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上师阿弥陀佛修法 极乐捷径讲义▪P3

  ..续本文上一页在平时称呼阿弥陀佛时加称为“上师”二字,称为“上师阿弥陀佛”。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在与众生共同皈依后,接着应进一步对众生发菩提心,即是为利众生愿成佛。菩提心有胜义菩提心与世俗菩提心两种,关于菩提心的具体修法,可参考五加行的讲义,即是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万行所积累的资粮,尽早成佛救度众生。

  这四句应合起来念三遍,第一遍是发起,第二遍是增上,第三遍是稳固,在这基础上,为了使这发心更坚固,再念一遍生起四无量心的偈子: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

  愿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接下来开始正行的观修、念诵:

  一切法皆空性中

  般若空性时诸佛之母,诸佛无一例外均因彻证空性而成佛,我们在修净土的过程中,初学者可将阿弥陀佛当作实有的佛祈祷,西方圣境当作实有的境界来希冀,此土的烦恼痛苦当作实有的苦痛来厌弃,这样虽然较不容易调整自心,与上师阿弥陀佛相应,但只要坚持不懈,无疑也还是可以因阿弥陀佛的无边悲愿而得渡,而已有闻思,对空性已有认识的人,则可以结合佛所着重弘扬的般若空性进行观修。空性怎么修呢?有上师指点的人,可当下安住于无生的大空性中,也可在空性的基础上,再按莲宗截流大师所说:“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进行观修。一般的初学者,则可以通过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大家都做过梦,而且知道梦境都是虚幻不实的,而我们现在的状态其实也是一场梦境,因为佛在《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既然是梦境,那么周围的房子、人物、自己的身体、感情,这一切的一切本来都如镜中花、水中月,并不实在,只是我们自作多情,太当真了,结果反把自己给套进去了,再进一步观察,梦众的一切,在醒来后,连那虚幻的相状也找不回来,也就是说,我们所见到的这些虚幻的山河大地等,在已觉醒的佛陀面前,也是连其相状也不可得的,即世俗万法为本来空性,空性中本净,无不净的显现,因此宽松下心来,不用去理会这些子虚乌有的东西,等你安住到位,空性就呈现出来了。这个方法因为借助了我们所熟知的梦,故无论是哪种根机都很容易获得经验,不但在修行时,我们在平时行、住、坐、卧中,都应提醒自己这是一个梦,慢慢习惯后,你会发现怒气可控制了,怨言少了,病痛也少了,人缘变得融洽起来了,佛法的甘露就真正品尝到了。观一切法空性是这个仪轨正行修法的第一步,比较重要,根据上面的引导,大家都会感到并不困难,因此应认真练习,不能马虎,否则如果将这一句很快地念过去,不思维内容,便不会体验到这个仪轨的殊胜性。

  当修周遍慈悲心

  如果证悟了彻底的空性,心中便显现起无缘的大悲心,便会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那样无勤、任运地度化众生,初学者通过闻思正确地理解了空性,或通过修行获得一定的证悟后,知道在空性中,一切都是那么无牵无挂、洒脱自在,这时再看那些同样也处在空性中,但因无端的执著而在轮回的幻化网中承受着各种各样痛苦煎熬的众生,心中便自然会生出由衷的慈悲心,同时通过佛的教诲,知道一切众生曾作过自己的母亲,知道了他们都对自己有一份特殊的恩德,因此更希望能拔除他们的痛苦,给予他们安乐,把他们引导到他们本来就具有大安乐的空性中去,以回报他们的恩德。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对已证得大空性的菩萨们的悲心有一段绝妙的譬喻:父母对出生不久的孩子疼爱有加,孩子不谙世情,用手击打父母,父母非但不生气,还转而加深了对孩子的爱怜,菩萨也是一样,视众生如婴儿,众生对菩萨越打骂,菩萨反更增加了对众生的慈爱关怀。我们初学者要做到这点颇不容易,但这是我们的目标,在现阶段,我们至少应做到少侵犯、少触恼别人,时时将心比心,试着将自己与他人的位置对调一下,多想一些别人的难处,多按《入菩萨行》“忍辱品”的要求去做,每天晚上反思一下,自己今天有哪些言论、哪些行为损害了他人,是否应向他人道歉,这样一段时间下来,争取使冒犯他人的次数有明显的减少,然后在这基础上,再慢慢培养自己的慈心、悲心,只有这样,才能使下面的观想、持咒达到最大的效果,真实实现“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的誓愿。

  龙树菩萨几乎是后代密宗、禅宗、中观等所有法流的祖师,以中观庄严了南赡部洲,他在圆寂后也往生到了极乐世界。佛陀在《楞伽经》中也曾专门作了授记:“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弘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国。”

