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起作观察,是故那遍计性便非只由“一义”来成立其为遍计。
这样由重重成立“依他”,又重重置之于“遍计”来遣除,归结起来,便名之为生无自性性。
由于重重“依他”都无非依缘起而建立,所以《解深密经》说——“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这“依他起相”当然亦非只一义。
最后我们说圆成自性相的无自性。
对于圆成自性相,《解深密经》说——
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
不过,证真如却有层次的差别,一为通达、一为圆证。经说——
于此真如,诸菩萨众精进勇猛为因缘故、如理作意无倒思惟为因缘故,乃能通达。[注18]
这即是见道上初地菩萨的现证,亦名为通达位,又名为触证真如。
经复言——
于此通达渐渐修集,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方证圆满。
这是无学道上无间道行人成佛的现证真如。《辨法法性论》则将此现证始名之为通达(通达其体性)。
触证真如的真如,与现证圆满的真如无有分别。那么,为何初地菩萨不名为成佛呢?因为此时仍有障碍故。依四重缘起的说法,那就是说,初地菩萨落在相碍缘起的层次成触证,是故便实未能圆满离碍而成无碍,喻为未能恒时见月法尔圆满光明相,由是便与无学道无碍而现证有差别。所以其差别不在于真如,只在于碍与无碍。由是初地以上修道位菩萨的修习,便是修习离诸障碍。
《大乘庄严经论》说修道的修习云——
余地说修道 二智勤修习
无分别建立 净法及众生[注19]
他将修道上九地(余地)说为修习二智:一无分别智,由此智建立净法;二如所建立智,由此智建立众生。是即胜义与世俗双运。
所以,由触证真如以至现证圆满,中间的一段历程,便始名为修道,以佛家之所修,实为修无分别智故。
如所建立智是后得世间智,不须特别修习。前面我们曾反覆细说的“余外”、“余处”,便即是后得。此如在相对缘起的层次上破“相依有”,于破的同时,自然成立“相对有”。这“相对有”以其为观修决定的余外,所以名为后得,意为作决定后之余外成立,并非说是先成立一个“相依有无自性”,然后才得成立一个“相对有”。此处的“相对有”成立世俗,是故名为世间智。
是故菩萨于初地后,即见一切法为圆成自性相(用宁玛派的道名言来说,便是:见一切法为任运成就)。然而此时的“圆成”,只是于相碍中因应其局限而成就,所以亦无自性,它的自性,唯可依其局限而成立(是故名为碍)。这一点,我们在说四重缘起观时已经说过了,因此便尚须修习无分别智来现证其无自性,这就即是修离障碍。所以无分别智,便即是胜义无自性性。
然而,无学道所圆满现证的真如呢,是否亦能应由胜义无自性性来说其为无自性?
当然是,虽然这时所现证的真如已离诸障碍(于大平等性中解脱一切局限),如恒时能见月光圆相,但这却是法尔,无学道上亦唯现证此法尔,并非将一切法建立为圆成,所以,唯是法尔的圆成自性相亦无自性,一说有自性,立刻便破坏了法尔。
是故《解深密经》说——
我亦依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注20]
经中说的“本来”,便即是法尔。此法尔,即由胜义无自性性而说。当说为法尔时,则已无所谓圆成自性相——此中所无者是“自性”,不是“圆成”。
在这里,我们只说修道九地菩萨所修的无分别,不说无学道,以其为不可思议境界,无可说故。
《摄大乘论》说无分别智亦有三种:一者、加行无分别智;二者、根本无分别智;三者、后得无分别智。
瑜伽行的修习,唯有加行无分别智的修习,根本无分别智则由修加行而次第现证。所以《摄大乘论》譬喻为“如愚求受义,如愚正受义”,唯“求受义”始名修习,“正受义”是求受义时所得,并非修习。
至于根本无分别智与后得无分别智的分别,《摄大乘论》则譬喻为“如人正闭目,是无分别智;即彼复开目,后得智亦尔”,此如闭目不见“相依有”,复开目时见“相对有”,所以对后得无分别智,亦无瑜伽行而言。
现在,我们便只能说加行无分别智,如何由胜义无自性性,决定圆成自性相为无自性。因此,本来无分别智无所缘、无所得,但在加行时便有所缘、有所得,我们说这瑜伽行,亦唯依其所缘、所得而说,由是便非为究竟,读者对此先须了解。
加行无分别智的修习,由依他自性相起修。《摄大乘论》说,一切法有三种:一是杂染分,此即遍计自性;一是清净分,此是圆成自性;一是俱此二分,此是依他自性。
为了说明依他自性,因此以金土藏(金矿)为喻。譬如世间金土藏,于中有三种事物可得,一地界、二土、三金。在地界中,土非金矿的实有,但却显现为实有,是故可得;金是金矿的实有,但却不可得。若用火燃烧,烧链后土相即不现而金相显现,是知土显现时为虚妄显现,金显现时则为真实显现,故知地界即由此二分而成,于中却有显有不显。
