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精勤地爲他們拔苦予樂,此爲大悲之盔甲。四是依靠聞思經論教法的方式來遣除自他一切衆生的無明癡暗,此爲智慧之盔甲。五是具有大乘菩薩之胸襟,心寬量廣如太虛,能怡然修持六度萬行,並且是勇往直前毫不退失,此爲安忍之盔甲。六是身口意叁門毫不放逸地精勤行持一切善法,此爲方便之盔甲。此六盔甲是一切佛子在學道修行過程中根本不可缺少的殊勝助伴。
宣說持執兵刃之六法:斬斷二取持執等性刃;
斬斷煩惱持執智慧刃;斬斷邪命持執正命刃;
斬斷破戒持執淨戒刃;斬斷吝網持執布施忍;
度化衆生持執無厭刃。具此六刃斬斷叁有藤。
宣說修行人應當持執如同兵刃一般之六法:一爲斬斷無始以來流轉輪回的根源——能所二取的執著,我們應當持執現空大平等性的利刃。二爲斬斷心相續中的貪嗔癡等煩惱,我們應持執智慧的利刃。叁爲斬斷依邪命養活的非理行爲,我們應持執正命如法的利刃。四爲斬斷身口意叁門破毀戒律的一切惡行,我們應持執清淨戒法之利刃。五爲斬斷貪得無厭而所得不舍之吝啬網,我們應持執廣行布施之利刃。六爲廣泛地度化一切有緣的衆生,我們應持執無有疲厭之利刃,即恒時堪忍野蠻衆生對自己的邪行、反抗、製造違緣等一切難行之事。具足此六種利刃者,則能斬斷叁有輪回中的一切藤蔓。
超勝一切教言之六法:雖知衆生本是正等覺,
然爲度衆而廣積二資;雖知一切佛刹如虛空,
然爲修煉刹土猛精進;雖知利衆當無厭煩心,
然不舍棄無我義之相;雖知具神通者能幻變,
然當于法界中不動搖;雖知不舍殊勝菩提心,
然當生起如來之智慧;雖以說法滿足衆生願,
然不離開法性之境界。具此衆人能得如來果。
我們應當了知超勝一切之六種教言:一是從實相本體分而言,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我們雖從見解上已了知一切衆生本來即是正等覺佛,但從現相上仍存在很大的差別,衆生由未認識心性本體而顛倒執取,被無明翳障遮蔽了本來的佛性,故于叁有輪回的苦海中輾轉受苦,我等已發大乘菩提心之行者就應該爲度化衆生而廣泛修積福慧二種資糧。二是雖然我們已知道一切佛刹毫無實有自性,如同虛空一般清淨無有變異,但我等衆生因暫時的無明翳障而不得真實現見,是故爲讓自己早日現見諸佛清淨刹土之本面,我們應當勇猛精進地修煉清淨刹土之法,如修淨土法門、蓮師淨刹法等。雖然淨土無處不在,但未經修煉,仍是不能顯現的。叁是我們雖然知道在利益衆生之時不應有任何厭煩心,而應耐心、孜孜不倦地廣行饒益之事,但與此同時也不能舍棄無我空性義之相,也就是說在成辦利他之事的過程中,不能生實執心,而應安住如夢如幻的境界修行。四是我們雖然知道具有大神通力者能幻變各種形相,並能以各種方便來饒益有情,然而也應安住于法界的本體中不動搖而修持,否則便與世間魔術沒有差別。五是我們雖然知道不應舍棄殊勝之菩提心,而且此心亦是利衆之根本,但是我們還應當在此基礎上生起如來的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因爲只有獲得究竟佛果之一切智智才能究竟利樂有情。六是從顯現上我們雖能以講經說法來滿足一切衆生的意願,但還應以叁輪體空的智慧來攝持此等行爲,時時在不離法性的境界中安住。具足此等要訣之修行人皆能獲得普賢如來的果位。
了知魔業斷除之六法:利他怯懦心煩意又亂;
小利喜悅一事亦不忍;懷疑正法舍棄微妙法;
不利衆生求自得解脫;怕自流轉舍棄菩薩行;
不發大願而想滅煩惱。此六乃是魔業當遠離。
了知一切魔業之相並力行斷除之六法:一是我們在成辦利他事業的過程中,如果出現怯懦的心境,甚或心煩意亂,則應了知此乃魔業所致,進而力行斷除。二是自己在獲得一些小便宜時喜悅萬分,而真正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卻不忍耐著去成辦,或釋爲當看見別人因獲得小利益而生起喜悅時,自己心裏不能忍受,這都是魔業現前的征兆,我們應當力行斷除。叁是若人在聞思修的過程中疑信參半,經常懷疑正法對自己修行是否有益,或自己能否有成就等,以致舍棄微妙正法,當知這也是魔業現前的征兆。四是若修行人不以善心利樂衆生,時時唯求自己獲得解脫,産生這樣的私欲心也是魔業所致,我們應當力行斷除。五是若修行人畏懼自己在輪回中流轉的痛苦,絲毫不顧念衆生諸苦,這樣舍棄菩薩的殊勝行爲也是魔業所致,我們應當力行斷除。六是若大乘修行人不廣發弘法利生的大願,而僅求自己滅除心相續中的煩惱,則也是魔業所致。當知此六種狀況都是魔業現前而引起的,所以我們應徹底遠離。
得師加持驗相之六法:發起無上圓滿菩提心;
了知一切魔業而遣除;聞大乘法勵力而行持;
于輪回中利他無厭倦;說聲聞法不執其勝妙;
