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屆】高高山頂立 深深海底行
王雷泉
【內容提要】南懷瑾的文化史觀,源于他對人生苦迫性的否定及超越。從其求道經曆及著述來看,他始終堅持佛教傳統的修證道路,以出塵脫俗的第一義作爲終極。根據其師袁煥仙“非離真而有妄,實藉妄以诠真”的觀點,真與妄、體與用、經與史,皆爲一體二面的統一體。故能圓融無礙地出入經史諸子百家,以孔孟之學的王道德政作爲治事與立身、立國的中心,而以《戰國策》、《孫子兵法》等作爲權變、應變、撥亂反正的運用之學。因此,了生脫死的佛法,必須落實在現實人生。亦即藥山禅師所謂“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無論是出世做宗師,還是入世當英雄,關鍵皆在于把握時節。南懷瑾認爲中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進入國運轉盛的時期一切有志者應爲國家民族效力,而不要沈湎于仙佛之道。
非常感激柏林寺給我這個機會來彙報一下我的研究心得。淨慧大和尚通知我的時候,我非常猶豫,因爲我覺得我的角色不大容易定位。于是我就開始研究:在新時代佛教組織要向哪個方向發展、會産生哪些新的形式?一直到臨行前晚上1點多鍾,這個題目還沒有做完,怎麼辦呢?只好匆匆地從電腦裏檢索出這篇舊文章來。
《複旦學報》今年搞了一個專輯,專門研究南懷瑾文化現象。南先生的書在大陸流行已有五、六年了,但學術界對他做出比較公正合理的研究似乎還不多見。今天我並不是就南懷瑾來論南懷瑾,因爲南懷瑾是一位居士,那麼從一個居士的角度、從他學佛的曆程,我就正好來印證一下新時代佛教應該采取什麼樣的形式來發展。第二屆生活禅夏令營時,我就講過我是一個學者,是一個“教外別傳”,那麼在這種場合我即不能講開示,也不能像于曉非先生那樣談自己的學佛心得,因爲不能越位,所以我只能采取一個比較客觀的、公正的立場來談一下我的研究心得。
大家看,黑板上我畫了一個蘋果,蘋果有叁個層圈,最裏面的是核,中間是果肉,最外面的是果皮。佛教也有叁個層圈,那麼佛教的核心層圈就是信仰層圈,佛法之所以存在于我們社會之中,它與世間的其他任何思想體系的不共之處在哪裏呢?那就是緣起性空的思想體系和哲學基礎。這一點是佛法存在于我們世間的依據,這個依據不能丟,猶如蘋果的種子不能丟,丟了,佛法就沒有必要再在我們世間存在下去。而佛法的真理必須通過個人的修證實踐才能獲得,那麼誰能夠真正獲得這不共的信仰層圈呢?那就是四衆弟子,特別是出家僧寶,這就是我們整個佛教的核心基礎。在這個層圈,我是沒有權力、也沒有資格來說的。
第二個層圈是佛教的社會層圈。我們都是人,存在于社會之中,那必然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各個層面發生各種順的、逆的聯系。既然如此,我們必須遵守國家法律和一系列的政策。佛法是出世法,但它不離世間,不離我們的生活,在這個社會層圈裏,我們可以發生各種各樣的關系,比如我最近關于佛教製度、佛教教團以及寺院經濟方面的一些研究,就屬于這個領域的問題。在這個層圈,我就可以講話。去年年底我去廣東丹霞山聽到了一個笑話:丹霞山的方丈本煥大和尚帶了一批居士上山還要買門票,就是說這個廟的方丈進廟要買門票?!後來我給他們出了個主意,讓他們把這張門票找出來,因爲這張票是曆史文物,也是我們後人研究曆史的珍貴史料,我說:你們把這張門票裱起來,請方丈和尚簽上名,過二十年可以拍賣上百萬。這就屬于社會問題,在這個層面存在著各種順的、逆的因緣,一切有志者就應該去捋順這些關系。
第叁個層圈是文化層圈。佛法不離世間,它不離文化,我們應該利用人類一切先進的文化成果來莊嚴佛法,比如今天我們也使用了音響設備、攝像設備、電腦等等現代化設施。我們作爲教外學者,主要是在這個層面從事我們的研究來莊嚴佛法,也就是在這個層面來談如何共同維護一個健康而又鮮豔的蘋果,所以我今天選了“南懷瑾先生文化史觀述略”這個講題。以上是我個人的定位問題。
到了柏林寺以後,我正好看到一個珍貴的史料,那就是叁千邑衆碑。拜讀之後,我感到生活禅的理論基礎可以從中找出一條。諸位有時間的話,建議大家到大殿後面去看一看這個碑記。在我開講正題之前,我先介紹其中的一段碑文,這是聖言量,對于我們爲什麼要提倡生活禅是個很好的依據。佛教的現代化是每個時代必有的課題,唐代有唐代的現代化,當代有當代的現代化,佛法不離時代,不離社會,並不是我們現在才別出心裁提出生活禅。
