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生經》導讀
明海大和尚
(2004年7月26日)
各位營員,大家早上好!
剛才過來的時候,我看見一些營員在後面叁叁兩兩地走著,顯得有些疲憊。我們的夏令營已是第七天了,在如此陌生的一個環境裏,每天都要早起而且參加密集的活動,毫無疑問 , 這對所有人都是一個考驗,堅持下來確實不太容易。
佛教裏有句話叫“精進心易發,長遠心難得”。精進心是什麼呢?比如說發心要拜佛,今天一口氣就拜了一千拜;要誦經,可能熱淚盈眶地反複誦上許多遍;我要成佛、我要出家,這些都是精進心,這個容易發。長遠心就不一樣了,那是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持久地保持熱情。就拿我們這次盛大的聚會來說,當曲終人散之後,當你一個人在學佛的路上默默前行的時候,既沒有人來贊歎你,也沒有人來表揚你。不僅如此,甚至還可能有人誤解你、誹謗你。這時候,你還能不能堅持自己的信仰,堅持自己的信念呢?
前不久,我看了一本正在流行的管理學書籍——《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作者是位美國人。這本書很好,書中談到在事業上,人格上和生活中有成就的人的七個習慣,其中一個習慣就是“慎終如始”。什麼是“慎終如始”呢?就是說要像對待開始一樣謹慎地對待結尾,始終如一。我希望我們的營員在夏令營的七天中也能“慎終如始”,發長遠心。
今天上午我想給諸位簡略地介紹一下《善生經》。第一個想談的問題是,在佛陀宣講的浩如煙海的經典中,《善生經》所處的位置。佛法從印度傳入中國以後,中國的祖師們比較側重于弘揚有自利利他精神的大乘佛法,但是另一個方面,也沒有排斥或者抛棄其它的法門,比如說有關自利解脫或做人做事這方面的內容。曆史上,祖師們依照佛經的精神,對佛陀在不同時候針對不同根器的人所講的法做了理論上的判攝,這就叫做判教。它的目的是按照佛法自身的邏輯,對不同法門的教、理、行、果做一個整理。之所以能對佛法做這樣的判攝整理,主要是依據一部佛經原典《大乘妙法蓮花經》。在這部經裏,釋迦牟尼佛說自己講的所有法都是引導衆生成佛的,最終皆能彙歸于一乘佛法。這些法中既有急于趨入涅槃的聲聞、緣覺乘教法,也有修六度四攝萬行、自度度他的菩薩乘教法。
在近代,太虛大師根據釋迦牟尼佛原典的精神和中國古代祖師的判教,又將所有的教法判爲五乘法。乘的本意是車,在古文裏念盛。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五輛車。五乘法是指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具體來說,人乘法講的是應該如何做人;天乘法是講怎樣修行才能上升到天界,成爲天衆;聲聞法,藉由領悟苦、集、滅、道四聖谛從而證入涅槃解脫;緣覺法,通過觀察生命流轉的十二因緣來覺悟真理;菩薩乘,則是講怎樣以自度度他的精神修習六度四攝,積累福慧資糧直至圓滿佛果,所以菩薩乘又稱爲佛乘。《善生經》在這五乘法裏屬于前面兩類——人天乘法。太虛大師說,我們要成佛,人天乘是基礎。如果沒有人乘和天乘修行的資糧,直接修習解脫道和菩薩道可能會走偏,所謂“欲速則不達”。
事實上,佛教在中國弘傳的兩千多年中,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人天乘法並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這是因爲當佛教傳來時,我國已經有了很成熟的哲學及社會教化的體系,在這個體系裏對應于人天乘的教法就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封建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它主張仁、義、禮、智、信,就是爲了教導我們如何建立一個完善的人格。所以在古代,人天乘的教法是比較完整、比較普及的。但是近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格局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勿庸說現在的年輕人,即使是上一代人,對儒家、道家思想也已感到很陌生。在當今的時代裏,儒家關于人天乘的哲學和社會思想可以說是不複存在了。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中,爲什麼貪官這麼多?假冒僞劣産品這麼多呢?就是因爲基本的人格培養在國民教育和社會的主流思潮中缺位了。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部經的整體結構。所有的佛經皆可分成叁個部分,這是東晉時代的道安法師提出的,第一是序,第二是正宗,第叁是流通,就像人的身體一樣,序是頭,正宗是軀幹,流通是腿腳。序一般是介紹釋迦牟尼佛講經的因緣,就是說在什麼地點、什麼時間、向什麼人以及因爲何事講了這樣一部經。
《善生經》的緣起是有一天早上,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看到一個長者子沐浴之後向東西南北上下六方禮拜。長者是指那些很富有,在地方上頗具影響的人。這位長者的兒子叫善生。釋迦牟尼佛就問善生在做什麼?善生恭恭敬敬地答道,他的父親去世時叮囑他要每天禮拜六方,如此就能夠得到幸福。佛陀說這六方確實應該禮拜,而我的教法中也有六方,但我的六方跟你所禮拜的六方不太一樣。于是善生就問世尊,在你的法中如何禮拜六方呢?佛陀就講了下面的教法。
