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心性休息頌 第八品 發菩提心▪P2

  ..續本文上一頁心。

  《梵天請問經》雲:“梵天,此殊勝意樂之菩提心即是諸法之根本,故如種子。何以故?種子可生出苗芽、葉花、果實,如是依殊勝意樂可感受人天之安樂,複成就遍知佛果。”《教王經》雲:“大王,汝因無上真實圓滿菩提心之善根異熟而感,多次轉生于天界享受安樂,多次生于人間享受快樂,今亦成爲人天之君主,然大王汝之菩提心善根尚不增不減也。”

  丙五、遣除苦疾獲得智慧:

  此外,菩提心還有無量功德:

  此心增福如意瓶,治愈衆疾之妙藥,

  智慧日輪除惱月,亦如虛空無垢染,

  功德無量如群星,恒時利樂之自性。

  《華嚴經》雲:“菩提心乃一切佛法之根本,故如種子;能增上一切衆生之善法,故如田地;焚燒一切罪業,故如劫末火;能滅盡一切不善業,故如地下(藏文之義也不明確);成辦一切利益,故如摩尼寶;能拔出沈溺于輪回海中之衆生,故如鐵鈎;爲人天非天等世間之應供處,故如佛塔;能實現一切所願,故如妙瓶。”《入行論》雲:“滅死勝甘露,即此菩提心;除貧無盡藏,即此菩提心;療疾最勝藥,亦此菩提心。彼爲泊世途,衆生休憩樹;複是出苦橋,渡衆離惡趣。彼是除惱熱,東升心中月;複是璀璨日,能驅無知霾。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于諸漂泊客,欲享福樂者,此心能足彼,令住最勝樂。”

  丙六、功德廣大:

  菩提心之福德雲,不可思議無有量,

  如來功德極稀有,廣如法界無邊際。

  如是具有菩提心者可受持無量佛法。《菩薩契經》中雲:“舍利子,大菩薩若具一法,則受持無量佛法。何爲一法?即圓滿意樂之菩提心。舍利子,大菩薩若具此一法,則受持無量佛法也。”

  同樣,若具有清淨心,則佛陀也會顯現種種法相加持他的。《攝正法經》雲:“世尊,圓滿意樂乃諸法之根本,何者不具意樂將遠離一切佛法。世尊,若具圓滿意樂即使佛不在世,然虛空、牆壁、樹木亦發出法音,意樂清淨之菩薩自己觀察中亦可獲得一切竅訣、教法,是故菩薩當具圓滿意樂。世尊,譬如,具有雙足方可行走,如是何人具有意樂方可具佛法。世尊,譬如,肢體中首先當具頭顱方可生存,如是具有殊勝意樂者方可成就菩提佛果。”

  發菩提心是對如來的殊勝供養。《德施請問經》雲:“諸刹遍七寶,誰以此供養,世間之怙主,誰人作合掌,發起菩提心,此供勝前者,福德無邊際。”《聖者月燈經》雲:“俱胝那由他刹土,所有無量諸供品,恒時以此供聖士,不及慈心之一分。”《無邊法門經》雲:“梵天,有叁法是對如來之無上供養、承侍,福德無量。何爲叁法?即發無上真實圓滿菩提心、受持諸善逝之正法、如理修持所聞之法義也。梵天,此叁法是對善逝之無上供養、承事。梵天,設若如來壽住數劫,供養之異熟亦會耗盡,而此叁法之福德不會耗盡。”

  此外,具菩提心者可從惡趣中解脫,獲得殊勝寂滅等有無量不可思議之福德,是應禮處。《入行論》雲:“系生死獄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得名諸佛善逝子,世間人天應禮敬。”並且可令低劣變爲殊勝。《入行論》雲:“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不可思議秘密經》雲:“菩提心福德,倘若有色相,則遍滿虛空,亦超勝于彼。”《華嚴經》雲:“總之,諸佛出有壞所具之一切善妙功德,此菩提心悉皆具足,故其廣如虛空與法界。”如是菩提心是佛爲饒益衆生而宣說的。《入行論》雲:“佛于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具菩提心之菩薩受到贊頌,此菩薩即是大福田,若有人嗔恨之,則罪過無量,其果報將墮于惡趣。《入行論》雲:“博施諸佛子,若人生惡心,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此外,《寂滅幻化經》中雲:“文殊,于菩薩生嗔心、輕蔑心多久將于地獄住多久,故當披上铠甲。”

  相反,若以信心對菩薩作善事,也會增上福德。《入行論》雲:“若人生淨信,得果較前勝。”如何增上呢?《趨入定不定手印經》雲:“文殊,恒持菩提心。譬如,將十方世界中一切衆生之雙目挖出,有人將彼等複原,或者將關于漆黑監獄中之十方世界一切衆生釋放,令彼等享受轉輪王或梵天之安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視大乘信解菩薩,且贊頌之,則福德勝過前者無數倍。”

  此外,即使以煩惱心眼看菩薩,也不會墮入惡趣,而會轉于善趣,更何況說以信心目視菩薩呢?《聖者寶積經》中說:“昔日有一位樂生菩薩相貌莊嚴,令人見而生喜。一次,他于舍衛城化緣時,商主之女勝德母見其後生起烈火般之貪戀,以致于命絕身亡,死後轉生于叁十叁天,當時成爲天子之彼憶起前世,不禁暗想:奇哉!以貪心而視菩薩,竟然也能獲得如是異熟果報,何況說以信心目視、供養菩薩呢?他與五百天人眷屬一起來至樂生菩薩前供養鮮花。”另外,即便是因爲對菩薩無有信心而墮入惡趣,最後也會依靠菩薩大悲救護而脫離輪回的,以信心結緣具有很大意義並且可以速得菩提。《寶積經》雲:“何者雖于菩薩造惡業,且以此轉生于惡趣,然依彼菩薩大精進亦可解脫,獲得無上菩提。”《入行論》雲:“若人因見我,生起信憎心,願彼恒成爲,成辦衆利因。”又雲:“誰令怨敵樂,皈敬彼樂源。”

