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必定會墮入無間地獄,感受無量痛苦。是故我們應當用智慧的眼目善加觀察,徹底遠離如此具惡緣之人方是明智之舉。
劣人所具惡相之六法:不如俗人豈能成行者?
不如賤種豈能成信徒?不如外道豈能成菩薩?
不如邪見者豈成咒師?不如罪人豈能成修士?
離佛法者豈能有見修?此乃佛教之賊假行者,
引信士入邪道當棄之。
我們應當認知卑劣之人所具有的六種惡相:一是如果連普通世俗人的行爲都不如,豈能妄稱自己是真正的修行者?二是如果連世間乞丐、鐵匠、娼妓等賤種人的人格都不如,豈能妄稱自己是佛教的信徒?叁是所作所爲若連外道的行爲都不如,豈能妄稱自己是菩薩?因爲外道中亦有行持十善、慈心護生等善行。四是言談舉止若連謗無因果的邪見者的行爲亦不如,豈能妄稱自己是取舍究竟、滅盡貪心嗔心的密咒師?五是連一個違逆法規的罪人之心境都不如之人,豈能妄稱自己是大修士?六是若人從內心深處舍棄佛法的教義,從行爲上背離佛法之規,這種人怎麼可能具有依佛法而樹立的正見與修行?具有這六種惡相之人,無垢光尊者痛斥他們爲佛教之盜賊、敗類,純粹的假修行者,是引導信士趣入邪道之大邪師,我們應當遠離。
不得成就脫離之六法;雖具發心然若未發願,
不能播下色身之種子;雖有悲心若未滅私欲,
不入利他大乘之行列;雖行隨順時機未成熟,
不成利他反成譏諷因;雖居深山若未生厭離,
難以斬斷依附貪嗔藤;無有敬信雖空口祈禱,
不獲一滴加持甘露雨;智慧雖高若未離戲論,
不辨輪涅縛于宗派籠。是故竅訣融心極重要。
許多修行人久修而不得成就,其原因就是脫離了緊密相關的六法:一是雖具發心——發誓利樂一切有情之菩提心,然于所依處上師叁寶前仍要廣發大願,諸如願我生生世世不離上師與正法、能荷擔如來家業、具足救度衆生的能力、常轉正法之輪、點燃智慧的火炬、照明叁塗之幽暗、引導衆生出離罪苦的深淵、趨達解脫安樂的彼岸等等。我們若未如是廣發大願,仍就不能播下殊勝色身(佛的報身與化身)的種子,因爲利樂有情的事業,唯依報身與化身方能成辦。可見發心與發願是相輔相成的,切莫脫離彼此緊密的關系。二是雖然在相續中生起了相似的大悲心,然若未能滅除私欲之心,不念衆生苦楚,時時爲自己謀求種種利養,則根本不能趨入萬事利他這一大乘壯舉的行列。因爲大乘的根本核心在于“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脫離苦”。叁是雖行隨順世間某種因緣來利益他衆,然若時機尚未成熟,則非但不能成辦利益他衆的事業,反而會成爲他人譏諷之因。是故具有智慧之人,無論欲成辦何事,事前皆應仔細觀察,看時機有否成熟,切莫盲目行事。四是雖然身居林間山岩等寂靜處,但若內心對叁有輪回未生起厭離心,常念紅塵漏樂,則難以斬斷依附貪嗔之心而生長之煩惱藤蔓,如是被煩惱束縛,愁苦滿懷,甚至不能自拔,故當依教調伏自心相續,使之甯靜,專意修持佛法極爲重要。五是若對上師叁寶無有恭敬和信心,僅如鹦鹉學舌般地空口祈禱,則絕對不能獲得一滴加持的甘露法雨。因爲一切加持、悉地等功德全都建立在恭敬與信心的地基之上,敬信與加持是相等的,有一分敬信得一分加持,有十分敬信,得十分加持。不具敬信而妄求加持者,則如愚人說食數寶般毫無意義。六是有些人智慧雖然較高,且辯才無礙,但因未了認空性本體,未能超離邊執戲論,亦不善辨析輪回與涅槃法性平等實相,爲邊戲所攝而偏執地耽著自宗,破斥他宗,妄立門戶之見,這樣仍被束縛在宗派的牢籠之中難以獲得解脫。是故我們應當虔心吸取傳承上師的教言竅訣,將之融入心續是極爲重要的。
諸修行者需具之六法:畏懼輪回如被屠夫追;
精進行善如同耕田地;依對治如患者服良藥;
精勤利他如同育幼子;善調自心如同揉皮革;
滅我執敵如同伏冤家。恒時依止此等六需具。
諸修行者需要具足之法有六種:一是對叁有輪回深生畏懼之心,其限度如同有情被屠夫追逐,即將斷頭喪命的強烈恐怖心情,四處仰望求救,迫不及待地渴望出離如此苦境。二是精進行持善法之心,喜勤不懈,念及一切善根與功德的增長完全來自于精進,如同農夫耕耘田地般“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故當精勤修積善資。叁是我們在修行的日常生活中,一旦發現自己心念不正、惡習等煩惱叢生,爾時當立即依靠種種強有力的對治法來加以遣除,如同身患重疾之人服用良藥般,爲病服藥,不稍遲緩。四是我們生爲佛子,當行佛事,秉教修行,利樂有情,勇猛精進,遇難不退。利益他衆之行持即如同慈母撫育頑皮的幼子般無微不至,這種無私的奉獻,無怨無悔,且能持之以恒。五是采用各種方法來善加調伏自心相續的無明煩惱,如同搓揉堅硬的皮革一般,久之便會令其變得非常柔軟。同樣,我們可以用各種調伏方法來令自己剛強難化的性情變得溫和調順。六是若能依于各種善巧方便滅盡我與我所的執著怨敵,則如同降伏了叁世一切冤家仇敵一般,身心都會感到輕松自在。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恒時應當依此六法,能持久修行則極爲殊勝。
