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第八品 发菩提心▪P2

  ..续本文上一页心。

  《梵天请问经》云:“梵天,此殊胜意乐之菩提心即是诸法之根本,故如种子。何以故?种子可生出苗芽、叶花、果实,如是依殊胜意乐可感受人天之安乐,复成就遍知佛果。”《教王经》云:“大王,汝因无上真实圆满菩提心之善根异熟而感,多次转生于天界享受安乐,多次生于人间享受快乐,今亦成为人天之君主,然大王汝之菩提心善根尚不增不减也。”

  丙五、遣除苦疾获得智慧:

  此外,菩提心还有无量功德:

  此心增福如意瓶,治愈众疾之妙药,

  智慧日轮除恼月,亦如虚空无垢染,

  功德无量如群星,恒时利乐之自性。

  《华严经》云:“菩提心乃一切佛法之根本,故如种子;能增上一切众生之善法,故如田地;焚烧一切罪业,故如劫末火;能灭尽一切不善业,故如地下(藏文之义也不明确);成办一切利益,故如摩尼宝;能拔出沉溺于轮回海中之众生,故如铁钩;为人天非天等世间之应供处,故如佛塔;能实现一切所愿,故如妙瓶。”《入行论》云:“灭死胜甘露,即此菩提心;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复是出苦桥,渡众离恶趣。彼是除恼热,东升心中月;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于诸漂泊客,欲享福乐者,此心能足彼,令住最胜乐。”

  丙六、功德广大:

  菩提心之福德云,不可思议无有量,

  如来功德极稀有,广如法界无边际。

  如是具有菩提心者可受持无量佛法。《菩萨契经》中云:“舍利子,大菩萨若具一法,则受持无量佛法。何为一法?即圆满意乐之菩提心。舍利子,大菩萨若具此一法,则受持无量佛法也。”

  同样,若具有清净心,则佛陀也会显现种种法相加持他的。《摄正法经》云:“世尊,圆满意乐乃诸法之根本,何者不具意乐将远离一切佛法。世尊,若具圆满意乐即使佛不在世,然虚空、墙壁、树木亦发出法音,意乐清净之菩萨自己观察中亦可获得一切窍诀、教法,是故菩萨当具圆满意乐。世尊,譬如,具有双足方可行走,如是何人具有意乐方可具佛法。世尊,譬如,肢体中首先当具头颅方可生存,如是具有殊胜意乐者方可成就菩提佛果。”

  发菩提心是对如来的殊胜供养。《德施请问经》云:“诸刹遍七宝,谁以此供养,世间之怙主,谁人作合掌,发起菩提心,此供胜前者,福德无边际。”《圣者月灯经》云:“俱胝那由他刹土,所有无量诸供品,恒时以此供圣士,不及慈心之一分。”《无边法门经》云:“梵天,有三法是对如来之无上供养、承侍,福德无量。何为三法?即发无上真实圆满菩提心、受持诸善逝之正法、如理修持所闻之法义也。梵天,此三法是对善逝之无上供养、承事。梵天,设若如来寿住数劫,供养之异熟亦会耗尽,而此三法之福德不会耗尽。”

  此外,具菩提心者可从恶趣中解脱,获得殊胜寂灭等有无量不可思议之福德,是应礼处。《入行论》云:“系生死狱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得名诸佛善逝子,世间人天应礼敬。”并且可令低劣变为殊胜。《入行论》云:“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不可思议秘密经》云:“菩提心福德,倘若有色相,则遍满虚空,亦超胜于彼。”《华严经》云:“总之,诸佛出有坏所具之一切善妙功德,此菩提心悉皆具足,故其广如虚空与法界。”如是菩提心是佛为饶益众生而宣说的。《入行论》云:“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具菩提心之菩萨受到赞颂,此菩萨即是大福田,若有人嗔恨之,则罪过无量,其果报将堕于恶趣。《入行论》云:“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此外,《寂灭幻化经》中云:“文殊,于菩萨生嗔心、轻蔑心多久将于地狱住多久,故当披上铠甲。”

  相反,若以信心对菩萨作善事,也会增上福德。《入行论》云:“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如何增上呢?《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云:“文殊,恒持菩提心。譬如,将十方世界中一切众生之双目挖出,有人将彼等复原,或者将关于漆黑监狱中之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释放,令彼等享受转轮王或梵天之安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视大乘信解菩萨,且赞颂之,则福德胜过前者无数倍。”

  此外,即使以烦恼心眼看菩萨,也不会堕入恶趣,而会转于善趣,更何况说以信心目视菩萨呢?《圣者宝积经》中说:“昔日有一位乐生菩萨相貌庄严,令人见而生喜。一次,他于舍卫城化缘时,商主之女胜德母见其后生起烈火般之贪恋,以致于命绝身亡,死后转生于三十三天,当时成为天子之彼忆起前世,不禁暗想:奇哉!以贪心而视菩萨,竟然也能获得如是异熟果报,何况说以信心目视、供养菩萨呢?他与五百天人眷属一起来至乐生菩萨前供养鲜花。”另外,即便是因为对菩萨无有信心而堕入恶趣,最后也会依靠菩萨大悲救护而脱离轮回的,以信心结缘具有很大意义并且可以速得菩提。《宝积经》云:“何者虽于菩萨造恶业,且以此转生于恶趣,然依彼菩萨大精进亦可解脱,获得无上菩提。”《入行论》云:“若人因见我,生起信憎心,愿彼恒成为,成办众利因。”又云:“谁令怨敌乐,皈敬彼乐源。”

