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報呢?那個心是靈活變化的。它有沈迷或者覺醒的分別的。沈迷面對現世的境況,你會因此而生起“貪、嗔、癡”和痛苦。如果你是覺醒的面對現世的境況呢,你會生起慈悲喜舍心,你會有一個快樂的果報。所以呢,學佛雖然是講因果,但佛陀也說得很明白,因爲每個人都有佛性,什麼叫佛性呢?其實就是我們覺醒學習的本能。比如說你以前不會講話你現在會了,以前不認識佛法你現在認識了,那種覺性的能力就是我們的佛性。當你完全的發揮你的這種覺性的時候,你就會明白宇宙真理,那你就會成佛了。所以我們學佛的目的呢,就是去發揮我們的覺性,培養我們的戒、定、慧,有戒、定、慧之後呢,就可以影響我們對境的理解。當我們對境的理解不一樣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的心就不會隨境而轉,心不隨境轉就成佛了,心隨境轉就是凡夫。
明傑法師:下面有沒有營員主動上來唱一首歌,黃帥在嗎?
女營員:我可以唱一首嗎?
明傑法師:好!你來吧!唱好了一會兒有獎!
女營員:其實我拿話筒是想問問題,不過讓我先唱一首歌,然後再問問題也可以。我唱的歌是布袋和尚的《插秧偈》(營員許可唱《插秧偈》)
女營員許可:各位法師慈悲,我想問的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第一天普茶的時候大和尚帶我們回顧了前十五屆夏令營,我們知道很多師父都是參加了夏令營然後出家的。但是我想出家的師父畢竟是少數,每一次夏令營都有幾百位營員,那剩下的營員大部分都是要結婚的,我想問一問法師對于佛化婚禮是什麼樣的看法?因爲今天有幸香港和臺灣都有法師和老師在這裏,我也想問一下在香港和臺灣是不是有這樣的情況?佛教有沒有幫助居士舉辦婚禮的情況,大家可以想象解放前在北京城有四百多座廟,寺廟其實是大家生活的一部分,初一、十五都會去廟裏拜一拜,成就了很多因緣,我不知道我這個問題是不是太冒昧了?
明傑法師:我先插一句啊。在今年叁月底四月初舉辦的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裏面,在無錫和臺北的兩個部分,一共有十六個分論壇。其中在臺灣的分論壇裏面,在佛光大學,明海法師去參加,他在那部分論壇提交過一篇論文,就是討論這個佛化婚禮,那麼明海大和尚的這篇論文發表之後呢,就引起了一些關注。鳳凰網的《華人佛教》裏專門做了一個訪談,做了一個問答的這樣一個活動,就是叫做《問道》這樣一個欄目,請了宗舜法師和中國人民大學的何建民教授來討論這個問題,那麼今天這個因緣就更加難得,那我們知道如許可所說,這佛化婚禮,無論在香港在臺灣,都已經實行了一段時間了。那麼之前呢,關于佛化婚禮也有一些討論,我的想法呢,先由明海大和尚簡短的發表他的看法,然後由衍空法師結合香港的狀況來講他的看法,然後,我們再請遊教授談在臺灣的狀況。
明海大和尚:在2003年,我在柏林寺主持過一場佛化婚禮,在《中國宗教》雜志上還有照片和報道。如果在2003年以前,大陸沒有這樣的婚禮的話呢,那麼可能我們這是大陸的第一次。舉辦這一次以後呢,我就對自己說:再也不辦了,討厭!爲什麼我會這麼說呢?這個緣起是這樣的,當時我們這裏負責電腦網絡數據中心的老楊還在這兒,老楊,在嗎?老楊在樓上忙。就是一個學究氣的老先生,現在已經六十了。他呢這麼多年都在柏林寺負責電腦網絡的工作。那時候他就在方丈室,天天跟我打交道。有一天,他說我女兒呀最近要結婚,想辦一場佛化婚禮。因爲我這個人也蠻重視因緣的,他在寺院工作這麼多年,又在我身邊,我脫口而出“好啊,來吧”。就這麼定了,定了以後選了一個日子。我心想按什麼儀軌呢?我知道佛光山有,所以讓明傑法師幫我從佛光山儀軌中查出來,查出來以後印出來。因爲他們要結婚總是有很多親戚朋友要來,我記得那個婚禮那天是個周末,大概是星期天,他有親朋好友要來,提前一天到寺院裏來住。爲了這個事啊,他們來了以後,我還在客廳先跟他們講了一通,就是他們這些親戚們,因爲在他們的觀念裏,我想,他們也會想說“怎麼寺院這個和尚也會弄這個”,我要做他們的思想工作。當然,第二天就在方丈室做。但是我們這個楊居士呀,是很熱心的,行動力很強,他以前是當兵的,行動力特別強。因爲他很多親戚要來,柏林寺又大,所以呢他擅作主張,他本來在寺院裏的媒體部門,我們叫宣傳部門,所以他就擅作主張,印了很多告示“參加婚禮的人到***集合”,這兒貼一張,那兒又貼一張。結果,周末有很多遊客來,不是說遊客參加婚禮,遊客說“哎……”,下面的話我不敢重複,你們去想吧,反正遊客的想象,這個情況呢,我並不知道。在這個時間段內,我到指月樓跟他們講,講完了回去,第二天上午就給他們做,然後還有新人按照我們傳統供的上堂齋呢!做的時候很隆重,還請師父來唱爐香贊,在方丈室,我按照佛光山的儀軌,給他們做,做了以後,再跟他們合影,所以那個宗教雜志上就是那張合影的照片。