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重緣起深般若 第叁章 彌勒瑜伽行 2 法相▪P4

  ..續本文上一頁起作觀察,是故那遍計性便非只由“一義”來成立其爲遍計。

  這樣由重重成立“依他”,又重重置之于“遍計”來遣除,歸結起來,便名之爲生無自性性。

  由于重重“依他”都無非依緣起而建立,所以《解深密經》說——“雲何諸法生無自性性?謂諸法依他起相。”這“依他起相”當然亦非只一義。

  最後我們說圓成自性相的無自性。

  對于圓成自性相,《解深密經》說——

  雲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

  不過,證真如卻有層次的差別,一爲通達、一爲圓證。經說——

  于此真如,諸菩薩衆精進勇猛爲因緣故、如理作意無倒思惟爲因緣故,乃能通達。[注18]

  這即是見道上初地菩薩的現證,亦名爲通達位,又名爲觸證真如。

  經複言——

  于此通達漸漸修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

  這是無學道上無間道行人成佛的現證真如。《辨法法性論》則將此現證始名之爲通達(通達其體性)。

  觸證真如的真如,與現證圓滿的真如無有分別。那麼,爲何初地菩薩不名爲成佛呢?因爲此時仍有障礙故。依四重緣起的說法,那就是說,初地菩薩落在相礙緣起的層次成觸證,是故便實未能圓滿離礙而成無礙,喻爲未能恒時見月法爾圓滿光明相,由是便與無學道無礙而現證有差別。所以其差別不在于真如,只在于礙與無礙。由是初地以上修道位菩薩的修習,便是修習離諸障礙。

  《大乘莊嚴經論》說修道的修習雲——

  余地說修道 二智勤修習

  無分別建立 淨法及衆生[注19]

  他將修道上九地(余地)說爲修習二智:一無分別智,由此智建立淨法;二如所建立智,由此智建立衆生。是即勝義與世俗雙運。

  所以,由觸證真如以至現證圓滿,中間的一段曆程,便始名爲修道,以佛家之所修,實爲修無分別智故。

  如所建立智是後得世間智,不須特別修習。前面我們曾反覆細說的“余外”、“余處”,便即是後得。此如在相對緣起的層次上破“相依有”,于破的同時,自然成立“相對有”。這“相對有”以其爲觀修決定的余外,所以名爲後得,意爲作決定後之余外成立,並非說是先成立一個“相依有無自性”,然後才得成立一個“相對有”。此處的“相對有”成立世俗,是故名爲世間智。

  是故菩薩于初地後,即見一切法爲圓成自性相(用甯瑪派的道名言來說,便是:見一切法爲任運成就)。然而此時的“圓成”,只是于相礙中因應其局限而成就,所以亦無自性,它的自性,唯可依其局限而成立(是故名爲礙)。這一點,我們在說四重緣起觀時已經說過了,因此便尚須修習無分別智來現證其無自性,這就即是修離障礙。所以無分別智,便即是勝義無自性性。

  然而,無學道所圓滿現證的真如呢,是否亦能應由勝義無自性性來說其爲無自性?

  當然是,雖然這時所現證的真如已離諸障礙(于大平等性中解脫一切局限),如恒時能見月光圓相,但這卻是法爾,無學道上亦唯現證此法爾,並非將一切法建立爲圓成,所以,唯是法爾的圓成自性相亦無自性,一說有自性,立刻便破壞了法爾。

  是故《解深密經》說——

  我亦依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注20]

  經中說的“本來”,便即是法爾。此法爾,即由勝義無自性性而說。當說爲法爾時,則已無所謂圓成自性相——此中所無者是“自性”,不是“圓成”。

  在這裏,我們只說修道九地菩薩所修的無分別,不說無學道,以其爲不可思議境界,無可說故。

  《攝大乘論》說無分別智亦有叁種:一者、加行無分別智;二者、根本無分別智;叁者、後得無分別智。

  瑜伽行的修習,唯有加行無分別智的修習,根本無分別智則由修加行而次第現證。所以《攝大乘論》譬喻爲“如愚求受義,如愚正受義”,唯“求受義”始名修習,“正受義”是求受義時所得,並非修習。

  至于根本無分別智與後得無分別智的分別,《攝大乘論》則譬喻爲“如人正閉目,是無分別智;即彼複開目,後得智亦爾”,此如閉目不見“相依有”,複開目時見“相對有”,所以對後得無分別智,亦無瑜伽行而言。

  現在,我們便只能說加行無分別智,如何由勝義無自性性,決定圓成自性相爲無自性。因此,本來無分別智無所緣、無所得,但在加行時便有所緣、有所得,我們說這瑜伽行,亦唯依其所緣、所得而說,由是便非爲究竟,讀者對此先須了解。

  加行無分別智的修習,由依他自性相起修。《攝大乘論》說,一切法有叁種:一是雜染分,此即遍計自性;一是清淨分,此是圓成自性;一是俱此二分,此是依他自性。

  爲了說明依他自性,因此以金土藏(金礦)爲喻。譬如世間金土藏,于中有叁種事物可得,一地界、二土、叁金。在地界中,土非金礦的實有,但卻顯現爲實有,是故可得;金是金礦的實有,但卻不可得。若用火燃燒,燒鏈後土相即不現而金相顯現,是知土顯現時爲虛妄顯現,金顯現時則爲真實顯現,故知地界即由此二分而成,于中卻有顯有不顯。

