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行是極其重要的。
忘失解脫正道之六法:散于外境忘失敬信心;
忙碌溫飽忘失叁寶尊;性惡急躁忘失密誓言;
盲目無知忘失輪回苦;愛財謀利忘失行善法;
起嗔毒心忘失菩提心;放蕩不羁忘失惡趣苦。
具此六法長久漂輪回。
我們應當了知忘失解脫正道之六法:一是若自身常處愦鬧之地,心無自在而散于外境,東聽西聞、左顧右盼,這樣自然而然地就會忘失對上師叁寶的恭敬與信心。二是執著溫飽者整日忙碌于烹製美味佳肴、購買華美的衣飾,漸漸地生死大事便抛之腦後,情不自禁地也就忘失了上師叁寶尊——這一殊勝的皈依境。叁是性情惡劣又急躁之人沒有耐心去分析事情的來龍去脈、利益過患,往往感情用事,按捺不住自己的性志,需要秘密守持的誓言總是在事情一來就不顧一切的惡劣性情中忘失,或生貪心窮追不舍,或生嗔心提刀殺人等。四應了知若人無善辨是非真僞之智,盲目無知地虛度光陰,時時以苦爲樂,自我麻醉,這樣自然就會忘失輪回的叁根本苦與八分支苦,而且還顛倒妄執爲輪回有樂無苦。五應了知貪愛財富之人總是不擇手段地謀求利潤,諸如偷稅漏稅、倒賣僞劣産品、敲詐勒索、暗盜叁寶財物等,如是自然會忘失行持善法的重要性,更不會身體力行。六應了知易起嗔恨等惡毒心者,自然會忘失珍寶菩提心。本來一切衆生無始以來都互相作過父母,故應如現世自身父母般對待他們,施予仁慈、悲心,爲他們造作種種利樂之事,呵護有加,不僅發願自己覺悟解脫,亦要發願令一切父母衆生覺悟解脫。若人恒時放蕩不羁,就自然會忘失叁惡趣的種種痛苦,深溺五欲之中,肆無忌憚地造殺生、偷盜、邪淫等罪業,滅盡善法功德,遠離解脫正道。具足上述六種忘失正法之過患者,必定會長久漂泊于輪回的大苦海中,了無出期。
激勵自己教言之六法:正士傳家之寶即修行,
切莫懈怠拖延修正法;妄念乃爲焚燒智慧因,
莫視執著所緣爲殊勝;痛苦逆緣激勵行善法,
切莫憂傷呻吟而斷之;顯現五毒乃爲智密道,
見敵害己切莫生反感;種種違緣乃是成就兆,
切莫懷有惡意生嗔心;輪回顯現乃是佛淨刹,
莫執迷現二取爲實有。
我們應當了知能激勵自己的信心、精進心等修行之六種教言:一應了知古往今來的高僧正士們代代相承的傳家寶即是“修行”。爲此我們切莫懈怠懶惰、拖延修法時間,而應當機立斷,勇猛精進地修持正法。二應了知妄念乃爲焚燒智慧之因,若于所緣境不起妄念,則菩提智慧將日日增上,所以不能視執著某種所緣境爲殊勝證相。從另一個角度講,若能將妄念以善巧方便轉爲道用,彼即是能盛燃智慧火焰之因,故應了認妄念與執著的本體。叁應了知所遭遇的一切痛苦和逆緣都是激勵我們行持善法的助緣,故當化悲痛爲修行的動力,切莫爲之憂傷呻吟,亦不必想方設法斷除逆緣痛苦,而應恒時以此作爲鞭策我們精進修行的方便。四應了知所顯現的貪嗔癡等五毒煩惱乃爲成熟現前自然智慧之殊勝密道,是故遇見怨敵造害于己之時,切莫于彼生嗔怒之心,當轉反感爲恭敬,念彼爲助進我們修行的大善知識。五應了知我們所遭遇的種種違緣乃是自己獲得成就的一種征兆,切莫爲此滿懷惡意妄起嗔恨之心,應內觀心性,坦然安住。六應了知叁界輪回的一切顯現都是佛陀的清淨刹土,因諸法爲大平等的本性,無有清淨與不清淨的差別。了知此理,我等修行人切莫執著因堅固的迷亂習氣而顯現之二取諸法爲自相實有,當時時安住于夢幻本淨的境界之中。
染汙法性歧途之六法:實相本是逸然無偏袒,
然被貪心分別妄念染;法性本是遠離諸言思,
然被有無邊執增損染;心性本是無二無生滅,
然被執著生死想所染;境現本是心性空明鏡,
然被貪嗔二取實執染;勝義本是離諸戲論相,
然被實執懷疑所汙染;實相無偏阿賴耶緣起,
然被二取迷亂習氣染。
以分別心染汙法性而入歧途之六種法:一是諸法的究竟實相本來是逸然、明然、空寂的本性,既不偏于明分,亦不偏于空分,無有任何偏袒之相,然而卻被貪心等分別妄念所染汙,以致顯現迷亂的輪回,有情深受迷惑而執著能取所取。二應了知諸法法性本來是遠離一切言說與思維的,然而此超思離言的究竟本性卻被有無等邊執戲論增損染汙。叁應了知心的本性本來是明空無二,超離一切生滅之相,然而此無生無滅的本體卻被執著生死循環的雜亂思想所染汙。四應了知外境的一切顯現本來是心性空寂的明鏡中幻現而有的,即心性之明分不滅,毫無自相實有,然則此顯而無自性之法卻被貪心嗔心等二取實執所染汙。五應了知勝義谛本來是遠離有無等一切邊執戲論之相的,然而此空寂離戲的本體卻被實執和懷疑等分別心所汙染。六是實相本爲無偏頗之真實義阿賴耶,本來無離無合,且遠離一切執著等相狀,因緣起而顯現種種幻化之相,然而卻被二取分別心的迷亂習氣所染汙。
斷除邪命養活之六法:斷除詐現威儀之邪命;
斷除谄媚奉承之邪命;斷除旁敲側擊之邪命;
