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最初修持菩提的能依即是暇满人身,故于此宣说暇满之次第。
友等暇满宝藏身,六趣之中极难得,
犹如盲人获宝藏,当以极喜修利乐。
所有共同趋向解脱之人即是修持菩提的道友,忠言劝勉心地善良的善缘者说:一个贫穷的人得到如意宝很稀奇,如果一位盲人获得如意宝比这更稀奇、更罕见,而在流转轮回的六道众生中获得殊胜的暇满人身就像盲人获得如意宝一样,理应赞叹。《宣说暇满经》中说:“犹如一位盲人于十字路口拾到如意宝一般,为无明白翳遮障而漂于轮回之诸众生获得真实人身极为幸运,汝等当恒时修持妙法。”
乙二(广说暇满难得)分八:一、宣说十八暇满;二、虽得暇满然无可信之理;三、劝勉勤于正法;四、今当精进之理;五、暇满难得之理;六、今若不勤则受轮回之苦;七、暇满为诸法之依处;八、宣说暇满难得之比喻。
丙一、宣说十八暇满:
何为闲暇与圆满?吾者未生三恶趣,
边鄙邪见长寿天,佛不出世及喑哑,
远离一切八无暇。为人根足生中土,
业际无倒信佛法,具足殊胜五自圆。
值佛出世与说法,正法住世入佛门,
善师慈摄五他圆,即是十八种暇满。
自己具全之此时,当诚精勤修解脱。
理应深思颂词中所说之义。如何思维呢?《婆罗门嘉畏住杰传记》中云:“脱离八无暇难得,获得人身亦难得,具足暇满亦难得,佛陀出世亦难得,诸根具全亦难得,听闻佛法亦难得,依止正士亦难得,值遇真实善知识亦难得。”如果转生于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中,则为痛苦逼迫,因身体无有闲暇而不能修法;喑哑之人无有解音释义的能力,故因语言无有闲暇而不能修法;长寿天无有行法之想,也就因心识无有闲暇而不能修法;虽有修法之想,但若生于佛不出世、无有正法光明之暗劫中,也不可能修法;虽有正法光明,若成为无有入佛门之心的边鄙野蛮人,也不会修法;虽然想入佛门,但如果成了堕入增损之边的邪见者,则无有修持正法的机会,这四种人因为意无有闲暇而不能修法。因此,转生于八无暇处的众生由于被各自恶业所系而无有修法之机会或缘份。关于此理,《汇集经》云:“断除八无暇,恒时得闲暇。”《般若八千颂广释》云:“地狱饿鬼与旁生,边鄙蛮人长寿天,邪见不逢佛出世,喑哑此等八无暇。”《亲友书》云:“执持邪见转旁生,投生饿鬼堕地狱,无有佛教于边地,转成痴哑野蛮人,长寿天中任何者,谓生八无暇过患。远离此等获闲暇,为断投生当精勤。”所谓的圆满,《月藏经》中说:“具足十种功德之人即是圆满。何为十圆满?即断低劣种姓,不愚痴,诸根不缺,生为男身,相貌端严,不贫穷,不受欺凌,声音悦耳,众人喜见……。”但此处是指《宣说十二圆满闲暇经》中所的:“获得人身、生于圣境、具足诸根、业际无倒、信仰佛教五种自圆满;佛陀出世、宣说佛法、正法住世、趋入佛门以及他人慈爱行法者五种他圆满。”他人慈爱是指有善知识慈悲摄受引入佛法。十二种圆满是加上两种分基而算的。《续释》云:“转为人身根具生中土,业际无倒具信五自圆,导师出世说法法住世,趋入佛门师摄五他圆。”暇是本体,满是特法,犹如青莲花与其蓝色一样。《中般若经》云:“转成人身尚难得,何况暇满皆具足?”
丙二、虽得暇满然无可信之理:
虽然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但许多人因贪执世间的少许安乐而令其虚耗。
倘若此生未修利,后世不闻善趣声,
业力所牵堕恶趣,长久流转于其中,
不知取舍入邪道,漂于无边轮回中。
自己此生幸得人身,如果未修持有利之正法,则将随业力所牵而转于恶趣中,到那时仅仅连善趣的声音也听不到,更何况说获得善趣呢?《入行论》云:“凭我此行素,尚不得人身,徒恶无善行,如具行善缘,而我未为善,恶趣众苦逼,彼时复何为?”如若下堕于恶趣处,则长期不能从中解脱。《入行论》云:“百俱胝劫中,不闻善趣声。”
丙三、劝勉勤于正法:
今生若未修持正法,则很难有从深不见底的轮回中得解脱之时机,因此劝勉诸位诚心精勤修持正法。
故今具有自在时,以随善道之缘起,
当依无尽善二资,超越三有之城邑。
未被老衰死亡所缚、所作所为自由自在之时,应当趋入解脱道。如果尽可能行善,则必定摆脱轮回。《广大游舞经》云:“诸比丘,无老衰死、生活安乐、自由自在时,欲解脱者当勤积福慧资粮,汝等将弃离三有城,阻断恶趣门,登上善趣阶梯,获得解脱果位。”
丙四、今当精进之理:
拥有知晓修持利乐之法的暇满人身,并且已承蒙善知识摄受,此时应当渡过茫茫无边、恐怖可怕的轮回大海。
获宝舟时若未渡,无边轮回此大海,
永久于惑苦涛中,受逼迫时我何行?
