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法。僧這個字也是印度梵文,漢語音譯的全稱叫做僧伽,翻譯成漢語的意思叫和合衆。它是一個持戒出家修行的團隊。我們要皈依的僧,是跨越時間的,包括釋迦牟尼時代的聖賢僧,也包括今天這個時代的僧團,持戒的僧團。在從古到今的僧的海洋中,有一些僧已經完成了生命進化的工作,我們稱他們叫聖賢僧,聖僧。有一些僧人還在這條路上前進,我們稱他叫凡夫僧。我們的正皈依是聖賢僧,凡夫僧因爲清淨持戒,象征和代表了佛法的往持,也是我們修行的伴侶,修行路上的朋友。這個是字面的意義。
深入地講,叁寶有很多種,大要地說,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事相上的,就是通常我們理解的,也是很多人猶豫的,我爲什麼要皈依外面的一個東西啊?這些問題在佛教裏都不是問題,因爲你們了解不夠,所以有這些疑問。所以,第一個層面是事相上的,第二個層面是什麼呢?第二個層面是理上的,理,道理的理。大概地講,也可以說事相上的,我們稱它爲外在的,理上的是內在的。事相上的叁寶,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指釋迦牟尼佛,指他所講的法,指他座下的阿羅漢弟子。在今天的時代,我們見不到釋迦牟尼佛,我們以佛像代表釋迦牟尼佛;我們不能直接聽聞他講法,我們可以聽出家師父講,也可以看到佛經;也許我們碰不到阿羅漢弟子,但是,我們能親近今天持戒的僧團。這就是今天的時代,這叫住持叁寶,象征佛法住世的住持叁寶。
叁寶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內涵,就是理上的。事實上,釋迦牟尼佛的生命是真理的化身,他的人格完全進化,他人格的功德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構成。所以,皈依釋迦牟尼佛是皈依他生命中的戒定慧,解脫的智慧。就像衍真法師說的,並不是皈依釋迦牟尼佛某一個神德。所以,在佛教裏佛並不是一個神德,不是神格,也不是獨裁者,也不是宇宙的第一,他是一個覺者,我們去皈依他生命的功德。皈依法是宇宙人生的規律,規律就是這樣。昨天晚上我跟你們講的,這樣就這樣,那樣就那樣,如此而已,如是。我們只是看到事物之間的聯系,看見事物在生生滅滅之中沒有永恒性,在沒有永恒性之中看見他們的關聯性,由此從人生的迷茫無明的黑暗中走出來,得到自在,這是法。皈依僧,注意也不是皈依某一個僧人,所以不要弄錯。今天的皈依不是皈依我明海某人,可能你們的皈依證上蓋了我的章子,但是那上面寫了什麼?意思就是說,我是你們皈依叁寶的證明人,你們並不是皈依我。即使你們說皈依師父們,也不要認爲說是那個師父,張叁李四。在這個意義上講,這些師父實際上是符號,我告訴你們,師父是符號,怎麼認識師父?這是另外一個問題,這個問題要半天才能講清。講得稍微簡單一點,作爲符號的師父,他是沒有那種,那種privacy(秘密,私事),詩人的那什麼東西的。他履行的是護持佛法的那種責任,傳播佛法的責任。所以你們給師父磕頭,師父也沒有認爲你在給我磕頭,我是認爲你是在給我們的袈裟磕頭。如果我們認爲你們是在給我們磕頭的話,那就會膨脹,作爲凡夫僧來說,會膨脹,有膨脹的危險。你們給我們的袈裟頂禮那就是一個法,也會有功德。昨天我也講到,佛教是一個很完備的、非常精致的、很善巧的一個教育的體系。在這個體系裏,既有剛剛入門的ABCD,基本動作一點不能錯,也有已到達了較高水准的一切無所謂,這不能顛倒。以皈依叁寶來說,既有在事相上的一絲不苟,也有在理體上每個人的自心就有佛,你就是佛,你的法身和佛的法身是一樣的。你心裏也有法,你的心裏也有僧,這叫自性叁寶。佛陀也有開示我們要皈依叁寶,同時也有開示我們說,你不要皈依任何外在的東西,只有你自己是你真正的洲渚。他用了一個比喻,洲渚就是河裏面水裏面的島,洲是叁點水那個洲,渚是叁點水加一個者,我們在河裏面漂流,要找一個島去靠岸,得到安全。佛陀講過,再沒有什麼外在的皈依了,只有你自己是你真正的洲渚。當然這裏面說的這個自己,不是現在這個虛妄自我,這個充滿煩惱的自我,是經過淨化和提升的,經過否定否定又否定,不斷否定,最後自性智慧開發出來的自我,那個自性。所以佛陀還講過,這叁皈依是我們學佛的入門,也會貫穿在我們修行的全部的過程,當你的修行最後完成的時候,你發現你和叁寶零距離的時候,就沒有什麼皈依了,就沒有什麼要向外面去依誰。所以在經文中,佛陀講說,不得佛不得法不得僧是你真正皈依。那麼經過了這樣一個過程以後,最後,你在外面找不到佛法僧了,一切的對立都統一了,你已經在你生命的自性中完全地實證了,見到了佛法僧,到那時候就是真正的叁皈依。但是現在我給你們講這個稍微早了些,我們現在要從ABCD做起,那麼現在知識分子的問題也出在這裏,他們的生命並沒有真正地完成否定之否定,超越又超越,在沒有真正完成這否定和超越,又沒有在生命自性上見到宇宙人生真理的時候,他們就急于下結論說,外面沒東西。佛教稱這個叫謗逆。所以,佛教既有關于信仰的建議,在信仰的建議這個階段,我們見到很多的方式方法,怎麼樣禮拜佛像,怎麼樣上香,怎麼樣懂很多的規矩,我們要遵循著法的規則,一步一步地來,不能夠絲毫地出差錯。同時,佛教也有關于這些達成信仰的手段,對這些方式載體的超越。這是講皈依叁寶的內涵。
