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重緣起深般若 第叁章 彌勒瑜伽行 2 法相▪P5

  ..續本文上一頁亦可由無實義中生起。

  這觀修的內義,是遣除身業果爲實自性。

  這觀修的密義,是一切法實爲自顯現,但人卻如揉目而見空花,說空花爲實有,是故即不見自顯現的實相。

  這觀修由相礙超越相對。影像與空花是虛妄相、欺诳相,與真實相相對,由相對而成立虛妄與欺诳的功能(是故令衆生輪回);若加觀察,便知虛妄與真實二者實爲相礙,虛妄礙真實即成阿賴耶,所以一切虛妄相實爲相礙有。頌雲:“妄顯乃無實”,即說虛妄與真實相礙。

  第五、如光影(幹闼婆城)。

  行者抉擇:若依他自性相無實義,心識怎能依之而轉起?

  于是觀修光影(如影子戲的影,又喻如幹闼婆城,即海市蜃樓,亦是光影)。弄影人弄出來的光影非實,可是人卻能取光影而知其義,譬如取兔影而成立兔義。如是決定:心識亦能于非實有中取義而轉起。

  這觀修的內義是:在非等引地中的意業(即平常時的意業),無有自性,譬如光影。

  這觀修的密義是,輪回自性即是涅槃自性,譬如光影,光與影實爲相礙,是故二者實同在光中,不妨礙光則顯現爲光,妨礙光則顯現爲影。

  這觀修依然是由相礙超越相對。光與影相對而成立,但其實是相礙而成有。所以如來藏與阿賴耶、輪回界與涅槃界(喻如光與影)都無非相礙而成立,離黑影的相礙即見月光圓相、離阿賴耶相礙即見如來藏本淨相。故說雲:“平等性中任運”,此即說相礙緣起。

  第六、如谷響。

  行者抉擇:如果一切法依他性無有實義,那麼,一切言詞戲論何以能依無實義而生起。

  于是觀修如谷響。谷響(回聲)無有自性,可是依然可以理解它的意義。戲論言說亦即如是。由此決定:無自性亦可顯現爲戲論言說。

  這觀修的內義是:一切語業無自性。

  這觀修的密義是:如谷響音,于內、外、亦內亦外,非內非外中尋覓都不可得。如是悟入離邊。這即是說,回音非自己的聲音、非山谷的聲音、非自己與山谷同時發出來的聲音、亦非自己與山谷同時不發聲而成聲音。由是離四邊際。

  這亦是由相礙超越相對,但卻是甚深層次的相礙緣起。谷響與人聲相對,但由相礙緣起,即能知谷響實由相礙而成立。由甚麼相礙?離四邊而成相礙,這就開始悟入“離邊複離中”。頌雲:“于境不作增與減”,即是說這境界。

  第七、如水月。

  行者抉擇:依他自性相如果無有,那麼在觀修時,所生起的叁摩地行相如何能說爲有義,如說定心如實知見。

  于是觀修水月。水月相喻依他自性相,實無自性,當水澄清無浪濤時即可生起。由是決定:修叁摩地時心識如清水、如靜水,因此即能如實生起無實義的水月相。

  這觀修的內義是:在等引地(如叁摩地)的意業無有自性,譬如水月。

  這觀修的密義是:水月相非有相、非無相。行者在行持時,日常的心中行相即如水月,不說爲有無。

  這觀修已完全落入相礙緣起,水月相即是相礙有,凡相礙有必離四邊(參前谷響喻),所以在見道時無須超越。說雲:“現前一切法皆視爲壇城境界。”

  第八、如變化。

  行者抉擇:依他自性相若無自性,爲何諸菩薩爲利樂有情,心無顛倒而受生?

  于是觀修變化。(變化不同幻事。幻事如咒木成象等魔術,變化雖亦是魔術,但卻是指有如漢代東海黃公的表演,可以當衆由老人變爲小兒、由小兒變爲婦人、由婦人變爲猛虎。)變化無自性,但由化者力即能成就。

  這觀修的內義是:遣除“聞種類”意業爲實自性。所謂“聞種類”,即是聞、思之所熏習。這熏習雖可成就現證清淨法,亦無自性。

  這觀修的密義是:當虛幻相主宰心識時,當知幻相無根而清淨。

  這觀修亦爲甚深相礙緣起的觀修,一切變化都由相礙而成(有條件而成),如來藏受障礙亦如是,是故心識應不住一切境界。《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頌雲:“無生空境如如住。”

  上來“幻事八喻”的觀修,即是勝義無自性性的觀修,重重深入,重重向上,行者由是即能悟入相礙緣起的究竟。——如水月喻、如變化喻,依它們的內義與密義,已經是圓成自性相,亦無自性,這即由勝義無自性性而生決定。

  (叁) 叁無自性有自性

  上來說由叁無性超越叁自性相,成立叁自性相無自性,其實已對叁無性說了許多。說這些時,配合四重緣起觀來說,從而即便知道,叁無性其實即重重超越緣起來建立空性。至究竟時,無間道上行人便越盡四重緣起,這便即是佛地的勝義無自性性。

  現在,准備換一個角度來看叁無性。

  一般人的理解,每以爲一切法成叁種自性相,所以佛才說叁無性來作超越。其實不是,恰恰相反,因爲叁無性是佛所現證的本然(法爾),佛爲此才說叁自性相。

  所以《解深密經》說;

  我依叁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法皆無自性。[注23]