这即譬喻于依他起自性中,唯遍计自性相显现,圆成自性相则不显现,若经无分别智火烧链,则圆成自性相显现,而遍计自性相不显现。
所以要现观圆成自性相,便须依止依他自性相而修,于其上证无分别智,断除一切遍计(在这里,即是重重缘起的超越)。是故颂言——
若无依他起 圆成实亦无
一切种若无 恒时无染净[注21]
在观修中,即说为“幻事八喻”。经此观修,现证一切法自性本来清净。此如金矿中的金,本来即是金相,只是经烧链后才显现,并非经烧链后才突变而成为金相。
世亲在释论中说——
自性清净者,谓此自性本来清净,即是真如自性,实有一切有情平等共相。由有此故,说一切法有如来藏。[注22]
所以当圆成自性相显现之时,便亦即如来藏显现,这显现亦名为真如。因为是显现,所以只是一个境界,并非有实体可得。菩萨登初地触证真如,所触证便是这样的境界。
“幻事八喻”的观修,有外义、内义、密义的分别,世亲在释论中只说前二者,未说密义;宁玛派龙青巴尊者(Klong chen rab”byams pa,1308-1364)在他著名的《三休息》(Ngal gso skor gsum)论著《虚幻休息》(sGyu ma ngal gso)中,则说至密义,成为宁玛派的重要观修。下来即依两位尊者所说,略作显示。
世亲说的“幻事八喻”是:幻象、阳焰、梦境、影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龙青巴所说的八事则为梦境、幻象、眼花、阳焰、水月、谷响、干闼婆城(光影)、变化。于中稍有开合,只是由于在密义层次的修习中,次第与外义内义的修习不同。
这里主要依世亲的外义说,然后随文稍说内义与密义。
第一、如幻象。
行者抉择:依他自性相若无实义,如何得成为境界 (相)?
于是观修如幻(关于这八喻的实修现观,读者可参考《虚幻休息妙车疏》,刘立千译,有多种版本)。由是行者即能决定,譬如幻象,虽无实义(无实体),亦能成境界。
这观修的内义,是由此遣除眼耳鼻舌身意六内处的自性,六处所显现出来的境界亦如幻象。
这观修的密义,是显示本来清净的如来藏性,轮回涅槃都由此性显现。
这观修所缘的缘起,是由相对超越相依。幻事为相依有,以幻象依咒力而生起故,虽生起而无实体,但虽无体却能成境界,此境界即于有无相对中而成为有。《虚幻休息》说(以下所引同),“幻象以其无性而显如幻”,即是说此相对。
第二、如阳焰。
行者抉择:若依他自性相无实义,我们的心识又怎能认识其为有义?如瓶,有瓶义。
于是观修阳焰。阳焰动摇,我们觉之为水,此可名为“水觉”。但阳焰却实非水,由是决定:心识可于无实义中生“义觉”(如水觉)。
这观修的内义,是遣除器世间为实自性,器世间一切显现,皆如阳焰水相。
这观修的密义,是由此现观二取为虚妄。如来藏上一切障碍,即由能取心识,取所取虚妄境界相而成立,如取阳焰水相。
这观修亦由相对超越相依。心识外境相依,清净与杂染(真实与虚妄)则相对,所以阳焰水觉实由杂染而成为有。颂云“观心无二如阳焰”,此即说二取相对成虚妄相。
第三、如梦境。
行者抉择:若一切法都无实义,那么爱非爱(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受用如何能现前?
于是观修譬如梦境,梦中一切所作都非真实,但于梦中时,爱与非爱受用(譬如梦中苦乐境界)亦能现前。由是决定:一切受用境界都能成虚妄相显现。
这观修的内义,是遣除一切受用境界为实自性,此如眼所见的色、耳所闻的声等,皆如梦境,无实义而现前爱非爱受用(如喜欢水、不喜欢山;喜欢音乐、不喜欢戏曲等)。
这观修的密义,是显示如来藏上虽现为种种爱非爱境,而如来藏性实未因此而变异。梦灭时境亦灭,境灭时心亦灭,是故心性无变异,一切唯是行相。
这观修由相碍超越相对。梦中一切境界,相对于醒时才成立为梦境,故梦境是相对有。若深一层观察,梦位与醒位实由彼此相碍而成立,醒位碍梦位,梦位亦碍醒位,由是说梦境为相碍有,而决定梦境之相对有为无自性。所以说云:“退去显现境之执着,则如痰病退去眼见黄,自然认识白海螺相。”此即说眼黄为碍,由碍而成立白海螺的黄相,故以梦位为碍,由碍而成立梦中一切受用差别。
第四、如影像(眼花)。
行者抉择:如果净业与不净业都无实义,是则净业如何能生起爱果,不净业如何能生起不爱果?
于是观修影像(眼花),依他自性的净不净业,如镜中影像无有实义,但人却能由影像生贪、生爱,由是决定,果法…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三章 弥勒瑜伽行 2 法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