後來,我好像有看到他貼的這些“參加婚禮的……”這個告示,這就是我剛才說的“討厭”的意思。所以,這個問題沈澱了幾年以後呢,再也不做了!沈澱了幾年,等我忙得有點頭緒了,我再思考這個問題,因爲在香港、在臺灣他們有介紹,所以同時我也在研究佛教的戒律,出家人的戒律。所以,後來參加世界佛教論壇,我就寫了篇討論佛化婚姻的文章。我的基本態度是這樣,第一個呢,我認爲佛教界要面對這個現實,僧團要面對這個現實,要組織這樣的活動,這是我的一個基本點,我的基本點是積極的;第二個呢,是怎麼做,這個需要好好討論,而這個討論是應該在僧團、在出家人的範圍內,要仔細的,特別是有號召力的長老,大家拍板,定下幾個基本點。這幾個點呢,它應該來自于我們戒律的精神,釋迦牟尼佛教導的精神。然後呢,這幾個基本點,一定是我們出家人主持這樣的活動,在操作上應該有一些界限,不要逾越。然後在儀軌上,要有來自于佛經,來自于傳統的文本的根據,我在那篇文章也提到了我讀的英文版的《阿含經》,巴利藏的經文,中間有佛陀對一對夫婦的開示,我覺得這個開示非常好。因爲我是先答應別人辦佛化婚禮,後來才去查佛光山這個儀軌的,結果我看了以後,覺得他這個儀軌多少有點世俗化。所以我覺得應該有一個來自于佛經的一個依據,這個依據我也找到了這麼一點,佛陀對一對夫婦的開示,我們可以把它轉化成一個婚禮中的一個主線,儀軌也不是很複雜,所以大家要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因爲我知道各處都有做的,可能有些地方並不符合戒律的精神,那麼下面有一個問題是什麼呢,就是剛才我講討厭的問題,這樣的活動在什麼場合,在什麼地點,這很重要。我在文章裏也有講到,基本上我認爲,不太適合在僧伽藍內,這是我的實際經驗,因爲老楊居士他這麼整的,在僧伽藍內不適合,僧伽藍就是由僧團結界,我們出家人在一個地方修道啊,結夏呀,它有個整個場地範圍,有個儀軌來結界,這個叫僧伽藍。在僧伽藍內不合適,但是我們可以在僧伽藍外,在不是僧伽藍的地方,在一個什麼中心,在一個什麼協會,隨便有一間屋子都可以,這一點是場地問題。第二點,就是參與的人,參與的人我的文章也沒有提到,這個細節我沒有提,我認爲應該是以居士爲主來組織。我們設定儀軌,居士來組織。這個結婚的事挺複雜,它還有這個那個各種環節來布置,都由居士來做,最後師父被迎請來出席,他就相當一個證婚人的角色,最後的這個核心的部分請他來,這樣會更加好。當然還有一點我在文章裏提到,就是這樣的活動師父願不願意參加,要完全依他個人的選擇,他自由選擇,我們不能說大家都要這樣。這個師父說我不願意主持這個,那我們要尊重他的意願,也就是說這樣一個活動也是一個修行的法門,修行的法門當然就要自願了。你念佛我不願意念佛,我願意參禅,那可以自由,根據個人的情況,自己根據自己修行的狀態,自己發的願,根據這樣靈活來定。這大概是我的一些基本點。
衍空法師:我基本上認同他的說法,因爲佛教界的婚禮,要面對這個問題,因爲現在年輕的佛教徒太多了,我們完全不管他們好像有點不近人情,在香港的一些寺裏面有部分是有婚禮的,我認同大和尚說的佛教的婚禮要合乎戒律,也可以參考一下南傳佛教的婚禮,在南傳佛教裏出家人都不是證婚人。因爲出家人如果做證婚人的話,就可能出現很多問題。比如現在在香港,結婚的人呢他可以請一個律師在任何地方進行婚禮,在他們新人結婚之後呢,就可以到寺院裏去供齋,希望得到出家人的祝福,南傳佛教的做法也基本上就是這樣子。因爲受供養和開示本來就是出家人該做的事情,在家人是因爲什麼因緣到寺院裏去供齋這個是出家人不會太關心的事,不需要理會的事情。得到出家人的祝福和開示其實是一種幸福,所以在現在的製度之下,如果我的徒弟要結婚呢,我會跟他們說,你去找一個律師或者居士幫你們當證婚人,你完成那個結婚的手續之後呢,就去寺院找出家人供齋,就得到出家人的開示和祝福,我認爲佛教的婚禮可以這樣子,但是也認同大和尚說的應該有一些長老級的老和尚來批准。
遊祥州教授:我感覺到剛才大和尚和衍空法師談的觀點都非常的重要,事實上,我想在談任何世間法的問題,可能我們首先要有一個認知就是:所有的世間法都是有漏法,有漏就是有缺陷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在世間法裏面,沒有一個做法會是完美的,會是百分之百的大家都可以接受或者認同。因此,我覺得佛化婚禮,就是像在臺灣,這幾年佛教徒大概都是會找這樣一個方式。佛化婚禮在臺灣有不同的道場,會用不同的形式來安排過程。
佛化婚禮有幾個最好的地方就是,第一個是通常辦佛化婚禮的是佛教徒,在這個婚禮的過程中,師父講一些開示的話啦,當然佛教強調的是出…
《十六屆:普茶 柏林夜話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