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衆生而說法。”
對此二十二種發心,阿阇黎智稱認爲前叁種發心爲願菩提心,後十九中爲行菩提心。彼雲:“欲樂等叁類,爲叁種願心,所謂之行心,說爲十九種。”實際上應該承認每一階段願行菩提心都有。因爲願菩提心是尋求菩提之分,行菩提心是實際行持差別分,每一階段二者必須具全。
發心之所依也是同樣,依照唯識宗的觀點,最初獲得發心必須具備別解脫戒七種6人之一種這一基礎。《菩提道炬論》雲:“別解脫戒律,恒具七種人,菩薩戒有緣,其余不可受。”按照中觀的觀點,任何衆生都可以得受菩薩戒,不必非要是暇滿人身才能得到。如《寶積經》雲:“爾時說此法門,天、龍、非天、大鵬、大腹行等無數衆生皆發無上真實圓滿菩提心。”其實,中觀與唯識這兩種觀點也不相違。發心時雖然未命名別解脫戒,實際上都必須發誓不殺生等,從這一點來說所依是相同的。意思是說具備不損害衆生之心才能得到菩薩戒。如果別解脫戒中任何一戒也不能受持,則無法獲得菩薩戒,因爲與發心學處相違。總之,想受戒的衆生爲彼地所攝即是身之所依;信心福德等殊勝心是意樂之所依。《寶箧經》雲:“若信佛佛法,信無上菩提,信諸佛子行,生起智者心。”處所依也是如此,已受戒之人乃至未出現失戒之因前一直具有菩薩戒。
發心之因:菩提心由緣佛陀之信心、緣衆生之悲心、聽聞菩提心之功德叁者生起。《經觀莊嚴論》雲:“助因根本力,聞力善習中,生穩不穩固,稱他說發心。”其中所說之義指依靠殊勝道友或者經善知識勸導以及聽聞是生起不穩固願菩提心之初因,自己之善習、覺醒種姓、大悲心是生起穩固行菩提心之後因。
發心之本體:爲他利而不離欲求獲得圓滿菩提的願行菩提心所攝六度之本體。《華嚴經》雲:“菩提心即始行他利,具願行自性之諸波羅蜜多。”也就是說,二種菩提心、叁律儀及菩薩戒叁者的關系只是一本體異反體而已。發心利他並且行持善法即是願行菩提心。阿阇黎慧源于《能仁莊嚴密意論》中雲:“二菩提心即不超離爲利他而欲獲真實圓滿菩提。”叁律儀:護持自相續爲守護律儀戒,利益他衆爲饒益有情戒,增上二資糧等爲攝善法戒。依靠此等戒律皆能防護自相續之諸不善業故稱爲菩薩戒。譬如,如意寶一本體上也有遣除瘟疫、賜予所欲、遣除黑暗等不同反體。
丙二、廣說各自之自性:
宣說願行菩提心之本體:
願心本體四無量,行菩提心爲六度。
《彌勒請問經》雲:“彌勒,發願利他即大慈心、大悲心、大喜心、大舍心。真實行持即六度也。”
丙叁、願菩提心之利益:
何人俱胝數劫中,供養無量數佛陀,
僅僅爲求自利益,福德不及願發心。
《聖者大涅槃經》中雲:“若人有生年,以無量七寶,臥具及神馐,供養一切佛,不及一刹那,爲衆發願心,福德無有量。”又雲:“何人一刹那,觀修菩提心,彼之諸福德,佛陀不能量。”
丙四、相應之比喻:
佛說刹那間發心,遣除衆生微小苦,
以此可離諸惡趣,享受人天無量樂。
匝哦之女商主因爲曾經以四元、八元、十六元、叁十二元嘎夏巴貨幣孝敬母親而在海島上受到四名、八名、十六名、叁十二名天女迎接,善業窮盡後,又因曾用腳踢母親的頭之惡業所感而步入南方鐵室中,金輪轉到頭上之刹那,他心想:南贍部洲中許多腳踢母親頭的人也必定會來到這裏受苦,願以我所受的痛苦取而代之,使他們不轉生于此。瞬間,金輪騰空,他死後轉生到兜率天。
世尊曾轉生爲地獄衆生嘉巴謝達,在拉火馬車時,看到同伴嘎瑪熱巴拉不動馬車,獄卒氣急敗壞地用鐵錘擊打它,于是對其生起悲心。當它准備代替其拉車時,獄卒邊用鐵錘毆打它邊說“衆生感受各自業力誰有辦法”。刹那間,嘉巴謝達轉生到叁十叁天。佛在經中宣說了願菩提心的無量功德。
丙五:行菩提心之利益:
行心利益更無量,真實行持遍布故,
刹那行持遍勝心,圓滿數劫二資糧。
如是由殊勝意樂引發的真實行爲,一刹那行持的功德是無量的,甚至僅僅發願的利益也是無量的。《勝月女經》雲:“僅思利他心,利益尚無量,何況行利益?”《入行論》雲:“僅思利衆生,福勝供諸佛,何況勤精進,利樂諸有情?”又如《大密善巧方便經》中說:從前,大悲商主殺了短矛黑人,以此圓滿四萬劫資糧。婆羅門喜星童子二萬年間于林中持梵淨行,一次去城中化緣,商主之女見其後祈求成家,因遭拒絕而欲死。喜星童子爲救彼性命而舍梵行,以此圓滿了二萬劫資糧。”願菩提心並非能連續生福德果,而行菩提心則連續不斷生果。《入行論》雲:“願心于生死,雖生廣大果,猶不如行心,相續增福德。”
丙六、圓滿資糧之理:
宣說每一刹那可圓滿許多資糧,同時遣除小乘之邪分別念:
叁大劫等諸說法,義爲速圓或久圓,
一生解脫依智力,方便精進及勝智,
以此叁者而修持,則有無上廣大力。
