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今生諸事難以成辦,而且未來世還會轉生于八無暇處,感受勞苦等諸般劇烈痛苦。五是心恒散亂而不能一緣安住者,因不修習禅定,故其面前會有四大魔等候著施予相應的苦刑,所謂四魔即煩惱魔、五蘊魔、天魔、死魔。六是不修證無二智慧之人,將永遠沈溺于叁有輪回中不得解脫。總而言之,在不行持六度波羅蜜多者的前方,將有諸般造害的怨敵等候著施予種種苦刑。爲能避免此等惡緣,我們應當精進修行六度波羅蜜多。
修甚深義無需之六法:處處增善無需依靜處;
妄念自解無需舍輪回;自不放逸無需護他心;
證悟心性無需誦經典;了悟幻化無需斷貪執;
通達實相無需尋佛果。具足此等大士能利衆。
修習甚深義時無需勤苦勞作之法有六種:一是在修行達到一定的境界時,則可任運地實修甚深義,此時我們無論身處愦鬧的都市還是依于寂靜山林,處處都能增上諸多善法,何處都不會影響到自己的修行,因此就無需特依寂靜處,而能隨緣隨處任運安住。二是如果貪嗔癡等分別妄念能自然解脫而不受任何煩惱的驅使,修持能達到如此境界的修行人就無需特意舍棄輪回,亦不用懷疑自己在輪回中解脫與否,因彼已住于本自解脫之境。叁是自己在修行的過程中若能時時提起正知正念而不放逸、懶散,如是防護自之根門,謹慎行道,就無需特意護念他心。四是如果自己證悟了心的本性,則無需念誦經典,大可直接安住于本然覺性中。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往往將內在的少許覺受誤以爲是殊勝的證悟,這完全是錯誤的認知,要知道覺受是修行的一種體驗覺知,尚未超出分別念的範疇,易于變異,甚至無端消失,而證悟完全是無分別智慧的境界,是恒固無有變異的,只有圓明與不圓明的少分差別而已。五是若自己能真實了悟諸法爲緣起幻化的本性,不起少許執著,此時就勿須依于各種理論來加以破析,亦不用刻意去斷除某種貪執。六是如果真正已經通達了一真法界的究竟實相,則無需特意尋覓佛果,亦不用懷疑自己是否能獲得佛果,當徹底遠離希疑之心。具足此等修證境界的大瑜伽士皆能任運地利樂有情。
修法殊勝助緣之六法:殊勝福田恭敬師叁寶;
殊勝看破舍棄今生事;殊勝財富依止聞思信;
殊勝親友了達心本面;殊勝發心斬斷私欲藤;
殊勝證相上師視爲佛。若具此等任運成二利。
我們應當了知對自己的修法有殊勝助緣之六種法:一應認知世間最爲殊勝的福田是上師叁寶,因此恭敬上師叁寶最有利于自己的修行,依之必定能獲無量功德。反之,不恭敬這一殊勝福田而妄加誹謗者,必定會引生無量的過患,因上師叁寶是我們修行者最爲嚴厲的對境。二應了知最殊勝的看破是舍棄今生的名聞利養等一切世間瑣事,而一心修持出世間法,以爲來世能受用諸般樂果作好充分准備。叁應了知依止上師生起的聞所生慧與思所生慧以及誠敬的信心即是最殊勝的財富。我們通常所說的聖者七財即是修行者最大的財富。如雲:“信財戒財慚愧財,聞財施財慧亦財。”四是將了達自心的本面尊爲最殊勝的親友,這樣的親友時時刻刻都會形影不離地與自己生死相伴。五是將斬斷私欲之藤視爲最殊勝的發心。我們應當隨行諸佛菩薩們修行的足迹,斷除一切自私自利之心,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脫離苦,並身體力行地時時饒益一切有情。六應了知最殊勝的證相即是視自己的根本上師爲真佛。如是則能獲得佛的無量加持;若視上師爲普通凡夫,那麼對之祈禱、依之修行就很難得到加持。因此視上師爲佛也是我們修行的一種證相。若我們能具足此等功德則能任運成辦自他二利。
應當斷除非事之六法:斷除不知他心誹謗人;
斷除信士生厭之邪命;斷除過分放蕩瘋狂行;
斷除輕辱他人我慢心;斷除爲求衣食舍正法;
斷除輕視因果深緣起。若斷此六非事成正士。
修行人應當斷除六種非份之事:一應斷除誹謗他人的行爲。常言:“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我們不具他心通,根本不知道他人的內心相續,若信口誹謗的對境正是具有內證功德的菩薩,那麼所獲的罪過就大了。二應斷除令信士生起厭煩心的邪命行爲。我們作爲修行人,如果僅爲個人利養四處攀緣,喬裝賢善卻又纰漏百出,這樣就很容易令信士退失對叁寶的信心,故當斷除邪命養活的一切行爲。叁應斷除過分放蕩的一切瘋狂行爲。末法時期的修行人一定要護念衆生的信心,切莫令生邪見,即使您的修行境界高如天空,智慧深如海洋,但還是要具足威儀,如法行持,謹慎身口意叁門,切莫顯露令凡夫難以接受的瘋狂行爲。四應斷除輕視、侮辱他人的我慢惡心,因此心一起,定滅善法功德而增長諸多過患。五應斷除爲求衣食等普通生活而舍棄珍貴正法的顛倒行爲。作爲修行人,我們應當舍棄一切榮華富貴,甚至舍身赴死,尋求正法。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僅爲尋求四句偈語,曾剜身肉做燈千盞、投身火坑等曆盡了無量苦行。我們身爲佛陀的追隨者,發願荷擔如來家業,續佛慧命,豈能因求衣食而舍棄正法,是故縱遇命難也應勵力杜絕這種顛倒行爲。六應斷除輕視因果等甚深緣起法的惡心。因果深細難測,緣起奧妙無窮,唯有佛陀的一切智智才能圓滿抉擇,若凡夫以分別心臆測,則連因果緣起的皮毛亦難以衡量,故不能妄加輕視。我們若能斷除此等非理之事,就可稱得上是名符其實的修行正士。