  乙二(宣說菩提心之本體)分七:一、總說願行菩提心;二、廣說各自之自性;叁、願菩提心之利益;四、相應之比喻;五、行菩提心之利益;六、圓滿資糧之理;七、當生歡喜之理。

  丙一、總說願行菩提心:

  發心爲利無量衆,欲獲真實正等覺,

  此心可分爲二種,即是願行菩提心。

  意樂發願實際行,猶如欲行與正行。

  所謂之發心是爲利他而欲求成佛之心。《現觀莊嚴論》雲:“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心是指了知事物之本體,心所是指觀察彼之差別,此處可承認生起心的同時也能生起心所,發起希求心的同時可獲得發心。

  發心之本體分二:即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願菩提心是指希求獲得菩提,行菩提心是指行持彼之法,以意樂發願與真實行持如同欲行與正行。《入行論》雲:“略攝菩提心,當知有二種:願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如人盡了知,欲行正行別,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別。”對此,應當了知諸多分類之方式。菩提心也可分爲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二種。《涅槃經》雲:“以世俗勝義,分二菩提心。”即是以凡夫與聖者之發心或者以緣外衆生與緣內心性而稱爲世俗與勝義菩提心。《大菩提心經》雲:“迦葉菩薩請問世尊:“世尊,當如何發心?”世尊告言:“諸法如虛空般無相本來光明清淨即稱爲菩提,生起與彼相應前所未生之心寶即是發菩提心也。””

  觀待叁戒或者叁學而言有叁種發心。《中般若經》雲:“防護罪業心,攝集善法心,成熟衆生心,當勤叁發心。”

  發心又可分爲四種,即資糧道加行道之信解行發心、一地至七地之殊勝清淨意樂發心、叁清淨地之異熟發心、佛地之斷障發心。《經觀莊嚴論》雲:“諸地信解行,殊勝淨意樂,異熟利他衆,斷障四發心。”

  也有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之五種發心。《般若二萬頌》雲:“初業者發心,修煉之發心,見法之發心,解脫之發心,不可思發心,須菩提,未入道者當入道,已入道者當修煉,當具天眼,當修聖道谛,當獲得無垢佛眼。”

  觀待六度也有六種發心。《般若二萬頌》雲:“具六度之心廣大無量,與一切聲聞、緣覺皆不同。”

  觀待十度有十種發心。善天言:“如是當以內在真實禅定觀修十種菩提心。”

  按照地道分齊有二十二種比喻發心,依據《慧海請問經》中所說之義于《現觀莊嚴論》中雲:“如地金月火,藏寶源大海,金剛山藥友,如意寶日歌,王庫及大路,車乘與泉水,雅聲河流雲,共二十二種。”此等比喻之意義,按次第而言,《現觀莊嚴論釋》雲:“欲樂、意樂、殊勝意樂、加行、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進度、靜慮度、智慧度、方便度、願度、力度、智度、神通、福慧二資、隨菩提分法、大悲與勝觀、總持與辯才、正法喜宴、同行之道、具足法身。”

  地道分齊:欲樂如地,意樂如金,殊勝意樂如月,此叁者依次是小、中、大資糧道之發心;加行如火,此爲四種加行道之發心;布施如藏,持戒如寶源,安忍如海,精進如金剛,靜慮如山,智慧如藥,善巧方便如親友,願度如摩尼寶,力度如日輪,智度如妙音,此等依次是一地至十地之發心;神通如王,二資如王庫,隨菩提分法如大路,悲心勝觀二者如妙乘,總持辯才二者如泉水,此五者是八地至十地之發心;正法喜宴如雅聲,同行之道如河流,具足法身如妙雲,此叁者爲十地之發心,以廣大智慧與事業利益有情之故。《現觀莊嚴論釋·明義疏》雲:“初叁者爲小中大資糧道初業地所攝,下一發心爲趨入一地道(加行道)所攝,其下十種發心爲極喜地等十地所攝,是見道、修道者之行境。下五種發心爲殊勝道所攝,下叁種發心是以佛地之加行、正行、後行所攝。”如是發心之詳細分類爲初業地到佛地之間所攝持。

  有些人說:此處的最後叁種發心對應普光的說法是不合理的,因爲佛陀無有後行發心,即佛陀發心不可窮盡或不見邊際,因此這裏所說的佛地是指大乘阿羅漢向,也就是說十地有加行正行後行叁種發心。如《經觀莊嚴論》雲:“諸佛子發心,說爲猶如雲。”所以,二十二種發心是資糧道至十地之間包括的。

  若問:佛地到底有無發心?象有學道那樣後來想獲得之發心在佛地是沒有的,因爲佛已經獲得了,而且由于超越了受戒時間也無有以儀軌受菩薩戒之發心,但是佛地卻有勝義發心,具有以法性獲得之發心,因爲此發心得而未失且越來越向上,也就是說具有無舍空性以及利衆之無緣大悲故。《中般若經》雲:“吾以佛眼徹見一切有情皆具發心而越過東方恒河沙數世間界赴至地獄、餓鬼、旁生處,爲利樂彼…

《大圓滿心性休息頌 第八品 發菩提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