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訣寶藏論釋▪P14

  ..續本文上一頁不散亂地修持正法,這種征兆即是依上師、本尊、空行等聖衆所獲得的最無上之加持。五是證悟無生無死的究竟本性,超離一切生滅戲論,乃爲最無上的究竟悉地。六應了知證悟諸法本無所得之自性即是獲得最無上成就的究竟定量,因爲涅槃和輪回的本體都是空寂離戲的大法界,叁時無有遷變。我們修習此等無上之教授就能如實證悟,佛果也將在自身中任運生起。

  修行不爲他轉之六法:不爲暫時愛友之緣轉;

  不爲面谀飲食之緣轉;不爲交往散亂之緣轉;

  不爲親友情感之緣轉;不爲能工巧匠之緣轉;

  不爲積蓄財物之緣轉。具此六者究竟正法道。

  能令我們的修行不爲他緣所轉之法有六種:一是不爲暫時愛友之情緣所轉。因爲一切親情往來都是我們修行的拖累和負擔,只能增上身心的散亂,故當痛下決心斬斷一切情緣。二是不爲表面上的阿谀奉承及飲食受用等因緣所轉,因爲虛僞的贊美會蒙蔽我們的心智、增上慢心;美味佳肴會誘發我們的貪心,故當嚴厲抵製這一切過患之緣。叁是修行人應往詣寂靜之處,只身安住而修,不要爲交際往來等散亂因緣所轉。四是我們不應爲親友互相眷念的情感因緣所轉,應時時觀念無常的本性,了知暫時的相聚,終究會換來痛苦的別離,故當依隨佛經教義攝心正念,斷除一切貪戀與執著。五是修行人不要盲從于世間瑣事,亦不要迷惑于能工巧匠的技藝,因爲他們雕製的各種美妙飾品都是壞滅的本性,且于製作過程中無義奉送了自己一生難得的大好時光,就算你的技藝巧奪天工,雕製的器具精美別致,獲得世界之最的殊榮也無任何實義。故當勵力舍棄世間無義之事,誓不爲此等外緣所轉。六是不要爲積蓄財物之緣所轉,因爲財物虛幻無實,且是煩惱之因,弊多利少,最終累己害人。假如我們已具足此六法功德,且不爲任何外緣所轉,則說明自己無疑已經趨入究竟正法之道,必定會得大成就。

  觀察而舍人格之六過:心亂謗他五毒極粗重;

  無所事事心粗無主見;喜愛無義瑣事及交際;

  剛愎自用不聽他人勸;趨附高官喜新延誤事;

  虛僞狡猾懷恨在內心。觀察修法過患而舍棄。

  通過觀察,我們應舍棄六種不良人格:一是心煩意亂、喜謗他人、樂論是非、心相續中五毒煩惱極其粗重,這種惡劣之人格應當舍棄。二是整日放蕩不羁,無所事事,分別心思極其粗大,心無主見,總是喜歡隨聲附和,這種卑劣之人格應當舍棄。叁是喜愛無義瑣事,如逛街閑遊、做生意、歌舞賭博以及人際交往等,這種人格也應當舍離。四是不聽他人忠告,自作聰明、剛愎自用之人總以個人爲中心,我行我素,實爲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之徒,這種人格應當舍離。五是不立志氣、趨附高官、處處攀緣、喜新厭舊之人,凡是交待于他的事情總是以無止息的拖延而耽誤,這種不穩重之人格亦應舍離。六是爲人虛僞狡猾,作事毫無誠意,縱遇小事或稍有不順心的事情就懷恨在心,總伺機報複以了心腹大患,這種人格極其惡劣。是故我們在修法過程中應當閉目內觀,看自己有否此等過患,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來對待,或在會遇此六種過患之人時亦應當設法遠離,當然在自己有能力的情況下極力幫助對方,使之遠離此等過患亦不爲過。

  行爲劣者過患之六法:不報恩德恩將以仇報;