諸修行人應爲之六法:頂戴上師本尊空行衆;
叁門善法轉爲菩提道;抛棄我執實執與常執;
鏟除一切今生之念頭;以對治力擯除五毒惑;
積累聞思修行之財富。以此可令自他變富裕。
我等修行人應當奉行之法有六種:一是念念不忘恭敬頂戴上師、本尊、空行這叁大修行之根本。因爲上師是我們祈求加持的來源,本尊是恩賜悉地的根源,空行則是令我們獲得成就的根源。倘若棄離了叁根本,我們即便是廢寢忘食地精進努力,也終修無所成,因此必須恭敬頂戴、念念不忘、虔心祈禱叁根本聖衆。二是將身口意叁門所造的一切善法以智慧攝持,使之完全轉爲菩提道用。如果僅爲一己私利而造作某種善根,雖然功不唐捐,但其果報必定渺小或一次性用盡。《入菩薩行論》雲:“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因此我們應當以叁輪體空的智慧及初中後叁大殊勝來攝持所造的一切善根。叁應依甚深的中觀理論來破析諸法本體,力行抛棄我執、實執、常有等一切執著。我等衆生皆因無始以來的實執分別心,妄起我執與我所執等造作諸業,生死流轉,無限循環,了無出期。而今憑借往昔的福德因緣,幸遇上師明示宇宙萬有之真理,了認諸法本空離根之性,從而樹立殊勝正見,以聞思之智破除一切實有執著,這樣久久熏修,來日必定橫超叁界、成就無上佛果。四是我們應當鏟除爲今生求利養的念頭,時時提持正念,勤求出世間正法,遠離世間八法。噶當派的格西亦說:“若僅爲今世的利養而講經說法則無任何意義。”五是我們應以四種對治力來擯除相續中具有的貪、嗔、癡、傲慢、嫉妒這五毒煩惱,令心相續清淨無染。六應精勤積累聞思修行的殊勝財富,此爲解脫途中必備的無漏資糧、永恒的財富,這種財富水不能溺、火不能焚、搶不去、盜不走,將永遠跟隨自己直至解脫。依此六法可令自他衆生都能變成真正恒固不衰的大富豪。
實修法時所需之六法:定然速死故需舍非法;
渾噩易生故需斷懈怠;精進易失故需依對治;
敬信易退故需恒串習;迷亂難斷故需知無實;
邪行易染故需不交往。
實修解脫法時必不可少之法有六種:一是了知自己的壽命如風中殘燭非常短暫,必定會迅速趨向滅亡。因此在無常尚未來臨的有生之年,我們應當勵力舍棄一切非法而勤修解脫正道。二是實修正法時如果稍有放逸,便容易沈入渾渾噩噩虛度光陰的狀態,故當斷除一切懈怠的行爲,于晝夜六時中精進無有疲厭。叁是精進之心容易生起也極易退失,常言道“勇猛心易發,長遠心難持”,我們應當依于種種對治力,如觀修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痛苦、因果不虛等法門令精進心持久不退。四是對上師叁寶的恭敬信心也容易退失,爲令信心持久恒固不退,當在自心相續中時時憶念上師的種種功德而串習修煉。五是因我們無始以來的迷亂習氣極難斷除,故當依靠中觀理論來了知諸法如夢如幻、顯而無有自性之本體。認知諸法的無實本體以後,數數觀修,功夫煉到家就自然能斷除實執的種子及習氣。六是我等凡夫因定力不夠而容易受到種種邪行的汙染,故當護持自己的修行與人格,斷除與閑雜人等的交際往來,當知獨自安住、閱讀經論、依文解義、斂目內觀是極爲殊勝的。
趨入佛教皈依之六法:佛陀叁身所修之皈依;
叁乘之法行道之皈依;聲緣淨心助伴之皈依;
成就上師所依之皈依;一切本尊成就之皈依;
智慧空行加持之皈依。此等前行之法極重要。
趨入佛教皈依之法有六種:一應了知佛陀叁身無別的果位乃爲我等修行人最終所要取證的聖果,故說法報化叁身是所修之皈依。二應了知小乘、大乘、密乘所宣之法即是行者所修之道,故稱行道之皈依。叁應了知聲聞、緣覺、菩薩叁乘聖者實爲我們修行淨心法門的助伴,他們能伴隨我們越過生死的大沙漠,趨至解脫的安樂洲,故爲助伴之皈依。四應了知獲得大成就之上師乃爲我們修行旅途中唯一的怙主,只有依靠上師所傳授的教言竅訣,方能修有所成,以至現證大菩提果,故上師是我們所依之皈依境。五應了知一切本尊是我們獲得成就的根源,故爲成就之皈依。六應了知智慧空行是我們在修行過程中獲得加持的根本,故爲加持之皈依。此等前行之法是我們真實趨入佛門修行者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如理依修極爲重要。
一切信士當知之六法:知爲當爲利己之正法;
知舍當舍迷現之貪執;知聞當聞上師…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