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訣寶藏論釋▪P10

  ..續本文上一頁來將其斷定爲迷亂分別心的作爲而加以舍棄。叁是無論什麼樣的貪執,皆爲欺惑苦惱之因,所以我們也應將之斷定爲迷亂而舍棄。四應了知一切名聞利養皆爲欺誘之性,故應斷定爲迷亂而舍棄。五應了知無論怨敵還是親人都無恒常之性,有些親人翻臉如翻書,一不如意當即變成怨敵,若值遇其他因緣,怨敵瞬間也會變成自己的親人,故怨親都無決定性,我們應將之斷定爲迷亂而舍棄。六是若了知萬法無實的本性,則能摧毀對一切迷亂顯現的執著心。

  暇滿人身具義之六法:財富無義欺故勤修法;

  聽聞隨詞句故勤修法;僅知失精華故勤修法;

  思維增妄念故勤修法;傳講耽字面故勤修法;

  未修不成佛故勤修法。

  令我們的暇滿人身具有意義之法有六種:一是了知世間一切有漏財富毫無實義,皆是欺惑的本性,故應精勤實修佛法。二應了知如果我們聽聞佛法,不依文解義或調伏自心相續,則只能是隨順詞句而已,故應精勤實修佛法。叁是若僅僅了知經論的詞句,而不著重實修佛法者終將丟失精華之義,故應精勤實修佛法。四是若僅僅著重了知思維詞句而不實修法義,則只能是增上分別妄念之因,別無實義,故應精勤實修佛法。五是自己僅僅是耽著字面之義,而爲別人傳講佛法時,若不調自己的心相續則也無任何意義,故應依教調心,精勤實修佛法。六是若于佛法未能實修實證,則不能成就佛果,故應精勤實修佛法。

  舍棄輪回修心之六法;無義欺惑故舍世間事;

  增長貪愛故舍欲妙執;無有實義故舍惡希求;

  終棄一切故舍財物執;聚際必散故舍親情戀;

  禍害根源故舍貪嗔執。若舍此等正法自然成。

  舍棄輪回而修心之法有六種:一應了知輪回諸法除了欺惑衆生以外別無實義,故當勵力舍棄世間的一切瑣事而修心。二應了知世間的一切欲妙受用都是增長貪愛之因,是故我們應當舍棄對一切欲妙的執著。因爲貪執世間欲妙者如渴者飲用鹽水一樣,越飲越渴,永遠不會有滿足的時候。叁應了知一切財色地位等都是無有實義的,故當舍棄對五欲的強烈希求而修心。四應了知世間的一切唯我所用而非我所有,待身壞命終之時,必定會棄離一切而獨自往詣中陰界,是故我們應當舍棄對一切財物的執著而修心。五應了知一切聚際必定會有分散的時候,悲歡離合本是無常的定律,故應舍棄對親情的眷戀而修心。六應了知一切禍害的根源是貪嗔等惡分別心的執著,故當舍棄貪嗔等執著而修心。我們若能舍棄此等世間庸執,那麼于正法便能自然修成。

  生起因果定解之六法:聽聞叁藏誠信因果法;

  水滴滿瓶爲例積二資;火星焚林爲例斷罪業;

  苦樂昔業致故積福德;一時無法圓資次第修;

  當知若有我執定有業。

  我們應當了知對因果能生起定解之六種法:一是通過聽聞經、律、論叁藏教典來增上誠信因果法要的力度。若不依靠叁藏教義的明示與警醒,本來很不穩定的凡夫就易于退失對因果的信心,故依世尊的遺教方能産生對因果法永不退失的信解心。二是于善法切莫因小而不爲,比如水滴雖然極其微小,但若持久地積累,逐漸就能積滿一大瓶。以此理類推,可知福慧二種資糧也是由微薄到豐厚漸積圓滿的。因此我們無論修積何種資糧都應該從點滴作起,這亦是誠信因果之相。叁是于不善法切莫因小而爲之,比如火星雖然極其微小,但若頑強不息地盛燃,逐漸也能焚盡草木森林。以此理類推,我們應當勵力斷除凡是有害于衆生的一切大小罪業。四應了知我們在現世生活中所感受的一切苦樂都是往昔的善惡業力所致,故當爲未來享受極樂奠定堅實的基礎而修積福德資糧。五應了知二種資糧是經過逐漸而長期地累積才得以圓滿的,僅在一刹那或一天的短暫時間內,是無法如是成辦的,故唯有次第修積才能究竟圓滿。六是我們應當了知因果乃世間必然的定律,凡有我執者,必定會有其相應的種種業相。若能破除我執,證悟諸法空寂離戲的本性,則一切業相也就如煙消雲散般自然融入于法界之中。

  聽聞法器應斷之六過:時機尚未成熟如陶坯;

  耳不專注如器口朝下;聽聞不記心中如漏器;

  相雜煩惱而聞如毒器;所聞不爲道用如垢器;

  以知詞句傲慢如劣器。斷除諸過如法而谛聽。

  聽聞佛法之法器應斷除的過患有六種:一是聞法者的時機法緣要成熟,相對機緣尚未成熟之人來說,聞法後非但不能如理行持,且有一定後患,如同用尚未經過烈火燒製過的陶坯罐裝水,必定會令陶坯當即毀壞。同樣有些機緣尚未成熟之人,既不誠信因果至理,對上師叁寶亦是疑信參半,結果草率出家,盲從他人聞法,最後卻對上師、密法以及因果法則妄加誹謗,如是等等後患無窮。二是身體雖然加入到聞法的行列,但若耳識不專注,仍一無所獲,如同將容器之口朝下,倒再多的水,也裝不進少許。叁是聽聞佛法時,若心不專注,妄想紛飛,不記法義,則如有漏洞的容器般一無所存。四是相雜貪嗔癡等煩惱而聽聞佛法者,猶如容器中存有毒液,就算注進甘露亦會被染而變爲毒素。五是我們所聞的法義,應該融入自心相續,並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實修。若不將所聞之法轉爲道用而行持也無任何意義,猶如在穢濁不堪的容器中裝水一樣,根本起不到法的作用。如雲:“倘若聞法不修法,所聞再多亦枉然。”六是如果僅以了知一些詞句來裝點自己而妄起傲慢之心,這種如鹦鹉學舌般之劣器的確無有實際的用處。因此我們應當斷除上述的諸般過患而如理如法地谛聽佛法。