從這部經的緣起中,我們能得到兩點啓發。第一點,釋迦牟尼佛在教化衆生的時候,用現在的話說,具有民主和平等的風格。 他不是說我是一個先知先覺,我代表真理,我現在告訴你們,不是這種口氣。在佛經裏面我們經常遇到一個詞叫“於汝意雲何”,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話的時候都是商量著說的。你覺得怎麼樣
你看是不是這樣?那個年輕人——善生童子,他爲了得到人生的幸福,向東西南北上下六方禮拜,佛陀並沒有上來就否定他說,你這個是迷信,你這很糊塗的行爲。
佛陀的教育方法是因勢利導的,非常善巧,非常民主。佛 經裏這樣的情況特別多,比如說,有人問釋迦牟尼佛“我們都有父母妻子兒女,你出家一個人,父母也不要了,妻子兒女也不要了,這算什麼呢?”一般人聽到這樣的質問可能會受不了,但佛陀卻非常優雅和從容,他回答道,“智慧是我的母親,善巧方便是我的父親,法喜是我的妻子,慈悲心是我的女兒,誠實是我的兒子。”佛陀講法的方式大都是這樣,因勢利導。
第二個啓發是佛陀要引導善生童子從盲目地禮拜祈求六方,轉爲去過一種自己創造幸福和命運的生活。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古印度的宗教和哲學已非常發達,各種教派應有盡有。有的宗教認爲,人是由梵天創造的,所以有苦樂貴賤和社會等級之分,乃是因爲梵天創造我們的時候,用了身體不同部位的緣故。爲什麼婆羅門的種姓高貴呢?因爲婆羅門是從梵天的頭部出生的。其他的種姓,如首陀羅和旃陀羅,爲何低賤呢?因爲他們是從梵天的腳下出生的。那麼也有些哲學研究怎樣獲得人生的幸福,比如享樂主義,鼓勵人無節製地放縱感官的享受;也有些哲學研究怎樣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比如順生主義,認爲應隨順人生的種種緣,因爲人生中任何一種需求和現象都是合理的,出現什麼就應接受什麼,只要跟著它走就可以了;還有常見,認爲人死後有不變的靈魂,因此高貴的靈魂永遠高貴,低賤的靈魂永遠低賤;相反地呢,是斷見,主張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了。還有宗教以爲現世受苦就能得到幸福,受苦的方式也很多,有的整天烤火,熱得要死;有的學牛吃草,叫持牛戒;還有的學狗,叫持狗戒,這就很複雜了,因爲狗有時候吃的… …(衆營員笑)
因此在古印度,探討獲得人身幸福和快樂之道的方式很多也很奇怪。總而言之,無論是在印度還是在中國,不管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在物質文明不太發達的時候,我們人類的祖先對探索自身的意義價值和生命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等等問題特別地感興趣,特別地積極。
在這些哲學和宗教思想以及種種修行方法盛行的時代,釋迦牟尼佛真像是一位革命家,又像黑暗中升起的太陽,以他智慧的光芒照徹了一切迷信、迷惘和荒謬的修行方法。 佛陀告訴我們,人的命運不在梵天的掌握之中,不在其他的神祈手裏,也 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靈魂,更不是死後就斷滅了 。人的命運是由自已創造的,由自身的行爲、思想、語言的方式,不斷地重新塑造著自我。它就象一條河流,涓涓不斷地向前流淌著,一刻也沒有停止過。那麼既然人是自身命運的主宰,我們就要發掘和認識本有的佛性,開發本具的智慧,如此才能成爲命運的主人 。 佛陀的思想在當時的印度猶如晴空霹雳一般,對其他的思想流派造成了極大的震撼。
從《善生經》裏面可以看出,那時候人們追求幸福和快樂的心願是非常真誠的,你看那個年輕人,每天早上洗完澡後就在外面禮拜東西南北上下六方,這很辛苦啊。但是佛陀並沒有嘲笑他、奚落他乃至排斥他,而是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引導他明白:命運的幸福和快樂就在于當下,在于怎麼樣處理生活中的各種關系,怎麼樣承擔生活中的各種責任和義務。
古代的人講經要先講經題,本經經題是因人立名,人就是善生。佛法都是緣起法,怎麼偏偏碰到一個叫善生的年輕人呢?這個名字本身也蘊含著一個法,它側重的是講怎樣生活最善、最好。
從“如是我聞”到第四段“向東方禮,南西北方上下諸方,皆悉周遍”,這是本文的序分。序有兩種,第一種叫通序,是所有的經都必有的部分,往往包括 六 個方面,講法的時間、地點、隨行 衆、 講法的人和 聽法的人。 第二種叫別序,就是佛陀講這部經特別的因緣。
下面是本經的正宗分。正宗分的第一句話是“爾時,世尊告善生曰,長者子,有此方名耳,非爲不有”,釋迦牟尼佛說,這六方是確實存在的,但是在我法中的六方和你的不一樣。善生就問世尊,你法中的六方是指哪些呢?佛陀回答“谛聽谛聽,善思念之”。注意這句話“善思念之”,這又是佛法的一個特點。釋迦牟尼佛講法,從不說我說什麼就是什麼,你們只要接受就好了。他也不說信就好,不信就不行。“善思念之”是要思維,要消化和理解。善生就說“願樂與聞”,我很願意聽你講。這個正宗分一直到第十五頁。
這部分是釋迦牟尼佛在《善生經…
《十二屆:《善生經》導讀(明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