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師阿彌陀佛修法 極樂捷徑講義▪P4

  ..續本文上一頁衆說:“吾行矣。”端坐而逝。

  一面二臂定印上,持著充滿甘露缽

  兩足不變跏趺坐,叁種法衣美妙身

  圓滿一切相隨好,圓覺五身勝本性

  這是阿彌陀佛的形相,我們可以借助于佛案上的佛像進行觀想。佛的形相,同時代表著佛陀的功德國,阿彌陀佛是一面二臂,觀世音菩薩有時就可觀爲一面四臂,或千手千眼等等。“一面”代表了阿彌陀佛遠離戲論的法身功德;“二臂”代表了佛方便與智慧的功德;“定印”代表了方便與智慧融爲一體的功德(阿彌陀佛的定印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甘露缽”代表了能滿足一切衆生的甘露一般的深廣教法。“兩足不變跏趺坐”代表阿彌陀佛不變動地安住于輪回捏 無二的平等性。“叁種法衣”是祖衣、七衣、五衣,作爲阿彌陀佛美妙身相的莊嚴。觀想力較好的人,這時還可觀想在上師阿彌陀佛座下,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無量聖衆圍繞聽法。

  觀佛像的方法前面已提到,在觀阿彌陀佛佛像時,應把具有叁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的佛身與其功德結合起來,觀想出一個栩栩如生、親切而又慈悲的阿彌陀佛來,這樣才會容易感受佛陀的加持。

  “圓覺五身勝本性”便是佛陀的功德。“圓覺”是指佛已獲得了圓滿的覺悟,“五身勝本性”是十方諸佛都具有的法身、報身、化身、菩提身、不變金剛身這殊勝的本性。

  在西藏的大德喬麥仁波切,一生通達大乘密乘的經續論典,並造了廣爲傳誦的《極樂願詞》,勸有緣衆生往生極樂。雖然大師顯密內義全已了然于胸,但是在顯現上,專志往生淨土,在他臨終時,以大神通智慧,偕著自己的母親、侍者及自家的犏牛和狗等牲畜,不舍肉身直接飛往極樂世界。

  現而無有自性者

  以上極樂刹土、蓮花、月輪、種子字、阿彌陀佛都是從空性中自然顯現的,沒有任何質礙,因此是“現而無有自性”,即有無窮的顯現,但沒有一絲實質的障礙,曆史上蓮花生大師示現的就是這種現而無有自性的光蘊虹身。初學者可以按前面介紹的夢境進行觀想。

  心間月上紅舍(ZA:)字 根本咒文右圍繞

  在阿彌陀佛的心間,有一個大小如芥子般的扁平、潔白的小月輪,在小月輪上有一個微細的紅色(ZA:)字,舍字周圍

  有右向(順時針)排列的阿彌陀佛根本心咒咒文,所有的咒文都是豎立的,嗡字在舍字的前方,這個儀軌中的咒輪,是靜止不動的。

  把月輪、種子字與根本咒輪觀想得很微細,目的是有效地幫助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觀想得越細,攝心的效果就越好。

  由其發光諸善逝 如同所修迎請入

  乍、吽、瓦m、火

  觀想咒輪發出紅色的光,光芒照射著十方諸佛菩薩,把他們從各自的刹土中迎請來,一刹那間他們都變成了上師阿彌陀佛,就像空中的雨滴紛紛落入在了大海中一樣,融入了剛才我們觀想的上師阿彌陀佛之中,並同時念乍、吽、瓦m、火這個迎請咒,這個咒語大致可理解爲迎請、融入、變成無二、融爲一體。

  咒文發光作二利 色現清淨無量光

  聲響清淨心咒音 意聚清淨五智慧

  諸佛都總集到上師阿彌陀佛之中後,皺輪放射出萬仗的光芒,上供諸佛菩薩,下施六道衆生,以積累自己的往生資糧,接著又從叁個方面進一步觀想,即:一、觀想一切色,能見的山河屋舍等器世界爲極樂淨土,一切能見的人、畜等衆生爲上師阿彌陀佛的身體;二、觀想一切能聽到的風聲、雨聲、水聲等及人、畜的聲音等,全部變成心咒的清淨音聲;叁、觀想衆生的心,即第六意識全部變成清淨佛陀的五種智慧。上根者可直接安住于這種境界修行,這是較爲了義的修行,而中下根者,一直以這種方法練習後,也有很大的必要,即是增上對極樂世界的熏染習氣,因爲在臨終時,前五根已逐漸失去功用,這時最爲關鍵的便是生前所積累起來的信願的習氣,有了平時日積月累的熏染,這時便會依此慣性自然憶念起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而蒙獲阿彌陀佛的垂憐接引就像一個在水中掙紮的人,被人抓住頭發後,不由自主地被拖出水面救到岸上一樣。

  《高僧傳》中記載:唐朝少康大師,從小出家,通達經論,善護毗尼,大師在烏龍山建淨土道場時,每逢齋日,善信畢集,便升高座高聲念佛,大衆也跟著一起念佛,此時大多數人都可見師念佛一聲,一佛從其口中出,十聲十佛,猶如貫珠。大師說:“你們能夠見到佛的,必得往生。”大衆都很欣慰。當然也有不見佛的,自愧業重,便更加精勤。一天,大師忽然給大衆說:“當于淨土起增進心,于閻浮提生厭離心,汝等此時見我光明,真我弟子。”于是放異光數道而逝。

