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三章 弥勒瑜伽行 2 法相▪P5

  ..续本文上一页亦可由无实义中生起。

  这观修的内义,是遣除身业果为实自性。

  这观修的密义,是一切法实为自显现,但人却如揉目而见空花,说空花为实有,是故即不见自显现的实相。

  这观修由相碍超越相对。影像与空花是虚妄相、欺诳相,与真实相相对,由相对而成立虚妄与欺诳的功能(是故令众生轮回);若加观察,便知虚妄与真实二者实为相碍,虚妄碍真实即成阿赖耶,所以一切虚妄相实为相碍有。颂云:“妄显乃无实”,即说虚妄与真实相碍。

  第五、如光影(干闼婆城)。

  行者抉择:若依他自性相无实义,心识怎能依之而转起?

  于是观修光影(如影子戏的影,又喻如干闼婆城,即海市蜃楼,亦是光影)。弄影人弄出来的光影非实,可是人却能取光影而知其义,譬如取兔影而成立兔义。如是决定:心识亦能于非实有中取义而转起。

  这观修的内义是:在非等引地中的意业(即平常时的意业),无有自性,譬如光影。

  这观修的密义是,轮回自性即是涅槃自性,譬如光影,光与影实为相碍,是故二者实同在光中,不妨碍光则显现为光,妨碍光则显现为影。

  这观修依然是由相碍超越相对。光与影相对而成立,但其实是相碍而成有。所以如来藏与阿赖耶、轮回界与涅槃界(喻如光与影)都无非相碍而成立,离黑影的相碍即见月光圆相、离阿赖耶相碍即见如来藏本净相。故说云:“平等性中任运”,此即说相碍缘起。

  第六、如谷响。

  行者抉择:如果一切法依他性无有实义,那么,一切言词戏论何以能依无实义而生起。

  于是观修如谷响。谷响(回声)无有自性,可是依然可以理解它的意义。戏论言说亦即如是。由此决定:无自性亦可显现为戏论言说。

  这观修的内义是:一切语业无自性。

  这观修的密义是:如谷响音,于内、外、亦内亦外,非内非外中寻觅都不可得。如是悟入离边。这即是说,回音非自己的声音、非山谷的声音、非自己与山谷同时发出来的声音、亦非自己与山谷同时不发声而成声音。由是离四边际。

  这亦是由相碍超越相对,但却是甚深层次的相碍缘起。谷响与人声相对,但由相碍缘起,即能知谷响实由相碍而成立。由甚么相碍?离四边而成相碍,这就开始悟入“离边复离中”。颂云:“于境不作增与减”,即是说这境界。

  第七、如水月。

  行者抉择:依他自性相如果无有,那么在观修时,所生起的三摩地行相如何能说为有义,如说定心如实知见。

  于是观修水月。水月相喻依他自性相,实无自性,当水澄清无浪涛时即可生起。由是决定:修三摩地时心识如清水、如静水,因此即能如实生起无实义的水月相。

  这观修的内义是:在等引地(如三摩地)的意业无有自性,譬如水月。

  这观修的密义是:水月相非有相、非无相。行者在行持时,日常的心中行相即如水月,不说为有无。

  这观修已完全落入相碍缘起,水月相即是相碍有,凡相碍有必离四边(参前谷响喻),所以在见道时无须超越。说云:“现前一切法皆视为坛城境界。”

  第八、如变化。

  行者抉择:依他自性相若无自性,为何诸菩萨为利乐有情,心无颠倒而受生?

  于是观修变化。(变化不同幻事。幻事如咒木成象等魔术,变化虽亦是魔术,但却是指有如汉代东海黄公的表演,可以当众由老人变为小儿、由小儿变为妇人、由妇人变为猛虎。)变化无自性,但由化者力即能成就。

  这观修的内义是:遣除“闻种类”意业为实自性。所谓“闻种类”,即是闻、思之所熏习。这熏习虽可成就现证清净法,亦无自性。

  这观修的密义是:当虚幻相主宰心识时,当知幻相无根而清净。

  这观修亦为甚深相碍缘起的观修,一切变化都由相碍而成(有条件而成),如来藏受障碍亦如是,是故心识应不住一切境界。《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颂云:“无生空境如如住。”

  上来“幻事八喻”的观修,即是胜义无自性性的观修,重重深入,重重向上,行者由是即能悟入相碍缘起的究竟。——如水月喻、如变化喻,依它们的内义与密义,已经是圆成自性相,亦无自性,这即由胜义无自性性而生决定。

  (三) 三无自性有自性

  上来说由三无性超越三自性相,成立三自性相无自性,其实已对三无性说了许多。说这些时,配合四重缘起观来说,从而即便知道,三无性其实即重重超越缘起来建立空性。至究竟时,无间道上行人便越尽四重缘起,这便即是佛地的胜义无自性性。

  现在,准备换一个角度来看三无性。

  一般人的理解,每以为一切法成三种自性相,所以佛才说三无性来作超越。其实不是,恰恰相反,因为三无性是佛所现证的本然(法尔),佛为此才说三自性相。

  所以《解深密经》说;

  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法皆无自性。[注23]