如是極爲鈍根諸菩薩經叁十叁阿僧祗劫後成佛,即資糧道、加行道經過叁大劫、十地中的每一地各經過叁大劫。中根者經七大阿僧祗劫後成佛,即資糧道加行道各經過兩大劫、見道經過一大劫、修道經過兩大劫。利根者經叁大阿僧祗劫後成佛。阿阇黎巴雪所著的《中觀寶燈論》中雲:“利根者經叁大劫現前佛果,中根者經七大劫,鈍根者經叁十叁大劫。”關于利根者所經叁大劫,《經觀莊嚴論》中雲:“叁大劫圓滿,修行趨究竟。”《般若八千頌廣釋》中雲:“第一大劫從資糧道開始至一地之間圓滿;第二大劫二地至七地之間圓滿;第叁大劫從不動地至佛地之間圓滿。”《菩薩地論》雲:“資糧加行一大劫,一至七地一大劫,叁清淨地一大劫。”意思是說,如同田地邊緣以內皆算田地一樣,一地已包括在資糧、加行道之一大劫中的說法與《瑜伽師地論》中之義相同。如是所說的大劫也是以利根鈍根而安立的,利根的叁大劫也是根據次第平等積累二資糧而言的,但具有大心力者每一刹那中便可圓滿數劫資糧,因此不需要積累叁大劫資糧。密宗就利根鈍根而言,心力大者每一刹那便可圓滿無量資糧,連續修學積資迅速者一生可得解脫的說法是合理的。也就是說,獲得灌頂後修生圓二次第即是進入了小資糧道,之後若依靠大精進與大方便勤修,則即生便可獲得見道。獲得見道後無有生死故即生可以究竟修道,獲得菩提果。即獲得見道後若欲求則七日也可以成就菩提。《般若二萬頌》雲:“獲得現見諸法清淨法眼之大菩薩,若欲求正果,則七日亦可現前無上菩提圓滿佛果。”此後,因圓滿自在而隨心所欲成辦一切事業。入聲聞、緣覺、大乘者都是依此聖者身現前菩提的。因此,將密宗即生解脫推向劣道實在不應理。密宗是以諸多甚深方便獲得見道的。見道之前,顯宗密宗在精進與方便上有差別。從此之後,極利根的菩薩與趨入密宗持明者證果的時間無有差別,諸鈍根者中修持密宗聖者持明的人可速得解脫。例如,世間上具有大精進、大方便、大智慧者可以迅速成辦事情,而普通人卻無法成辦,以此比喻也可理解。續部中說:解脫並非是從一處至另一處,僅僅是淨除內在光明心性之垢,而不是修成本基中不成立的他法,因此也稱爲捷徑成就。
丙七、當生歡喜之理:
此乃悲心之果樹,肩負有情之重任,
梵等世間前皆無,爲己夢中尚未夢,
何況利他菩提心,前無新生當歡喜。
《入中論》雲:“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複從菩薩生,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是故先贊大悲心。”悲心之妙樹肩負著指引無量衆生之鳥群的重擔。殊勝的菩提心,爲自利的父母以及世間尊主梵天等皆不具有,自己以前除了僅僅追求今生利益之外而未生起菩提心,今日生起理應感到萬分喜悅。《入行論》雲:“是父抑或母,誰具此心耶?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彼等爲自利,尚且未夢及,況爲他有情,生此饒益心?他人爲自利,尚且未能發,珍貴此願心,能生誠稀有!”如是稀有之心能成辦自他二利,也是對如來的殊勝供養。《入行論》雲:“此能令佛喜,真實成自利,亦遣世間苦,故我恒行此。”若未發心,則不能獲得佛果,爲此也應當發菩提心。《菩提心釋》雲:“未發菩提心,永不得成佛,成辦自他利,無有余方便。”
乙叁(發心儀軌)分叁:一、前行;二、正行;叁、後行。
丙一(前行)分二:一、積順緣;二、七支供。
丁一(積順緣)分六:一、受戒之對境;二、清淨法器;叁、布置所依擺放供品;四、幻化會供;五、如是而行之合理性;六、迎請沐浴佩飾。
戊一、受戒之對境:
菩提心從上師生,如摩尼寶降所欲。
如果自己有觀想的能力,則于前方的虛空中觀想諸佛菩薩衆,並在彼等前受菩薩戒。如《文殊刹土莊嚴功德經》中所說也可依儀軌而受戒。《菩提道燈論》雲:“若未遇上師,依軌亦可受。如文殊刹土,莊嚴經中說,昔日文殊尊,成阿巴日匝,發起菩提心,成爲文殊佛,如是此明說:于諸怙主前,發圓菩提心,爲諸衆生客,救脫出輪回。乃至菩提間,不生害嗔心,無有悭吝心,不生嫉妒心。當持梵淨行,斷除罪貪欲,歡喜持戒律,隨學諸佛陀。不希求自己,速得菩提果,縱爲一有情,住于輪回中。我持無有量,不可思議刹,若持我名號,住于十方界。當清淨自己,一切身語業,亦當淨意業,不造諸罪業。”當以此種方式而發心。倘若自己無有觀想的能力或者想從上師處受戒,則珍寶菩提心也依靠善知識而得,如同寶珠中可降下所欲之雨,一切善法皆依善知識而獲得,生起菩提心也依賴于善知識。爲什麼呢?因上師具有菩提心並且精通菩提心學處,有能力攝受我們。《二十律儀》雲:“當于持戒精通戒,具能力師前受戒。”又《入行論》雲:“舍命亦不離,善巧大乘義,安住淨律儀,珍貴善知識。”《道炬…
《大圓滿心性休息頌 第八品 發菩提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