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屆:《善生經》導讀(明海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中要宣講的主要教法。佛陀首先講了“四惡行”,又叫“四結行”,他告誡善生首先要遠離四種惡行,“一者殺生,二者盜竊,叁者淫欲,四者妄語”。佛教提倡在家居士守的五戒,就是四結行再加一條飲酒戒。

  不殺生主要是指不殺人,不以害心、不爲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殺害動物,進而能夠放生,由此漸漸培養起慈悲心。不知昨天 李 老師有沒有講他的體會,他曾跟我說過以前身體不是很好,但是後來因爲放生,身體就越來越好了。爲什麼會這樣呢?我們知道魚蝦和牛羊豬狗都是有靈性的,臨死的時候也很明白,都會恐懼甚至憤怒。而放生卻是還這些瀕死的生命以自由、快樂和無畏,這種布施的力量就會反饋到放生的人的身上,大家要領會這種精神。我們要布施給其他生命安全、自由、歡喜、快樂,如此我們的生命也就有了自由和快樂。但放生也不簡單,要注意放生的對象、季節和地點,盡量避免這邊剛放下去,那邊馬上又被撈起來,那不是放生而是放死了。還要注意環保,這是很不容易的,與此相比,生活中時時處處對其他的生命施以尊重和愛護卻是很容易做到的。

  堅持不殺生的人所得的善報是健康長壽、人際關系和諧以及相貌端嚴。殺豬的屠夫都很醜陋,假如讓一個電影明星去殺幾天豬,那麼他也會變醜。這是因爲人在殺生的時候心腸會很硬,臉上的肉會變形,所以不殺生相貌就會端嚴。不殺生的人容易生在一個沒有戰爭的國度和時代。爲什麼明契生長在瑞士(淨慧老和尚瑞士的剃度比丘尼弟子,在現場)?因爲她過去不殺生。我曾經問過她,瑞士有幾百年沒有戰爭了?據她說,大概叁四百年前,因爲基督教的問題有過一些戰爭,除此之外,即使在二次世界大戰那麼嚴重的戰火中,那裏還是很平靜很逍遙。所以我想能夠生活在瑞士的人,過去世中一定都是不殺生這個方面做得好,所以現世他們的人際關系才單純,鬥爭少,矛盾也少。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世界其實是我們自己創造的。

  偷盜,意思是沒有經過別人的允許,不能隨便拿走他人的財物,也不能移動地方。偷盜包括偷財物,也包括偷名譽,所謂的“欺世盜名”。在現今社會,名跟財往往是互相關聯的。現代偷盜的方式比過去豐富很多,已不僅是通常所想的撬門翻窗戶,還包括在網絡上破譯別人的密碼。比如說那些黑客,攻入到對方的銀行系統,把別人的錢轉到自己的帳戶上,這同樣是偷盜。

  第叁淫逸,又叫邪淫,在家人 和在家 居士可以有法律和倫理道德所允許的夫妻生活,在這之外與第叁者發生關系就叫邪淫,這個問題現在很普遍,這也是導致當今的社會不安定、犯罪多、不健全的人格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者妄語,包括在修行上要誠實,在生活中不坑蒙拐騙,不爲自己的利益與名譽說假話。

  以上是我們要遠離的“四結行”。爲什麼叫做“結 ” 呢?如果犯了上述的四個錯誤,我們將發現生命的自由越來越少了。就像有一個結在心裏,有一條繩子把我們梱住了一樣。我們通常把戒律理解爲是一種約束,比如那天就有個女生問我,爲什麼比丘尼的戒比比丘的多,是不是佛陀不平等?其實這是佛陀偏心哪,對女衆特別關照。戒能給我們帶來自由,以社會上的法律來講,究竟是犯了法的人自由,還是不犯法的人自由呢?當然是不犯法的人自由。犯了法的人有的在監獄裏,有的流浪街頭。如果偷了銀行或者是殺了人,他就不能像我們這樣,自由自在地來柏林寺參加夏令營,或者去逛街、旅遊,他失去了這些權利。他也可能逛街,但看到每一個人,都會懷疑是不是來抓自己的。那些犯了極刑的人,總是要逃到天涯海角,恨不得把自己關到一個無人發現的山洞裏,這就是失去了自由。即使警察不抓他,即使這一生法律沒有懲治他,他的內心還是有一個永遠的結,全部的精神活動和心理活動都被那件惡事約束住了,甚至連普通人應有的喜怒哀樂的情緒都沒有了,只剩下一個後悔,哪裏還談得上什麼自由呢?所以說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靈上的自由,都是以戒作保證的。我們通常容易産生誤會,覺得清規戒律約束人。事實上,清規戒律並沒有約束我們,反而使我們更開心更快樂。爲何出家人中曾湧現出衆多才華橫溢的畫家和文學藝術家呢?就是因爲他們的心靈自由自在,心性純潔無暇。

  以上談的是四結行,下面佛陀講了四惡處,“欲恚怖癡”,“欲”就是貪欲,“恚”就是嗔恨,“怖”就是恐怖,“癡”就是愚癡。這四種情緒心理也是推動我們造惡的心理,因爲貪欲、嗔恨、恐怖和愚癡而造惡。

  請看第八頁“佛告善生”那一段,佛陀在這裏介紹了六損財業,有六件事情會使我們的財業一天天地受到損壞,“第一耽緬于酒,第二博戲,第叁放蕩,第四迷于伎樂,第五惡友相得,第六懈惰”。

