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全知无垢光尊者著
上师索达吉堪布译
顶礼普贤如来!
本来怙主功德海,智悲自性不可测,
诸佛佛子如意源,顶礼散利乐云者。
光明法身净佛性,无明执故漂此有,
业及烦恼旷野中,疲劳心性今休息。
第一品 暇满难得
友等暇满宝藏身,六趣之中极难得,
犹如盲人获宝藏,当以极喜修利乐。
何为闲暇与圆满?吾者未生三恶趣,
边鄙邪见长寿天,佛不出世及喑哑,
远离一切八无暇。为人根足生中土,
业际无倒信佛法,具足殊胜五自圆。
值佛出世与说法,正法住世入佛门,
善师慈摄五他圆,即是十八种暇满。
自己具全之此时,当诚精勤修解脱。
倘若此生未修利,后世不闻善趣声,
业力所牵堕恶趣,长久流转于其中,
不知取舍入邪道,漂于无边轮回中。
故今具有自在时,以随善道之缘起,
当依无尽善二资,超越三有之城邑。
获宝舟时若未渡,无边轮回此大海,
永久于惑苦涛中,受逼迫时我何行?
故速披上精进甲,为除心与心所染,
踏上净智光明道,菩提道中不间断。
今得圆满法根本,无垢珍宝之法器,
不容清凉法甘霖,受轮回苦毁自己。
大乐利乐云聚中,所降妙智甘露雨,
流入人身净心田,故当喜悦诚行法。
人天导师佛陀说,犹如盲龟颈恰入,
漂于海中木轭孔,人身较此更难得,
暇满宝身何堪言?是故今起当精进。
如是人分相似身,中等身及珍宝身。
不知善恶行非法,根虽具足相似身,
纵然转生于中土,亦为边鄙野蛮性。
佛说未入正法道,颠倒善恶贪今生,
散于愦闹外境中,蛮横放荡弃后世,
不求解脱虽闻法,非殊胜身中等性,
偶尔心向微善法,多时罪蒙慧眼故,
持相自他有何利?彼等在家或出家,
稍许胜过恶趣众,是故称为中等身。
佛说无垢之法器,最为殊胜之正士,
自在闻思精华义,调己劝他行善法,
修行山王极稳固,彼等仙人胜幢相,
无论在家或出家,即是珍宝之人身。
故于大德前闻法,如法修持住正法,
恒常行法止非法,以修法义而住法。
不久越过三有海,速至寂洲得涅槃。
何者转生为人时,倘若不勤修善法,
则无比其智劣者,如自宝洲空手返,
无义虚度暇满身,故当恒修寂灭法。
诸法依赖于自心,心依暇满缘起生,
种种因缘聚合时,当调自心诸法根。
死亡恐怖生无边,贫穷痛苦如雨下,
皆从虚度暇满生,故增上生定胜法,
由思暇满难得生,昼夜喜悦速勤修。
此说暇满之功德:面见导师具实义,
闻修正法亦具义,今生具义来世果,
皆自暇满人身生,故当数数生欢喜。
天等世间众生主,声缘佛子中怙主,
获得无死甘露位,亦从胜宝人身生,
故赞暇满胜天身,已获人身当生喜。
人天之中人易得,无念见谛智慧地,
获得人身易成就,深藏金刚乘道果,
故说殊胜暇满身,乃为诸乘法所依。
犹如穷人获胜宝,怀疑畏恐是梦境,
应当欣喜思暇满,成就现后利乐法。
以此妙音甘露语,愿息众生之散乱,
赴往林中断烦恼,疲劳心性今休息。
大圆满心性修息中第一品暇满难得终
大圆满心性休息
大 车 疏
全知无垢光尊者著
上师索达吉堪布译
梵语:玛哈善德紫大布占达哲德玛哈塔那玛
藏语:竹巴钦波思涅昂素追瓦向达钦波
汉意: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顶礼普贤如来!
