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五品 依止善知識▪P3

  ..續本文上一頁不過要從這位阿阇黎得傳承而已,其實他也有如何如何的過失,就像旁生一樣,只是表面聞法想勝過他人,視法如麝香;聞法尚未圓滿,卻爲了得到他人的奉承或在別人面前炫耀,或者爲得少許資具而將佛法如同商品般出售,此類之人今生不吉祥,來世將漂泊于惡趣中。《叁誓言莊嚴續釋》雲:“誹謗密宗金剛師,以法換取食財物,且不如理守誓言,彼等即生壽命短,失毀福德及善緣,空行懲罰遭痛苦,後世墮入惡趣中。”

  戊二、未觀察之過失:

  有者最初未觀察,魯莽草率成師徒,

  喜新贊德後誹謗,有者陽奉陰違依,

  間接汙辱師眷屬,彼等將墮無間獄。

  有些弟子最初未觀察上師,上師也未觀察弟子相續,而草率結成師徒關系,雖然新接觸時弟子恭敬承侍供養上師,但以小小因緣便惱羞成怒,從而對上師出言譏諷、惡語中傷,獨處時也想著上師的過失,並且汙辱上師的一切眷屬。有些弟子雖然當面虛僞地贊歎、恭敬上師,實際上卻毫無信心恭敬心,並且暗中狡詐欺騙上師。此等弟子因誹謗上師,所以罪過無量。《上師五十頌》雲:“墮入無間地獄等,恐怖地獄諸痛苦,皆由誹謗師所生,此乃佛陀真實語。”

  丁二(應攝弟子之法相)分十二:一、賢善弟子之法相;二、思師功德忏前戒後;叁、勿令師不喜所作當請示;四、于師前斷除身之罪行;五、斷除一切語之過患;六、斷除意之邪分別念;七、觀察己過恒敬上師;八、持一切恭敬行爲;九、修持正念正知不放逸;十、以叁喜恭敬承侍上師;十一、以方便遣除他人之誹謗;十二、如是而行之功德

  戊一、賢善弟子之法相:

  宣說殊勝法器之法相:

  善緣弟子信心大,精進修法智慧高,

  具正知念不放逸,不違教言守戒誓,

  叁門調柔悲心大,胸懷寬廣不急躁,

  慷慨具有清淨觀,虔誠恭敬恒穩固。

  令上師歡喜的功德也是無量的。《文殊智慧莊嚴經》中雲:“任何具殊勝信心之善男子或善女人,若恭敬供養承侍善知識,則勝過供養恒河沙數諸佛福德無量倍。”《殊勝智慧續》雲:“若以一滴油,塗師一毛孔,其福則超勝,供養千劫佛。”上師是殊勝的對境。《集密意續》雲:“當知上師較,千劫佛嚴厲,千劫一切佛,皆由依師生,無有上師前,佛號亦無有。”

  戊二、思師功德忏前戒後:

  恒時憶念上師德,不思過失見思德,

  定是自現師無過,深思忏戒依對治。

  賢善之弟子不應分別上師的過失,而當唯一憶念其功德。假設稍不起信,則應想如夢中出現的惡境皆是自心迷亂顯現一般,上師決不會有過失。即使夢中對上師行爲不生信心,(出現邪見等,)醒時也當立即忏悔。《菩提輪遊舞續》雲:“倘若于夢中,見上師過失,醒時當忏悔,倘若未忏悔,亦墮無間獄。”若白日出現此等現象,則當于刹那或須臾或未過一晝夜時忏悔。若想上師一過失,當思上師一百功德,若說上師一過失,當頌上師一百功德。

  戊叁、勿令師不喜所作當請示:

  當斷師諸不喜事,精勤令師生歡喜,

  永不違背師教言,師之愛眷亦如師,

  不攝師眷爲弟子,說法灌頂當請示。

  弟子恒時應當斷除上師不歡喜之事,成辦令師生喜之事,依教奉行。《菩提輪遊舞續》雲:“縱然具過失,若依師教言,亦成真實義,何況如理修?愛眷亦如師,不攝師眷屬,灌頂法開光,燒施當請示。”其它續中亦雲:“師喜之眷亦如師。”

