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五屆:授叁皈五戒(明海法師)

  授叁皈五戒

  明海大和尚

  (2007年7月25日下午于普賢閣)

  

  各位營員:

  我們今天利用晚課的時間,爲你們願意皈依叁寶的人舉行一個儀式,儀式之前,我們先念一段經: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遍)

  大家請坐下。

  簡單地跟大家講一下叁皈依的內涵。叁皈依又叫皈依叁寶。皈依這個詞,一般意義上來說,是指精神層面認同、回歸。皈依叁寶是認同和回歸構成佛教的叁大要素:佛、法、僧叁寶。顯而易見,認同和回歸佛法僧,是要在我們的內心完成的。要在內心完成的這樣一個過程,爲什麼一定要通過一個外在的儀式?這是因爲內心的認同和皈依,通過外在的儀式,由一個出家人來見證,它就會變得強大,變得有力量,變得堅固。這個道理和我們世間生活中的有些道理是一樣的。就是我們內心所發生的事情,通過外在的表達,得到加強,得到穩定。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你到商場去看東西,你看見一個東西好,你心裏想,好,我需要它!如果你不跟售貨員說出來,也不履行買這個東西的手續,你可以隨時改變你的想法,放棄這個東西。一旦你認爲它好,想擁有它,通過語言表達出來,通過一個手續實現它,那麼,你和這個東西的關系就穩定了。我們內心對叁寶的認同和皈依也是這樣,通過儀式表達我們內心的皈依。在儀式中,我們要跟師父一起念,通過禮拜,口裏念,心裏想,來穩定來強化我們皈依的心。這是儀式的重要。儀式也是一個事件,在我們的生命中是一個重要的事件,這個事件就在我們心中成了一個裏程碑。我們心裏動很多念頭,但是很難有一個念頭成爲你生命中的裏程碑。有些念頭只有通過外在的表達會成爲裏程碑,這是講儀式的必要性。這個儀式的內涵,所涉及的內心的回歸和認同,是什麼意思呢?這是發生在我們內心深處,是我們人生最根本的意義,最根本的價值觀,在這個層面所發生的對佛法僧的認同和皈依。事實上一般而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皈依的對象,也許有的人對他的母親作爲皈依的對象,所以在生命處于邊緣狀態,處于極限的時候,他會脫口而出:我的媽。他會想起他的母親。也有的人把金錢作爲他生命的皈依對象,作爲他的精神支柱,等等。那麼皈依叁寶,這樣一個回歸和認同,是全方位的,根本的,奠定我們生命根本和未來走向,確立了我們今後人生的價值系統、價值觀,確定我們今後做人做事的選擇的目標。通常在哲學上,把這個層面上的認同,稱爲終極的認同,終極層面的選擇,是每個人對自己生存狀態的一個自我關懷。這個自我關懷是屬于終極的,終極層面的終極關懷。它不同于我們因爲口渴去找一杯水,因爲肚子餓就找一些飯,因爲喜歡一件衣服去買下它,這樣的關懷。這種終極層面的自我關懷,我個人認爲,對每個人都是需要的,必需的。每個人都要有這個層面的關懷,每個人都要回到這裏,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是比較圓滿的,我們的人生也將會比較健全。所謂回歸的意思,它隱含地說,每一個個體生命他是沒有根的,他只有認同了佛法僧叁寶提供給我們的價值,做人的價值,關于生命的價值,關于自我超越自我提升的方法,他才找到了根。回歸,有找到根的意思。一棵樹沒有根會被風吹倒,它也得不到養料;一個人的精神沒有根,他是膚淺的,他也會被人生的風暴所摧折,他也不能得到精神層面更好的養料。所以,就像一滴水回到大海,一滴水當它回到大海的時候,它的生命就找到了永恒的價值,得到了最好的保護。那麼一滴水如果是孤立地存在,頃刻間會揮發,會曬幹。這種個體生命和我們人類智慧的生命所發生的鏈接,是我們每個衆生生命的本來狀態。但是,在我們的意識層面,我們沒有覺察,沒有覺醒,沒有發現,沒有去趨同它。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要回歸的那本來就是我們的家。如果我們在現在的思想層面,在行爲語言層面,去和我們本來的精神家園發生鏈接。這個鏈接,打個比喻說,好像一個燈泡,插到電源上就發光,像一滴水回到大海,像一片樹葉回到森林,像一粒塵土回歸大地,那是它的家。所以,它就回到了它應該在的地方。這是皈依的意思。當這個鏈接發生的時候,這個鏈接意味著什麼呢?這個鏈接一方面意味著這個個體的人,他和一個智慧的傳統,和一個智慧的家庭融合了。大家知道,一個人的生命,即使你活一百年,所有的時間都不浪費,也是很短暫的。在這麼短暫的時間內,我們個人的力量很渺小,你想通達于人生的智慧,真的很難。你費盡心思,你可能只明白了一點點。而這樣和一個智慧的傳統的融合,它讓我們在短時間內就接受了一個精神財富,所以說皈依叁寶也是我們生命獲得智慧的一個捷徑。那相當于一個勤奮的人,在短時間內,接受了一筆數額巨大的財産。比貧窮的人,一分一厘地去掙那個錢,當然要來得快些。所以,個體生命和一個智慧的傳統發生鏈接,由此而辟成一筆精神的財富,接下來的後果,它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單純,變得清晰,變得簡潔。爲什麼呢?因爲在沒有接受這樣的傳統,沒有發生這樣的鏈接以前,你關于很多問題,關于很多事情,怎麼做,怎麼判斷,你沒有標准,你要經過很多的苦,你要碰破頭,你要吃很多的虧,一些關于做人的ABC你才明白。當你明白的時候,你發現時間已經過去很多了,已經浪費了很多時間。但是有信仰的人不然,有信仰人的人生會變得簡單、清晰、簡潔。由于簡單和清晰,其實也就意味著節省了生命的資源。當然,這樣的人他的身心狀態也往往是簡單、清晰、爽朗。簡單清晰同時也意味著什麼呢?諸位,意味著有力量,當時我們有力量。當你在很多問題的判斷猶豫不決的時候,你有力量嗎?你耽誤了很多時間。當你在做出一個決定行動的時候,沒有充分的信心的時候,你有力量嗎?也沒有力量,你很容易在行動的時候打退堂鼓。而我們有信仰的人,由于直接接受一個智慧的傳承,所以我們的判斷我們的行動總是最直接的,總是最快捷的,總是最自然的,總是最輕松的。這就讓人生的畫面突然改變,人生的圖景突然改變了。諸位要注意,信仰也是人類的曆史上,人類的文化中,一種傳承人類智慧的載體。宗教信仰,是我們人類文化中,跨越漫長的時間和廣大的空間,傳播、傳承我們人類智慧的一種有效的載體。作爲一個個體的人來說,我們要充分利用這種載體。有信仰的人變得簡單有力量,有信仰的人變得有信心,他知道他的方向。這是講了皈依信仰對人生的意義。實質上,皈依就是讓我們人個體的生命,和那廣大的智慧,和另外穿越了無限的時間和空間的,來到我們跟前的智慧的系統發生融合和鏈接,讓我們自己融入。所以,那是一個精神的回歸,是精神家園的確立。

