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脫的自性,無二智慧也如水晶自性般如是而存在。
六種直指所攝之六法:義阿賴耶無二離偏向;
彼中迷現輪回之自性;迷現迷執自心之幻變;
從中脫離無基修妙力;境心自滅解脫爲智慧;
智慧自淨本來執堅地。此六正法總綱極重要,
僅僅了知自然得成就。
宣說六種直指所攝之六法:真實義之阿賴耶(如來藏)沒有能所二取之耽著,遠離一切偏向方位;在尚未了認此義之際,彼阿賴耶迷現爲輪回之自性;其正在迷現、迷執之時即是自己心的幻變顯現,實際上所現根本無有一個實有的自相,皆如空中彩虹顯而無有自性;欲從此迷現中獲得解脫者,應了認心的本性,修持心的妙力;一切外境與心念自然寂滅而解脫爲自然智慧,如經陽光的照射後,彩虹會自然消融于虛空中一樣,衆生在本基中無實而顯現,正在迷現之時爲衆生,一旦認識其本性後,則一切虛妄境現皆會融入法界的本基中,證得普賢如來的果位;最後證達智慧本自清淨之自性而持于本來之堅地。此六種直指之竅訣乃爲正法之總綱,故對行者來說極爲重要,僅僅了知此理也會自然獲得成就。
究竟深義叁身六直指:第一任運自成之直指:
水晶明鏡以及太陽光,明性自性本性叁種性,
法身自性清淨之本性,猶如無垢水晶本潔淨,
報身本體光明之自性,猶如清潔明鏡中影像,
化身現相無內外本性,猶如日月照射至十方,
此等本來任運自成故,莫從他尋當知自本具。
這裏將究竟深義之叁身分別直指爲六種修要竅訣。
第一即是任運自成的直指竅訣:以水晶、明鏡、太陽光這叁種比喻來顯示明性的法身、自性報身、本性化身叁種性。其中法身自性清淨的本性,猶如內外透明、無垢的水晶一般本來潔淨無暇;其報身本體光明的自性,則猶如清潔無垢的明鏡中顯現影像一般,清澈了然、顯而無有自性;其化身在所化衆生面前顯現的無有內外之別的本性,則猶如日月普遍照射于十方世界一般,沒有南北方隅之別。此叁身無別的功德在每一衆生的心相續中都是本來任運自成、自然本住的緣故,我們切莫向外尋覓叁身的本體,應當了知每一衆生自性本具叁身功德,只是被忽然的無明障垢所遮蔽,暫時不能現前,一旦消除了無明障垢,此覺性本體則如日離雲霧般赤裸地顯現出來。
第二寶珠不滅之直指:自性清淨爲本體法身,
光明不滅爲自性報身,智慧不滅爲大悲化身,
自具彼性如力士寶珠。
第二即是以寶珠不滅的方式來直指本性:我們心的自性本來清淨故爲本來的法身(本體空性);其光明不滅則爲自性報身(自性光明);其明空雙運之智慧不滅則爲大悲化身(大悲周遍)。如同大力士自然具足如意寶珠一般,每一衆生自己本具彼叁身本性。
第叁太陽自現之直指:如同日輪通徹無分別,
覺性智慧無念爲法身,如同不爲雲遮自明淨,
五門頓然明清爲報身,如同光線射向一切處,
顯現六境不滅爲化身,如同晨起日出自證中,
本具叁身當知其本面。
第叁以太陽光自現的比喻來直指本性:如同日輪的光芒通徹而無有任何分別一樣,覺性智慧本來無念故爲法身;如同日輪不爲雲霧遮蔽而顯得自然明淨一樣,眼耳等五根門的境現本來都是自然明清的,此頓然所現之性乃爲報身;如同日輪的光線沒有彼此分別,且能普遍照射一切處所一樣,色聲香味六境顯現而不滅,此乃爲化身;如同旭日東升一般,當我們證悟了然明清、自現之心性本體時,會很明清地知道自心本具叁身無別的本體,當如是了知其真實本面。
第四以日直指現法界:如空清淨法性法身中,
如日自現光明之報身,自性無二覺空之化身,
自己具有當知其本面。
第四是以日輪的比喻來直指淨現之法界:如同在萬裏無雲的清淨虛空中自然顯現璀燦的日輪一樣,清淨法性之法身大虛空中自然會顯現光明燦然的報身,日輪放射出自性無二的大光芒,即如自性覺空無二的化身。如是叁身無別的本體每一衆生本來具有,我們應當了知其爲自心之本面。
第五喻義因叁之直指:喻如虛空清淨之法身,
乃爲超離一切偏墮性,義即光明自淨之報身,
乃爲本來自成無爲法,因即自光顯現之化身,
乃爲令生誠信自明燈。
第五即是以比喻、意義、因叁種方式來直指本性:比喻即是如清淨的大虛空一般,本淨之法身乃超離一切偏墮之性;意義即是光明自淨之報身乃本來自成之大無爲法;因即是自性之光所顯現的化身乃令衆生生起誠信之自明燈。
第六法界覺性之直指:如空法界本淨即法身,
如界本體光明即報身,如離方位覺空即化身,
自證性中本來已成故,莫于他尋尋亦無得時,
未知此理如煉石成金,天盲尋金日爲雲遮蔽,
無足登梯盲人去佛堂,猶如黑暗之中升明月,
雖似明亮然卻具癡暗,是故慎重無誤抉擇後,
穩獲心性之義極關鍵。
