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生经》导读
明海大和尚
(2004年7月26日)
各位营员,大家早上好!
刚才过来的时候,我看见一些营员在后面三三两两地走着,显得有些疲惫。我们的夏令营已是第七天了,在如此陌生的一个环境里,每天都要早起而且参加密集的活动,毫无疑问 , 这对所有人都是一个考验,坚持下来确实不太容易。
佛教里有句话叫“精进心易发,长远心难得”。精进心是什么呢?比如说发心要拜佛,今天一口气就拜了一千拜;要诵经,可能热泪盈眶地反复诵上许多遍;我要成佛、我要出家,这些都是精进心,这个容易发。长远心就不一样了,那是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久地保持热情。就拿我们这次盛大的聚会来说,当曲终人散之后,当你一个人在学佛的路上默默前行的时候,既没有人来赞叹你,也没有人来表扬你。不仅如此,甚至还可能有人误解你、诽谤你。这时候,你还能不能坚持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的信念呢?
前不久,我看了一本正在流行的管理学书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是位美国人。这本书很好,书中谈到在事业上,人格上和生活中有成就的人的七个习惯,其中一个习惯就是“慎终如始”。什么是“慎终如始”呢?就是说要像对待开始一样谨慎地对待结尾,始终如一。我希望我们的营员在夏令营的七天中也能“慎终如始”,发长远心。
今天上午我想给诸位简略地介绍一下《善生经》。第一个想谈的问题是,在佛陀宣讲的浩如烟海的经典中,《善生经》所处的位置。佛法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的祖师们比较侧重于弘扬有自利利他精神的大乘佛法,但是另一个方面,也没有排斥或者抛弃其它的法门,比如说有关自利解脱或做人做事这方面的内容。历史上,祖师们依照佛经的精神,对佛陀在不同时候针对不同根器的人所讲的法做了理论上的判摄,这就叫做判教。它的目的是按照佛法自身的逻辑,对不同法门的教、理、行、果做一个整理。之所以能对佛法做这样的判摄整理,主要是依据一部佛经原典《大乘妙法莲花经》。在这部经里,释迦牟尼佛说自己讲的所有法都是引导众生成佛的,最终皆能汇归于一乘佛法。这些法中既有急于趋入涅槃的声闻、缘觉乘教法,也有修六度四摄万行、自度度他的菩萨乘教法。
在近代,太虚大师根据释迦牟尼佛原典的精神和中国古代祖师的判教,又将所有的教法判为五乘法。乘的本意是车,在古文里念盛。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五辆车。五乘法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具体来说,人乘法讲的是应该如何做人;天乘法是讲怎样修行才能上升到天界,成为天众;声闻法,藉由领悟苦、集、灭、道四圣谛从而证入涅槃解脱;缘觉法,通过观察生命流转的十二因缘来觉悟真理;菩萨乘,则是讲怎样以自度度他的精神修习六度四摄,积累福慧资粮直至圆满佛果,所以菩萨乘又称为佛乘。《善生经》在这五乘法里属于前面两类——人天乘法。太虚大师说,我们要成佛,人天乘是基础。如果没有人乘和天乘修行的资粮,直接修习解脱道和菩萨道可能会走偏,所谓“欲速则不达”。
事实上,佛教在中国弘传的两千多年中,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人天乘法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是因为当佛教传来时,我国已经有了很成熟的哲学及社会教化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对应于人天乘的教法就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它主张仁、义、礼、智、信,就是为了教导我们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格。所以在古代,人天乘的教法是比较完整、比较普及的。但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勿庸说现在的年轻人,即使是上一代人,对儒家、道家思想也已感到很陌生。在当今的时代里,儒家关于人天乘的哲学和社会思想可以说是不复存在了。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为什么贪官这么多?假冒伪劣产品这么多呢?就是因为基本的人格培养在国民教育和社会的主流思潮中缺位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部经的整体结构。所有的佛经皆可分成三个部分,这是东晋时代的道安法师提出的,第一是序,第二是正宗,第三是流通,就像人的身体一样,序是头,正宗是躯干,流通是腿脚。序一般是介绍释迦牟尼佛讲经的因缘,就是说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向什么人以及因为何事讲了这样一部经。
《善生经》的缘起是有一天早上,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看到一个长者子沐浴之后向东西南北上下六方礼拜。长者是指那些很富有,在地方上颇具影响的人。这位长者的儿子叫善生。释迦牟尼佛就问善生在做什么?善生恭恭敬敬地答道,他的父亲去世时叮嘱他要每天礼拜六方,如此就能够得到幸福。佛陀说这六方确实应该礼拜,而我的教法中也有六方,但我的六方跟你所礼拜的六方不太一样。于是善生就问世尊,在你的法中如何礼拜六方呢?佛陀就讲了下面的教法。