具德二资海云中具寂乐雨,
百种自性功德严饰三身舞,
智悲苍鸣梵天大鼓声阵阵,
顶礼众生主尊佛法僧三宝。
邬金海岛莲花茎之上,如来幻化自性任运成,
灿然妙相随好圆满者,迎请莲师入我意莲海。
本来光明无垢中现诸轮涅,
无生自性无二本体圆正觉,
有无常断来去皆无非思境,
顶礼不缘贤劣取舍无为心。
为引无余众生趋入三世佛,
胜寂悦意宝洲汇集经续义,
明示令众昼夜精勤心向寂,
解脱三有甚深圣道大车疏。
能宣说诸法之一论——大圆满心性休息分三:一、入造论之初义;二、广说真实论义;三、宣说究竟末义。
一(入造论之初义)分二:一、顶礼;二、立宗。
一者顶礼:
诸佛出世,佛法也由高僧大德之恩德得以住世,自己已获难得暇满人身,此时,为了使自他一切众生渡过轮回大苦海,而无误完整地宣说一个人从初学到现前菩提之间修行显密如海法理之次第,我今撰著能令轮回中疲倦的心性于寂静洲得到休息并圆满诸乘之义的论典——大圆满心性休息,全文共十三品。首先顶礼:
本来怙主功德海,智悲自性不可测,
诸佛佛子如意源,顶礼散利乐云者。
于本基中现前菩提的怙主导师出有坏圆满如海断证功德,具足身语意无尽庄严轮,彼之卓越智慧与悲心是以寻伺分别心无法揣测的。勤修其所演说之妙法是产生三世诸佛佛子如意宝的源泉,可使尽虚空际的一切众生随各自意愿获得人天之暂时安乐,以及随根基缘份获得三菩提之究竟安乐,最终现前遍知佛陀大菩提的果位。如是于圣尊普贤如来等十方三世诸佛佛子前顶礼。其中,本来怙主功德海,如《幻化网》云:“怙主本来圆正觉,功德珍宝大海洋。”圆满一切智悲智慧者非佛陀莫属。《中观四百论》云:“故除佛无有,如实号如来。”这些也是具足因果、缘起方产生的。如《宝性论》云:“法从佛生,僧从法生。”散利乐云者,如《经观庄严论》云:“慈诸众生者,无有离密意,不离密意者,顶礼利乐尊。”
如是顶礼有令自己、他人、自他二者获得大利三种必要。
(一)自己获利之必要:若以善妙词义赞叹殊胜对境,则可使自己趋入圣者行为,令他人了知自己是智者,也能令造论究竟圆满。《般若八千颂广释》云:“利他悲尊纵舍命,自之能力不松懈,肩负重任诸大德,危难之时永不舍。”
(二)他人获利之必要:(如果以善妙词义赞叹殊胜对境,)他人了知此为殊胜导师与论典而生起敬信。如龙树菩萨说:“作者赞本师,并非无有果,于导师论典,生起诚信故。”
(三)自他二者获利之必要:圆满资粮,成办所愿。《广大游舞经》云:“具有福德者,成办诸所愿。”《佛陀众行经》云:“于导师佛陀,虽作微小事,转种种善趣,后获菩提果。”
二者立宗:
光明法身净佛性,无明执故漂此有,
业及烦恼旷野中,疲劳心性今休息。
心之自性是本来光明、超越有无常断四边之佛性,一切众生本来即普遍具有此佛性。《宝性论》云:“心之自性光明故,彻见惑无本体后,圆满正觉已证悟,众生无我之四边,令诸众生入佛道,具此无障妙慧者,现见有情之心性,具智如来前顶礼。”虽然自己具有如是本来清净的智慧,但因未了知其本面而漂流于此三有中。也就是说,以无明我执之业力与由彼所产生的贪嗔痴慢嫉五毒烦恼而流转于此三有中。
如何流转的呢?众生依靠存在于阿赖耶上的各种习气,从而以小品不善和愚痴之业而转于旁生中;以中品不善和贪心之业而转生饿鬼中;以大品不善与嗔心之业而堕入地狱;以相应我慢之随福德分善业而转生到天界人间;以相应嫉妒之善业而转生于非天中。如此分别在各趣中受苦、享乐、不受苦不享乐,行善和造罪,不由自主地漂泊在这无始无终、无边无际、难以行走的三有旷野中,无义地将如梦的显现执为我和自己。若详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一切根本不存在,然而迷乱的当时似乎确确实实成立。《三摩地王经》云:“三有众生如梦动,此中谁亦无生死。”《梵天请问经》云:“如梦显现诸众生,分别为自业所缚,不断感受多苦乐,虽为无我真如性,愚痴凡夫执自我,三有痛楚屡屡生。”
虽然诸法无我,可是为种种束缚所系的三有众生,却执著为我,为使他们睁开摆脱此等束缚之眼,有必要宣说了义精华法。为什么呢?自己了知此理后仅仅追求个人寂灭是不应理的。因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漂泊于此轮回中时,无一未曾作过自己的父母,所以,舍弃这些老母有情只求自己一人解脱是不合理的。《致弟子书》云:“亲友入于轮回之大海,现见彼等堕落浪涛中,不知生死流转若舍彼,唯求自己解脱无惭愧。儿时怀中出生无何能,母以乳汁慈爱而哺育,于此历尽辛劳之慈母,除非极下劣者谁愿弃?”思维其中所说之理,目睹了长久漂泊在此轮回中被无量痛苦重担压得精疲力竭的一切有情,我甘心情愿撰著能使他们于佛圆满福德所严饰的休憩处——大涅槃之果位中得到休息的窍诀论典,这是在以无伪悲心引导漂荡在轮回中的众生。《华严经》云:“奇哉!善男子,观想有情界,身语意所作所为乃真实引导漂于轮回众生之无量大悲,结合世间或出世间之典藉真实造论,劝勉他人行善,此等同承侍昔日佛陀,供养善逝,树立法幢,开创解脱圣道,说为圣士、如意宝顶。”这以上已宣说了立宗句。
二、广说真实论义分十三:一、暇满难得;二、寿命无常;三、轮回痛苦;四、业因果;五、依止善知识;六、皈依;七、修四无量;八、发菩提心;九、生圆双运;十、证其不住二边之智;十一、道禅定无垢止观双运;十二、修等持方便;十三、任运自成之果。
第一品 暇满难得
暇满难得品分四:一、总说暇满难得;二、认识暇满之自性;三、明确观察能依所依之自性;四、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总说暇满难得)分二:一、略说暇满难得;二、广说暇满难得。
乙一、略说暇满难得:
现在述说真实论义。…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一品 暇满难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