  無自知明過分要求他;反複無常情緒多變化;

  口是心非表面假奉承;不知具義心雜喜言談;

  從未利他反懷有希望。如是違法之人當離棄。

  我們應該了知行爲惡劣者之六種過患:一是有些人格卑劣者在受人恩惠的情況下,非但不報恩德,反而恩將仇報。世間諺語雲:“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人格惡劣者卻恰恰與之相反,如是做人都不合格,又如何去圓滿佛道?二是有些人從不自我量力,外在行爲極其散亂,內在貪嗔癡等五毒煩惱熾盛,卻不知審視自己的過失而過分嚴格地要求他人,無慚無愧地講些口頭大道理。叁是性格漂浮不定,情緒反複無常,變化多端,今天發願閉關靜修,明日卻打著參學的旗號四處觀光,還妄想旅遊成佛,這也是惡劣者的行爲。四是虛僞狡詐、口是心非之人,通常口裏說一套,心裏卻盤算另外一套,阿谀奉承而居心叵測,實爲典型的笑裏藏刀,與這種人交往須得小心又謹慎。五是不明事理、不辨善惡利弊之人,他們不知何事有義,爲之利己益人,亦不知何事無義,爲之損人不利己,心思雜有惡毒,卻喜歡口若懸河地侃侃而談。六是從不願意奉獻少許、毫無利他之心者從來都是滿懷希望地盤算如何得到他人的種種利養。無垢光尊者告誡我們應當遠離如是六種違背法規之惡劣人。

  遠離一切過患之六法:心地善良穩重瑣事鮮;

  誓言堅定安忍具毅力;不爲他害不爲外緣轉;

  情意長久敬信裏表一;心純善巧方便智慧高;

  不言他過根除自過患。如是勝士堪爲菩提友。

  明知交往人格惡劣者將引來無窮的過患,修行人自當遠離,那麼我們可以親近之道友又是怎麼樣的呢?那就應觀察,看是否具足下列六種條件:一是心地善良,忠厚誠懇,性情穩重,慷慨大方,世間煩雜瑣事鮮少,一心從事出世間正法。二是言行一致,從不虛願,故所發誓言極其堅定,途中縱遇種種艱辛、逆緣,仍能泰然自若地安忍,具有強大的毅力來成辦一切誓願,毫無違逆。叁是一切所作所爲謹慎如初,思路清晰,具有智慧,懂得辨析取舍,不違世出世規,做任何事情都會得到人們的擁護,亦懂得善護自身故不爲他人所害,內在的正見穩如泰山,絕對不爲任何外緣所轉。四是對師長、道友、親眷等情深意長,從不喜新厭舊,亦不見異思遷,對上師叁寶的恭敬和信心情真意切,表裏如一。如果有人心裏滿懷邪見,居于某種目的而詐現恭敬行爲,此乃虛僞之舉,應當舍棄。五是心地純樸,無論成辦什麼事情都具諸善巧方便與高超的智慧。六是經常內觀相續,非但不談論他人過患且力行根除自己的過患。如是具足上述六種功德的殊勝士夫就可以成爲我們修道中最親密、可靠的菩提道友。

  修法之人嫉妒之六過:欲得勝他豐富之受用;

  欲求衆多眷屬與弟子;欲求一切廣大福德財;

  欲求美名飛幡遍世界;欲求自力超勝一切人;

