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請尊敬的大和尚給我們開示。我第一次來柏林寺是今年五一,雖然時間太短,但也體會到一些出家人的生活。我這次來參加夏令營,主要是想感受一下生活禅,因爲禅宗對那些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刻認識和景仰的人來講,有非常大的影響。通過這幾天的學習與體驗,可以說我自己有了一定的進步,但對兩個大的問題還是認識得不夠。第一個是關于輪回的問題,對一個不信教的人可能很難把現代科學教育所樹立起的對輪回的認識,和佛教輪回觀結合起來,當然從佛教經典,我也看到了那些修行很高的證悟者所看到的境界與我們一般人肯定是不一樣的,但我們沒法親證,所以就很難相信。第二個是如何既保持自己的道德標准,又能夠在現有的官僚體系之間獲得升遷?大和尚講要愛國愛教,要把自己個人的行爲融化在生活之中,但在政府機關要想擁有一個較高的權力,用這個權力爲其他人服務,就不可避免要適應一些不正當的東西,這些與提高個人的修養不自覺地就要發生沖突,謝謝大家!
淨慧大和尚:剛才這位營員提的問題,有很多人解答過。雖然是老問題,但究竟怎樣認識佛教的輪回,佛教的輪回觀點和現代科學怎樣達成一致的認識?我想宗教和科學之間應該保持一些距離。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宗教首要解決的問題,科學解決不了;科學解決的一些具體問題,也不是宗教的責任。所以這兩者之間,在處理問題看待問題的時候,有距離這是很自然的,我覺得這種距離會長期地存在下去。這兩者能統一嗎?我覺得從一個具體的科學家來說是可以統一的,許多著名的科學家甚至是世界一流的科學者,他同時也是虔誠的宗教信徒。當然,這些科學家所信的宗教有基督教、天主教,也有佛教,不管是信哪種教,盡管信仰不同,但生前死後是所有宗教必須回答和關懷的問題。所以,宗教與科學在學術的分工上可能是各自解決各自的問題,各走各的路。但在一個具體的科學家身上,有可能是完整統一的,這在世界的科學家,中國的科學家中不乏先例。他們是怎樣把科學的知識和宗教的觀念結合起來的,我想這其中一定是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科學是講實驗,宗教是講實證,實驗可能是科學家之間可以共享的,而實證則不能共享。對每個人來說,個人的實證是一種自受用,他不能給人分離,在他證悟到這種不能分離的境界之後,他所表現出的言行舉止、心態,實際又是能夠與大家分享,只有在實證的那一點上是自受用,所以,徹底的弄明白這個問題,我想實證是最重要的。我們爲什麼要堅信輪回是真實不虛的,因爲我們堅信釋迦牟尼佛乃至曆代祖師的親證,他們不會以這種虛假的東西來誤導衆生,我們從這一點堅信輪回不僅是一種觀念、理論,而且是一種事實。至于說如何從理論上闡述清楚,那也只能解決理論上的問題,不能夠解決人的思想感情上的問題,不能解決人的認識上真正的矛盾。所以我也只能從這樣一個角度,來回答你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說佛法應該不僅僅是解決我們生命當中的無明、煩惱等困惑,還應包括我們全部的問題在內。在元朝時有位祖師叫萬松行秀,這位禅師是曹洞宗的,他的塔叫萬松老人塔,還在北京廣濟寺前面的磚塔胡同裏。萬松行秀禅師有位弟子是元朝的耶律楚才宰相,耶律楚才跟禅師學禅大概有兩年時間足不出戶,苦苦地用功。禅師告訴他,禅宗的功夫、見地及作用可以拿來治國安邦,當時耶律楚才對祖師的話不以爲然。經過兩年的參禅以後,他終于參透了這個問題,後來在從政的時候就把萬松行秀傳給他的這個法門用在治理國家,安邦定國的大事上來,後來,他說萬松老人的話是真實不虛的。
我們再往前看一看南宋時期的大慧宗杲,當時和他接觸的弟子大部分是高級知識分子和政府的官僚政客,他就引導他們來參趙州和尚的無字公案,而且他講你們在參無字公案時,和你從政、處理一切公務是一點矛盾也沒有,只會使你們更加具有智慧,更加具有那種灑脫、自在的精神,而且在處理任何問題的時候,不會把自己擺進去,你會真正客觀地來處理一些問題。所以佛法和世間法從根本上講是不二的,如果佛法不能用在世間法上面,那麼佛法就沒有依托、沒有根據、沒有土壤。佛法講此岸即彼岸,此岸與彼岸之間你們不要認爲真的有一個鴻溝,真的要跨越一步,一步都不要跨越,當下能夠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此岸就是彼岸,生死就是涅槃,煩惱就是菩提。如果你離開了此岸去找彼岸,可以說那是一種癡心妄想,離開了生死想要去證得涅槃,同樣也是癡心妄想。佛法講到最究竟的時候,或者禅宗講到最究竟的時候,就是講這個問題,所以我提倡生活禅,有時候我是講生活禅,禅生活,如果你真正解決了這個問題,生活即禅,禅即生活,也就是此岸即彼岸,生死即涅槃。所以古人就說:“處處總成華藏界,各中無處不毗盧”,到處都是極樂世界,到處都是清淨法身,到處都是觀自在。希望大家好好領會這種精神,以這種精神來領會佛法,那就是大根器,以這種精神來承擔世界的一切苦難,那就是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
