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邊本自解脫故唯是名稱而已,亦即遠離了非二之邊。凡是能證悟此理之行者,于何時何境皆無任何執著。
第二遠離有無常斷見,依之獲得自地之竅訣,
是自然智慧故離無邊,無分別念垢故離有邊,
無境離名之故離二邊,現而遊舞故離非二邊,
當知大全解脫本解脫。
第二是介紹遠離有無、常斷諸見之竅訣:我們依此見解修習而獲得的自然本地之竅訣即是現前自然智慧,如是之故遠離無的邊;無有任何分別念垢染的緣故離有的邊;無有境現、本離名稱之故遠離二俱邊;現而遊舞故遠離非二俱之邊。當知此爲大全解脫本解脫。
第叁獲得遠離生滅地,如空生其不成離生邊,
遊舞不滅之故離滅邊,生時無生遠離二者邊,
能見不成遠離非二邊,當證自性清淨一法界。
第叁是介紹獲得遠離生滅諸相之本地:猶如虛空,生法之基本來不成立,故遠離生的邊;覺性的遊舞不滅故遠離滅的邊;生時無生故遠離二俱之邊;能見本來不成立故遠離非二俱之邊。我們應當證悟自性本來清淨的一真法界之實相。
第四獲得遠離現空地,自性光明之故離空邊,
無有分別念故離現邊,無有破立之故離二邊,
無有所緣故離非二邊,當知大平等性自解脫。
第四是介紹獲得遠離現空本地之竅訣:自性光明不滅故遠離空之邊;無有任何分別念,本體空性故遠離顯現之邊;無有破立之相故遠離二俱之邊;無有任何所緣故遠離非二俱邊。當知此乃大平等性,而且是自然解脫的。
第五獲得遠離常斷地:所現本體空性離常邊,
空性顯現種種離斷邊,現空無離無合離二邊,
見者本面淨離非二邊,一切本來未生持本淨。
第五是介紹獲得遠離常斷之本地:諸法所顯現的本體皆爲空性故遠離常有之邊;空性中緣起和合而能顯現種種故遠離斷滅之邊;現空無別、本無離合故遠離二俱之邊;見者本面本來清淨故遠離非二俱之邊。當知一切法的本體本來從未産生過而如實護持本淨。
第六獲得遠離賢劣地,未墮高見清除賢勝執,
未墮劣見清除斷惡心,未墮二見二執自地空,
未墮無二遠離一切邊,若未了知如是大見解,
不能自離出現歧途障,低劣見解不能增境界,
是故持地竅訣極重要。
第六是介紹獲得遠離賢劣邊執之本地:未墮高見者能清除賢勝的執著;未墮劣見者能清淨並斷除惡心的執著;遠離賢劣之見而未墮二見與二執者,其自地本空;未墮無賢劣之二邊者遠離一切邊執戲論。若行者未了知如是殊勝的大見解,則不能自離賢劣之邊執而必定出現修行的歧途之障,況且僅依低劣的見解也不能增上修證的境界,是故護持本地的修行要訣對我們來說是極爲重要的。
妄念轉爲助緣之六法:心識道用自消如微風,
內心現出自然之智慧;動念道用自淨如閃電,
顯現一切動念自明智;憶念道用自清如濁水,
顯現憶念自然佛意趣;諸分別念道用爲法性,
內現無有取舍之密意;執著道用自盡無對境,
自現無基所見消失智;自相道用明淨明界伴,
內現明然無迹之智慧。如是實修之諸瑜伽士,
即從分別念中顯現智,如同幹薪之中燃大火,
一切現爲助伴極關鍵。
了知能將妄念轉爲修行助緣之六法:一是若我們能依教將心識轉爲道用而直觀其本性,則一切分別念將如虛空中的微風一般自然消失,爾時內心自然現出自然之智慧,而且分別念消失與智慧生起是同時的。二是將一切起心動念轉爲道用,也就是說當我們直觀動念之本性時,一切動念會如閃電刹那消失在虛空中一般自然清淨。同樣直觀正在動念之心,則一切動念刹那皆消融于心性本體之中,所顯現的一切動念無不成爲自明自證的智慧。叁是若將一切憶念轉爲道用,即直觀憶念之本性,則如渾濁的水自然會澄清般自然清淨。爾時一切憶念都會自然顯現爲佛陀的密意(認識心性本體,即是上師佛的智慧密意)。四是若將一切分別念轉爲道用——直觀其性,則一切分別念都會自然消融于法性本體之中。爾時于內在即可現前無有任何取舍的真實密意。五是若將一切內外執著轉爲道用——直觀其性,則能自然滅盡一切執著,並且再也沒有任何可執著的對境存在。爾時自然顯現無有所見之基的本性,如對山河大地等法雖有所見,但無執著,也就是處于一種有相無執的境界,如是自然現前消失執著的智慧。六是若能將內外諸法的自相轉爲道用,即直觀其性,則諸法自然是明淨無垢的,故能成爲光明法界的助伴,因此內在也自然現前明然無迹的智慧。能如是實修的諸瑜伽士,即能從一切分別念中顯現智慧,如同在幹薪之中盛燃大火一般,修行人應將一切內外顯現轉爲道用——直觀其性,使之成爲修行的得力助伴是極其關鍵的。
安住法性境界之六要:調整風脈明點各自要,
身即依照禅定之六法;解脫庸俗平凡迷現要,
了知器情乃爲佛壇城;自然生起大樂境界要,
