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師阿彌陀佛修法 極樂捷徑講義▪P3

  ..續本文上一頁在平時稱呼阿彌陀佛時加稱爲“上師”二字,稱爲“上師阿彌陀佛”。

  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在與衆生共同皈依後,接著應進一步對衆生發菩提心,即是爲利衆生願成佛。菩提心有勝義菩提心與世俗菩提心兩種,關于菩提心的具體修法,可參考五加行的講義,即是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六度萬行所積累的資糧,盡早成佛救度衆生。

  這四句應合起來念叁遍,第一遍是發起,第二遍是增上,第叁遍是穩固,在這基礎上,爲了使這發心更堅固,再念一遍生起四無量心的偈子:

  願諸衆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

  願諸衆生永離衆苦及衆苦因,

  願諸衆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愉悅,

  願諸衆生永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

  接下來開始正行的觀修、念誦:

  一切法皆空性中

  般若空性時諸佛之母,諸佛無一例外均因徹證空性而成佛,我們在修淨土的過程中,初學者可將阿彌陀佛當作實有的佛祈禱,西方聖境當作實有的境界來希冀,此土的煩惱痛苦當作實有的苦痛來厭棄,這樣雖然較不容易調整自心,與上師阿彌陀佛相應,但只要堅持不懈,無疑也還是可以因阿彌陀佛的無邊悲願而得渡,而已有聞思,對空性已有認識的人,則可以結合佛所著重弘揚的般若空性進行觀修。空性怎麼修呢?有上師指點的人,可當下安住于無生的大空性中,也可在空性的基礎上,再按蓮宗截流大師所說:“要信得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進行觀修。一般的初學者,則可以通過一個簡便易行的方法,取得較好的效果:大家都做過夢,而且知道夢境都是虛幻不實的,而我們現在的狀態其實也是一場夢境,因爲佛在《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既然是夢境,那麼周圍的房子、人物、自己的身體、感情,這一切的一切本來都如鏡中花、水中月,並不實在,只是我們自作多情,太當真了,結果反把自己給套進去了,再進一步觀察,夢衆的一切,在醒來後,連那虛幻的相狀也找不回來,也就是說,我們所見到的這些虛幻的山河大地等,在已覺醒的佛陀面前,也是連其相狀也不可得的,即世俗萬法爲本來空性,空性中本淨,無不淨的顯現,因此寬松下心來,不用去理會這些子虛烏有的東西,等你安住到位,空性就呈現出來了。這個方法因爲借助了我們所熟知的夢,故無論是哪種根機都很容易獲得經驗,不但在修行時,我們在平時行、住、坐、臥中,都應提醒自己這是一個夢,慢慢習慣後,你會發現怒氣可控製了,怨言少了,病痛也少了,人緣變得融洽起來了,佛法的甘露就真正品嘗到了。觀一切法空性是這個儀軌正行修法的第一步,比較重要,根據上面的引導,大家都會感到並不困難,因此應認真練習,不能馬虎,否則如果將這一句很快地念過去,不思維內容,便不會體驗到這個儀軌的殊勝性。

  當修周遍慈悲心

  如果證悟了徹底的空性,心中便顯現起無緣的大悲心,便會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那樣無勤、任運地度化衆生,初學者通過聞思正確地理解了空性,或通過修行獲得一定的證悟後,知道在空性中,一切都是那麼無牽無挂、灑脫自在,這時再看那些同樣也處在空性中,但因無端的執著而在輪回的幻化網中承受著各種各樣痛苦煎熬的衆生,心中便自然會生出由衷的慈悲心,同時通過佛的教誨,知道一切衆生曾作過自己的母親,知道了他們都對自己有一份特殊的恩德,因此更希望能拔除他們的痛苦,給予他們安樂,把他們引導到他們本來就具有大安樂的空性中去,以回報他們的恩德。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對已證得大空性的菩薩們的悲心有一段絕妙的譬喻:父母對出生不久的孩子疼愛有加,孩子不谙世情,用手擊打父母,父母非但不生氣,還轉而加深了對孩子的愛憐,菩薩也是一樣,視衆生如嬰兒,衆生對菩薩越打罵,菩薩反更增加了對衆生的慈愛關懷。我們初學者要做到這點頗不容易,但這是我們的目標,在現階段,我們至少應做到少侵犯、少觸惱別人,時時將心比心,試著將自己與他人的位置對調一下,多想一些別人的難處,多按《入菩薩行》“忍辱品”的要求去做,每天晚上反思一下,自己今天有哪些言論、哪些行爲損害了他人,是否應向他人道歉,這樣一段時間下來,爭取使冒犯他人的次數有明顯的減少,然後在這基礎上,再慢慢培養自己的慈心、悲心,只有這樣,才能使下面的觀想、持咒達到最大的效果,真實實現“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的誓願。

  龍樹菩薩幾乎是後代密宗、禅宗、中觀等所有法流的祖師,以中觀莊嚴了南贍部洲,他在圓寂後也往生到了極樂世界。佛陀在《楞伽經》中也曾專門作了授記:“南方碑達國,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龍,能破有無邊,于世弘我教,善說無上乘,證得歡喜地,往生極樂國。”