究竟調伏自心之六法:究竟解脫乃斷故鄉執;
究竟務農乃勤行善法;究竟歸宿乃得實相地;
究竟守護乃棄愛我執;究竟調伏乃滅五毒敵;
究竟實修無散護正念。若具此六所願如意成。
我們應當了知究竟調伏自心之六種法:一應了知修行人最究竟的解脫乃爲斷除對故鄉的執著心,進而斷除對父母親友的貪戀之情。《佛子行》雲:“貪愛親方如沸水,嗔恨敵方如烈火,遺忘取舍愚暗者,抛棄故鄉佛子行。”二應了知修行人最究竟的務農事業乃爲精進行持一切善法、斷除一切惡法,因爲這才是真正的實修。叁應了知我們最終的究竟歸宿乃爲獲得實相之本地——現證心的本性,這即是我們修行的最終目的。四應了知最究竟的守護乃爲棄離對自我的貪愛與執著,故舍棄我執是最完善保險的守護。五應了知最究竟的調伏乃爲滅除內在隱藏的貪嗔癡慢嫉五毒怨敵,因爲五毒爲地獄之五種根源,如雲:“滅除五毒即平息紛爭,無一物者,苦惱不相隨。”六應了知最究竟的實修即是令身心無有散亂,時時護持正念相續。複次,進入更深一層的實修,即任運安住、了認心性之明樂無念的境界,護持修證的覺受相續。我們若能具足此六種竅訣,如理持久地修行,那麼一切所願將如意自成。
諸修行者危險之六法:雖具信心若未斷名利,
終有世法危險當謹慎;雖依靜處若未具出離,
終有散亂危險當謹慎;雖具道相若未斷慢心,
終有魔障危險當謹慎;雖集護法若不具悲心,
終有業倒危險當謹慎;雖具高見若未除貪執,
終成油子危險當謹慎;雖勤利衆若爲私欲縛,
終成騙子危險當謹慎。
諸修行者應當認知六種危險之法:一應了知雖然對上師叁寶具有信心,但若未斷除希求名聞利養之心,最終還是會被世法所染,沈溺于滾滾紅塵中,隨波逐流,生死漂沈,極其危險,故當謹慎。二應了知雖然表面上依于靜處修行,但若不具足出離心之鞭策,最終仍會隨分別欲望所轉而散亂,以致虛喪一生寶貴的時光,這也非常危險,故當謹慎。由此可見出離心的重要性,它是叁乘行者修法必不可少的首要課題。其生起的方法,如宗喀巴大師雲:“暇滿難得壽無常,思維能除此世欲,業果不虛輪回苦,思維能除後世欲。”斷除今未來世對世間有漏安樂的貪執心即能生起堅定的出離心。叁是修行中雖然具足一些修道的證相,諸如面見本尊、自在運行明點等,但若未能斷除我慢之心,不切實際地高估自己,以聖位自居,目空一切,非理妄行等,終將遭到魔障的違害,非常危險,故當謹慎。四是雖然自身周圍集聚著衆多護法神,時時護持不離左右,但若相續中不具少許大悲心,終有一天會因無常之緣而致業際顛倒,這也非常危險,故當謹慎。有些人修念護法神的目的不是悲心維護衆生,而是嗔心降伏他衆,殘害生靈,這樣就算你修得能與護法神對面交談,一呼百應,于己于他又有什麼真實的利益呢?只能成爲業際顛倒之大患。是故依靠各種對境來引生大悲心很重要。五是雖具高深的見解,然若內心未斷除種種貪執之行者,最終將成爲佛法的油子,于千經萬論所說,知而不行,或妄斥爲不了義之說,上師教言置若罔聞,對別人宣講佛法教句時口沫橫飛,自己內在卻惡念紛起,處處明知故犯,事事背道而馳,成爲這樣的佛法油子是極其可悲而危險的,故當謹慎。六是雖然于表面上精勤地利益衆生、攝受眷屬,但卻不以真正的菩提心攝持,僅爲一己私利,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便萬事大吉,這樣爲私欲所縛之人終將成爲佛教與衆生的大騙子,其行爲極其危險可怖,故當謹慎!
斷除障礙所需之六法:斷除不持正法大障礙;
斷除不知魔業大障礙;斷不敬信上師大障礙;
斷不淨觀道友大障礙;斷謗入勝乘士大障礙;
斷除叁門罪行谄诳障。修解脫道斷此極重要。
斷除障礙所需之法有六種:一是斷除不修持正法之懈怠懶惰心。若人身體出家,心卻忙于種種世間瑣事,不行持出世間正法,則將形成難以解脫生死苦海的一大障礙,故當精進行持正法,斷除這一大障礙。二需了知修行的障礙還出自于種種魔業,並且諸魔業均來自于我執這一大魔頭,若不了知這一根本隱患而加以斷除,則亦是修行成就的一大障礙。叁應斷除不恭敬上師之心念與行爲,否則將形成獲得加持之大障礙。由于我們的修行能力很弱,就象初學步的嬰兒需要長者的扶持般,弟子離不開上師,若失去上師的加持,我們在修行途中會走得異常艱辛,且危難重重。四是在與金剛道友相處的日常生活中,應當常觀清淨心,切莫著眼觀察道友的過患,更莫妄起蔑視之心,否則亦將障礙修行功德的生起。五應斷除對趨入殊勝大乘…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