即閉下風而修寶瓶氣;安住無念法性境界要,
舌尖上卷勿觸二上腭;自明智慧清淨虛空要,
雙目直視一卡虛空處;本來智慧任運自成要,
心性無改放松明清住。具此法者安住法性中,
故具緣者應當精進修。
了知安住法性境界之六要訣:一是我們在修習圓滿次第時,當依教調整體內風脈明點各自要點,身要即是依照禅定的六法(結跏趺坐、身體端直、眼睛垂視鼻尖、頭部微俯、舌抵上腭、兩手等印)。二是在修習生起次第時,我們應修習解脫庸俗平凡、迷現的要訣,依教了知一切器情世間乃爲諸佛之清淨壇城,當如實觀修。叁是我們要想自然生起大樂智慧的境界,所依要訣即是持閉下風而于內觀修寶瓶氣。四應了知安住無念法性境界的要訣,即是將舌尖往上卷,但勿抵觸上腭,當如是修煉。五應了知自明智慧清淨于虛空之要訣,即是雙目直接注視自前距離一卡遠的虛空。六應了知本來智慧任運自成的要訣,即是于心性無改、自然放松中明清而安住。具足此等法要者皆能安住于法性的本體之中,是故,具善緣的行者皆應精進實修此要竅訣。
安住法性境界之六法:當以六種竅訣而了知,
依靠叁時無別之竅訣,斷除二執分別心念邊,
不憶過去不妄想未來,現在無執之中坦然住;
依靠燕子入窩之竅訣,斷除希憂分別心念邊,
現在之心無生亦無滅,不散等性之中放松住;
依靠士夫舍事之竅訣,斷除執著依處分別邊,
心性實相無改平等中,遠離所緣平等一味住;
依靠大鵬翺翔之竅訣,斷除懷疑二執分別邊,
斷心識邊自然本性中,廣大平等一味而安住;
依晨日出清淨之竅訣,斷除種種境現分別邊,
不攝根門不破動念中,六聚悠然放松而安住;
依靠相執自淨之竅訣,斷除種種妄念分別邊,
于所顯現諸境無取舍,無改本性之中如理住。
如是住者無二性中住,定現邊解脫之廣意趣。
了知安住法性境界不離之六法:此六法當以六種竅訣來分別了知。一是依靠過去、現在、未來叁時無別這一竅訣來斷除二執分別心念之邊,即不憶念過去、不妄想未來、不執著現在,當于如是無執著的境界中坦然安住。二是依靠燕子入窩般的竅訣來斷除希憂分別心念之邊。燕子在入窩前,首先善加觀察,待遣除一切險疑後才安然入窩,同理,我們通過聞思來觀察而斷除其違品後,才可無憂地安住修習。我們現在的心即是遠離一切分別念、無生無滅的本性,故當在毫不散亂的大平等性中自然放松地安住。叁是依靠大士夫舍事之竅訣來斷除一切執著所依處之分別邊,亦即我們應當在心性實相無改大平等性中,遠離一切能緣所緣而平等一味地安住。四是依靠大鵬翺翔的竅訣來斷除一切懷疑二執之分別邊,亦即我們應當在斷除一切心識邊執之自然本性中以廣大平等一味的方式而安住。五是依靠清晨日出一般清淨的竅訣來斷除種種境現之分別邊,亦即不收攝根門,也不破除動念,我們應在此不破立之明清中,以六識聚悠然放松的方式而安住。六是依靠相執自淨之竅訣來斷除種種妄念之分別邊,亦即于所顯現的諸境中無有任何取舍的執著,並在無改之本性中如理安住。如是安住者即等同于在無二本性中安住,也就決定能現前邊解脫之廣大意趣。
宣說修行共過之六法:明清不分無念茫茫然;
特意修明偏墮智慧方;散射內收片面執著心;
未證內明迷迷茫茫狀;未徹斷定跟隨懷疑轉;
叁門改造迷亂成妄念。如是六過所生諸障礙,
求真義者當斷而修持。
宣說修行中顯密共許之六種過患:一應了知若明清不分地處于無念茫茫然的狀態,則是修行的一種過患。二應了知特意注重修持明念諸覺受而偏墮于智慧方面,不行持大悲心、菩提心等方便法,也是修行中的一種過患。叁應了知當自心稍有向外面散射之時,便立即以強力內收,這種片面的執著心也是修行的過患。四應了知若修行人未能生起內證功德,只是處于迷迷茫茫的狀態之中,則也是修行中的一大過患。五應了知若行者未能徹底斷定法性本義,也就是對正法沒有生起真實定解,僅僅跟隨分別懷疑而轉,則也是修行中的一大過患。六應了知若不能認識迷亂的本性而將身口意叁門加以改造,則一切無不成爲分別妄念的境界,這也是修行中的一大錯處。對于如是六種過患所産生的諸般障礙,欲求真實義者應當力行斷除,如是而修持很重要。
宣說修道歧途之六法:四無色界作意之修行;
執持世俗無因果斷見;執持二取不變大常見;
境現視爲怨敵或荊棘;一切歸心自證自明修;
分別識聚視尊離真義。萬勿墮入此等六歧途,
亦勿超離法界平等性。
宣說修道中易入歧途之六法:一應了知在禅修之中,若行者不遠離四無色界的作意而修持,則即步入了修行中的歧途。二應了知執持世俗中無有因果的斷見也是一大歧途。叁應了知若執著能所…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