  三无性是“密意”。何谓密意?即是佛内自证智境界,因此,三无性才是法相的根本,三自性相则无非只是言说。

  《解深密经》有一段世尊对法涌菩萨的开示。世尊说——

  我于超过一切寻思胜义谛相,现等正觉,现等觉已,为他宣说,显现开解、施设照了。

  何以故?我说胜义是诸圣者内自所证;寻思所行是诸异生辗转所证。[注24]

  这即是说,佛于超越一切寻思(如缘起)的胜义谛相,分两种说法来宣说。直说胜义,是说诸圣者的内自所证;落于寻思边际,则是一切凡夫(诸异生)的辗转所证。前者便即是密意、即是三无性;后者即是我们“辗转所证”(重重建立与超越)的缘起法、即是三自性相。

  是故经言——

  胜义无相所行;寻思但行有相境界。

  胜义不可言说,寻思但行言说境界。

  胜义绝诸表示,寻思但行表示境界。

  胜义绝诸诤论,寻思但行诤论境界。

  因此佛内自证的三无性,实在无相、不可言说、绝诸表示、绝诸诤论,超越一切寻思境界。但对我们“诸异生”众,却只能施设为寻思境界而说,那就是有相、有言说、有表示、有诤论的三自性相。

  由是可知,佛因三无性,才说三自性相。三无性是真实、三自性相是方便。由是世亲《佛性论》才说——

  由此三性,是故佛说不了义经。[注25]

  世亲说的“三性”,是统指三自性与三无性而言,但其说为不了义,指的应只是三自性。

  三自性相既然是方便,落于“寻思所行”,那当然是不了义。但这却不是说弥勒瑜伽行是不了义,瑜伽行所现证的不是三自性相,而是诸佛密意的三无性,是故为了义。

  因此修学弥勒的瑜伽行,于法相只知三自性相,然后说三自性相有三无性,那就变成不了义。何以故?因为这就不但三自性相为寻思境界,便连三无性亦落入寻思境界。失佛密意,是故不了义。

  前一节笔者说三自性相无自性,其实亦落于寻思境界,然而凡观修必是寻思境界,所以这不了义亦不可不说,但于说完不了义之后,实在还应一说了义。

  诸佛密意不可言说,所以佛便唯有施设种种譬喻、施设种种名言来显示。“如来藏”是施设,“真如”、“实际”亦是施设,甚至成为经名字所依的“虚空藏”、“金刚藏”、“胎藏”等,亦无非是作假施设来显示密义。

  现在,我们只说《密严经》(Ghanavyuha-sutra)。

  《密严经》中的密严世界,为外道、声闻、缘觉所不住,但“诸修习胜瑜伽者”却可以跟“十亿佛刹微尘数等菩萨摩诃萨”共住于此世界。所以密严世界,就可以理解为佛的内自证智境界。这个境界,唯由观修殊胜瑜伽行然后才得入住。

  上首菩萨,名为“摧一切外道异论菩萨摩诃萨”、“大慧菩萨摩诃萨”、“一切佛法如实见菩萨摩诃萨”,这即表示,佛内自证智可摧灭一切异论、是大智慧、如实知见。

  在《密严经》中,佛对金刚藏菩萨说——

  如来常住、恒不变异,是修念佛观行之境,名如来藏,犹如虚空,不可坏灭。[注 26]

  这即是说,佛的内自证智境界名如来藏,是故“如来常住、恒不变易”。其性“犹如虚空、不可坏灭”。

  对这如虚空不可坏的智境性,佛说——

  此性常住,名法住性、法界性、法尼夜摩性。

  此“尼夜摩”,为niyama的音译,《瑜伽师地论》说,义为“决定”,故法尼夜摩性亦即“法决定性”,是佛的决定,十分郑重。

  经言,佛内自证决定:一切法相为相无性、一切法缘生为生无性、一切法圆成为无真性。所以说它是“修念佛观行之境”。这里说的“修念”,多名之为“念修”,包括三摩地、心咒、密意、事业四支分,称为“念修四支”,这即是内观,佛依内观自证智境界作出三无性的决定。

  因此,这三无性其实就是如来藏性。

  由此亦可以知道,所谓“密严世界”,其实就即是如来藏。经中说密严国,是超越心、意、识,离一切相的境界,这亦正是如来藏的境界,不过在经中,却强调这境界为“密严”。

  密严即是密意庄严(亦可说为密智庄严)。密意不可说,但密意的庄严却可以说。甚么叫做“庄严”呢?若于凡庸,庄严就等如是妆饰,那是外加于密意上的点缀。我们却正须依赖这些外加的点缀,才能稍为窥知一点佛的密意。

  这些点缀,便即是佛为凡庸而说的“寻思所行”境界了。因此,才有阿赖耶识、种子、熏习等等唯识名言的建立;才有三自性相,以至蕴、处、界等名言的建立。《密严经》说的,就正是这种种庄严。

  前面我们曾指出过,佛不是因为一切法缘起,才说一切法为空性,恰恰相反,“空性”是佛内自证境界,他为开显这密意,才说寻思境界的“缘起”。因此“空性”是密意,“缘起”只是这重密意的庄严。

  这就即是由生无自性性,建立依他自性相。生无自性性即是空性,依他自性相即是缘起。

  同理,相无自性性即是空性,遍计自性相…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三章 弥勒瑜伽行 2 法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