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等众生而说法。”
对此二十二种发心,阿阇黎智称认为前三种发心为愿菩提心,后十九中为行菩提心。彼云:“欲乐等三类,为三种愿心,所谓之行心,说为十九种。”实际上应该承认每一阶段愿行菩提心都有。因为愿菩提心是寻求菩提之分,行菩提心是实际行持差别分,每一阶段二者必须具全。
发心之所依也是同样,依照唯识宗的观点,最初获得发心必须具备别解脱戒七种6人之一种这一基础。《菩提道炬论》云:“别解脱戒律,恒具七种人,菩萨戒有缘,其余不可受。”按照中观的观点,任何众生都可以得受菩萨戒,不必非要是暇满人身才能得到。如《宝积经》云:“尔时说此法门,天、龙、非天、大鹏、大腹行等无数众生皆发无上真实圆满菩提心。”其实,中观与唯识这两种观点也不相违。发心时虽然未命名别解脱戒,实际上都必须发誓不杀生等,从这一点来说所依是相同的。意思是说具备不损害众生之心才能得到菩萨戒。如果别解脱戒中任何一戒也不能受持,则无法获得菩萨戒,因为与发心学处相违。总之,想受戒的众生为彼地所摄即是身之所依;信心福德等殊胜心是意乐之所依。《宝箧经》云:“若信佛佛法,信无上菩提,信诸佛子行,生起智者心。”处所依也是如此,已受戒之人乃至未出现失戒之因前一直具有菩萨戒。
发心之因:菩提心由缘佛陀之信心、缘众生之悲心、听闻菩提心之功德三者生起。《经观庄严论》云:“助因根本力,闻力善习中,生稳不稳固,称他说发心。”其中所说之义指依靠殊胜道友或者经善知识劝导以及听闻是生起不稳固愿菩提心之初因,自己之善习、觉醒种姓、大悲心是生起稳固行菩提心之后因。
发心之本体:为他利而不离欲求获得圆满菩提的愿行菩提心所摄六度之本体。《华严经》云:“菩提心即始行他利,具愿行自性之诸波罗蜜多。”也就是说,二种菩提心、三律仪及菩萨戒三者的关系只是一本体异反体而已。发心利他并且行持善法即是愿行菩提心。阿阇黎慧源于《能仁庄严密意论》中云:“二菩提心即不超离为利他而欲获真实圆满菩提。”三律仪:护持自相续为守护律仪戒,利益他众为饶益有情戒,增上二资粮等为摄善法戒。依靠此等戒律皆能防护自相续之诸不善业故称为菩萨戒。譬如,如意宝一本体上也有遣除瘟疫、赐予所欲、遣除黑暗等不同反体。
丙二、广说各自之自性:
宣说愿行菩提心之本体:
愿心本体四无量,行菩提心为六度。
《弥勒请问经》云:“弥勒,发愿利他即大慈心、大悲心、大喜心、大舍心。真实行持即六度也。”
丙三、愿菩提心之利益:
何人俱胝数劫中,供养无量数佛陀,
仅仅为求自利益,福德不及愿发心。
《圣者大涅槃经》中云:“若人有生年,以无量七宝,卧具及神馐,供养一切佛,不及一刹那,为众发愿心,福德无有量。”又云:“何人一刹那,观修菩提心,彼之诸福德,佛陀不能量。”
丙四、相应之比喻:
佛说刹那间发心,遣除众生微小苦,
以此可离诸恶趣,享受人天无量乐。
匝哦之女商主因为曾经以四元、八元、十六元、三十二元嘎夏巴货币孝敬母亲而在海岛上受到四名、八名、十六名、三十二名天女迎接,善业穷尽后,又因曾用脚踢母亲的头之恶业所感而步入南方铁室中,金轮转到头上之刹那,他心想:南赡部洲中许多脚踢母亲头的人也必定会来到这里受苦,愿以我所受的痛苦取而代之,使他们不转生于此。瞬间,金轮腾空,他死后转生到兜率天。
世尊曾转生为地狱众生嘉巴谢达,在拉火马车时,看到同伴嘎玛热巴拉不动马车,狱卒气急败坏地用铁锤击打它,于是对其生起悲心。当它准备代替其拉车时,狱卒边用铁锤殴打它边说“众生感受各自业力谁有办法”。刹那间,嘉巴谢达转生到三十三天。佛在经中宣说了愿菩提心的无量功德。
丙五:行菩提心之利益:
行心利益更无量,真实行持遍布故,
刹那行持遍胜心,圆满数劫二资粮。
如是由殊胜意乐引发的真实行为,一刹那行持的功德是无量的,甚至仅仅发愿的利益也是无量的。《胜月女经》云:“仅思利他心,利益尚无量,何况行利益?”《入行论》云:“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又如《大密善巧方便经》中说:从前,大悲商主杀了短矛黑人,以此圆满四万劫资粮。婆罗门喜星童子二万年间于林中持梵净行,一次去城中化缘,商主之女见其后祈求成家,因遭拒绝而欲死。喜星童子为救彼性命而舍梵行,以此圆满了二万劫资粮。”愿菩提心并非能连续生福德果,而行菩提心则连续不断生果。《入行论》云:“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丙六、圆满资粮之理:
宣说每一刹那可圆满许多资粮,同时遣除小乘之邪分别念:
三大劫等诸说法,义为速圆或久圆,
一生解脱依智力,方便精进及胜智,
以此三者而修持,则有无上广大力。