  在佛教裏面可以討論,這種終極層面的回歸和鏈接,可不是一件小事,絕不等同于我們去選擇一個商品,那是把我們整個的生命托付給它。這種托付是人生頭等的大事,萬一我們托付錯了怎麼辦呢?所以,佛教裏也有討論,對于我們要皈依的對象,是要進行觀察和考量的,不是主張你興沖沖就交給它,這是一定要慎重的。這種考量以皈依叁寶來說,我們皈依的是佛法僧。簡單來說,佛是宇宙人生的覺者,法是宇宙人生的規律,僧是追隨佛陀建立那淨化之道的團隊。這叁個對象中,首要考察佛。從佛的行爲,清淨和圓滿;從他的語言,從他的思想,用現代人的話來說,就是他的智慧;從他的情感,從他的大慈悲心來觀察他。但是,生活在現代的人,仍然可能對經論給我們提供的這種觀察提出懷疑,就是如何保證這種說法是真實的呢?其實,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我們今天的人,可能沒有辦法見到釋迦牟尼佛,但是,你們能見到出家人,能見到出家的比丘們,能見到坐在你們前面的師父,這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那麼這樣一個人,他所秉承的修行的傳統,智慧的體系,最重要的不是說來自于一些書本,而是來自于他的師父,他的師父也有師父,師父的師父還有師父,如此上溯,一直到釋迦牟尼佛。所以,釋迦牟尼佛的智慧生命,既有經書的傳承,也有人對人,一個人接通另外一個人,那最感性最直接的傳承其實就是僧。所以,世間有僧團,有活生生地見證了宇宙人生真理的活人,出家人。他從某種層面上向我們揭示了佛法的真實,以及釋迦牟尼佛偉大人格的真實。而且,即使是到今天,我們仍然有緣分能夠親近到一些有成就的高僧大德。像我們的老和尚,我們仍然有機會能碰到這樣的高僧大德,零距離地感受他們的人格中,那些和佛陀的品質一樣的慈悲心,一樣的智慧。也許那個量不一樣,但是那品質是一樣的。就像從石家莊送到趙縣的電,也許送到趙縣的時候,電的量衰減了,但是電仍然是電,能讓燈泡發光。就像長江源頭流到下遊的的水,流到下遊的時候,仍然是水。就像我們在大海裏所獲得的海水,雖然也許我們只舀了一點點,但那是海水,跟海水的品質是一樣的。所以,這是我們皈依的對象的真實性。

  下面,我想簡單給你們介紹皈依的叁寶的內涵。因爲時間的關系,只能用最簡單的話來解釋,叁寶就是佛、法、僧。佛這個字是印度梵文的音譯,翻譯成漢語叫“覺悟的人”。這個覺悟,在佛法裏是包括了叁個內涵,自我生命的覺悟,以及幫助衆生覺悟的事業,在兩方面達到圓滿,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它是生命所有對立的消融,最圓滿的甯靜和和諧;也是生命從內在到外在的統一;既有德,同時也有能;同時有真實性。這個是覺者,佛。那麼法這個字呢?在佛教裏面含義很多樣。廣義的法,概指一切精神和物質的存在,抽象的概念,實體的事物都是法。那麼,釋迦牟尼佛所覺悟的是宇宙人生萬有的規律。這萬有的規律是本來如是的,不是他發明的,他只是發現了它。同時,他也應因衆生的根基,而講出了很多通達宇宙萬有規律的道理、方法、修行的法門,這也屬…

《十五屆:授叁皈五戒(明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