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屆:禅與心腦的體驗(妙華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還指責別人是恩將仇報,就像中央臺的"焦點訪談"節目,多數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僅生意夥伴,而且父子之間也對簿公堂。這是由于社會成員缺乏自我省察能力,自己不檢查自己的行爲,這種檢查不是社會法律與道德所能代替的,法律只能治末。當一個人在策劃要去幹壞事情的時候,是沒有人能去管他的,這時唯一能管他的是他自己,而一旦這種錯誤的行爲發生了,再去製止他的行爲顯然是沒法挽回的。也可以講起到了震懾、打擊犯罪的作用,像對文物的破壞、對森林的燒毀,那是沒法挽回的,把他槍斃一萬次,也解決不了問題。當一群人在一起的時候,會有一個道德意識,擔心自己做得不對別人會譴責的,會有一個道德的警示作用。

  禅定的修行,既是生命原本的需要,也是自我的精神營養,可以把它看成是自我檢查與自省的一種能力。就像一臺電腦自身能檢查病毒一樣,如果電腦沒有殺毒軟件,則很快會出問題的。當一個人的精神出現問題時,如果對社會還沒有産生傷害,就沒有人管他,由于大家都忙于生活,即使是家人之間也忽略精神方面的互相關心。往往有很多疑難雜症,都是發于毫端,很多精神疾病在幾年前就發生了,但並沒有引起關注,如果在開始時就給予陽光,可能就不會演化爲更複雜的問題。簡單地講,普通人好的性格可以保持、保留,而像偏執、偏激、心理自我封閉、敵視別人的這些心理,則需要調整、改變。一個人的自我與本我在打架時,最好念《金剛經》,每天受到《金剛經》中空性的熏染,就會使自我與本我分離的狀態趨向于統一,而確立向上的信心,身腦就會統一起來。一個修道人必須從改良性格入手,如不改變自己的不良性格而談大道理,那是在妄談,更別說成佛作祖。

  通過禅定的修行,可以使我們的思想變得非常深邃與寬闊。我們平常都希望自己爲人做事有智慧,佛教認爲"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因爲經書是成佛的經驗,我們按照經書裏講的去做,就可以獲得智慧。智慧必須從叁學中得來,叁學包括戒學、定學與慧學。我認爲戒的精神是有所不爲,才能有所爲;如果你什麼都想得到,那就一定是什麼都得不到;定學是通過訓練,盡可能地除去我們心裏的妄念,讓我們的心達到專一的狀態,這樣我們的記憶力、分析能力及判斷能力就會成倍地增加。前段時間我讀了一本日本老中醫春山茂雄寫的《腦內革命》,書中講人類經驗智慧的積累有了五千年的曆史,我們所能調用的只占它全部的10% 左右。按照佛教叁世因果學說,我相信人的智慧可以通過禅定路徑來進行開發。在民國初年,有位寄禅法師,人稱"八指頭陀",在未出家前是個放牛娃,出家後通過佛法的修學獲得了智慧,他寫的詩不亞于唐詩,詩中的意境及揭示的真理還高于唐詩。還有大家熟悉的六祖慧能大師,出身貧寒沒受到什麼教育,通過對佛法、禅定的修行,使他獲得了與佛陀同等的智慧,他的《壇經》沒有佛言祖語,但字字句句完全與佛經相契。由定入慧,是由于定的前提是止,如果我們的心不能歇下來,不能甯靜的話,我們對外在世界的感知和判斷能力就會大打折扣。漫天的龍卷風力量非常強大,但它發于青萍之末,聖人觀察細水當中青萍的流動是受水的推動影響,將會演變爲風,風在一定的條件下就會成爲龍卷風。如果我們能修習禅定,使自己的心變得非常洞明,我們對人世的觀察,對很多重大事情的判斷,在發而未發之際,我們就能推斷出以後的發展結果。我曾做了不少的事例對人進行觀察,寫日記跟蹤,發現判斷准確率在80%以上。比如近期我和一個原不認識的人,因工作交談了一個多小時,就發現他的情緒異常激動,這是由于他家庭的不幸與社會對他的打擊,都被他原封不動的帶來了,並且沒有通過佛法來釋放自己,私下我認爲他會在叁至五個月內發病,我第二天上班頭一件事就是將這個判斷寫在了日記上,結果事實得到了證明。這不是說我比哪個醫生更高明,我認爲是通過修習禅定,鍛煉了我對事物的洞察能力,我認爲大家都可以做到。這在社會形態學上,對此可叫超然物外,一個人只有對某一件事物拉開一段距離,跳出圈外時,才能對事物觀察得准確、清楚。

  我們通過禅定的修行,檢查自己的思想,認識自己的思想,我們的命運就會得到改變。在我們走進佛教以後,會發現很多禅宗門下的一些老師父,盡管受社會環境影響,沒受到什麼好的文化教育,但他們那種行爲的安詳,心態的安穩和對很多問題明察秋毫的能力,在和他們接觸時確實使我們很折服的。我親近過廣東的本智老和尚,他住在一條窮巷子裏面,一生中沒有住過叢林,在咱們國家很多大的事情還沒發生時,就警告我該如何做。我很奇怪,他平常很少看媒體資料,好像對佛教事業也不太熱心,這位老人居然對社會很多重大問題能夠明察秋毫。我認爲他的心是甯靜的,就如一面鏡子蒙塵很少,所以能印照萬事萬物。對定的修行不僅能改變我們的性格,而且也能改變我們的思想,一個人如果改變了自己的性格與思想,就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所以佛門裏講“命自我立”,不在于天,不在于他人,而在于自己確立自己的命運。