从这部经的缘起中,我们能得到两点启发。第一点,释迦牟尼佛在教化众生的时候,用现在的话说,具有民主和平等的风格。 他不是说我是一个先知先觉,我代表真理,我现在告诉你们,不是这种口气。在佛经里面我们经常遇到一个词叫“於汝意云何”,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话的时候都是商量着说的。你觉得怎么样
你看是不是这样?那个年轻人——善生童子,他为了得到人生的幸福,向东西南北上下六方礼拜,佛陀并没有上来就否定他说,你这个是迷信,你这很糊涂的行为。
佛陀的教育方法是因势利导的,非常善巧,非常民主。佛 经里这样的情况特别多,比如说,有人问释迦牟尼佛“我们都有父母妻子儿女,你出家一个人,父母也不要了,妻子儿女也不要了,这算什么呢?”一般人听到这样的质问可能会受不了,但佛陀却非常优雅和从容,他回答道,“智慧是我的母亲,善巧方便是我的父亲,法喜是我的妻子,慈悲心是我的女儿,诚实是我的儿子。”佛陀讲法的方式大都是这样,因势利导。
第二个启发是佛陀要引导善生童子从盲目地礼拜祈求六方,转为去过一种自己创造幸福和命运的生活。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古印度的宗教和哲学已非常发达,各种教派应有尽有。有的宗教认为,人是由梵天创造的,所以有苦乐贵贱和社会等级之分,乃是因为梵天创造我们的时候,用了身体不同部位的缘故。为什么婆罗门的种姓高贵呢?因为婆罗门是从梵天的头部出生的。其他的种姓,如首陀罗和旃陀罗,为何低贱呢?因为他们是从梵天的脚下出生的。那么也有些哲学研究怎样获得人生的幸福,比如享乐主义,鼓励人无节制地放纵感官的享受;也有些哲学研究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比如顺生主义,认为应随顺人生的种种缘,因为人生中任何一种需求和现象都是合理的,出现什么就应接受什么,只要跟着它走就可以了;还有常见,认为人死后有不变的灵魂,因此高贵的灵魂永远高贵,低贱的灵魂永远低贱;相反地呢,是断见,主张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还有宗教以为现世受苦就能得到幸福,受苦的方式也很多,有的整天烤火,热得要死;有的学牛吃草,叫持牛戒;还有的学狗,叫持狗戒,这就很复杂了,因为狗有时候吃的… …(众营员笑)
因此在古印度,探讨获得人身幸福和快乐之道的方式很多也很奇怪。总而言之,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在物质文明不太发达的时候,我们人类的祖先对探索自身的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等问题特别地感兴趣,特别地积极。
在这些哲学和宗教思想以及种种修行方法盛行的时代,释迦牟尼佛真像是一位革命家,又像黑暗中升起的太阳,以他智慧的光芒照彻了一切迷信、迷惘和荒谬的修行方法。 佛陀告诉我们,人的命运不在梵天的掌握之中,不在其他的神祈手里,也 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更不是死后就断灭了 。人的命运是由自已创造的,由自身的行为、思想、语言的方式,不断地重新塑造着自我。它就象一条河流,涓涓不断地向前流淌着,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那么既然人是自身命运的主宰,我们就要发掘和认识本有的佛性,开发本具的智慧,如此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 佛陀的思想在当时的印度犹如晴空霹雳一般,对其他的思想流派造成了极大的震撼。
从《善生经》里面可以看出,那时候人们追求幸福和快乐的心愿是非常真诚的,你看那个年轻人,每天早上洗完澡后就在外面礼拜东西南北上下六方,这很辛苦啊。但是佛陀并没有嘲笑他、奚落他乃至排斥他,而是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引导他明白:命运的幸福和快乐就在于当下,在于怎么样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怎么样承担生活中的各种责任和义务。
古代的人讲经要先讲经题,本经经题是因人立名,人就是善生。佛法都是缘起法,怎么偏偏碰到一个叫善生的年轻人呢?这个名字本身也蕴含着一个法,它侧重的是讲怎样生活最善、最好。
从“如是我闻”到第四段“向东方礼,南西北方上下诸方,皆悉周遍”,这是本文的序分。序有两种,第一种叫通序,是所有的经都必有的部分,往往包括 六 个方面,讲法的时间、地点、随行 众、 讲法的人和 听法的人。 第二种叫别序,就是佛陀讲这部经特别的因缘。
下面是本经的正宗分。正宗分的第一句话是“尔时,世尊告善生曰,长者子,有此方名耳,非为不有”,释迦牟尼佛说,这六方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在我法中的六方和你的不一样。善生就问世尊,你法中的六方是指哪些呢?佛陀回答“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注意这句话“善思念之”,这又是佛法的一个特点。释迦牟尼佛讲法,从不说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你们只要接受就好了。他也不说信就好,不信就不行。“善思念之”是要思维,要消化和理解。善生就说“愿乐与闻”,我很愿意听你讲。这个正宗分一直到第十五页。
这部分是释迦牟尼佛在《善生经…
《十二届:《善生经》导读(明海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