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心性休息頌
全知無垢光尊者著
上師索達吉堪布譯
頂禮普賢如來!
本來怙主功德海,智悲自性不可測,
諸佛佛子如意源,頂禮散利樂雲者。
光明法身淨佛性,無明執故漂此有,
業及煩惱曠野中,疲勞心性今休息。
第一品 暇滿難得
友等暇滿寶藏身,六趣之中極難得,
猶如盲人獲寶藏,當以極喜修利樂。
何爲閑暇與圓滿?吾者未生叁惡趣,
邊鄙邪見長壽天,佛不出世及喑啞,
遠離一切八無暇。爲人根足生中土,
業際無倒信佛法,具足殊勝五自圓。
值佛出世與說法,正法住世入佛門,
善師慈攝五他圓,即是十八種暇滿。
自己具全之此時,當誠精勤修解脫。
倘若此生未修利,後世不聞善趣聲,
業力所牽墮惡趣,長久流轉于其中,
不知取舍入邪道,漂于無邊輪回中。
故今具有自在時,以隨善道之緣起,
當依無盡善二資,超越叁有之城邑。
獲寶舟時若未渡,無邊輪回此大海,
永久于惑苦濤中,受逼迫時我何行?
故速披上精進甲,爲除心與心所染,
踏上淨智光明道,菩提道中不間斷。
今得圓滿法根本,無垢珍寶之法器,
不容清涼法甘霖,受輪回苦毀自己。
大樂利樂雲聚中,所降妙智甘露雨,
流入人身淨心田,故當喜悅誠行法。
人天導師佛陀說,猶如盲龜頸恰入,
漂于海中木轭孔,人身較此更難得,
暇滿寶身何堪言?是故今起當精進。
如是人分相似身,中等身及珍寶身。
不知善惡行非法,根雖具足相似身,
縱然轉生于中土,亦爲邊鄙野蠻性。
佛說未入正法道,顛倒善惡貪今生,
散于愦鬧外境中,蠻橫放蕩棄後世,
不求解脫雖聞法,非殊勝身中等性,
偶爾心向微善法,多時罪蒙慧眼故,
持相自他有何利?彼等在家或出家,
稍許勝過惡趣衆,是故稱爲中等身。
佛說無垢之法器,最爲殊勝之正士,
自在聞思精華義,調己勸他行善法,
修行山王極穩固,彼等仙人勝幢相,
無論在家或出家,即是珍寶之人身。
故于大德前聞法,如法修持住正法,
恒常行法止非法,以修法義而住法。
不久越過叁有海,速至寂洲得涅槃。
何者轉生爲人時,倘若不勤修善法,
則無比其智劣者,如自寶洲空手返,
無義虛度暇滿身,故當恒修寂滅法。
諸法依賴于自心,心依暇滿緣起生,
種種因緣聚合時,當調自心諸法根。
死亡恐怖生無邊,貧窮痛苦如雨下,
皆從虛度暇滿生,故增上生定勝法,
由思暇滿難得生,晝夜喜悅速勤修。
此說暇滿之功德:面見導師具實義,
聞修正法亦具義,今生具義來世果,
皆自暇滿人身生,故當數數生歡喜。
天等世間衆生主,聲緣佛子中怙主,
獲得無死甘露位,亦從勝寶人身生,
故贊暇滿勝天身,已獲人身當生喜。
人天之中人易得,無念見谛智慧地,
獲得人身易成就,深藏金剛乘道果,
故說殊勝暇滿身,乃爲諸乘法所依。
猶如窮人獲勝寶,懷疑畏恐是夢境,
應當欣喜思暇滿,成就現後利樂法。
以此妙音甘露語,願息衆生之散亂,
赴往林中斷煩惱,疲勞心性今休息。
大圓滿心性修息中第一品暇滿難得終
大圓滿心性休息
大 車 疏
全知無垢光尊者著
上師索達吉堪布譯
梵語:瑪哈善德紫大布占達哲德瑪哈塔那瑪
藏語:竹巴欽波思涅昂素追瓦向達欽波
漢意: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頂禮普賢如來!