  戊四、于師前斷除身之罪行:

  師前當護身語意,不應伸足跏趺坐,

  亦莫背後向上師,嬉笑顯露愁怒容。

  《叁次第論》雲:“師前身莫作,跏趺背朝師,面露喜怒紋,總之當謹慎。”

  戊五、斷除一切語之過患:

  切莫信口出胡言,言說妄語離間語,

  他過不悅耳粗語,未經觀察無關語。

  即不應在上師前言說戲谑之語、無稽之談、人雲亦雲之語、妄語、離間語、誹謗他人等。即使所說是真實的,自己也會有很大罪業。爲什麼呢?因爲既被上師所恥笑又擾亂上師心之故。即使刹那擾亂上師的心也有嚴重的過失。《叁次第論》雲:“師前不應說,放逸無關語,凡夫若生嗔,亦墮孤獨獄。違背上師意,無間地獄中,無量劫受煮。”

  戊六、斷除意之邪分別念:

  不應貪圖上師財,禁止損害其諸眷,

  切莫口是心非觀,上師各種之行爲,

  勿想彼爲不合理,前後相違除邪見。

  不應貪圖上師的財物而想將其物品據爲己有,也不應對上師的眷屬、弟子、施主等所屬之人懷有害心,因上師執彼等爲我所,如此將令上師不歡喜之故。對于上師有必要而顯示寂靜、忿怒或相合世間的行爲時,不應口是心非地認爲這是錯誤的、不合理的,或者以爲上師的前後語言、行爲有許多矛盾之處。《成智慧根本續》雲:“斷除貪師財,汙辱師眷親,于師爲利衆,所現種種行,無量如海密,斷除邪見心。”

  戊七、觀察己過恒敬上師:

  不知自己造罪業,彼相外現如影像,

  倘若上師現忿怒,定觀己過當忏戒,

  頂上觀師猛祈禱,令師生喜獲成就。

  如是真實的善知識顯現發怒,事情不妙,因爲是自己造罪令上師不歡喜,所以一邊想這極不應當一邊觀察自己的過失,猛烈忏罪戒犯。無論與任何人結怨,都必定有一半過咎在自己,即無有不生,如南瞻部洲及北俱盧洲中的人互不見聞不會生嗔,又如鼓與鼓椎,相互接觸方出聲音。怨恨之因是自己不應如此,在他人眼裏也是罪業,由于自己的嗔心與忿恨久而久之則會成爲地獄種子之故。無論與何人結怨,都將其觀于頭頂上,對其忏悔,幾日後一定可化解怨恨,清淨罪障。尤其與上師結怨就更不應當了,因此應將上師觀想在頭頂上,頂禮、供養,猛厲追悔,淚水湧出,雙手合掌,念誦:“嗚呼,上師如意寶,我無余依處,祈以悲目視,無明迷壓我,叁門一切罪,以大悔心忏。違犯叁戒律,以罪垢染心,皆依您大悲,刹那得清淨。因我極愚昧,無意中造罪,昔漂輪回中,今依大悲師,令我一切障,刹那得清淨。如是見無知,凡夫過患時,若不悲觀照,如何垂念他?如子一切罪,母遣之令淨,吾等六道衆,汝初發心後,立誓行饒益,此時何不念?見我等迷衆,若不悲攝受,汝所化事業,如何行利益?昔日無量佛,舍吾等涅槃,如今十方佛,請您利我等,化爲上師相,汝豈敢舍棄?如送者欺畏,您今欺騙欤?若祈如意寶,亦賜衆所欲,汝通悲方便,何不觀照我?供施說谛語,羅刹尚立即,棄前嗔降臨,您乃衆悲怙,敬供心祈禱,忏罪何不見?我罪未淨前,若轉生他世,唯有獄火焚,您若不觀照,豈謂大悲主?嗚呼哀祈禱,我罪悉清淨,刹那悲垂念,灌頂加持我,賜共勝悉地,遣除諸魔障,即生成諸願,臨終無諸苦,中陰脫諸畏,引至密嚴刹。”如是晝夜四座各祈禱七遍,以此可清淨所失毀之一切戒,迅速獲得共同殊勝成就。再無有比此更深的忏罪酬補法了。