胡曉軍:此時此刻綿密的智慧正隨著不急不緩的鍾聲走進我們的心靈之中。古塔淩雲趙州禅,千年古柏亦參天。在第十屆夏令營期間,我們的活動是非常豐富多彩,在活動中最多的是聆聽法師、老師的精彩演講。明天就要離別了,希望法師們能爲我們留下祝福,請明海法師先講。
明海法師:我就接著師父剛才講的,生死即涅槃,這個話講起來很簡單,如果要落實起來就沒那麼簡單容易。在家居士們的生活是很廣闊的,面對的各種情景是很多的,我們所面對的社會問題也是非常多,所以很多人學佛以後感覺自己好像被約束起來了。這種感覺需要糾正,學佛之後應該以更強大的力量,更大的信心和勇氣,向著滾滾紅塵蓦直行去,去面對、承擔這個世界的問題與困難,要敢于面對衆生的煩惱,面對自己的煩惱,在火裏面生蓮花,這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所以,要把整個生活當成一個修行的道場,把整個世界當成我們打坐的禅堂,要有這樣的胸懷和勇氣。我們作人有兩點誤區要特別注意,一是老想占便宜;一是光想爲自己,而對別人沒有責任感。剛才聽到幾位校友講騎著自行車趕來參加夏令營,我深爲感動,我是從北大畢業的,我知道每個學校學生的長處,也知道他們的缺點,從這幾位校友的身上我看到有很多新的氣象在我們青年人裏面出現,臨別之際就說這幾句。
于曉非:過幾天就是8月5日,對我個人來說是個很重要的日子,在20年前的8月5日,我在普陀山了空法師座下歸依叁寶,當時我可能就和各位營員這樣朝氣蓬勃,正在念大學。回顧20年學佛所走過的曆程,想起來是走了很多彎路,跌跌撞撞。我是在南京大學天文系學天文物理的,起初我作佛學研究是業余的,只能是在工作之外,現在已成爲我的專業了,之所以我作了這麼大的轉變,是由于我深深感到宗教、特別是佛教所包含的,不是科學所能替代的。宗教之所以是宗教,就在于宗教有它的聖言量,宗教講有現量、比量與聖言量,聖言量就是聖人所說的,是聖人把他自己親證的真理傳達給我們的,這意味著我們在成爲聖人之前是無法親證的。所以宗教需要信,這一點我是越來越堅信不疑的,這也是我從學自然科學轉到研究宗教的很重要的思想轉變,當然還有很多別的,今天我就不講了。
我覺得佛教事業需要有很多的青年知識分子來加入,我們既需要很多的普通民衆的支持,也同樣需要精英的佛教,需要有一批青年知識分子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個領域裏來,這裏面有太多值得做的事情。上午淨因法師還談到,我們中國佛教作爲佛教的第二故鄉,我們漢語佛教的經典大多是擺在那裏,沒有多少人真正去讀了,那裏面有大量的東西。佛教是從印度傳入的,我們對印度佛教現存的梵文經典,包括在敦煌發現的大量梵文文獻,我們都沒有人去看,可惜中國人懂梵文的很少,會梵文的更少有人來護持佛教。所以,我真的希望各有位發心,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個事業當中來。
妙峰法師:對剛才那位營員提的兩個問題,我想也在這裏談談自己的看法。關于佛教的輪回是否可以得到驗證,我想從相反的角度來思考一下,什麼理論可以證明沒有輪回?是哪位科學家,哲學家講過沒有輪回?你接受沒有因果,沒有善惡報應、沒有輪回的知識,一定也是從書本上學來的,對這樣的思想,你可以堅定不移地認同,爲什麼對釋迦牟尼佛不枉語、不虛語,這樣一位大覺者講的而産生懷疑呢?有一本書叫《前世今生》,是美國一位心理醫生寫的,現已翻譯成中文,在臺灣及美國各地十分暢銷。書中主要講述的是這位心理醫生在給一個奇怪的病人進行治療時,發現這個女病人很怕水,還不敢扣上衣服最上面的一顆扣子,這位醫生給該病人作第一次催眠治療時,病人回想起自己某一世在做小孩時掉進水裏被淹死的情景。在作第二次催眠時,病人又想起某一世被人勒死的情節,並且知道勒死她的人就是現在她的丈夫,她確實在犯病時就想去殺她的丈夫。由于病人的病根被找到了,這位病人的心理病很快就得到了醫治。這一經曆讓那位醫生感到很驚詫,但他害怕社會的指責,一直等到他退休後,才公布了那次醫療記錄,結果很多人打電話贊揚他的勇敢。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欣賞書中更精彩的故事。
很多學佛的人都講學佛與我們的生活很難結合在一起,尤其是作公務員的對一些人際關系難以協調,堅持佛法就得罪了人際關系,顧全了人際關系就不能把佛法融于工作生活中。我在97年參加弘一大師的學術研討會上,認識了參加會議的江蘇張家港公安局的局長,當時很多人問他爲什麼公開自己的身份,他告訴大家他是從接觸弘一大師的思想開始進入佛門的,他說他將佛教常講的兩句話:“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改爲“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
《十屆:柏林夜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