  乙二(宣说菩提心之本体)分七:一、总说愿行菩提心;二、广说各自之自性;三、愿菩提心之利益;四、相应之比喻;五、行菩提心之利益;六、圆满资粮之理;七、当生欢喜之理。

  丙一、总说愿行菩提心:

  发心为利无量众,欲获真实正等觉,

  此心可分为二种,即是愿行菩提心。

  意乐发愿实际行,犹如欲行与正行。

  所谓之发心是为利他而欲求成佛之心。《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心是指了知事物之本体,心所是指观察彼之差别,此处可承认生起心的同时也能生起心所,发起希求心的同时可获得发心。

  发心之本体分二:即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愿菩提心是指希求获得菩提,行菩提心是指行持彼之法,以意乐发愿与真实行持如同欲行与正行。《入行论》云:“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对此,应当了知诸多分类之方式。菩提心也可分为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二种。《涅槃经》云:“以世俗胜义,分二菩提心。”即是以凡夫与圣者之发心或者以缘外众生与缘内心性而称为世俗与胜义菩提心。《大菩提心经》云:“迦叶菩萨请问世尊:“世尊,当如何发心?”世尊告言:“诸法如虚空般无相本来光明清净即称为菩提,生起与彼相应前所未生之心宝即是发菩提心也。””

  观待三戒或者三学而言有三种发心。《中般若经》云:“防护罪业心,摄集善法心,成熟众生心,当勤三发心。”

  发心又可分为四种,即资粮道加行道之信解行发心、一地至七地之殊胜清净意乐发心、三清净地之异熟发心、佛地之断障发心。《经观庄严论》云:“诸地信解行,殊胜净意乐,异熟利他众,断障四发心。”

  也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之五种发心。《般若二万颂》云:“初业者发心,修炼之发心,见法之发心,解脱之发心,不可思发心,须菩提,未入道者当入道,已入道者当修炼,当具天眼,当修圣道谛,当获得无垢佛眼。”

  观待六度也有六种发心。《般若二万颂》云:“具六度之心广大无量,与一切声闻、缘觉皆不同。”

  观待十度有十种发心。善天言:“如是当以内在真实禅定观修十种菩提心。”

  按照地道分齐有二十二种比喻发心,依据《慧海请问经》中所说之义于《现观庄严论》中云:“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共二十二种。”此等比喻之意义,按次第而言,《现观庄严论释》云:“欲乐、意乐、殊胜意乐、加行、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静虑度、智慧度、方便度、愿度、力度、智度、神通、福慧二资、随菩提分法、大悲与胜观、总持与辩才、正法喜宴、同行之道、具足法身。”

  地道分齐:欲乐如地,意乐如金,殊胜意乐如月,此三者依次是小、中、大资粮道之发心;加行如火,此为四种加行道之发心;布施如藏,持戒如宝源,安忍如海,精进如金刚,静虑如山,智慧如药,善巧方便如亲友,愿度如摩尼宝,力度如日轮,智度如妙音,此等依次是一地至十地之发心;神通如王,二资如王库,随菩提分法如大路,悲心胜观二者如妙乘,总持辩才二者如泉水,此五者是八地至十地之发心;正法喜宴如雅声,同行之道如河流,具足法身如妙云,此三者为十地之发心,以广大智慧与事业利益有情之故。《现观庄严论释·明义疏》云:“初三者为小中大资粮道初业地所摄,下一发心为趋入一地道(加行道)所摄,其下十种发心为极喜地等十地所摄,是见道、修道者之行境。下五种发心为殊胜道所摄,下三种发心是以佛地之加行、正行、后行所摄。”如是发心之详细分类为初业地到佛地之间所摄持。

  有些人说:此处的最后三种发心对应普光的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佛陀无有后行发心,即佛陀发心不可穷尽或不见边际,因此这里所说的佛地是指大乘阿罗汉向,也就是说十地有加行正行后行三种发心。如《经观庄严论》云:“诸佛子发心,说为犹如云。”所以,二十二种发心是资粮道至十地之间包括的。

  若问:佛地到底有无发心?象有学道那样后来想获得之发心在佛地是没有的,因为佛已经获得了,而且由于超越了受戒时间也无有以仪轨受菩萨戒之发心,但是佛地却有胜义发心,具有以法性获得之发心,因为此发心得而未失且越来越向上,也就是说具有无舍空性以及利众之无缘大悲故。《中般若经》云:“吾以佛眼彻见一切有情皆具发心而越过东方恒河沙数世间界赴至地狱、饿鬼、旁生处,为利乐彼…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第八品 发菩提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