  如是空性悲心中 萬物皆成極樂刹

  前面修練了空性,增強了修行的信心,減少了觀想的難度,去除了浮躁不安的心理,又在空性中現起了慈悲之心,發起了真實救度衆生的心念,在這種祥和、慈愛的心態中,在將周圍的事物觀想爲清淨、美妙的極樂聖境(具體可參照《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經論中的描述,此不贅述)。對空性有所認識,對極樂聖境比較了解的人,可在一刹那中,在心裏幻想出一個具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池、八功德水、金沙布地、寶珠嚴飾的極樂刹土,若空性尚未修到位的初學者,可先靜下心來,消除對外界的執著,再按經中所示幻觀出一個小的極樂刹土,再將其慢慢擴大,最後極樂刹土充遍了所有十方世界。觀想的目的,一是加深對極樂世界的感性認識,增加信願的熏染習氣;二是爲下面如理持咒作好准備。因爲在這種清淨的觀想中持咒,容易與佛相應,獲得佛殊勝的加持。

  有人會問,我們娑婆世界這麼穢濁不堪,把它觀想成如此清淨的極樂刹土怎麼應理呢?其實這並不矛盾,觀想清淨的極樂刹土一方面是爲往生作准備,因爲觀想佛相與聖境可以積累起許多福報,尤其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以其無邊悲願與福報所感得的一個清淨刹土,是最理想的修行場所,更重要的是,通過把一切所見、所聞、所覺、所知都觀想成極樂刹土,可以極大地增強修行人對極樂淨土的歡喜心與往生的習氣,同時減少對娑婆世界各種無意義瑣事的沾染與執著習氣。另外,在本師釋迦牟尼佛及上師阿彌陀佛看來,阿彌陀佛即是我們自己的究竟本性,娑婆世界的本質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關于這一點,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及《定解寶燈論》對第六問題的論述中有詳細的介紹,又比如傳燈大師在《淨土生無生論》中說:“一真法界性,不變能隨緣,叁身及四土,悉由心變造。”又雲:“西方極樂土,去此十萬億,與我介爾心,初無彼此異。”可見這樣的觀想不但不矛盾,更有其必要。

  蓮月墊上自心舍(ZA:) 由彼發光成二利

  在殊勝美妙的極樂世界中央,有一個由潔白的八葉(或十二葉)花瓣、紅色的花蕊所組成的蓮花座,蓮花座上鋪墊著一輪皎潔明亮的滿月,月亮上方,有一紅色的種子字(ZA:)字,閃閃發光,作上供諸佛菩薩、下施六道衆生的二利。

  舍字是阿彌陀佛的種子字,代表了阿彌陀佛五種功德中意的智慧,阿彌陀佛從其心間的舍字發光,而變現出了觀世音菩薩、蓮花生大師等報化身,實則他們與阿彌陀佛無二無別。種子字是諸佛精華中的精華,恒時不斷地在作上供下施的事業,具體的功德、功用可聞思麥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這個舍字,同時也是我們的自心,因爲我們自心的本性與上師阿彌陀佛的自心無二無別,因爲心無形相的舍字這一方便來代表。

  其變自成出有壞 阿彌陀佛身紅色

  代表我們自心的舍字在一刹那間變成了通身紅色的出有壞阿彌陀佛,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庸常不淨的身體在一刹那間變成了上師阿彌陀佛的相好身,端坐在白蓮月墊上。如果平時常對金剛薩埵佛尊、觀世音菩薩等本尊作祈禱,這時便可將平時所熟習的本尊在刹那間變化成上師阿彌陀佛。上師阿彌陀佛具有無量的光芒,又在“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衆亦無邊”。在顯宗中,上師阿彌陀佛顯現金色相好身,在密宗中,因上師阿彌陀佛位于西方,故在五方佛中顯現爲紅色相好身,就像東方的藥師佛常示現爲藍色一樣。出有壞是梵語“薄伽梵”的意譯,是佛的十種名號之一,“出”是超出、超越,意即佛超越了痛苦的輪回和小乘灰身滅智的涅槃二邊,達到真正的實相;“有”是擁有、具有,即佛擁有超然卓立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的功德;“壞”是摧壞、摧毀,即佛已摧毀了一切的二障(煩惱障、所知障)和四魔(煩惱魔、蘊魔、天子魔、死魔)。而阿彌陀佛在這無上的功德之外,又特爲十方衆生開出了簡便易行的往生法門,使無數衆生,尤其是五濁惡世中的衆生提早免除叁塗八難之苦,在極樂世界親受諸佛菩薩的教誨,精進修行,即身成就,故我們更應感恩、皈敬。

  《高僧傳》中說:唐朝法照大師,在衡州雲峰寺時,勤修不懈,親蒙文殊菩薩以威神攝入五臺聖境。大師親禮文殊菩薩,並問:“佛法浩瀚,修何法門,最爲其要?”菩薩說:“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叁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爲徑要。我于過去劫中,因念佛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禅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令無休息。”問:“雲何念?”說:“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並伸出金色手臂摩頂授記:“汝以念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速證菩提。”大師歡喜作禮而退。于是笃志念佛,誓生淨土。忽然一次見到一個梵僧佛陀波利說:“汝畢已就,後叁年華開矣。”叁年後,大師給大…

《上師阿彌陀佛修法 極樂捷徑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