例如在大海上,自己拥有顺缘的大船时必须渡过大海。同样,我们应当依靠所得的人身宝舟越过无边无际、恐怖难忍的轮回大海。因为长久沉溺在生老病死的漩涡中无有堪忍的时机。寂天菩萨于《入行论》中说:“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
丙五、暇满难得之理:
故速披上精进甲,为除心与心所染,
踏上净智光明道,菩提道中不间断。
何时尽除了心与心所之污秽,内心便会现出心性光明智慧,如是串习而行持即是所谓的菩提道。我们应当夜以继日毫不间断地精进实修,舍弃睡眠懈怠。《五次第论》云:“息灭心心所,一切戏论时,无念光明智,无中边显现。”此处所说的心是指存在于三界所依身体上的增益分别,心所是随后之伺察,它们是障蔽真如的垢染,因此净除心与心所后便会现前无分别智慧。《二谛论》云:“心与心所乃三界,增益分别伺察意。”也就是说,最初见到外境时所说的“这个”现见缘总相之分别念是心,如第一刹那以心了知而说这是青莲花,尔后缘事物别相是心所之伺察,如分辨青莲花的蓝色、圆形、花心、花蕊等。《辩中边论》云:“见总义为心,彼差别心所。”又如《俱舍论》云:“分别伺察粗细性。”如是分别心与伺察之心所的一切名言习气于佛地将灭尽无余。《入中论》云:“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身证。”也就是说,以迷乱二取为因,自证智慧被烦恼网所遮时称为心,分别伺察是不善地所摄之故。一旦从彼中解脱便称为佛,虽然了知外境却无有贪执分别伺察的能取所取之故。《赞心金刚经》云:“若为惑网掩,则称之为心;若离诸烦恼,则称为佛陀。”《现观庄严论》云:“胜诸有情心。”此中所说的佛地具有大心是指大智慧。《功德庄严经》云:“众生之心乃分别,佛陀之心大智慧,犹如纯金之山坡,说此净不净之理。”密乘中说大心与大烦恼均为智慧性即是此理。被无知白翳所遮的人认为成佛时心不灭,这实属愚痴之论调。入定时根识前虽然显现外境,但分别伺察意已经灭尽。《毗奈耶经》云:“比丘,入定时起心动念虽灭,然根识前并非不现外境。护境眷(人名),此即犹如平静池中显现影像也。”《定量论》云:“内识不动住,眼见诸色法,彼识即根生。”诸根前显现外境是无有分别念的。《定量论》云:“一切诸根识,无有分别念。”总之,以二取为因生起取境分别伺察即是所谓的心与心所,灭尽能取所取而了知外境即是智慧。如《吉祥鬘经》云:“若以能取所取为因,于外境所起之分别念乃轮回之心;无能取所取而了知外境是解脱之智。”
丙六、今若不勤则受轮回之苦:
以往昔善业力而获得人身之士,若不精勤修法,则将流转于轮回中受苦。
今得圆满法根本,无垢珍宝之法器,
不容清凉法甘霖,受轮回苦毁自己。
拥有人身珍宝器,正值降下法雨时,如果不用法器来接纳,则唯有被轮回痛苦折磨。《铁室传》中云:“虽已获得暇满器,然未接取法甘霖,彼为难忍狱火焚,长期为业所逼迫。”
丙七、暇满为诸法之依处:
拥有闲暇之所依人身,解脱之正法也会自然获得。
大乐利乐云聚中,所降妙智甘露雨,
流入人身净心田,故当喜悦诚行法。
佛法的甘露雨自然会流入具有暇满人身者的田地中。《华严经》云:“嗟!善男子,圆满佛法甘霖亦流入具暇满人身者心田。此外,人身具无量利益功德。”
丙八、宣说暇满难得之比喻:
暇满难得之理也可以用比喻来说明。
人天导师佛陀说,犹如盲龟颈恰入,
漂于海中木轭孔,人身较此更难得,
暇满宝身何堪言?是故今起当精进。
佛在经中说:譬如,海中住有一只乌龟,每一百年浮到海面一次,海面上漂浮着一个有孔的木轭,刹那也不停地随风漂荡,当然龟颈也可能入于木轭孔中,(但这是非常困难的,)而从轮回恶趣中得到人身较此更难。《亲友书》云:“大海漂浮木轭孔,与龟相遇极难得,旁生转人较此难,故王修法得胜果。”《入行论》云:“是故佛陀说,如海中盲龟,颈入木轭孔,人身更难得。”《花丛经》中说:“诸佛出有坏出世亦难得,转成暇满人身极难得,故当以比喻详说此理。舍利子,譬如,一大海里有一具孔木轭,另有一盲龟,木轭随风漂于海面上,盲龟每一百年方浮到海面一次,此盲龟颈入于快速漂荡之木轭孔中,而从恶趣再次转生为人并非如是,堕入恶趣者转生为人极其困难也。”
仅仅获得人身尚且如此困难,更何况说行持正法的暇满人身呢?《入行论》云:“如值佛出世,为人信佛法,修善宜稀有,何日复得此。”《顶宝龙王请问经》云:“亲睹导师极难得,闻说寂法亦极难,转人获暇满极难,具戒信亦恒难得。”
甲二(认识暇满之自性)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乙一、总说:
如是人分相似身,中等身及珍宝身。
乙二(别说)分六:一、宣说相似人身;二、宣说中等人…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一品 暇满难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