  真實聽聞妙法之六法:具勝智慧正直求法義;

  依善知識聞法不厭足;多依上師令諸智者喜;

  多聞開啓種種妙法門;多聞佛法反複明確義;

  廣聞博學詢問與辯論;受持浩如煙海之法藏。

  雖然我們已經堪爲聞受妙法之器,但在真實聽聞妙法之時尚有六種要門需要了知:一是具有殊勝的智慧、心地善良、禀性正直,遠離世間瑣事而專意勤求法義。二是依止善知識聞受佛法,縱然曆有年所,甚或于同一法門聞思數遍也不起少許厭足之心,何時有宣佛法皆喜聞樂聽。叁是真實求法者,不但要虔心如理地多依上師教誡,而且自己的一切行爲也要令智者們生大歡喜心,如是才能獲得真實加持。四是若欲增上自己的智慧,則應多聞顯密經續論典,如是既能開啓種種殊勝妙法之門,亦能開啓無量的微妙智慧。五是多聞佛法,深深思維,反複理解,明確法的本義,以思所生慧來解開法的一切疑難。如雲:“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六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應當廣聞博學,虛心實意地向上師祈問經論的疑難處;遠離貪嗔之心而與道友展開辯論,以便徹底遣除心中疑惑,穩固正念相續。所以我們應以這種廣聞博學的方法來受持浩如煙海之教法寶藏。

  正確思維法義之六法:思此詞句宣說何意義;

  有何分類歸納爲何意;有何異名歸屬于何法;

  如何歸納概括而實修。細致思維能啓法寶門。

  我們貴爲佛子,一門心思尋求解脫,不僅要廣聞博學,而且還要結合正確思維之六種法:一是通過聞法而思維所宣說的法句到底是什麼意義,佛陀所宣之妙法通常有內、外、密、極密之分,亦有了義不了義之別,故應反複聽聞,深深思維,堅信每聞思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收獲。二是思維所聞經續論典中所分的品類有多少,如是便于了知各品類的攝義要點,同時爲調伏自己內在的各種煩惱,相應各自的根機而側重受持。叁是思維每一分類的歸納又是什麼意義,主要闡明了什麼問題,如是明了其中心思想。四是了知每一法相有什麼相異的名稱。五是思維所聞之法應歸屬于顯密叁藏中何類所攝。六是要思維經續論典的教義是如何歸納概括的。如實了知後方能依之精勤實修,這樣細致的思維後就能啓開妙法寶藏之門。

  正確修行法義之六法:了達實相解脫常斷邊;

  成大乘道空見具大悲;自住法性無有沈掉散;

  止觀雙運增上諸證相;無有希憂所緣二取相;

  成爲諸煩惱障之對治。修此禅定者趨叁有岸。

  當我們遣除對所聞之法的疑惑後,在正確修行法義之時尚有六個要點需要了知:一應了達諸法的究竟實相,徹底解脫常邊與斷邊。二是成就大乘之道者,應具有大空離戲的甚深正見,以及對衆生無僞的大悲心。叁是自然安住于法性之本體中,無有沈掉與散亂。四應了知正確修行法義者,通過寂止與勝觀的雙運修法,能日益增上諸般證相。五是對涅槃與輪回無有希求與憂慮,所緣能所二取之執著相徹底寂滅于法界的本體中。六是正確實修法義必定成爲諸煩惱障之對治力。因此我們若能修習這種禅定等持,必定將趨向解脫于叁有之究竟彼岸。

  不爲外緣所害之六法:了知贊毀均爲空谷聲;

  不執他人對己之貪嗔;自之行爲不違諸正法;

  不求積蓄布施資具果;不舍鼓勵行善之病魔;

  不斷生起敬信清淨觀。此乃改變逆緣之勇士。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不爲任何外緣所違害之法有六種:一是了知他人給你的贊歎與毀謗宛若空谷回聲,毫無實義,對此若心裏不起少許執著,則絕對不被任何外緣所害。二是不執著他人對自己的貪心與嗔心,隨遇而安,這樣你的修行絕對不會被外緣所害。叁是我們的一切行爲皆不能違越正法的軌則,時時應當秉持因果與教法的正道而行。四是不求積蓄財物與布施資具之異熟果報,我們應以叁輪體空的境界來攝持所作的一切善業,不報任何希求之心。五是從不舍棄能鼓勵我們行持善法的種種病魔,因爲在病魔等違緣的催促下,能警醒我們提持正念而精進用功修行。六是在我們的心相續中應不斷地對上師叁寶生起誠敬的信心與清淨觀。如此方能堵塞邪見之門而樹立正知正見,這樣絕對不會被任何外緣所害。此等乃爲能改變我們修行過程中所遇逆緣的大勇士。

  斷除垢染劣意之六法:追求名聲地位之劣意;

  謀求利養受用之劣意;境現執爲實有之劣意;

  貪心纏繞身語之劣意;忙碌現…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學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