如是极为钝根诸菩萨经三十三阿僧祗劫后成佛,即资粮道、加行道经过三大劫、十地中的每一地各经过三大劫。中根者经七大阿僧祗劫后成佛,即资粮道加行道各经过两大劫、见道经过一大劫、修道经过两大劫。利根者经三大阿僧祗劫后成佛。阿阇黎巴雪所著的《中观宝灯论》中云:“利根者经三大劫现前佛果,中根者经七大劫,钝根者经三十三大劫。”关于利根者所经三大劫,《经观庄严论》中云:“三大劫圆满,修行趋究竟。”《般若八千颂广释》中云:“第一大劫从资粮道开始至一地之间圆满;第二大劫二地至七地之间圆满;第三大劫从不动地至佛地之间圆满。”《菩萨地论》云:“资粮加行一大劫,一至七地一大劫,三清净地一大劫。”意思是说,如同田地边缘以内皆算田地一样,一地已包括在资粮、加行道之一大劫中的说法与《瑜伽师地论》中之义相同。如是所说的大劫也是以利根钝根而安立的,利根的三大劫也是根据次第平等积累二资粮而言的,但具有大心力者每一刹那中便可圆满数劫资粮,因此不需要积累三大劫资粮。密宗就利根钝根而言,心力大者每一刹那便可圆满无量资粮,连续修学积资迅速者一生可得解脱的说法是合理的。也就是说,获得灌顶后修生圆二次第即是进入了小资粮道,之后若依靠大精进与大方便勤修,则即生便可获得见道。获得见道后无有生死故即生可以究竟修道,获得菩提果。即获得见道后若欲求则七日也可以成就菩提。《般若二万颂》云:“获得现见诸法清净法眼之大菩萨,若欲求正果,则七日亦可现前无上菩提圆满佛果。”此后,因圆满自在而随心所欲成办一切事业。入声闻、缘觉、大乘者都是依此圣者身现前菩提的。因此,将密宗即生解脱推向劣道实在不应理。密宗是以诸多甚深方便获得见道的。见道之前,显宗密宗在精进与方便上有差别。从此之后,极利根的菩萨与趋入密宗持明者证果的时间无有差别,诸钝根者中修持密宗圣者持明的人可速得解脱。例如,世间上具有大精进、大方便、大智慧者可以迅速成办事情,而普通人却无法成办,以此比喻也可理解。续部中说:解脱并非是从一处至另一处,仅仅是净除内在光明心性之垢,而不是修成本基中不成立的他法,因此也称为捷径成就。
丙七、当生欢喜之理:
此乃悲心之果树,肩负有情之重任,
梵等世间前皆无,为己梦中尚未梦,
何况利他菩提心,前无新生当欢喜。
《入中论》云:“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是故先赞大悲心。”悲心之妙树肩负着指引无量众生之鸟群的重担。殊胜的菩提心,为自利的父母以及世间尊主梵天等皆不具有,自己以前除了仅仅追求今生利益之外而未生起菩提心,今日生起理应感到万分喜悦。《入行论》云:“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如是稀有之心能成办自他二利,也是对如来的殊胜供养。《入行论》云:“此能令佛喜,真实成自利,亦遣世间苦,故我恒行此。”若未发心,则不能获得佛果,为此也应当发菩提心。《菩提心释》云:“未发菩提心,永不得成佛,成办自他利,无有余方便。”
乙三(发心仪轨)分三:一、前行;二、正行;三、后行。
丙一(前行)分二:一、积顺缘;二、七支供。
丁一(积顺缘)分六:一、受戒之对境;二、清净法器;三、布置所依摆放供品;四、幻化会供;五、如是而行之合理性;六、迎请沐浴佩饰。
戊一、受戒之对境:
菩提心从上师生,如摩尼宝降所欲。
如果自己有观想的能力,则于前方的虚空中观想诸佛菩萨众,并在彼等前受菩萨戒。如《文殊刹土庄严功德经》中所说也可依仪轨而受戒。《菩提道灯论》云:“若未遇上师,依轨亦可受。如文殊刹土,庄严经中说,昔日文殊尊,成阿巴日匝,发起菩提心,成为文殊佛,如是此明说:于诸怙主前,发圆菩提心,为诸众生客,救脱出轮回。乃至菩提间,不生害嗔心,无有悭吝心,不生嫉妒心。当持梵净行,断除罪贪欲,欢喜持戒律,随学诸佛陀。不希求自己,速得菩提果,纵为一有情,住于轮回中。我持无有量,不可思议刹,若持我名号,住于十方界。当清净自己,一切身语业,亦当净意业,不造诸罪业。”当以此种方式而发心。倘若自己无有观想的能力或者想从上师处受戒,则珍宝菩提心也依靠善知识而得,如同宝珠中可降下所欲之雨,一切善法皆依善知识而获得,生起菩提心也依赖于善知识。为什么呢?因上师具有菩提心并且精通菩提心学处,有能力摄受我们。《二十律仪》云:“当于持戒精通戒,具能力师前受戒。”又《入行论》云:“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道炬…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第八品 发菩提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