縱證密意亦當勤修持。此乃一切佛子所應行。
了知獲得傳承上師加持必生內證驗相之六法:一是若我們已在自心相續中真實發起了無上圓滿的菩提心,則應了知這是自己獲得上師加持的一種殊勝驗相。二是若我們能了知自己不如法的一切作爲都是魔業所致而勵力加以遣除,則也是獲得上師加持的一種驗相。叁是在聽聞大乘教法時,若自心法喜充滿,並能勵力不懈怠地依教行持,則說明這也是獲得上師加持的一種驗相。四是我們于輪回苦海中廣事利益他衆之偉業時,無論遇到多大的難度和違緣均無厭倦之心,並能勇猛精進地廣利有情,說明這也是獲得上師加持的一種驗相。五是我們在爲他人宣說聲聞教法時,若能了知自己所說之法實爲度化衆生之方便途徑,根本不會執著其爲最勝了義之法,確信最了義之法唯有能成就佛果之大乘法,能如是明辨者也是獲得上師加持的一種驗相。六是縱然自己內心已證悟了諸佛菩薩的究竟密意,然于外在的行爲上亦精勤修積二種資糧,如是廣利有情,不舍棄絲毫善法,也是獲得上師加持的一種驗相。當知此等乃爲一切佛子所應行持之法。
欲求說法之人六種魔:于無怙者不賜正法魔;
輕視堪爲法器弟子魔;爲求財物說法又是魔;
于非法器傳授深法魔;于求勝乘者說小乘魔;
不隨根機隨意說法魔。不爲此等魔欺極重要。
欲求爲他人說法之人易遭六種魔境:一是若法師舍棄可憐無怙的衆生,而不爲他們傳授佛法,則可推知此法師已著了不賜予正法之魔境。二是有些弟子本來是大乘根機,然上師卻不予重視,反而輕視如是堪爲法器的弟子,這對上師來說也是著魔之相。叁是若修行人發心不正,非以利樂衆生爲等起,僅爲追求財物等而說法,則也是著魔之相。四是若上師不能明辨弟子的根機,而于非法器者隨意傳授甚深法要,則也是著魔之相。五是若上師于契求勝乘法要之利根者宣說小乘教法,則也是著魔之相。六是若法師不隨應衆生根機的差別而籠統隨意地宣說佛法,則也是著魔之相。作爲傳揚佛法的法師,努力令自己具足殊勝智慧而不爲此等魔業所欺惑是極其重要的。
弟子當斷邪魔之六法:棄善知識依止罪惡友,
是著遠離示道怙主魔;舍棄大乘聞受小乘法,
是著步入歧途邪道魔;棄解脫道尋世間學問,
是著所作所爲顛倒魔;不樂投生希求自涅槃,
是著退失發心铠甲魔;自未曾聞诋毀微妙法,
是著錯亂取舍之惡魔;不知善惡取舍法非法,
是著無明黑暗籠罩魔。諸法器者斷此極關鍵。
我們應了知作弟子者當斷除之六種邪魔法:一是修行人如果棄離了真正的善知識,反而去依止一些人格卑劣、罪惡深重的道友,這種人即是著了遠離開示正道怙主之邪魔。二是如果舍棄了大乘教法及其發心,反而聞受一些小乘教法,這種行爲便是著了步入歧途邪道之魔。佛在《攝集經》中說:“何人舍棄大乘而趨入小乘道,其罪較犯菩薩根本戒尤重。”叁是如果修行人隨心所欲地舍棄真實的解脫正道而尋求有漏的世間學問,這種人即是著了所作所爲顛倒之魔境。四是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如果不樂意隨緣投生到衆生所需要的地方去履行自己的意願,反而舍棄菩提心,像小乘阿羅漢一樣希求自己獲得涅槃,只顧自己解脫生死輪回的痛苦,這種人是著了退失發心铠甲之邪魔。五是如果自己從未聽聞過大乘的殊勝教法,也根本不知道法義,反以粗狂之心诋毀殊勝大乘的微妙法門,這種人即是著了錯亂取舍之惡魔。六是若不能正確了知善惡差別,也不知取舍法與非法,時時處處非理蠻幹,這種人即是著了被無明黑暗籠罩之邪魔。凡是受持教法或堪爲法器者,勵力依教斷除這六種魔境極其關鍵。
不爲魔業所害之六法:斷除我慢恭敬善知識;
斷除嗔恨贊歎他人德;斷除懈怠勤修甚深義;
斷除偏執尋覓諸佛法;斷除漸次趨入雙運道;
斷除瑣事修持精華義。誰具此六能摧毀魔軍。
了知謹慎行持、不爲魔業所害之六法:一是謹慎自己的身業,我們在修行的日常生活中應當斷除貢高我慢之心,謙卑處事,和藹待人,恭敬承侍自己所依止的善知識。二是謹慎自己的口業,也就是要斷除對他人的嗔恨心,不隨意揭露他人的過失,也不以惡語謾罵他人,而應經常隨喜並贊歎他人的一切功德。叁應斷除懈怠懶惰之陋習,勤修甚深法義。四是修行人不能分宗別派,應依無垢的教理教證斷除對宗派及不同法門的執著,理智地尋覓一切佛法而廣聞博學。五是當我們修行達到一定境界的時候,即應盡力斷除漸次的修學方式而趨入無上智悲雙運道之方便途徑。六應勵力斷除世間的一切瑣事,一心修持佛法的精華義。誰能具足此六種修要,誰就能有力地摧毀阻礙修道的一切魔軍,並且能順利地成辦一切修行道業。
學大乘者破戒之六法:舍棄叁寶欺騙應供處;
舍棄淨心虛僞而行持;于諸佛子惡語而中傷;
他人行善令生後悔心;嗔恨嫉妒趨入勝乘者;
趨入方便智慧脫離道。恒當策勵舍棄此六法。
修學大乘之行者因不善…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