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五品 依止善知识▪P3

  ..续本文上一页不过要从这位阿阇黎得传承而已,其实他也有如何如何的过失,就像旁生一样,只是表面闻法想胜过他人,视法如麝香;闻法尚未圆满,却为了得到他人的奉承或在别人面前炫耀,或者为得少许资具而将佛法如同商品般出售,此类之人今生不吉祥,来世将漂泊于恶趣中。《三誓言庄严续释》云:“诽谤密宗金刚师,以法换取食财物,且不如理守誓言,彼等即生寿命短,失毁福德及善缘,空行惩罚遭痛苦,后世堕入恶趣中。”

  戊二、未观察之过失:

  有者最初未观察,鲁莽草率成师徒,

  喜新赞德后诽谤,有者阳奉阴违依,

  间接污辱师眷属,彼等将堕无间狱。

  有些弟子最初未观察上师,上师也未观察弟子相续,而草率结成师徒关系,虽然新接触时弟子恭敬承侍供养上师,但以小小因缘便恼羞成怒,从而对上师出言讥讽、恶语中伤,独处时也想着上师的过失,并且污辱上师的一切眷属。有些弟子虽然当面虚伪地赞叹、恭敬上师,实际上却毫无信心恭敬心,并且暗中狡诈欺骗上师。此等弟子因诽谤上师,所以罪过无量。《上师五十颂》云:“堕入无间地狱等,恐怖地狱诸痛苦,皆由诽谤师所生,此乃佛陀真实语。”

  丁二(应摄弟子之法相)分十二:一、贤善弟子之法相;二、思师功德忏前戒后;三、勿令师不喜所作当请示;四、于师前断除身之罪行;五、断除一切语之过患;六、断除意之邪分别念;七、观察己过恒敬上师;八、持一切恭敬行为;九、修持正念正知不放逸;十、以三喜恭敬承侍上师;十一、以方便遣除他人之诽谤;十二、如是而行之功德

  戊一、贤善弟子之法相:

  宣说殊胜法器之法相:

  善缘弟子信心大,精进修法智慧高,

  具正知念不放逸,不违教言守戒誓,

  三门调柔悲心大,胸怀宽广不急躁,

  慷慨具有清净观,虔诚恭敬恒稳固。

  令上师欢喜的功德也是无量的。《文殊智慧庄严经》中云:“任何具殊胜信心之善男子或善女人,若恭敬供养承侍善知识,则胜过供养恒河沙数诸佛福德无量倍。”《殊胜智慧续》云:“若以一滴油,涂师一毛孔,其福则超胜,供养千劫佛。”上师是殊胜的对境。《集密意续》云:“当知上师较,千劫佛严厉,千劫一切佛,皆由依师生,无有上师前,佛号亦无有。”

  戊二、思师功德忏前戒后:

  恒时忆念上师德,不思过失见思德,

  定是自现师无过,深思忏戒依对治。

  贤善之弟子不应分别上师的过失,而当唯一忆念其功德。假设稍不起信,则应想如梦中出现的恶境皆是自心迷乱显现一般,上师决不会有过失。即使梦中对上师行为不生信心,(出现邪见等,)醒时也当立即忏悔。《菩提轮游舞续》云:“倘若于梦中,见上师过失,醒时当忏悔,倘若未忏悔,亦堕无间狱。”若白日出现此等现象,则当于刹那或须臾或未过一昼夜时忏悔。若想上师一过失,当思上师一百功德,若说上师一过失,当颂上师一百功德。

  戊三、勿令师不喜所作当请示:

  当断师诸不喜事,精勤令师生欢喜,

  永不违背师教言,师之爱眷亦如师,

  不摄师眷为弟子,说法灌顶当请示。

  弟子恒时应当断除上师不欢喜之事,成办令师生喜之事,依教奉行。《菩提轮游舞续》云:“纵然具过失,若依师教言,亦成真实义,何况如理修?爱眷亦如师,不摄师眷属,灌顶法开光,烧施当请示。”其它续中亦云:“师喜之眷亦如师。”

  戊四、于师前断除身之罪行:

  师前当护身语意,不应伸足跏趺坐,

  亦莫背后向上师,嬉笑显露愁怒容。

  《三次第论》云:“师前身莫作,跏趺背朝师,面露喜怒纹,总之当谨慎。”

  戊五、断除一切语之过患:

  切莫信口出胡言,言说妄语离间语,

  他过不悦耳粗语,未经观察无关语。

  即不应在上师前言说戏谑之语、无稽之谈、人云亦云之语、妄语、离间语、诽谤他人等。即使所说是真实的,自己也会有很大罪业。为什么呢?因为既被上师所耻笑又扰乱上师心之故。即使刹那扰乱上师的心也有严重的过失。《三次第论》云:“师前不应说,放逸无关语,凡夫若生嗔,亦堕孤独狱。违背上师意,无间地狱中,无量劫受煮。”

  戊六、断除意之邪分别念:

  不应贪图上师财,禁止损害其诸眷,

  切莫口是心非观,上师各种之行为,

  勿想彼为不合理,前后相违除邪见。

  不应贪图上师的财物而想将其物品据为己有,也不应对上师的眷属、弟子、施主等所属之人怀有害心,因上师执彼等为我所,如此将令上师不欢喜之故。对于上师有必要而显示寂静、忿怒或相合世间的行为时,不应口是心非地认为这是错误的、不合理的,或者以为上师的前后语言、行为有许多矛盾之处。《成智慧根本续》云:“断除贪师财,污辱师眷亲,于师为利众,所现种种行,无量如海密,断除邪见心。”

  戊七、观察己过恒敬上师:

  不知自己造罪业,彼相外现如影像,

  倘若上师现忿怒,定观己过当忏戒,

  顶上观师猛祈祷,令师生喜获成就。

  如是真实的善知识显现发怒,事情不妙,因为是自己造罪令上师不欢喜,所以一边想这极不应当一边观察自己的过失,猛烈忏罪戒犯。无论与任何人结怨,都必定有一半过咎在自己,即无有不生,如南瞻部洲及北俱卢洲中的人互不见闻不会生嗔,又如鼓与鼓椎,相互接触方出声音。怨恨之因是自己不应如此,在他人眼里也是罪业,由于自己的嗔心与忿恨久而久之则会成为地狱种子之故。无论与何人结怨,都将其观于头顶上,对其忏悔,几日后一定可化解怨恨,清净罪障。尤其与上师结怨就更不应当了,因此应将上师观想在头顶上,顶礼、供养,猛厉追悔,泪水涌出,双手合掌,念诵:“呜呼,上师如意宝,我无余依处,祈以悲目视,无明迷压我,三门一切罪,以大悔心忏。违犯三戒律,以罪垢染心,皆依您大悲,刹那得清净。因我极愚昧,无意中造罪,昔漂轮回中,今依大悲师,令我一切障,刹那得清净。如是见无知,凡夫过患时,若不悲观照,如何垂念他?如子一切罪,母遣之令净,吾等六道众,汝初发心后,立誓行饶益,此时何不念?见我等迷众,若不悲摄受,汝所化事业,如何行利益?昔日无量佛,舍吾等涅槃,如今十方佛,请您利我等,化为上师相,汝岂敢舍弃?如送者欺畏,您今欺骗欤?若祈如意宝,亦赐众所欲,汝通悲方便,何不观照我?供施说谛语,罗刹尚立即,弃前嗔降临,您乃众悲怙,敬供心祈祷,忏罪何不见?我罪未净前,若转生他世,唯有狱火焚,您若不观照,岂谓大悲主?呜呼哀祈祷,我罪悉清净,刹那悲垂念,灌顶加持我,赐共胜悉地,遣除诸魔障,即生成诸愿,临终无诸苦,中阴脱诸畏,引至密严刹。”如是昼夜四座各祈祷七遍,以此可清净所失毁之一切戒,迅速获得共同殊胜成就。再无有比此更深的忏罪酬补法了。

  戊八、持一切恭敬行为:

  见上师时起顶礼,坐时敷垫供资具,

  合掌美语作赞颂,行时起立敬随行。

  见上师来时,要起立并铺设座垫,合掌赞颂上师;上师来去时,应当起立迎送等。《胜法毗奈耶经》云:“见堪布时当立即从座上起立。”《百业经》中说:“如果上师来时未起立,则五百世转为跛子。”若上师来去时起立承侍,则获得相好。《现观庄严论释》云:“若迎送上师等,则将具足手轮足轮相。”

  戊九、修持正知正念不放逸:

  与师相处时恒具,正知正念不放逸,

  当以敬畏心而住,犹如新媳之姿态,

  师前三门极寂静,放荡不羁不应理,

  不求名利无偏袒,无有谄诳不狡诈,

  表里如一不虚伪,一视同仁无贪嗔。

  即于如是上师前,应具正念,谨小慎微;严禁身语意之一切罪行,具有正知;以心观心,不为烦恼所转,恒不放逸,如新媳或新比丘般寂静调柔,精进修持。《入行论》云:“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行?”又云:“合掌诚劝请,诸欲护自心,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独自住于室内时也不应有放逸的行为,当以正知正念摄持,因佛陀等具有天眼者可彻见一切故。《入行论》云:“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如是思惟已,则生惭敬畏。”此外,在何时何地,自心都不应散于善法之外。又云:“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著。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掉举与藐视,傲慢或骄矜,或欲评论他,若思伪与诈,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或思名利敬,或欲差仆役,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观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深信极肯定,坚稳恭有礼,知惭畏因果,寂静勤予乐,愚稚意不合,心切莫生厌,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即刹那也不应散乱于非法之琐事上。若长期依止上师,并依教奉行,畏惧恶趣等轮回痛苦,恭敬修法,精进修持,具有正知正念不放逸,则自然会生善法。《入行论》云:“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敬畏有缘者,恒易生正念。”如是行持善法,恭敬上师也是指无有偏袒、一视同仁、不求名利、无有谄诳、表里如一。时时刻刻都应当如是而行,以此可圆满自之资粮净除罪障之故。

  戊十、以三喜恭敬承侍上师:

  自己有财供上师,身语恭敬而承侍,

  舍弃今生修正法,三门当令师欢喜。

  上等者勤修正法;中等者身语承侍;下…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五品 依止善知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