  叁無性是“密意”。何謂密意?即是佛內自證智境界,因此,叁無性才是法相的根本,叁自性相則無非只是言說。

  《解深密經》有一段世尊對法湧菩薩的開示。世尊說——

  我于超過一切尋思勝義谛相,現等正覺,現等覺已,爲他宣說,顯現開解、施設照了。

  何以故?我說勝義是諸聖者內自所證;尋思所行是諸異生輾轉所證。[注24]

  這即是說,佛于超越一切尋思(如緣起)的勝義谛相,分兩種說法來宣說。直說勝義,是說諸聖者的內自所證;落于尋思邊際,則是一切凡夫(諸異生)的輾轉所證。前者便即是密意、即是叁無性;後者即是我們“輾轉所證”(重重建立與超越)的緣起法、即是叁自性相。

  是故經言——

  勝義無相所行;尋思但行有相境界。

  勝義不可言說,尋思但行言說境界。

  勝義絕諸表示,尋思但行表示境界。

  勝義絕諸诤論,尋思但行诤論境界。

  因此佛內自證的叁無性,實在無相、不可言說、絕諸表示、絕諸诤論,超越一切尋思境界。但對我們“諸異生”衆,卻只能施設爲尋思境界而說,那就是有相、有言說、有表示、有诤論的叁自性相。

  由是可知,佛因叁無性,才說叁自性相。叁無性是真實、叁自性相是方便。由是世親《佛性論》才說——

  由此叁性,是故佛說不了義經。[注25]

  世親說的“叁性”,是統指叁自性與叁無性而言,但其說爲不了義,指的應只是叁自性。

  叁自性相既然是方便,落于“尋思所行”,那當然是不了義。但這卻不是說彌勒瑜伽行是不了義,瑜伽行所現證的不是叁自性相,而是諸佛密意的叁無性,是故爲了義。

  因此修學彌勒的瑜伽行,于法相只知叁自性相,然後說叁自性相有叁無性,那就變成不了義。何以故?因爲這就不但叁自性相爲尋思境界,便連叁無性亦落入尋思境界。失佛密意,是故不了義。

  前一節筆者說叁自性相無自性,其實亦落于尋思境界,然而凡觀修必是尋思境界,所以這不了義亦不可不說,但于說完不了義之後,實在還應一說了義。

  諸佛密意不可言說,所以佛便唯有施設種種譬喻、施設種種名言來顯示。“如來藏”是施設,“真如”、“實際”亦是施設,甚至成爲經名字所依的“虛空藏”、“金剛藏”、“胎藏”等,亦無非是作假施設來顯示密義。

  現在,我們只說《密嚴經》(Ghanavyuha-sutra)。

  《密嚴經》中的密嚴世界,爲外道、聲聞、緣覺所不住,但“諸修習勝瑜伽者”卻可以跟“十億佛刹微塵數等菩薩摩诃薩”共住于此世界。所以密嚴世界,就可以理解爲佛的內自證智境界。這個境界,唯由觀修殊勝瑜伽行然後才得入住。

  上首菩薩,名爲“摧一切外道異論菩薩摩诃薩”、“大慧菩薩摩诃薩”、“一切佛法如實見菩薩摩诃薩”,這即表示,佛內自證智可摧滅一切異論、是大智慧、如實知見。

  在《密嚴經》中,佛對金剛藏菩薩說——

  如來常住、恒不變異,是修念佛觀行之境,名如來藏,猶如虛空,不可壞滅。[注 26]

  這即是說,佛的內自證智境界名如來藏,是故“如來常住、恒不變易”。其性“猶如虛空、不可壞滅”。

  對這如虛空不可壞的智境性,佛說——

  此性常住,名法住性、法界性、法尼夜摩性。

  此“尼夜摩”,爲niyama的音譯,《瑜伽師地論》說,義爲“決定”,故法尼夜摩性亦即“法決定性”,是佛的決定,十分鄭重。

  經言,佛內自證決定:一切法相爲相無性、一切法緣生爲生無性、一切法圓成爲無真性。所以說它是“修念佛觀行之境”。這裏說的“修念”,多名之爲“念修”,包括叁摩地、心咒、密意、事業四支分,稱爲“念修四支”,這即是內觀,佛依內觀自證智境界作出叁無性的決定。

  因此,這叁無性其實就是如來藏性。

  由此亦可以知道,所謂“密嚴世界”,其實就即是如來藏。經中說密嚴國,是超越心、意、識,離一切相的境界,這亦正是如來藏的境界,不過在經中,卻強調這境界爲“密嚴”。

  密嚴即是密意莊嚴(亦可說爲密智莊嚴)。密意不可說,但密意的莊嚴卻可以說。甚麼叫做“莊嚴”呢?若于凡庸,莊嚴就等如是妝飾,那是外加于密意上的點綴。我們卻正須依賴這些外加的點綴,才能稍爲窺知一點佛的密意。

  這些點綴,便即是佛爲凡庸而說的“尋思所行”境界了。因此,才有阿賴耶識、種子、熏習等等唯識名言的建立;才有叁自性相,以至蘊、處、界等名言的建立。《密嚴經》說的,就正是這種種莊嚴。

  前面我們曾指出過,佛不是因爲一切法緣起,才說一切法爲空性,恰恰相反,“空性”是佛內自證境界,他爲開顯這密意,才說尋思境界的“緣起”。因此“空性”是密意,“緣起”只是這重密意的莊嚴。

  這就即是由生無自性性,建立依他自性相。生無自性性即是空性,依他自性相即是緣起。

  同理,相無自性性即是空性,遍計自性相…

《四重緣起深般若 第叁章 彌勒瑜伽行 2 法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