具德二資海雲中具寂樂雨,
百種自性功德嚴飾叁身舞,
智悲蒼鳴梵天大鼓聲陣陣,
頂禮衆生主尊佛法僧叁寶。
邬金海島蓮花莖之上,如來幻化自性任運成,
燦然妙相隨好圓滿者,迎請蓮師入我意蓮海。
本來光明無垢中現諸輪涅,
無生自性無二本體圓正覺,
有無常斷來去皆無非思境,
頂禮不緣賢劣取舍無爲心。
爲引無余衆生趨入叁世佛,
勝寂悅意寶洲彙集經續義,
明示令衆晝夜精勤心向寂,
解脫叁有甚深聖道大車疏。
能宣說諸法之一論——大圓滿心性休息分叁:一、入造論之初義;二、廣說真實論義;叁、宣說究竟末義。
一(入造論之初義)分二:一、頂禮;二、立宗。
一者頂禮:
諸佛出世,佛法也由高僧大德之恩德得以住世,自己已獲難得暇滿人身,此時,爲了使自他一切衆生渡過輪回大苦海,而無誤完整地宣說一個人從初學到現前菩提之間修行顯密如海法理之次第,我今撰著能令輪回中疲倦的心性于寂靜洲得到休息並圓滿諸乘之義的論典——大圓滿心性休息,全文共十叁品。首先頂禮:
本來怙主功德海,智悲自性不可測,
諸佛佛子如意源,頂禮散利樂雲者。
于本基中現前菩提的怙主導師出有壞圓滿如海斷證功德,具足身語意無盡莊嚴輪,彼之卓越智慧與悲心是以尋伺分別心無法揣測的。勤修其所演說之妙法是産生叁世諸佛佛子如意寶的源泉,可使盡虛空際的一切衆生隨各自意願獲得人天之暫時安樂,以及隨根基緣份獲得叁菩提之究竟安樂,最終現前遍知佛陀大菩提的果位。如是于聖尊普賢如來等十方叁世諸佛佛子前頂禮。其中,本來怙主功德海,如《幻化網》雲:“怙主本來圓正覺,功德珍寶大海洋。”圓滿一切智悲智慧者非佛陀莫屬。《中觀四百論》雲:“故除佛無有,如實號如來。”這些也是具足因果、緣起方産生的。如《寶性論》雲:“法從佛生,僧從法生。”散利樂雲者,如《經觀莊嚴論》雲:“慈諸衆生者,無有離密意,不離密意者,頂禮利樂尊。”
如是頂禮有令自己、他人、自他二者獲得大利叁種必要。
(一)自己獲利之必要:若以善妙詞義贊歎殊勝對境,則可使自己趨入聖者行爲,令他人了知自己是智者,也能令造論究竟圓滿。《般若八千頌廣釋》雲:“利他悲尊縱舍命,自之能力不松懈,肩負重任諸大德,危難之時永不舍。”
(二)他人獲利之必要:(如果以善妙詞義贊歎殊勝對境,)他人了知此爲殊勝導師與論典而生起敬信。如龍樹菩薩說:“作者贊本師,並非無有果,于導師論典,生起誠信故。”
(叁)自他二者獲利之必要:圓滿資糧,成辦所願。《廣大遊舞經》雲:“具有福德者,成辦諸所願。”《佛陀衆行經》雲:“于導師佛陀,雖作微小事,轉種種善趣,後獲菩提果。”
二者立宗:
光明法身淨佛性,無明執故漂此有,
業及煩惱曠野中,疲勞心性今休息。
心之自性是本來光明、超越有無常斷四邊之佛性,一切衆生本來即普遍具有此佛性。《寶性論》雲:“心之自性光明故,徹見惑無本體後,圓滿正覺已證悟,衆生無我之四邊,令諸衆生入佛道,具此無障妙慧者,現見有情之心性,具智如來前頂禮。”雖然自己具有如是本來清淨的智慧,但因未了知其本面而漂流于此叁有中。也就是說,以無明我執之業力與由彼所産生的貪嗔癡慢嫉五毒煩惱而流轉于此叁有中。
如何流轉的呢?衆生依靠存在于阿賴耶上的各種習氣,從而以小品不善和愚癡之業而轉于旁生中;以中品不善和貪心之業而轉生餓鬼中;以大品不善與嗔心之業而墮入地獄;以相應我慢之隨福德分善業而轉生到天界人間;以相應嫉妒之善業而轉生于非天中。如此分別在各趣中受苦、享樂、不受苦不享樂,行善和造罪,不由自主地漂泊在這無始無終、無邊無際、難以行走的叁有曠野中,無義地將如夢的顯現執爲我和自己。若詳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一切根本不存在,然而迷亂的當時似乎確確實實成立。《叁摩地王經》雲:“叁有衆生如夢動,此中誰亦無生死。”《梵天請問經》雲:“如夢顯現諸衆生,分別爲自業所縛,不斷感受多苦樂,雖爲無我真如性,愚癡凡夫執自我,叁有痛楚屢屢生。”
雖然諸法無我,可是爲種種束縛所系的叁有衆生,卻執著爲我,爲使他們睜開擺脫此等束縛之眼,有必要宣說了義精華法。爲什麼呢?自己了知此理後僅僅追求個人寂滅是不應理的。因爲一切衆生從無始以來漂泊于此輪回中時,無一未曾作過自己的父母,所以,舍棄這些老母有情只求自己一人解脫是不合理的。《致弟子書》雲:“親友入于輪回之大海,現見彼等墮落浪濤中,不知生死流轉若舍彼,唯求自己解脫無慚愧。兒時懷中出生無何能,母以乳汁慈愛而哺育,于此曆盡辛勞之慈母,除非極下劣者誰願棄?”思維其中所說之理,目睹了長久漂泊在此輪回中被無量痛苦重擔壓得精疲力竭的一切有情,我甘心情願撰著能使他們于佛圓滿福德所嚴飾的休憩處——大涅槃之果位中得到休息的竅訣論典,這是在以無僞悲心引導漂蕩在輪回中的衆生。《華嚴經》雲:“奇哉!善男子,觀想有情界,身語意所作所爲乃真實引導漂于輪回衆生之無量大悲,結合世間或出世間之典藉真實造論,勸勉他人行善,此等同承侍昔日佛陀,供養善逝,樹立法幢,開創解脫聖道,說爲聖士、如意寶頂。”這以上已宣說了立宗句。
二、廣說真實論義分十叁:一、暇滿難得;二、壽命無常;叁、輪回痛苦;四、業因果;五、依止善知識;六、皈依;七、修四無量;八、發菩提心;九、生圓雙運;十、證其不住二邊之智;十一、道禅定無垢止觀雙運;十二、修等持方便;十叁、任運自成之果。
第一品 暇滿難得
暇滿難得品分四:一、總說暇滿難得;二、認識暇滿之自性;叁、明確觀察能依所依之自性;四、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總說暇滿難得)分二:一、略說暇滿難得;二、廣說暇滿難得。
乙一、略說暇滿難得:
現在述說真實論義。…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第一品 暇滿難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