斷除巧取訛索之邪命;斷除贈微博厚之邪命;
斷除恣意享財之邪命。如理修法斷此爲最佳。
我等修行人應當斷除邪命養活的六種行爲:一是現今末法時代有些心術不正之人爲了求取種種名聞利養,便會在信衆前顯露出異乎尋常的行爲,又爲保護自己的名譽和地位而費盡心機掩飾自己的過錯。我們應當斷除這種詐現威儀,巧取信財之邪行。二是有些人爲了迎合世人的心意而求得利養,便窮思竭慮地虛談一些無意義之事,比如對自己看准的對方說,“我已暗中遣除了你和你家中的違緣,以後我會繼續善護你的事業,讓你安享高官厚祿”,或言“你的前世是某某佛菩薩、你是某某活佛的轉世”等。用這種谄媚奉承的方式討好世間人而求取利養是極爲卑劣的,我等修行人應斷除這種邪命。叁是有些人爲了求得一些錢財,就對信徒說“我長期住山苦行,不幸身染重疾,醫生吩咐我需服用什麼營養補藥,穿什麼柔軟衣服”等力求別人的援助,或見別人有什麼自己喜愛的東西,就無慚無愧地說“你這東西從何處買來,我需用此物,怎麼也買不到”,希望對方能賜予自己。這種旁敲側擊的邪命我們也應當斷除。四是有些人假借某種理由或以威脅恫嚇的方法強行向他人索取財物。如對某人說,你在某時有命難,若供養我多少錢財,我便可以爲你化險爲夷。此外亦有嫌棄別人的低劣供品,誇贊某人的上好供品等行爲,我們應當斷除這種巧取訛詐的邪命。五是有些人將自己的一些微廉物品贈送給有錢之人,希望博得豐厚的回報,如將藥品、糖果、衣物等普通物品送給某些人,還美其名曰是法王的加持品或解脫聖物,這樣居然也能討得有些人的傾囊回贈。這種舉動從表面上看來是慈悲的關懷,但其發心濁穢不堪,我們應當斷除這種贈微博厚的邪命。六是有些人從不衡量自己修行有無功德,亦不以因果作爲修行的准繩,卻恣意享用叁寶和信徒的財富並且鋪張浪費無慚無愧,我等修行人應當斷除這種邪命。若能如理修法斷除此等邪命則是最爲善妙的。
宣說共法教言之六法:循序漸進爲淨行教言;
修四無量爲發心教言;現空雙運爲實修教言;
甚深地道爲尋要教言;正見心性邊解脫教言;
無偏聞思乃殊勝教言。
宣說行持共同法門之六種教言:一是我們的修行一定要遵循秩序,逐漸上進。順次第者,如先受灌頂,次受竅訣,後再修行,或先修五十萬加行,然後再進入正行,當如是依次而修,切莫逆次而行,此乃清淨行爲之教言。二是欲發菩提心者,首先應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此爲發心之教言。叁是我們在修行時既不能墮有邊,亦不可落無邊,而應處于中道,修習現空雙運之法,此乃實修之教言。四是我們所尋覓而依修之法,應是涵攝五道十地的甚深要訣,如是修行乃爲尋覓修要之教言。五是所謂的正見,即是了認心的本性,生起決定信解,此爲邊解脫之教言。六是既不偏愛自宗,亦不嫌棄他宗,當廣聞博學各大宗派之經論教典,這樣的無偏聞思乃爲最殊勝的教言。
斷絕希望竅訣之六法:無愧之人守戒無希望;
不精進者修法無希望;無敬信者得加持無望;
無智之人證悟無希望;懈怠者獲道相無希望;
惡意之人利他無希望。
能令我們斷絕修行中無正因而欲獲正果的六種竅訣:一是無有慚愧之人,無論能作還是不能作的事情都恣意妄行,這種人要想清淨地守持別解脫戒、菩薩戒、叁昧耶戒任何一戒都無有希望。二是不具精進之人,放蕩不羁,懈怠懶惰,不是睡大覺就是忙于吃喝玩樂,以諸多無義之事消磨時光者,于修法無有希望。叁是若于上師叁寶無有恭敬與信心,則欲獲得加持無有希望。末法時期很多人在形式上皈依上師叁寶,但卻不如法行持,自己背道而馳,還惡說上師叁寶沒有加持力。四是愚昧無智之人,欲獲得高深的證悟境界,決定無有希望。因爲高深的證悟只有在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修積圓滿時才能獲得。五是懈怠懶惰之人欲獲得修行的道相無有希望。因爲顯宗和密宗的任何一種道相都是建立在精進的基礎之上。六是滿懷惡意而無少許善心之人,人格極其卑劣故,若期待他們作利益衆生之事,那絕對無有希望。是故我們每一位修行人首先都應當改善自己的人格,之後再談利他。
宣說修學次第之六法:入門初學諷誦聲因明;
次當守戒聞思諸經論;第叁依止上師入正道;
第四令師生喜聞教授;第五精進修持究竟法;
第六無有厭倦利他衆。隨學此等大德之規範。
宣說修學次第之六種法:一是剛趨入佛門的初機學者,首先應該學習儀軌諷誦及聲明(文法)學和因明(邏輯)學。這樣熟練儀軌、掌握語法、打開思路、遣除疑惑、穩固信心等能助進智慧的增長。第二步應當依次求受並嚴淨持守沙彌戒、比丘戒等,同時聞思一些…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