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取諸法爲永恒不變、常有自在之法,那麼執持這種大常見即是修行的一大歧途。四應了知若將一切境現視爲怨敵或荊棘樹般遠離,則也是修行中的一種歧途。五應了知若將一切諸法歸屬爲心,而除了自明自智的心性本性以外,一切均無,如是執心識爲實有而修持即是修行中的一大歧途。六應了知若將分別識聚視爲實有的聖尊,並且離開了本體空性的真義而修持也是修行中的一大歧途。明了上述之理,作爲修行人我們千萬不要誤入此六種歧途,也不要超離法界大平等之性而修持。
出現六過糾正之六法:猶如雲消空中糾正法,
所現一切種種心幻變;自性悉皆淨于法性空,
猶如賊至空室糾正法,分別妄念本體無自性,
生起之時未生無識別,僅僅放松則無所斷法;
猶如冬林著火糾正法,觀察所生境念之本面,
從而現爲法性之助伴;猶如毒爲咒攝糾正法,
無生境界之中滅妄念;猶如民見國王糾正法,
五毒生時認識自放松,從而徹見法性義本面,
猶如船上烏鴉糾正法,所生掉舉除開法性外,
別無去處境界中安住。以此六要所生諸憶念,
自性自淨自清解重要。
我們應當了知在修行中容易出現的六種過患,當過患出現之時即應依六法加以糾正:一是猶如雲消散虛空中一般的糾正之法,即所顯現的一切種種法皆爲心之幻變,故可將其分別心的自性悉皆清淨于法性的虛空之中,當如是以此糾正自己修行的過患。二是猶如盜賊進入空屋而無有憂懼一般的糾正之法,即應了知一切分別妄念的本體無有自性,當我們生起分別妄念之時,其心念本體就是本來未生而無有識別的,若僅僅坦然放松而修持,則無有任何所斷法。叁是猶如冬季林木著火一般的糾正之法,即我們在觀察所生分別念的本面時,會發現一切心念無不現爲法性之助伴。有如林木枝葉無不成爲著火之因,同樣,分別心亦無不成爲證悟法性之因。四是猶如毒物被咒語攝持後即可成爲妙藥一般的糾正之法,即若以無生的境界來攝持一切諸法,則自然能寂滅一切分別妄念,並能使之悉皆顯現智慧的本性。五是猶如臣民面見國王而威力自竭般的糾正之法,在我們生起五毒煩惱之時,當下即應認識其本性而自然放松,這樣就能現前法身智慧,以致徹底現見法性義之本面。六是猶如船上烏鴉不敢遠翔一般的糾正之法,即在茫茫無際的大海中航行的船上有一只烏鴉,它只能在船上往來盤旋而不敢獨自遠去,同樣,我們所生起的一切掉舉等分別心,除法性以外也別無歸處,唯于法性的境界中安住。以此六種要訣所生之諸般憶念,當知其自性是自然清淨、自然解脫的,了知此理是極爲重要的。
真實證悟確信之六相:鎮懾一切功過無怯懦;
自心法身住于肉身中;不貪輪回利他無厭倦;
通達唯一明點無歧障;諸魔法性無有違緣懼;
苦樂皆空希憂取舍無。通達此理衆人悟實相。
當我們對諸法自性生起真實的證悟時,可通過六種確信之相來了知:一是當真正的證悟智慧現前之時,我們對自己或他人的一切功德與過患皆不産生大的執著之心,已獲自在之故能鎮懾一切功過,對自己接下來必走的修行道路也不會有怯懦之心。二是自心光明之法身本住于自之肉身中,密宗稱之爲童子瓶佛身,對此觀點我們依佛陀第叁轉*輪所宣說之教義或《寶性論》的教義即能遣除一切懷疑而真實無誤地了達。叁是當我們真實證悟法性之時,對輪回不會再産生貪執之心,能勵力實行弘法利生之事業而無厭倦,錢財在眼前便如糞土一般,名譽也不過是過眼雲煙。四是當我們通達覺空無二的法性真實義之時,則所現諸法皆是唯一的法界明點之性,修行過程中的違緣、歧途等障皆能轉爲道用。五是一切外在之魔緣皆爲法性之遊舞,證悟此義之行者皆不爲任何魔緣所害,縱然天魔、死魔等一並現前亦不會産生絲毫畏懼之心。六是真實證悟法性時,世間的一切痛苦與快樂都成爲一味大平等的空性,無執故無希求、憂慮與取舍。對于上述之理,若人人都能通達則衆人皆可依之證悟諸法實相。
真實獲得穩固之六量:現有諸法幻化自現故,
恒時出現無自性道相;煩惱本體本來清淨故,
五毒自滅顯現自明智;功過本來現爲大智故,
顯現取舍二念自清性;證悟精華之義無他現,
是故妄念現于法性中;心性寶珠自己獲得故,
遠離死遷恐怖無畏懼;現見自心法性正覺義,
是故脫離精進希憂縛。如是瑜伽之士即正覺。
