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届:普茶▪P2

  ..续本文上一页时间把柏林寺当成家,是出于感情因素的话,那么自从 96 年秋天来到佛协负责《禅》刊的文字编辑以后,对大和尚所从事的佛教事业有了很深刻的理解,我对柏林寺、对僧团的感情,则由感性阶段上升到了理性阶段。昨天,大和尚提到为什么要举办夏令营,是由于他看到中国佛教从明朝以后比较衰落,僧团不整、人才短缺,佛教的社会形象不是很好,而且公众对佛教的误解很深,把佛教当成一种迷信。当成是没有出路的人才进入的一个教门。大和尚有感于此,特别希望能够改变佛教这种现状,所以他提倡生活禅夏令营,花大力气加强僧团与社会的沟通。这些做法,如粗粗地从表面看,也许看不到它的意义,但是我作为佛学院的兼职老师,在教授《中国佛教史》及《印度佛教史》的过程中,把大和尚所作的事情放在佛教史的角度来看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的意义是十分巨大的。比如生活禅夏令营这件事,其它的宗教,像基督教、天主教的发展很快,而且年轻的信众比较多,我们佛教,年轻的信众相对来讲就少些,大家都有这样的印象,平时到寺院里来烧香拜佛的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人,而年轻人很少。大和尚为年轻人创造了一个条件,一个好的机会来学习佛法,所以每年夏令营,还有《禅》刊等主要都是针对年轻的信众。这种做法,一方面为年轻的信众指明了一条正信、正行的道路,更主要的是为我们的佛教、为出家人创造了一个后备的人才库。所以大家来柏林寺里,会感到这里的出家人都比较年轻,文化层次较高,都是高中以上,年纪在 35 岁以下,而且身高一般在 一米 六五以上,这是大和尚的要求。大和尚之所以在柏林寺能吸引到这么多年轻的僧人,就是得益于生活禅夏令营。所以我感觉到大和尚所做的这些事情,尤其是他对佛教、对中国文化所持有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使我受到很大影响。我在办刊的过程当中,也尽量按照师父的意愿,把这个工作做好,尽管自己的能力有限,但总想多报恩。

  如果不是因为大和尚,也许今天我走的完全是另外一条道路,是大和尚的接引,才使我今天能过上一种宁静的生活,能干上自己想干的事情,所以,我的心里充满着一种感恩之情。作为一个老营员,在这里我代表所有的老营员向大和尚、向柏林寺的常住、向曾经给夏令营讲法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恩;同时作为一个老营员,祝愿在座的营员充分利用这7 天的时间好好地学习,把在柏林寺种下的殊胜的菩提种子带回家,让它不断生长,最后成为菩提大树,谢谢大家!

  明奘法师:在我的印象里,每一届夏令营都有营员留下来,身份证自己装着,钱都放到功德箱里,然后去找大和尚要求出家,我知道有三位师父是这样出家的,先请明盛法师和大家认识一下。

  明盛法师:大和尚慈悲,现前的僧俗大众慈悲,我是第一届夏令营的营员, 94年发心出家,95年正式剃度,到现在已有七八年了。参加完第一届夏令营,使我提前完成了出家的计划,到现在我已尝到了修行的法味,菩提心能够不断地增长,这都来自于我的师父和各位老师、法师及常住们的恩德。我和大家来发一个共同的祝愿,希望大家早日以如来清净智慧及禅宗的平常心,通过生活禅趋向于无上正等正觉,祝大家早证菩提,阿弥陀佛!

  明奘法师:还有崇教法师和崇化法师也是夏令营的营员,他们俩都来自张家口。

  崇教法师:我是第四届夏令营的营员,2000年出的家,阿弥陀佛!

  明海法师:这位崇教法师,做的多,说的少,他从出家到现在一直都在看大殿,一个人看殿很是辛苦,看门、关门、照顾香火、换水、拖地,有时早上还打板。春夏秋冬,每天3 点多就起床,这么长时间如一日地坚持,真是很不容易,所以他是无声地在说。

  明奘法师:我们明天早上听到板声的时候,就是他在和我们说。

  崇化法师:我和崇教师同时剃度的,一起来的,在家里就认识,我和他还有个相同之处,就是不会说话,感谢师父和所有有缘人,同时祝愿大家早日得到解脱。

  明奘法师:他出家有很长时间负责典座,最少有两届夏令营期间的饮食由他负责。现在,我们把话题转到茶上来,古老的赵州桥。我们柏林寺之所以出名,是由于有古塔和陪着的二十几株老柏树,据说这些老柏树曾经陪伴过赵州和尚,赵州老和尚在这里驻锡四十多年,以平常、朴实的喝茶、洗钵、搬砖盖瓦来接引学人。搬砖盖瓦、吃茶、洗钵这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按现在的话讲就是生活和禅法融为一体。我代大家向我们尊敬的大和尚发问,是什么样的因缘来到河北这个地方?又是什么样的因缘把生活禅夏令营这样一种形式在社会上推广开来?