第六即是法界覺性直指之竅訣:法界本淨、本體空性即是法身;自性光明不滅即報身;遠離方位等分別執著、覺空無二顯現即化身。此叁身之本性在自證的本性中本來已成故,切莫于外在的他處尋覓,縱然向外去尋覓亦無有獲得的時候。
尚未了知此等義理而于外尋找佛性者,如同欲將石頭煉成黃金、天生爲盲眼之人尋找黃金或濃雲蔽日、無足者登梯、盲人去佛堂等一般是決定不能成辦的事。此等猶如在黑暗中升起的明月,月雖似明亮然卻暗淡無光。是故我們依教慎重無誤地抉擇此理以後,再通過修習穩獲心性之本義是極爲關要的。
入定出定不離六密意,當以六種比喻而了知:
第一空中微風比喻示:猶如虛空明淨智慧中,
實修動念解脫自明性,體驗通徹無執之覺受,
未知此理一緣之等持,如同風中殘燭不堪緣。
無論入定還是出定均不離如來的密意(法界本體),此理當分別以六種比喻來了知。
第一是以空中微風的比喻來加以明示:若我們在猶如虛空般明淨的智慧中精勤實修,則一切起心動念都會自然解脫于自明自知的本性之中。也就是說我們在入定出定中觀看自心時,一切動念會自然消于法界,如微風融入虛空般,爾時自然會體驗到通徹無執的一種殊勝覺受,而且無論出現什麼違緣均無所畏懼。如果行者尚未了知此理而僅修一緣等持,則如風中殘燭般縱有覺受也不能穩固地保持多久,並且很容易消失,或根本不能面對所遭遇的某種違緣而隨外緣所轉,絲毫不能堪忍。
第二清晨日出比喻示:實修離明蔽邊之本性,
體驗自淨明清之智慧,未知此理如同患瘟疫,
昏沈掉舉遮障實相義。
第二是以清晨日出的比喻來加以明示:我們實修遠離一切明與蔽之邊的本性,結果就能體驗到自淨明淨的智慧境界。如果行者尚未了知此理,則如同罹患瘟疫的病人般必定會處于昏沈掉舉的狀態中,如是無疑會遮障一切實相本義。
第叁無風油燈比喻示:實修毫不動搖境心義,
體驗未經改造大等性,未知此理如同不孝子,
座間修習需時無用途。
第叁是以無風擾動而盛燃油燈的比喻來加以明示:實修毫不動搖境心之本義,也就是說自己的心既不隨內之分別念所轉,也不隨外境色法等所轉,這樣就能體驗到未經改造的大平等性的智慧境界。如果行者尚未了知此理,則如同不行孝養的孽子不聽召喚一般在座間修習需要之時卻顯得無有用途。我們若能修持不隨境心所轉的本義,令心獲得自在,達到一切住平等性的境界,善緣逆緣無不平等,心無分別執著,這樣則如很守孝道的賢子一樣,隨叫隨到,一呼百應。
第四虛空廣界比喻示:實修普明無邊平等性,
體驗離希憂執之密意,未知此理精進墮險地,
如同斷翅小鳥飛空中。
第四是以虛空廣界的比喻來加以明示:我們實修心性普明而無有邊執戲論的大平等性,便能體驗到本來即遠離希憂諸執的真實密意。如果行者尚未了知此理而盲目地精進修煉,則有墮落險地的可能,如同被折斷翅膀的小鳥飛在空中一般定有墜落之危險。
第五大海波浪比喻示:實修自融自現法界性,
體驗生住滅與法性融,未知此理基中執二取,
無法脫離破立之對境。
第五是以大海波浪的比喻來加以明示:我們通過實修自心的一切分別動念皆自然融入法界而自然顯現的法界本性,便能體驗到一切法之生住滅與法性融會一味的境界,因爲法界本來就是一味一體的。如果行者尚未了知此理而于本基中執著能所二取,則無法脫離破立之對境。
第六小溪入海比喻示:實修識聚自融自心性,
體驗多者一味一明點,未知此理無法滅妄念,
如同芥子灑落于地面。若知如是竅訣切要修,
則如大海深廣瑜伽士,未知此理如小溪幹涸,
見修行皆不能勝外緣。
第六是以小溪彙入大海的比喻來加以明示:我們若將六識聚自然融會自心本性而實修,便能體驗到多者本來一味、唯一明點的境界,一切都是法性遊舞的顯現,多現爲一、一現爲多等互不相礙。如果行者尚未了知此理,則無法滅除分別妄念,如同芥子灑落到地面而難以撿淨。
若我們能了知如是竅訣切要而修持,則各自的智慧境界將如大海般深廣無垠,亦堪爲大瑜伽士的稱號;若我們尚未了知此等義理,則如小溪幹涸般,自之見、修、行皆不能勝伏外緣,且修無所成、不得自在。
獲得見解本地之六要:第一無有二取之見解,
獲得自證無二之本地,六境空性遠離所取邊,
智慧自明遠離能取邊,無能所取遠離二取邊,
邊解唯名遠離非二邊,證此理者于何皆無執。
我們應當了知獲得見解本地之六要:第一若我們能樹立無有能取所取諸邊之見解,依此便能獲得自證無二的本地。色聲香味等六境本來爲空性故遠離所取之邊;智慧本來自明故遠離能取之邊;無有能所二取故遠離二取共識之邊;一切…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