我們尚應了知生起真實證悟並獲得穩固之六種正量:一是所證已經獲得穩固的修行人,在他們面前現有的一切諸法皆是幻化之遊舞自現,無有毫許堪忍之自性,並且恒時能出現無有自性的一切地道之功德與證相。二究竟來說,任何一種煩惱其自性本體都是本來清淨的,如是之故,在貪嗔癡等五毒自然生起而又自然寂滅的過程中即能顯現自明自證之智慧。叁就諸法本性而言,一切功德與過患本來就顯現爲大平等的智慧故,顯現在我們面前的取與舍這兩種觀念也自然清淨于大法界的本性中。四是修證已獲穩固的行者,其所證悟的精華之義即密宗最究竟的深義,此外再也無有其他清淨與不清淨的顯現,是故妄念皆消融與無生無滅的法界本性中。五是自證獲得穩固者,自己已認識心性本體,穩獲此證悟之摩尼寶珠之故,遠離死亡、遷移、恐怖而無任何畏懼。六是自證獲穩固者現見自心之真實本性、法性正覺之義,是故已脫離修法精進與否以及希求解脫而憂慮墮入輪回之束縛幻網。具足如是六種穩固正量之瑜伽士即爲正等覺。
已得密意境界六確信:證悟諸法離邊中觀道;
證悟現空雙運大光明;證悟一切等性之大樂;
證悟無二唯一之明點;證悟任運自成離方義;
證悟本淨本性究竟義。彼等無有欲證之意念,
于證悟時無有自诩心,故爲幻化離喻瑜伽士。
我們應當了知已得大圓滿密意境界之六種確信:一是證悟諸法遠離一切邊執戲論,並恒時能安住于離邊之中觀道中。二是證悟了現空或智悲雙運之大光明,完全了悟了心性自現不滅之本性。叁是證悟現有之輪涅諸法皆是大平等的本性,一切功過、賢劣、多少、好壞等都達成一致,平等無別,能安住如是等性之大樂境界。四是證悟一切現有之法皆是無二無別,全都是唯一之法界明點自性。五是證悟覺性任運自成、遠離一切方隅之義。六是證悟諸法本性最究竟的實相義自然本淨、無作無改。
已了知得密意境界的六種確信,在實修之時,我們對彼等應無有欲證悟之分別意念;于證悟之時亦不會洋洋得意地在人前自诩。自明自證的境界只有證悟者最明白,那是離一切言思而無法用比喻明示的,即如啞人嘗到糖的甘美滋味一般,歡喜在心裏而無以表達。如是證悟之行者故可稱爲幻化離喻之瑜伽士。
如是證悟解脫六方式:正當顯現一切外境時,
現即解脫如冰化爲水;明知內在覺性諸法後,
知即解脫如水融入水;中間動念二意散射時,
散即解脫如空中閃電;一切假立名聲傳出時,
名即解脫如同空谷聲;所持宗派承認之正時,
彼即解脫如虹消空中;所修之果成就即解脫,
猶如如意寶珠滿需欲,自性自解對治自清淨,
無名離境密意任運成。如是上根即生得解脫。
如是證悟法界本性而獲得解脫有六種方式:一應了知山河大地、有情衆生等一切外境正在顯現時,顯現的當下即是解脫,有如冰融化爲水,冰與水二者之本性乃一味無別,此外在冰上怎麼也尋找不到一個異于水的自性。二是我們明然了知內在種種覺性諸法之後,在了知覺性本面的當下即現前解脫,這好比將一盆水倒入水池中,水相互交融後再也找不出一盆水單獨的自性,水與水本體無二無別。叁應了知中間刹那生起的動念,亦或修行不能專一行持而顯叁心二意,這樣的念頭正在散射時,其散射的當下即現前解脫,好比空中的閃電,電光劃過夜空閃現的同時便頓然消失。四應了知世間一切名聲皆是假立而無實有自性,當一切名聲或其它響聲傳出之時,在名聲顯出的當下即是解脫。別人對我們作的贊歎,即如空谷的回聲一般虛幻無實,贊歎之聲刹那即失,皆爲迷亂之顯現,去尋找時如何亦不得其實有自體故當下現前解脫。五應了知我們所持執的宗派觀點之自性,正在承認自宗與他宗的觀點之時即現前解脫,好比空中顯現的彩虹于刹那間消失于虛空,此時如何亦尋找不到先前所見彩虹之實相。六應了知我們通過修持所證道果之自性,在成就的當下即現前解脫,猶如如意寶珠一般能滿一切衆生的需求與欲願。上述六種證悟方式極爲殊勝,依自性自解脫與自性自清淨的對治,遠離一切名言、境現的執著,並且分別念的密意境界又是任運自然而成的。我們依上師的殊勝教言已明知諸法自性,以及自己的迷亂,故于迷亂的當下認識自心之本性極爲重要。如是上根利智之人聞此竅訣並依之實修即生就能獲得解脫。
當知中根法性中陰時,獲得解脫二種之六法,
第一舍棄肉身之六法:內外一切聚于自心時,
即是遠離所取之外境;心性集于智慧之中時,
即是遠離能取之心性,覺性智爲習氣包藏時,
地風融入水大身無力,出現糞便之時當超度;
水風融入火大身肢顫,面容積塵口水鼻涕滴;
火風融入風大口鼻幹,喪失體溫口鼻無光澤,
此時溫度若集于腳掌,則墮地獄密處轉惡鬼,
臍間傍生心間投生人,喉間非天集眼生天界,
熱散頂上則得無上果;一切風風融入神識時,
外氣急促不能向內吸,神識不清眼自光燈失,
外氣中斷神識入光明,內氣中斷身心相分離,
彼身留世智慧現法界。此等即是初現隱沒式。
此外,我們尚應了知中根行者依竅訣在法性中陰時獲得解脫的二種六法(共十二法)。
第一即是舍棄肉身之六法:一應了知當自身內外、上下一切明點聚合于自心之時即是遠離所…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