  净慧大和尚:各位授课老师、各位法师、各位营员,刚才这几位老师、法师、居士对生活禅夏令营十年,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年龄进行了回顾。平常我们想到这件事情的时候,觉得这10年确实是不容易。不过总的来说,我觉得这十年的光阴,十年的生活禅夏令营,尽管在社会、在教界有些不同的声音,但从政府、教界以及社会其它各界对生活禅夏令营所提倡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提倡以此为契入点来发扬爱国爱教的精神,促进佛教与社会相适应,大家还都是认同的,所以说这十年总体上还是很顺利的。

  昨天下午有位华润集团的老总叫任振飞,是深圳最大的民营企业家,他看到我们在举办生活禅夏令营,说这种做法非常好,应该向社会推广。他讲中国的文化已经到了非常衰微的阶段,儒家的文化没有人重视,佛家的文化也出现了断层,应将夏令营在社会上推广,好好来复兴佛教文化,这对我们中国的未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说他到过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那些国家真是好,在那里非常安全,那里的环境得益于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对广大国民的影响力极大。他开了一个玩笑说,他在泰国时曾经向中国驻泰国的大使建议,中国有五千万学习马列主义,让他们都去当官,其它都作信徒,这样中国就一定有希望,就一定好治理,中国就一定会成为有文明、有道德的国家。当然,这是他的一个看法,但佛教在今天能够受到社会人士这样的关注、理解,是不容易的,而且对佛教的活动能这样地肯定也不容易。他还说政府人员,对“觉悟人生、奉献人生”非常认同,也是我们当今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和主流思想,他说我们这个宗旨不仅佛教徒可以照这样做,我们社会人士也可以照这样做。从这里可看出,社会人士对我们夏令营的宗旨,对佛教的精神概括得非常准确。用“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样一种现代的理念来诠释佛教的智慧与慈悲,基本上得到了海外佛教界的一致认同。当然也有反对的,可能你们也知道,在台湾有位大居士萧平实先生,好像在他的著作里有几本书点名批评我,我觉得有人批评也非常好,因为有人批评说明我们还要进步,还要提高,还要来完善这个生活禅的思想,我对于萧先生的批评还是很欢喜。当然,萧先生批评的也不只我一个,包括台湾、大陆、汉传、藏传、南传的所有大师,好像他都要一网打尽、一笔钩销,这样我显得也不是很孤立。

  刚才这种回顾,我觉得对我们认识生活禅的意义非常重要。我记得是1993年,我在北京有一天有事到赵朴老家里,那个时候求他写字还比较容易。我对他讲今年准备办生活禅夏令营,请他老人家把生活禅夏令营这几个字写一写,他随便在桌子上捡了张纸,那张纸还不怎么规则,他马上就写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给我写了张条子,问生活禅夏令营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办这个夏令营?我就把夏令营的宗旨及具体举行办法向他作了报告,他给予了肯定。所以在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开营式,也是河北禅学研究所的成立大会,这一天他老人家是准备要来的,后因身体不好,医生不让他来。他写了封亲笔信,并请吴老代念了讲话稿,对生活禅夏令营的举办及河北禅学研究所的成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且还给了五万元钱支持研究所的成立,给二千元钱为夏令营供斋。夏令营之所以能够顺利举办,能经受住方方面面的质疑,跟他老人家写的这六个字分不开,他老人家既然肯定了,别人就好像不好再说什么,所以这也是个不可思议的因缘。我从来没有提到这些,由于他老人家已离我们而去,“转眼人去,手迹犹存!”我们想到这一切心里非常难受。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在直接地继承和发扬赵朴老生前所提倡的振兴中国佛教的一些基本理念。

  现在海内外都在讲人间佛教,落实人间佛教可以说有很多途径、有很多方法。实践人间净土是来落实人间佛教;大力地提倡佛教的伦理道德、戒律思想,也是落实人间佛教;大力开展社会慈善救济事业及希望工程,也是落实人间佛教。但是人间佛教如要作为一个思想体系,要作为一个从学到修、从弘法到利生的完整体系,如何从修证方面来体现人间佛教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如果说不能从修证的角度,不能从自我净化到净化社会大众这方面有所突破的话,那么人间佛教就可能停留在社会慈善或佛教文化这样一个层面,而无法解决我们每个人生命当下的困惑。具体地说柏林寺是一个禅宗道场、禅宗祖庭,不能脱离当代中国佛教的主流思想,也应该提倡人间佛教,但禅宗如何落实人间佛教?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如果我们认真读过《六祖坛经》,就会知道禅宗的思想是最人间化的,《坛经》里有四句话:“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免角”,大家都把这四句话作为人间佛教的经典依据。今天在座的除明契比我大两岁,我是最老的,解放后五十多年来,一提到佛教就说一定能够与新中国相适应,一开始不说相适应,而说能够与新中国社会主义挂得上号。过去的《现代佛学》上有很多文章都提这四句话,还有百丈禅师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所以佛法开始找到和新社会的契入点,刚好是从禅宗开始的。因此,在祖师语录的…

《十届:普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