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屆:普茶▪P2

  ..續本文上一頁時間把柏林寺當成家,是出于感情因素的話,那麼自從 96 年秋天來到佛協負責《禅》刊的文字編輯以後,對大和尚所從事的佛教事業有了很深刻的理解,我對柏林寺、對僧團的感情,則由感性階段上升到了理性階段。昨天,大和尚提到爲什麼要舉辦夏令營,是由于他看到中國佛教從明朝以後比較衰落,僧團不整、人才短缺,佛教的社會形象不是很好,而且公衆對佛教的誤解很深,把佛教當成一種迷信。當成是沒有出路的人才進入的一個教門。大和尚有感于此,特別希望能夠改變佛教這種現狀,所以他提倡生活禅夏令營,花大力氣加強僧團與社會的溝通。這些做法,如粗粗地從表面看,也許看不到它的意義,但是我作爲佛學院的兼職老師,在教授《中國佛教史》及《印度佛教史》的過程中,把大和尚所作的事情放在佛教史的角度來看的時候,就會發現它的意義是十分巨大的。比如生活禅夏令營這件事,其它的宗教,像基督教、天主教的發展很快,而且年輕的信衆比較多,我們佛教,年輕的信衆相對來講就少些,大家都有這樣的印象,平時到寺院裏來燒香拜佛的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人,而年輕人很少。大和尚爲年輕人創造了一個條件,一個好的機會來學習佛法,所以每年夏令營,還有《禅》刊等主要都是針對年輕的信衆。這種做法,一方面爲年輕的信衆指明了一條正信、正行的道路,更主要的是爲我們的佛教、爲出家人創造了一個後備的人才庫。所以大家來柏林寺裏,會感到這裏的出家人都比較年輕,文化層次較高,都是高中以上,年紀在 35 歲以下,而且身高一般在 一米 六五以上,這是大和尚的要求。大和尚之所以在柏林寺能吸引到這麼多年輕的僧人,就是得益于生活禅夏令營。所以我感覺到大和尚所做的這些事情,尤其是他對佛教、對中國文化所持有的強烈的憂患意識和使命感,使我受到很大影響。我在辦刊的過程當中,也盡量按照師父的意願,把這個工作做好,盡管自己的能力有限,但總想多報恩。

  如果不是因爲大和尚,也許今天我走的完全是另外一條道路,是大和尚的接引,才使我今天能過上一種甯靜的生活,能幹上自己想幹的事情,所以,我的心裏充滿著一種感恩之情。作爲一個老營員,在這裏我代表所有的老營員向大和尚、向柏林寺的常住、向曾經給夏令營講法的老師們表示衷心的感恩;同時作爲一個老營員,祝願在座的營員充分利用這7 天的時間好好地學習,把在柏林寺種下的殊勝的菩提種子帶回家,讓它不斷生長,最後成爲菩提大樹,謝謝大家!

  明奘法師:在我的印象裏,每一屆夏令營都有營員留下來,身份證自己裝著,錢都放到功德箱裏,然後去找大和尚要求出家,我知道有叁位師父是這樣出家的,先請明盛法師和大家認識一下。

  明盛法師:大和尚慈悲,現前的僧俗大衆慈悲,我是第一屆夏令營的營員, 94年發心出家,95年正式剃度,到現在已有七八年了。參加完第一屆夏令營,使我提前完成了出家的計劃,到現在我已嘗到了修行的法味,菩提心能夠不斷地增長,這都來自于我的師父和各位老師、法師及常住們的恩德。我和大家來發一個共同的祝願,希望大家早日以如來清淨智慧及禅宗的平常心,通過生活禅趨向于無上正等正覺,祝大家早證菩提,阿彌陀佛!

  明奘法師:還有崇教法師和崇化法師也是夏令營的營員,他們倆都來自張家口。

  崇教法師:我是第四屆夏令營的營員,2000年出的家,阿彌陀佛!

  明海法師:這位崇教法師,做的多,說的少,他從出家到現在一直都在看大殿,一個人看殿很是辛苦,看門、關門、照顧香火、換水、拖地,有時早上還打板。春夏秋冬,每天3 點多就起床,這麼長時間如一日地堅持,真是很不容易,所以他是無聲地在說。

  明奘法師:我們明天早上聽到板聲的時候,就是他在和我們說。

  崇化法師:我和崇教師同時剃度的,一起來的,在家裏就認識,我和他還有個相同之處,就是不會說話,感謝師父和所有有緣人,同時祝願大家早日得到解脫。

  明奘法師:他出家有很長時間負責典座,最少有兩屆夏令營期間的飲食由他負責。現在,我們把話題轉到茶上來,古老的趙州橋。我們柏林寺之所以出名,是由于有古塔和陪著的二十幾株老柏樹,據說這些老柏樹曾經陪伴過趙州和尚,趙州老和尚在這裏駐錫四十多年,以平常、樸實的喝茶、洗缽、搬磚蓋瓦來接引學人。搬磚蓋瓦、吃茶、洗缽這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按現在的話講就是生活和禅法融爲一體。我代大家向我們尊敬的大和尚發問,是什麼樣的因緣來到河北這個地方?又是什麼樣的因緣把生活禅夏令營這樣一種形式在社會上推廣開來?