  如是空性悲心中 万物皆成极乐刹

  前面修练了空性,增强了修行的信心,减少了观想的难度,去除了浮躁不安的心理,又在空性中现起了慈悲之心,发起了真实救度众生的心念,在这种祥和、慈爱的心态中,在将周围的事物观想为清净、美妙的极乐圣境(具体可参照《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经论中的描述,此不赘述)。对空性有所认识,对极乐圣境比较了解的人,可在一刹那中,在心里幻想出一个具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金沙布地、宝珠严饰的极乐刹土,若空性尚未修到位的初学者,可先静下心来,消除对外界的执著,再按经中所示幻观出一个小的极乐刹土,再将其慢慢扩大,最后极乐刹土充遍了所有十方世界。观想的目的,一是加深对极乐世界的感性认识,增加信愿的熏染习气;二是为下面如理持咒作好准备。因为在这种清净的观想中持咒,容易与佛相应,获得佛殊胜的加持。

  有人会问,我们娑婆世界这么秽浊不堪,把它观想成如此清净的极乐刹土怎么应理呢?其实这并不矛盾,观想清净的极乐刹土一方面是为往生作准备,因为观想佛相与圣境可以积累起许多福报,尤其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以其无边悲愿与福报所感得的一个清净刹土,是最理想的修行场所,更重要的是,通过把一切所见、所闻、所觉、所知都观想成极乐刹土,可以极大地增强修行人对极乐净土的欢喜心与往生的习气,同时减少对娑婆世界各种无意义琐事的沾染与执著习气。另外,在本师释迦牟尼佛及上师阿弥陀佛看来,阿弥陀佛即是我们自己的究竟本性,娑婆世界的本质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关于这一点,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及《定解宝灯论》对第六问题的论述中有详细的介绍,又比如传灯大师在《净土生无生论》中说:“一真法界性,不变能随缘,三身及四土,悉由心变造。”又云:“西方极乐土,去此十万亿,与我介尔心,初无彼此异。”可见这样的观想不但不矛盾,更有其必要。

  莲月垫上自心舍(ZA:) 由彼发光成二利

  在殊胜美妙的极乐世界中央,有一个由洁白的八叶(或十二叶)花瓣、红色的花蕊所组成的莲花座,莲花座上铺垫着一轮皎洁明亮的满月,月亮上方,有一红色的种子字(ZA:)字,闪闪发光,作上供诸佛菩萨、下施六道众生的二利。

  舍字是阿弥陀佛的种子字,代表了阿弥陀佛五种功德中意的智慧,阿弥陀佛从其心间的舍字发光,而变现出了观世音菩萨、莲花生大师等报化身,实则他们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种子字是诸佛精华中的精华,恒时不断地在作上供下施的事业,具体的功德、功用可闻思麦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这个舍字,同时也是我们的自心,因为我们自心的本性与上师阿弥陀佛的自心无二无别,因为心无形相的舍字这一方便来代表。

  其变自成出有坏 阿弥陀佛身红色

  代表我们自心的舍字在一刹那间变成了通身红色的出有坏阿弥陀佛,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庸常不净的身体在一刹那间变成了上师阿弥陀佛的相好身,端坐在白莲月垫上。如果平时常对金刚萨埵佛尊、观世音菩萨等本尊作祈祷,这时便可将平时所熟习的本尊在刹那间变化成上师阿弥陀佛。上师阿弥陀佛具有无量的光芒,又在“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在显宗中,上师阿弥陀佛显现金色相好身,在密宗中,因上师阿弥陀佛位于西方,故在五方佛中显现为红色相好身,就像东方的药师佛常示现为蓝色一样。出有坏是梵语“薄伽梵”的意译,是佛的十种名号之一,“出”是超出、超越,意即佛超越了痛苦的轮回和小乘灰身灭智的涅槃二边,达到真正的实相;“有”是拥有、具有,即佛拥有超然卓立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的功德;“坏”是摧坏、摧毁,即佛已摧毁了一切的二障(烦恼障、所知障)和四魔(烦恼魔、蕴魔、天子魔、死魔)。而阿弥陀佛在这无上的功德之外,又特为十方众生开出了简便易行的往生法门,使无数众生,尤其是五浊恶世中的众生提早免除三涂八难之苦,在极乐世界亲受诸佛菩萨的教诲,精进修行,即身成就,故我们更应感恩、皈敬。

  《高僧传》中说:唐朝法照大师,在衡州云峰寺时,勤修不懈,亲蒙文殊菩萨以威神摄入五台圣境。大师亲礼文殊菩萨,并问:“佛法浩瀚,修何法门,最为其要?”菩萨说:“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我于过去劫中,因念佛供养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令无休息。”问:“云何念?”说:“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永不退转。”并伸出金色手臂摩顶授记:“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速证菩提。”大师欢喜作礼而退。于是笃志念佛,誓生净土。忽然一次见到一个梵僧佛陀波利说:“汝毕已就,后三年华开矣。”三年后,大师给大…

《上师阿弥陀佛修法 极乐捷径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