  大樂之中念心咒

  嗡 阿彌德瓦 阿依斯得吽舍

  這裏所講的大樂,並不是一般世俗的快樂,而是我們的心安住在空性光明無別的定解中,證悟了實相,在實相中,一切色現、聲響、意聚都是佛的身語意,而其叁門的本性又不是實有的,爲本來清淨與平等無二的勝義谛本性,這樣就斷除一切痛苦的根本因素,沒有任何痛苦,故叫大樂。在這大樂境界中念誦“嗡 阿彌德瓦 阿依斯得吽舍”。

  不論顯宗密宗的淨土修行者,都應具有猛厲的信心。對上師阿彌陀佛生起真實信心時,會汗毛豎立、眼淚直流。爲什麼要具足信心呢?在《華嚴經》上說:“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尤其對于依靠他力淨土法門與大圓滿法門來說,信心更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澫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又雲:“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動,雨打不濕,如同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依教證可知,能夠往生與不能往生,全憑信心與願力的有與無。因此凡欲往生者,對上師阿彌陀佛及殊勝的法要生起信心是至關重要的。

  同樣,《無量光佛淨土功德莊嚴經》中宣說了往生淨土四大因,即憶念阿彌陀佛;積累善根;發菩提心;往生極樂世界的意樂。麥彭仁波切在中引述了這四大因,並又引用佛經強調:“總之,對佛起信(信)及對淨土生起往生之意樂(願),此二極爲重要。若具此二者,則能往生淨土。”

  對于初學者來說,最能幫助信願增長的方便是無常觀,無常觀是佛所開示的對治對世間貪著的最直接的方法,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增強修行人往生的信願,如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巴智仁波切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等對無常觀都有極爲剀切的開示,近代的印光大師時時提倡學人以無常觀相警醒,不忘求生西方之念,如雲:“寒暑代謝,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侶邪見,何一非提醒當人速求往生之警策耶?”並在室中,挂一大大的“死”字,以爲自警,亦爲後人效範。

  四大假合的肉身無有任何堅固的實質,于何時何地無常大鬼到來沒有誰能把握,我們的壽命自有生以來根本就無有增長,時時刻刻在減少之中,猶如流水一樣,刹那不停,一年中十二月,一月中叁十天,一天中二十四小時,每小時六十分鍾,分分秒秒從不停息,我們就像屠宰場中的牛羊,步步逼近死亡。如《無常經》中說:死亡來時,無論是空中、海中、山中一切所處都不能避,初劫、中劫、末劫一切時中無有機會不死,無論你擁有什麼樣的身體,豐富的財寶,無礙的神通、辯才,高效的藥力,靈驗的神咒,都不能抵禦死亡。命將終時,哪怕長壽佛灌頂、藥師佛送藥,都無濟于事。

  人們在死期到來之時,只能空手離開人間,大家都去過屍陀林,見到過一具赤裸裸的屍體擺在屍陀林的大石臺上,令人望而生畏,昔日的權威、美貌、強健、富足此時都已不起任何作用,一群禿鹫圍食之下,二叁分鍾後便已成一具白色骨架。

  由于人的本能有強烈生存的欲望,故對死亡有極大的恐怖心理,而且死亡後無有伴侶,只有自己獨自一人漂泊于中陰界,所能依靠的,只有佛陀的正法。因此應遵循噶舉大德噶mb的教導:“現在就應該去畏懼死亡,死期來臨時就不會感到恐懼。”發起今日必死的心,不去作今世無意義的事業,就像一個人有很多怨敵,須時時防備,以防突然遭害。佛陀曾說:“諸比丘人壽短促,不久便至來世,故當作善,當行梵行。”又說:“諸比丘,若有比丘如是念死修習:嗚呼!我命實在一日一夜之間,我必憶念世尊教法,我實多有所作;諸比丘,若有比丘如是念死修習:嗚呼!我命實在一日之間,我必憶念世尊教法,我實多有所作;諸比丘,若有比丘如是念死修習:嗚呼!我命實在一頓飯食之間我必憶念世尊教法,我實多有所作;諸比丘,若有比丘如是念死修習:嗚呼!我命實在咀嚼吞下四五團飯食之間,我必憶念世尊教法,我實多有所作。諸比丘,此等稱爲住于放逸比丘,遲緩的修習爲漏盡而念死。諸比丘,若有比丘如是念死修習:嗚呼!我命實在咀嚼一團飯食之間,我必憶念世尊教法,我實多有所作;諸比丘,若有比丘如是念死修習:嗚呼!我命實在一呼吸或出入息之間,我必憶念世尊教法,我實多有所作。諸比丘,此等稱爲住于不放逸比丘,敏捷的修習爲漏盡而念死。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大自然帶給了人類取之不盡的物質條件,而又無時無刻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

  洪水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可怕的,巨浪所到之處,推倒房屋,淹沒莊稼,卷走人們的生命和財産,而我們弱小的生命在面對強大的自然災害時,表現出來的只有驚恐和無助。據統計,全世界每年死于自然災害的兒童就約有叁萬人,有的人認爲死亡是老年人的事,我年紀還輕,但黃泉路上無老少,古德不是已教誡我們“莫到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了嗎?

  震驚世界的唐山大地震,刹那之間將整個唐山市變爲一片廢墟,無有一所房屋幸免,時間大約在淩晨四點鍾睡夢中的男女老幼共計二十萬人死于災難中,這正如怙主龍樹菩薩所說:“壽命害多即無常,猶如水泡被風吹,呼氣吸氣沈睡中,能得覺醒極稀奇。”

  近期臺灣省以臺中爲中心發生大地震,震級爲7.3級,死亡2000多人,余震60…

《上師阿彌陀佛修法 極樂捷徑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