  淨慧大和尚:各位授課老師、各位法師、各位營員,剛才這幾位老師、法師、居士對生活禅夏令營十年,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年齡進行了回顧。平常我們想到這件事情的時候,覺得這10年確實是不容易。不過總的來說,我覺得這十年的光陰,十年的生活禅夏令營,盡管在社會、在教界有些不同的聲音,但從政府、教界以及社會其它各界對生活禅夏令營所提倡的“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提倡以此爲契入點來發揚愛國愛教的精神,促進佛教與社會相適應,大家還都是認同的,所以說這十年總體上還是很順利的。

  昨天下午有位華潤集團的老總叫任振飛,是深圳最大的民營企業家,他看到我們在舉辦生活禅夏令營,說這種做法非常好,應該向社會推廣。他講中國的文化已經到了非常衰微的階段,儒家的文化沒有人重視,佛家的文化也出現了斷層,應將夏令營在社會上推廣,好好來複興佛教文化,這對我們中國的未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說他到過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那些國家真是好,在那裏非常安全,那裏的環境得益于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對廣大國民的影響力極大。他開了一個玩笑說,他在泰國時曾經向中國駐泰國的大使建議,中國有五千萬學習馬列主義,讓他們都去當官,其它都作信徒,這樣中國就一定有希望,就一定好治理,中國就一定會成爲有文明、有道德的國家。當然,這是他的一個看法,但佛教在今天能夠受到社會人士這樣的關注、理解,是不容易的,而且對佛教的活動能這樣地肯定也不容易。他還說政府人員,對“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非常認同,也是我們當今社會所提倡的道德和主流思想,他說我們這個宗旨不僅佛教徒可以照這樣做,我們社會人士也可以照這樣做。從這裏可看出,社會人士對我們夏令營的宗旨,對佛教的精神概括得非常准確。用“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樣一種現代的理念來诠釋佛教的智慧與慈悲,基本上得到了海外佛教界的一致認同。當然也有反對的,可能你們也知道,在臺灣有位大居士蕭平實先生,好像在他的著作裏有幾本書點名批評我,我覺得有人批評也非常好,因爲有人批評說明我們還要進步,還要提高,還要來完善這個生活禅的思想,我對于蕭先生的批評還是很歡喜。當然,蕭先生批評的也不只我一個,包括臺灣、大陸、漢傳、藏傳、南傳的所有大師,好像他都要一網打盡、一筆鈎銷,這樣我顯得也不是很孤立。

  剛才這種回顧,我覺得對我們認識生活禅的意義非常重要。我記得是1993年,我在北京有一天有事到趙樸老家裏,那個時候求他寫字還比較容易。我對他講今年准備辦生活禅夏令營,請他老人家把生活禅夏令營這幾個字寫一寫,他隨便在桌子上撿了張紙,那張紙還不怎麼規則,他馬上就寫了。過了一段時間,他又給我寫了張條子,問生活禅夏令營究竟是什麼意思,爲什麼要辦這個夏令營?我就把夏令營的宗旨及具體舉行辦法向他作了報告,他給予了肯定。所以在第一屆生活禅夏令營開營式,也是河北禅學研究所的成立大會,這一天他老人家是准備要來的,後因身體不好,醫生不讓他來。他寫了封親筆信,並請吳老代念了講話稿,對生活禅夏令營的舉辦及河北禅學研究所的成立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而且還給了五萬元錢支持研究所的成立,給二千元錢爲夏令營供齋。夏令營之所以能夠順利舉辦,能經受住方方面面的質疑,跟他老人家寫的這六個字分不開,他老人家既然肯定了,別人就好像不好再說什麼,所以這也是個不可思議的因緣。我從來沒有提到這些,由于他老人家已離我們而去,“轉眼人去,手迹猶存!”我們想到這一切心裏非常難受。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在直接地繼承和發揚趙樸老生前所提倡的振興中國佛教的一些基本理念。

  現在海內外都在講人間佛教,落實人間佛教可以說有很多途徑、有很多方法。實踐人間淨土是來落實人間佛教;大力地提倡佛教的倫理道德、戒律思想,也是落實人間佛教;大力開展社會慈善救濟事業及希望工程,也是落實人間佛教。但是人間佛教如要作爲一個思想體系,要作爲一個從學到修、從弘法到利生的完整體系,如何從修證方面來體現人間佛教是不可缺少的一環。如果說不能從修證的角度,不能從自我淨化到淨化社會大衆這方面有所突破的話,那麼人間佛教就可能停留在社會慈善或佛教文化這樣一個層面,而無法解決我們每個人生命當下的困惑。具體地說柏林寺是一個禅宗道場、禅宗祖庭,不能脫離當代中國佛教的主流思想,也應該提倡人間佛教,但禅宗如何落實人間佛教?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課題。如果我們認真讀過《六祖壇經》,就會知道禅宗的思想是最人間化的,《壇經》裏有四句話:“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免角”,大家都把這四句話作爲人間佛教的經典依據。今天在座的除明契比我大兩歲,我是最老的,解放後五十多年來,一提到佛教就說一定能夠與新中國相適應,一開始不說相適應,而說能夠與新中國社會主義挂得上號。過去的《現代佛學》上有很多文章都提這四句話,還有百丈禅師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所以佛法開始找到和新社會的契入點,剛好是從禅宗開始的。因此,在祖師語錄的…

《十屆:普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