  這即譬喻于依他起自性中,唯遍計自性相顯現,圓成自性相則不顯現,若經無分別智火燒鏈,則圓成自性相顯現,而遍計自性相不顯現。

  所以要現觀圓成自性相,便須依止依他自性相而修,于其上證無分別智,斷除一切遍計(在這裏,即是重重緣起的超越)。是故頌言——

  若無依他起 圓成實亦無

  一切種若無 恒時無染淨[注21]

  在觀修中,即說爲“幻事八喻”。經此觀修,現證一切法自性本來清淨。此如金礦中的金,本來即是金相,只是經燒鏈後才顯現,並非經燒鏈後才突變而成爲金相。

  世親在釋論中說——

  自性清淨者,謂此自性本來清淨,即是真如自性,實有一切有情平等共相。由有此故,說一切法有如來藏。[注22]

  所以當圓成自性相顯現之時,便亦即如來藏顯現,這顯現亦名爲真如。因爲是顯現,所以只是一個境界,並非有實體可得。菩薩登初地觸證真如,所觸證便是這樣的境界。

  “幻事八喻”的觀修,有外義、內義、密義的分別,世親在釋論中只說前二者,未說密義;甯瑪派龍青巴尊者(Klong chen rab”byams pa,1308-1364)在他著名的《叁休息》(Ngal gso skor gsum)論著《虛幻休息》(sGyu ma ngal gso)中,則說至密義,成爲甯瑪派的重要觀修。下來即依兩位尊者所說,略作顯示。

  世親說的“幻事八喻”是:幻象、陽焰、夢境、影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龍青巴所說的八事則爲夢境、幻象、眼花、陽焰、水月、谷響、幹闼婆城(光影)、變化。于中稍有開合,只是由于在密義層次的修習中,次第與外義內義的修習不同。

  這裏主要依世親的外義說,然後隨文稍說內義與密義。

  第一、如幻象。

  行者抉擇:依他自性相若無實義,如何得成爲境界 (相)?

  于是觀修如幻(關于這八喻的實修現觀,讀者可參考《虛幻休息妙車疏》,劉立千譯,有多種版本)。由是行者即能決定,譬如幻象,雖無實義(無實體),亦能成境界。

  這觀修的內義,是由此遣除眼耳鼻舌身意六內處的自性,六處所顯現出來的境界亦如幻象。

  這觀修的密義,是顯示本來清淨的如來藏性,輪回涅槃都由此性顯現。

  這觀修所緣的緣起,是由相對超越相依。幻事爲相依有,以幻象依咒力而生起故,雖生起而無實體,但雖無體卻能成境界,此境界即于有無相對中而成爲有。《虛幻休息》說(以下所引同),“幻象以其無性而顯如幻”,即是說此相對。

  第二、如陽焰。

  行者抉擇:若依他自性相無實義,我們的心識又怎能認識其爲有義?如瓶,有瓶義。

  于是觀修陽焰。陽焰動搖,我們覺之爲水,此可名爲“水覺”。但陽焰卻實非水,由是決定:心識可于無實義中生“義覺”(如水覺)。

  這觀修的內義,是遣除器世間爲實自性,器世間一切顯現,皆如陽焰水相。

  這觀修的密義,是由此現觀二取爲虛妄。如來藏上一切障礙,即由能取心識,取所取虛妄境界相而成立,如取陽焰水相。

  這觀修亦由相對超越相依。心識外境相依,清淨與雜染(真實與虛妄)則相對,所以陽焰水覺實由雜染而成爲有。頌雲“觀心無二如陽焰”,此即說二取相對成虛妄相。

  第叁、如夢境。

  行者抉擇:若一切法都無實義,那麼愛非愛(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受用如何能現前?

  于是觀修譬如夢境,夢中一切所作都非真實,但于夢中時,愛與非愛受用(譬如夢中苦樂境界)亦能現前。由是決定:一切受用境界都能成虛妄相顯現。

  這觀修的內義,是遣除一切受用境界爲實自性,此如眼所見的色、耳所聞的聲等,皆如夢境,無實義而現前愛非愛受用(如喜歡水、不喜歡山;喜歡音樂、不喜歡戲曲等)。

  這觀修的密義,是顯示如來藏上雖現爲種種愛非愛境,而如來藏性實未因此而變異。夢滅時境亦滅,境滅時心亦滅,是故心性無變異,一切唯是行相。

  這觀修由相礙超越相對。夢中一切境界,相對于醒時才成立爲夢境,故夢境是相對有。若深一層觀察,夢位與醒位實由彼此相礙而成立,醒位礙夢位,夢位亦礙醒位,由是說夢境爲相礙有,而決定夢境之相對有爲無自性。所以說雲:“退去顯現境之執著,則如痰病退去眼見黃,自然認識白海螺相。”此即說眼黃爲礙,由礙而成立白海螺的黃相,故以夢位爲礙,由礙而成立夢中一切受用差別。

  第四、如影像(眼花)。

  行者抉擇:如果淨業與不淨業都無實義,是則淨業如何能生起愛果,不淨業如何能生起不愛果?

  于是觀修影像(眼花),依他自性的淨不淨業,如鏡中影像無有實義,但人卻能由影像生貪、生愛,由是決定,果法…

《四重緣起深般若 第叁章 彌勒瑜伽行 2 法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