  博戲是指賭博和沒有節製的娛樂,它有六失:“財産日耗,雖勝生怨”,家裏最怕有愛賭博的人,即使有再多的錢也會輸光的;“雖勝生怨”,賭博的時候希望自己贏,贏了以後很高興,但同桌的人卻很怨恨;叁者“智者所責”,有智慧人的會責備你;四者 “ 人不敬信”,賭博的人是沒有信譽的;五者“爲人疏外”,別人都會離你遠遠的;六者“生盜竊心”,輸得太多沒有本錢,就把自家東西變賣了再拿去賭,有的人把太太的嫁妝也典賣了,又都輸光了,最後怎麼辦呢?去偷吧。

  放蕩,含義比較廣,比如經常進娛樂場所,去卡拉 OK ,泡網吧,通宵上網,還有玩電腦遊戲,這些都是放蕩。放蕩有六種過失,第一是“不自護身”,自己不能保護自己的身體。我們的身體由什麼構成的?人之叁寶——精、氣、神。人在放蕩的時候魂不守舍,神散了,氣也散了。那些放逸的地方,那些娛樂場所燈紅酒綠的地方,就是佛經上所說的吸食精血的鸠槃荼鬼、夜叉、羅刹聚集的處所。有人可能會說燈光那麼亮,音樂那麼響,人那麼多,鬼難道不怕嗎

   其實眼花缭亂的燈光、音樂、美酒、還有白色的粉末搖頭丸,這一切都是那些鬼的化身啊。它們吸食我們的精血和精氣,使我們的精氣神渙散。爲什麼到寺院裏人就會感到安詳?這是因爲寺廟的環境清淨無染,沒有那些鬼怪。二者“不護財貨”,當然到哪兒玩都要買單,都得掏錢。叁者“不護子孫”,四者“常自驚懼”,因爲在那些地方吸精氣鬼、吸精血鬼、耗財鬼很多,人經常會膽戰心驚。五者“諸苦惡法常自纏身 ” ,六者“喜生虛妄”,“諸苦惡法”是說在那些地方會有種種人世間的痛苦和惡法。在那裏出沒的有江湖上的老大,有在世間失意的人,有走投無路賣身的人,找不到一個人格健全的人,找不到一個完美的法。有些人表面看來很優雅,其實心裏卻很龌龊。

  給大家舉個例子,河北省的一個貪官被揭發後,講述自己的經曆。有一次他和一幫人到歌舞廳,上樓的時候看見樓梯口有一對男女。于是他們中有人就問,要不要找個人陪唱啊?那對男女也問他們要不要陪唱,他們說來吧,女子就跟著他們上樓了。官員就問她,那個男的是你什麼人?答說是丈夫。這個官員當時還有良知,他心想,世上怎麼有這樣的事呢?丈夫把自己的妻子送來賣唱。心裏很不是滋味,于是就掏出一些錢給她,讓她回去了。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官員去一個大醫院看望一位朋友,要進診室的時候,忽然看見上次在歌廳遇到的女子扶著她丈夫從裏面出來,他趕緊把頭掉開。等他倆走遠後,有個知情人說那個男人得了肝癌,沒有錢治病,所以妻子就到歌舞廳去賣唱,掙錢給他看病。還說小兩口很有感情的,男子不放心女子,每天騎車跟著,病重之後沒力量,妻子就騎車帶著丈夫到歌舞廳,半夜後兩人再一起回家。當我聽說這樣的事後,心裏也是很難受的。所以說這些地方是諸苦和惡法所集的地方,除非是一個得到解脫的大菩薩,凡夫還是不要去。爲什麼大菩薩要到那些地方去?因爲菩薩要去那裏幫助衆生。我們都是衆生,還是先不要去,等我們修成了再去也不遲。六者“喜生虛妄”,就是喜歡說假話。那裏的話沒有真的,那裏的事沒有真的,那裏的人沒有真的,這是講的放蕩。

  “迷于伎樂”就是追逐聲色娛樂,佛陀在這裏講六個過失,“求歌、求舞、求琴瑟、求波內卑、 求多羅槃、求首呵那 ”。“波內卑 ”相當于中國的索布,講評書這一類。“多羅槃 ”是一種樂器,“首呵那”是大鼓。可能你會問,佛陀並沒有講六失,只是列舉了一些東西,這是爲什麼呢?人迷于伎樂的時候就如同迷于買東西一樣。今天買了大哥大,明天還要買電腦。電腦又有手提的,又有不斷推出的新機型。接下來可以買汽車,汽車之後還有這個,還有那個,永沒有止境。所以佛陀只是列舉一些東西,並沒有說有什麼過失。其實過失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迷在其中,不斷地追逐它,沒有止境。而使我們沈迷的東西何止是六種呢。

  “惡友相得”,是指跟壞人交上朋友。“一者方便生欺”,壞人之間不說真話。“好喜屏處”,屏處就是避人之地,壞人都喜歡偷偷摸摸的。過去江湖上黑道都講黑話,像《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見座山雕時就說黑話。爲什麼呢?它很神秘,不是光明相,是一種陰暗相。“誘他家人”,壞朋友還會引誘我們家裏其他的人。“四者圖謀他物,五者財利自向”。當他們有共同目標的時候,關系挺好。目標實現以後,要分好處時,馬上就翻臉了。六者“好發他過”,壞朋友有個特點,誘引我們的時候總是對我們很好,你渴了,給你買個冰淇淋,你要給他錢,“都是一家人”。一看你的手指是黃的,走到店鋪裏馬上給你買一包煙,你很感激,誇他“心真細,真好”。你要給他錢,他說煙酒不分家。關系親密以後你就對他說了一些心裏話,把以前犯的錯誤告訴了他。也有可能他帶你一起去做壞事,之後就把你的錯誤抓住了。當你想跟他分道揚镳時,他會說“分手?你忘了嗎? ……” “好發他過”,他把你的過錯抓住…

《十二屆:《善生經》導讀(明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