下面,我想給你們講一點皈依叁寶以後要注意的事項。第一,在皈依中,我們的身心會發生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來自于你們的承諾,來自于你們跟師父一起念,這種力量在身心中産生以後,我們稱爲皈依體,身體的體。就像這個精神生命,當然在佛法裏要討論,在哲學層面要討論,這個生命是精神的是物質的,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質的,是物質的,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啊?不管它,反正它是有一種力量,這種皈依體的力量,你們要保護它,要呵護它。呵護它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皈依了叁寶以後,不要再皈依其他教主,其他的人格神,其他的神靈。這麼多的不要是什麼意思呢?因爲皈依的産生,你們的選擇是自覺自願的,在你自覺自願選擇了叁皈依的前提下,佛陀要求我們要專一,在信仰的路上要專一。要專一地走一條路,你終究會達到宇宙人生真理的最高峰。你同時走兩條路走叁條路,能達到目的嗎?達不到。沒有一個人同時在幾條路上能走到的。這個路和路之間的關系你現在不要研究,在一條路上走,走到最高你自然明白,到了最高峰你自然知道。現在我們要走這條路,要堅持走這條路,要懂得保護自己內心皈依的神聖性,專一。但是,這個專一性不代表你們要排斥其他宗教,批判其他宗教。不皈依意味著你不要托付給它,但是你要尊重。在佛陀的開示裏面也有講,我們要尊重其他的宗教,尊重其他宗教最好的態度是不說它好,也不說它壞。因爲你說它好,可能你說的方式也不對,對方也會煩惱。明白嗎?每個人都覺得,比如說你尊重我很好,你也說我好,但是你沒說到點上。當然更不要說它壞,不要議論它的長短。然後尊重,寬容。在現代的社會,必要地了解。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皈依叁寶以後,一定要注意在語言和行動中,語言、寫文章、行動中,不要有否定叁寶的話,不要有亵渎信仰的話。這個意思是什麼呢?其實叁寶都沒辦法亵渎的,佛也不會生氣,菩薩也不會懲罰我們,這是絕對的,我敢保證。但是這個要求的意思是說,你要懂得保護你心中神聖的那塊地方。你保護了神聖的那塊地方對你有好處,它會給我們力量,你要懂得保護它。或者別的人在語言和行動上有否定叁寶破壞叁寶損害叁寶的事,你不要隨聲附和,有條件你可以說服他,沒有條件你可以沈默和中立,保持中立,這容易啊,保護內心神聖的東西。
第叁點,皈依叁寶以後,要經常地在內心,強化強化再強化內心和叁寶的鏈接。剛才我講了,心裏和叁寶發生鏈接,要強化它。以前我們心中鏈接的是“我的媽”、“我的天”,現在我們要強化,在你生命的邊緣狀態,在極限狀態,你脫口而出的,你第一個念頭想到的是佛。所以,我們有的老居士遇到什麼,“阿彌陀佛”自然地冒出來。一直到你晚上睡覺做夢,做噩夢你都會念佛。當深化到了這個程度的時候,你們會發現你們的心已經強化了,你們自己已經得到依附了。爲了做到這一點,我是要求每一個皈依的人,每天要念一千遍的叁皈依。一遍是指什麼呢?一遍是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是一遍,這叁句是一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一千遍。念一千遍念一個月,有叁萬遍,如果你能念十萬遍最好了,如果你做不到念十萬遍你念叁萬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一千遍,這很容易,半個小時絕對能做到,念一千遍叁皈依,念一個月。如果你覺得念了一個月,這叁寶還沒到心裏去,繼續念。念到晚上做夢也在念,做噩夢也皈依佛,好了,我可以告訴你們,你們用心地念這叁句,可以解決你們心中的一切問題。你的煩惱你的憂愁你的懷疑你的迷茫,你覺得有點淺度的抑郁症,不開心,壓抑,脾氣大,貪心重等等,都可以讓它歇下來。這是第叁點,你們要注意的。
第四呢,皈依叁寶要經常供養叁寶。供養叁寶的意思是什麼?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個世間的佛法和叁寶變得興旺,變得興盛。它的意思是什麼呢?既包括了爲了佛教的弘揚,出錢出力,也包括你讓那些對佛教有誤解的人消除了誤解,更重要的是下面,你按佛的教導去做人做事,讓佛法的力量成爲你生命中的現實,這個叫如說修行供養。下面講皈依叁寶以後,你們要學習要聽聞要研究。佛教不是一個光講信的宗教,講信也講智,佛教是智和信的統一。信以智爲提升與超越,智以信做基礎來發動,佛教是解和行的統一,理論和實踐的統一。佛教是可以思維可以辯論可以言說的理論,和你進入了體驗進入了實踐以後,超乎于言說的那不可言說的境界的兩者的統一。以後者來說,一句…
《十五屆:授叁皈五戒(明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