  除己之外一人亦不想。此人已被欲天箭射中。

  修法之人以嫉妒將引生的六種過患:一是心懷嫉妒之人,總是欲望獲得超勝于他人的豐富受用,縱使得到亦不知足,其心志已被物質的欲望分占了,又何談修行呢?二是欲求攝受衆多的眷屬與弟子,以此擡高自己的身份與知名度並引以爲榮。要知道當我們具足攝受弟子的能力時,不用千辛萬苦地攀緣、覓求,弟子也會如衆星捧月般地聚集在自己的身旁;在不具足攝衆能力時,萬般尋求最終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且會毀壞自己的修行,退失他人的信心。叁是嫉妒心熾盛者往往因欲求世間的一切有漏福德與財産而喪失內在的理智,如是我們的道心及殊勝智慧都會退失。四是嫉妒心強盛之人總會想方設法地使自己美名的飛幡布滿世界各地。當今時代,許多形象的修行人爲得美名與崇高地位,而不擇手段地搞自我宣傳,標榜自己是大活佛、大法王等騙取信衆的財富,抑或這就是末法時期悄然而至的標志,怎不令正士大德擔憂?五是心存嫉妒的人總希望自己的能力超勝所有世間之人,孰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縱然累死、氣死,這種妄想亦不可能實現。六是有嫉妒心的人時時唯求自己獲得名譽、地位以及眷屬圓滿等種種利益,此外不思及任何人的利益,更何談對他人的一片善心?這怎麼能談得上是大圓滿或大手印的大修士呢?彼等顯然已經被欲界天魔王波旬的貪嗔箭毒等射中了要害,若不及時悔悟,忏盡愆尤,提持正念,就只能與解脫背道而馳,從而墮落叁塗。

  心懷嫉妒外相之六法:羨慕具有福德愦鬧者;

  惡語中傷行法之大德;見他圓滿嗔恨擾自心;

  嘲笑譏諷慈心利他者;诋毀誹謗修行成就者;

  袒護協助無明邪見者。

  我們可依六種外現之相來觀察、衡量心懷嫉妒之人:一是羨慕具有福德之人,不惜低聲下氣地去討好、交際,整日忙碌于吃喝玩樂的愦鬧者。二是自己雖無能力、功德,然因嫉妒心的緣故,總喜歡以惡語中傷行于正法的高僧大德。如在大庭廣衆之下無端挖苦、謾罵,總是以唇槍舌劍攻擊行于正法之人。叁是看見他人各方面比較興盛圓滿的時候,就禁不住大發嗔恨心,如是嗔心怒火便燒毀了自己含辛茹苦累積的功德,同時也擾亂了自己的內心而難以安住修法。四是自己無能,卻反而嘲笑、譏諷具有慈悲心、能利益他衆之賢德人士,這亦是心懷嫉妒的表現。五是無因诋毀、妄加誹謗真正的修行人及修行獲得成就之人,造作如是罪苦之因,何時能有脫離苦海之機?六是片面地袒護、協助充滿無明邪見之人,無疑會成爲惡劣之徒的幫凶,其實質即爲邪見者之同黨,必將摧毀自己的正念相續。具足這六種外相者,說明心中滿懷嫉妒,與之交往時應具善巧方便,否則還是遠離爲妙。

  依止如此劣者之六過:僅見亦退信心出離心;

  僅聞亦離殊勝解脫道;僅念亦播輪回之種子;

  僅觸亦失加持與悉地;僅談亦滅敬信清淨心;

  結上法緣爲魔所加持,死後墮入無間地獄中。

  是故當舍如此惡緣者。

  如果依止滿懷嫉妒心的惡劣者,當即就會出現六種惡兆:一是僅與這種惡劣者見面,亦將退失我們前所具有的信心與出離心。二是僅僅聽聞此惡劣者的聲音,亦將令我們遠離殊勝的解脫道。叁是僅僅從內心念及這種惡劣者,亦將使我們播下沈溺輪回之種子。四是僅僅與這種惡劣者接觸,彼之晦氣亦將毀壞我們積累的善法功德,令我們失去上師的加持與本尊賜予的悉地等。五是僅與這種持有邪見的惡劣者交談些許話語,亦將滅盡我們對上師叁寶的恭敬信心與清淨心。六是若與這種持邪見的惡劣者結上法緣或恭敬侍奉他等,即爲受魔加持的一種惡相,待身壞命終之際…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學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