  戊八、持一切恭敬行爲:

  見上師時起頂禮,坐時敷墊供資具,

  合掌美語作贊頌,行時起立敬隨行。

  見上師來時,要起立並鋪設座墊,合掌贊頌上師;上師來去時,應當起立迎送等。《勝法毗奈耶經》雲:“見堪布時當立即從座上起立。”《百業經》中說:“如果上師來時未起立,則五百世轉爲跛子。”若上師來去時起立承侍,則獲得相好。《現觀莊嚴論釋》雲:“若迎送上師等,則將具足手輪足輪相。”

  戊九、修持正知正念不放逸:

  與師相處時恒具,正知正念不放逸,

  當以敬畏心而住,猶如新媳之姿態,

  師前叁門極寂靜,放蕩不羁不應理,

  不求名利無偏袒,無有谄诳不狡詐,

  表裏如一不虛僞,一視同仁無貪嗔。

  即于如是上師前,應具正念,謹小慎微;嚴禁身語意之一切罪行,具有正知;以心觀心,不爲煩惱所轉,恒不放逸,如新媳或新比丘般寂靜調柔,精進修持。《入行論》雲:“盡力遍觀察,此若狂象心,緊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精進習定者,刹那勿弛散,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行?”又雲:“合掌誠勸請,諸欲護自心,致力恒守護,正念與正知。”獨自住于室內時也不應有放逸的行爲,當以正知正念攝持,因佛陀等具有天眼者可徹見一切故。《入行論》雲:“佛及菩薩衆,無礙見一切,故吾諸言行,必現彼等前。如是思惟已,則生慚敬畏。”此外,在何時何地,自心都不應散于善法之外。又雲:“無義衆閑談,諸多賞心劇,臨彼境界時,當斷意貪著。無義掘挖割,于地繪圖時,當憶如來教,懼罪舍彼行。若身欲移動,或口欲出言,應先觀自心,安穩如理行。吾意正生貪,或欲嗔恨時,言行應暫止,如樹安穩住。掉舉與藐視,傲慢或驕矜,或欲評論他,若思僞與詐,或思勤自贊,或欲诋毀他,粗言並離間,如樹應安住。或思名利敬,或欲差仆役,若欲人侍奉,如樹應安住。欲削棄他利,或欲圖己利,因是欲語時,如樹應安住。不耐懶與懼,無恥言無義,親友愛若生,如樹應安住。應觀此染汙,好行無義心,觀已當對治,堅持守此意。深信極肯定,堅穩恭有禮,知慚畏因果,寂靜勤予樂,愚稚意不合,心切莫生厭,彼乃惑所生,思已應懷慈。爲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觀,恒常守此意。吾當再叁思:曆劫得暇滿,故應持此心,不動如須彌。”即刹那也不應散亂于非法之瑣事上。若長期依止上師,並依教奉行,畏懼惡趣等輪回痛苦,恭敬修法,精進修持,具有正知正念不放逸,則自然會生善法。《入行論》雲:“恒隨上師尊,堪布賜開示,敬畏有緣者,恒易生正念。”如是行持善法,恭敬上師也是指無有偏袒、一視同仁、不求名利、無有谄诳、表裏如一。時時刻刻都應當如是而行,以此可圓滿自之資糧淨除罪障之故。

  戊十、以叁喜恭敬承侍上師:

  自己有財供上師,身語恭敬而承侍,

  舍棄今生修正法,叁門當令師歡喜。

  上等者勤修正法;中等者身語承侍;下…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五品 依止善知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