  禅定對行爲的影響。前不久我到北大 MBA工商管理碩士班講了一次“禅與企業文化”,我講到了個人的行爲與企業的行爲決定了該企業的成敗。一個人通過修禅定,使自己的身心非常安穩,能考量自己做過的,能洞徹將來要做的,就能確立當下自己的位置。在社會中這樣去行爲,我們就可以少做許多沒有價值甚至是錯誤的事情,因爲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人是在交學費,即便是成千上萬已失敗過的事情,包括子女教育、婚姻、對待金錢的態度方面很多人在交學費。如果我們能叁思而後行,或者在做的時候對過去的經驗進行省察、對未來進行洞徹,那就可能不犯錯誤或者少犯錯誤。現代社會當中我們要不斷問自己:我想做什麼?將你的興趣與你將做的聯系上,如果對做的事情根本沒有興趣,就是非常痛苦的。還要問自己:我能做什麼?就是對自己能力的省察。第叁是我該做什麼?這就回答了社會的需要,社會不需要的事情,做了也沒有用。在行爲上要不斷地回答這叁個問題,按照這樣的原理去做,就一定能成功,對這叁個問題的回答都需要用一種平常、甯靜、沒有功利的心態。我常講有人在做包裝設計、建築設計,但誰來給自己的人生做一設計呢?我則喜歡做人生設計。不同的人應該做不同的事情,既不應錯位,也不應越位,更不應吃著碗裏的,望著鍋裏的。每個人不應依賴別人給自己設計人生,用一種洞明、甯靜的心態來省察自己,就可以回答剛提出的叁個問題,即想做什麼?能做什麼?該做什麼?要明確自己的定位,有時是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老在自己的本位上認識自己,是有一定的困難。我希望在學佛和對禅定的修習當中,不斷地把修行與自己身心的修養、及社會行爲的修養密切挂鈎,使自己在社會生存當中,以定力的面貌去判斷一切事物,這樣才會有深度和廣度。

  禅定具有反省的品格。當一個人心裏達到一種空明的狀態,就具有反省的品格,反省也是原本具足的。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去遊戲、玩樂的時候,會感到自己的想法很單純,而當你收攝身心、屏除外緣去打坐時妄念則會更多。其實這個原因是很簡單的,就像我們剛接一杯水時,裏面有很多泡沫和雜質,當杯子放著不動後,會發現有很多微細東西在漂浮,時間放久了漂浮的東西就會沈下去。我們的心就像那杯水,我們的妄念就像那漂浮的雜質,剛剛在打坐時,必然會有很多粗細的妄念在紛紛起伏,時間久了則會慢慢沈下去的。剛開始打坐時,可能需要半個小時才能使自己的心平靜下來,訓練半年後,可能有十分鍾心就能靜下來。無論是通過緣起觀的方法,還是用數息觀的修行方法,只要能運用熟練了,就可以得心應手,甚至在坐飛機、上課時,都可以對身心進行調整,訓練自己盡可能地入定。禅定這種反省的品格對人很重要,一個不會反省自己行爲的人,必定是個粗魯的漢子,因爲人生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我們經曆了很多很多的東西,如果沒有反省的品格,可能就會一錯再錯,甚至一個團體、一個民族都會出現來回重複地犯同一個錯誤。人與動物不同,就是人具有反省的品格,通過禅定可以提高人反省的力量,使我們獲得世間的定力。比如有些領導隨著位置的升遷,他的定力也在增加,在一些大的事情出現時,他可以臨危不懼。當身心與空相應時,所達到的狀態叫出世間定,世間定是以得失爲目的,而出世間定是以身體的覺受、正受爲結果的,我們要透過世間定的修行,達到出世間定的覺受。

  禅定具有對事物的省察能力。長時間的禅定訓練,可以使我們對事物明察秋毫,前面談了這方面的內容。十年以前,我有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朋友,對佛學也有較深的造詣,見到我時很喜歡較勁和我辯論佛教的心理學及與唯識有關的內容,在談到唯識學時,他常常得理不饒人。有一次我動了個念頭,如果他長期鑽在概念當中,而不知道佛法對人的關懷,把佛法當成了學問,自己也就成了受害者,聯系到他的自尊、虛榮,我認爲他在順境時是會成爲社會有用的人才,而他在逆境時則會出問題的,我把此寫進了觀察日記裏,後來證實了我的判斷,由于他辦簽證幾次未成功,導致精神承受不住。所以我認爲對禅定的修行,不但使我們具有反省的品格,而且使我們對事物具有很強的洞察能力。也可以說是給我們自己的心理建立一道防線,我把他稱爲黃金底線,無論外部的世界如何動蕩、變化,價值觀念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標准,我們應該有自己的底線。一個出家人的黃金底線就是我是出家人,不管任何得失和外部變化來臨的時候,告訴自己是個出家人這就夠了。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找到自己心裏的黃金底線。我對企業家們講,衡量一個企業家成功的指標…

《十屆:禅與心腦的體驗(妙華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十屆:普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