟子相续,上师同时也埋下了不少为将来的众生预备的伏藏品。这个仪轨是莲花生大师专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有缘众生所造,并加以伏藏,足见是契合我们大众的根机。能有此缘份值遇此殊胜修法,实是幸莫大焉。

  列绕朗巴大师取藏

  列绕朗巴大师是上师法王如意宝的前一世,是莲师大弟子多杰登炯的身、莲师的语、亥母的意合集的化身,新龙人,是一位杰出的在家瑜伽师,显现非凡的证悟与神通事业,留下了二十多函的论著和修法仪轨,这个仪轨是大师观见机缘成熟,而应莲师的悬记发掘出的。

  顶礼阿弥陀佛

  凡造仪轨、论著,首先需要致皈敬,以示内道著作,同时也祈消除造仪轨的违缘,此处莲花生大师也不例外,因仪轨以阿弥陀佛为本尊,故先顶礼阿弥陀佛。

  宗喀巴大师和麦彭仁波切分别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与《白莲论》中开示,凡修仪轨,在修法前都应有所准备,概括二师的说法即:

  一、净地设像:选择一个白天无人畜等吵闹之散乱声,夜晚无非人干扰的安静清洁的地方,把环境洒扫干净接着选择一个与修法仪轨相符的本尊相,大小在五寸左右,像体庄严,安置于离自己有一尺到一米左右的距离的佛案上。

  二、庄严供具:尽自己能力供养,在供养圆满后,应诵《普贤行愿品》的七支供,关键以清净心而供养。

  三、入座皈依:首先选择适宜的床、坐垫或草等舒适的座具,然后以毗卢七法而安坐。即足:全跏趺或半跏趺;眼:不应太开亦非太闭,垂注鼻端;身:非过后仰,莫太前屈,端身正念;肩:平齐而住;头:莫扬莫低,莫歪一方,自鼻至脐保持端直;舌齿唇息:齿与唇自然放松,舌抵上鄂,出入息自然,渐至微细;手:结毗卢佛定印。具足此七法而入座皈依。

  四、积资净障:以积集资粮,忏悔业障之发心与顶礼、念佛、布施、持戒等行为而欣求修法。

  五、三事求加持:即灭除不敬上师等邪见,生恭敬上师等正见,遣除一切内外障碍。

  六、观想圣尊:以毗卢七法坐在佛案前,两眼直视佛像,佛像以已开光者为最佳,心里对佛像生起欢喜心,祈求摄持,同时默记佛的殊妙相好。应注意的是,佛像是佛身相的代表,通过观想佛像来达到忆念佛的真实相好的目的,因此不能把佛像观成死板的一张画像或照片,而是蕴涵; 无穷的智慧、功德与加持的力量。时间久了,佛像可在心里显现出来。初学者首先可看法衣等,看时要专注,心里必须观得明朗,经过一段时间,闭上眼睛,看看能不能显现出佛像来,若不行,应再观看,直至闭目可以观起来为止。观月轮上种子字,也以同样的方式,首先写标准咒文,然后观看观想,继之将字排于月轮上,也就一观可以清楚显现,其他本尊修法可以相同方式而修。观想时,观得愈明朗清晰,修法的能力就愈强大。

  (此阿弥陀佛之修法,首先皈依及发心,复次进入此修法)

  凡属内道的修法,修行前都要皈依三宝,在大乘中则需发起为救度一切曾作过母亲的众生而誓愿成佛的决心,故在皈依后,还应加修发菩提心的偈颂,有的仪轨有特定的皈依、发心的偈子,这个仪轨中莲师并没有专门列出,故采用我们通常用来念诵修行的偈子。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我皈依

  皈依的修法最主要的是让我们对于内道三宝发起坚定的誓愿,即誓死不舍三宝的决心。什么叫三宝呢?即:“诸佛”、“正法”、“贤圣僧”。“诸佛”也就是与本师释迦牟尼佛相同的已证悟圆满智慧的十方三世一切众生的导师,他们共同具足圆满的法报化三身;“正法”即是本师及诸佛菩萨传下来的教法欲证法,教法是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证法是戒定慧三学;“贤圣”僧,指初地以上的一个或多个大乘菩萨,如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等,以及四位或四位以上的凡夫比丘所组成的僧团,这佛法的“三宝尊”,是我们的皈依处。“从今直至菩提我皈依”,即从现在起乃至证得菩提成佛之间的生生世世,都皈依诸佛正法贤圣僧,不皈依除此以外的世间鬼神、上帝、梵天、帝释等及外道。在皈依时,应观想一切众生欲自己在共同皈依。

  真正成就的上师,就他本身而言,便是三宝的总集代表,当然也就是阿弥陀佛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真正代表,因此我们应把成就的上师与阿弥陀佛观想成无二无别,以这个观想的甚深缘起力,将会更有效地与上师三宝与阿弥陀佛相应,获得他们的加持。为培养我们这个善根习气,最好…

《上师阿弥陀佛修法 极乐捷径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