這段碑文是“寂不礙用,俗不違真;有無齊觀,一際平等。”寂是寂滅、涅槃的意思,佛教的終極關懷、終極理想並不妨礙我們在社會中的日常大用;有無是一個體用、真俗的關系,佛教充滿了辯證的思想,出世的理想和入世的修行是平等的,並不是對立的。“若離事而推理,墮聲聞之愚”,如果我們離開了上面真俗不二的原則,離開了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項,去究出世之理,那我們就會墮到小乘的境界。因爲理不礙事,事不礙理,理事是一致的。“若離理而行事,同凡夫之執”,我們提倡生活禅,如果離開了“禅”字,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吃喝嫖賭也是生活嘛,那跟凡夫又有什麼區別?根本就談不上佛法。像電影《少林寺》中所說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從這一點來看,這部片子拍得糟糕透頂,不過那是十幾年前的水平,我們應該原諒那個時代。所以當知“離理無事,全水是波”,理與事就是水與波的關系,水是體,波是水所産生出的紛繁萬現的現象;但理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本體,並不是說在所有現象背後有一個孤零零的本體,理體現在現象之中,體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所有事件之中,所以“離事無理,全波是水”,如果我們離開波很去找一個孤零零的水,這樣的水是不存在的,水就體現在波浪之中。我們學習生活禅,就要理解它的禅意,理解它的理論基礎,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乃至于這個碑文裏面,都可以找到它的依據。當年趙州和尚的“庭前柏樹子”裏就透出萬千的禅意,因爲事不離理,理不離事。
上面是我額外加出的一段,作爲我們的聖言量。我作爲“教外別傳”的學者,今天談的是比量。但是比量有一個前提,就是以聖言量爲比量,以佛祖的語錄、曆代祖師大德的思想和經驗作爲我們講比量推理的依據。我爲什麼會注意這個碑呢
其實在第一屆生活禅夏令營的時候,我就注意到了這個碑,但當時太忙,這一次明海法師給了我這份文件,使我叁、四年來的願望實現了,因爲我正好在研究這個問題。“叁千邑衆碑”,這說明在金代柏林寺曾有過一個非常龐大的規模:我們今天才300人,所以規模既不空前也不會絕後。“邑”是什麼意思呢?按照剛才的“蘋果理論”,柏林寺是核心,但如果不與人民群衆發生緊密聯系的話,就是一個孤零零的據點。那麼要深入民衆,它就必須采取一種合適的組織形式,我們的先人早就創立了社和邑這兩種主要形式。社是一種區域性、系統性的佛教組織,最著名的一個是東晉慧遠大師成立的“廬山蓮社共祈西方淨土”,團結了一大批知識分子,這也是史料中我們可以見到的最早的一個佛教組織。邑也是一種區域性的佛教組織,曆史上也叫做義邑,它是一種超越地區的、高于法律關系、親屬關系的宗教關系,是在共同的信仰下聚集起來的佛教組織。這些組織形態最早見諸于東晉南北朝時期,今天我又在柏林寺找到這一史料,說明到了金代,在中國北方依然存在著叁千邑衆這麼一個廣闊的社會背景。而到了二十世紀,我們又發現了一種新的形式,那就是生活禅夏令營。當我發現這個形式,非常激動,第一次來的時候我就對大和尚說,我不僅僅在紀錄這段曆史,根據曆史史料以及二十世紀佛教發展的大勢,我們正在創建一種新的形式。原來我想在這方面作些研究,可惜沒有完成,僅提出一點思路供大家參考。
人間佛教必然有它的理論依據,曆代高僧大德在此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我從現代高僧太虛大師的著作裏找出點論據,來補充說明我等一下要講的南懷瑾的思想。1944年太虛大師在漢藏教理院專門辦了一個培訓班,培養今後創建新的佛教僧才的骨幹,《我的佛教改革運動史》、《關于人間佛教》等著作都是當時講出來的,可以看作是太虛大師晚期比較成熟的思想體系。他把整個佛法分爲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人間改善。這也是爲科學、哲學、儒道思想等等世間學問所重視的一個問題,所以佛法並不違背科學、哲學,與儒學更不是水火不容的,爲什麼呢
因爲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爲了世間的改善。但是佛法比世間所有學問高明之處在于它要超越這個層次,超越不等于否定,而是它包含了人間的所有東西以後又要超越之,這也叫出離。第二個層次是後世勝進。幾乎所有的高等宗教都教導人們,今生好好修行,死了可以上天堂,這一點佛法也不違背,比方說我們修十善業,相當于佛法的人天乘,死後可以生天界,所以佛法也有這一層次的理論體系和修行方式。第叁個層次是生死解脫。上面兩個層次屬于人天乘,是佛法最基礎的層次,而到了這個層次,佛法就要了生脫死,這一點就是佛法與其他所有宗教體系的不共之處。從來就沒有一個創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如果要解脫自己的話,你不能靠任何人,只有靠自己,這就是佛法的不共之處。不過,這還僅僅是小乘層次,那麼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不共之處在哪裏呢
就在于它的法界因緣,就是說解脫者不僅僅要解放自己,還要解放全人類乃至于全法界衆生,如果解脫者不能解放全人類的話,解脫者也就不能最後解放自己。太虛大師是把他的人生佛教建立在這麼一個基礎之上的,既包含了前面兩個層次而又超越之,層層疊進,所以我們現在提出的生活禅或者人間佛教,並不與前面…
《四屆:高高山頂立 深深海底行(王雷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