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己是懷才不遇,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應該做什麼……”這位美國朋友道出了目前中國人的通病:不太習慣于安守本份(人倫),履行責任(義)。藥家鑫便是其中一位。自從他手握方向盤那一刻起,他就是司機,遵守交通規則,確保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是所有司機應盡的責任。他若遵守交通規則,則不會撞人;即使違反了交通規則,不幸開車撞上人,這原本只是一起平常的交通事故。下車,向受傷者詢問傷情,救人,是他的責任!然而,據藥家鑫當庭陳述,“天太黑,我不清楚她傷的程度,心裏特別害怕、恐慌,害怕她以後無休止地來找我看病、索賠。”于是,他取出一把單刃刀捅向了受害人,連捅八刀,然後駕車逃跑。道義與罪惡只有一步之遙,如果他在那短暫的霎那有承擔責任的念頭,就不會舉刀殺人並葬送自己性命。
逃避責任的思維在當今社會已經極爲普遍,折射出“重人倫,盡義務”這一中華文化核心元素正在被人們遺忘。
1.1.2 對因果的敬畏
對于一個遊戲來說,遊戲規則,你玩就是真,不玩就是假。同樣,一個人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一旦確定,他就必須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這就是人生的遊戲規則。在遠古時,人生的遊戲規則往往通過蒼天、祖先、雷神、上帝等超自然的力量來維持。譬如說,孝養父母,是爲人子女應盡的人生遊戲規則,民間堅信,不孝子必遭天譴雷誅,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威懾力。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後,儒釋道用自己的哲學思辨教化人,使人們從內心産生一種內在、自發的力量,來維持人生的遊戲規則。以佛家爲例,因果律從理論上解決了任何一個人爲什麼要遵守人生的遊戲規則。依照佛教的緣起法,任何事物的産生,都不是偶然,都是由一定的條件按照一定的關系組合而成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形成了民間所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在古代,無論一個人是否信佛,都會認同因果律,進而形成一股維護社會秩序的強大力量。所以曆史上無論誰坐上皇帝寶座,掌握了政權,都會以儒釋道叁教來治理人心,維護人生的遊戲規則,達到社會穩定的目的。
而今,相當多的人把因果報應看成是迷信,人生的遊戲規則只能靠法律、權力來維持。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法律懲治越來越嚴厲,而食品安全問題卻越來越多,假藥、假酒,假奶粉、假肉,毒饅頭滿天飛,只要能賺錢,毒死誰都行;只要有位好爸爸,撞誰都不怕。反正不信因果,有何懼哉?!
由交通肇事變成殺人犯,藥家鑫也是不信因果之犧牲品。他開車撞人後,下車看被撞的人,這是他天良未泯。當他看到被害人在看他的車牌號碼時,自私的本能産生自我防範,這也無可厚非。然而,關鍵時刻,只有一念之差,他若信因果,絕不會認爲殺人滅口後就可以逃避懲罰,殺人的悲劇就可以避免。
事實上,藥家鑫絕不是開車撞人後逃逸的第一人,也不可能是最後一人。因果報應,這一中華文化核心元素在教育中缺失所造成的的社會問題已經顯現。爲什麼我會這樣講呢?現在很多人認爲人死如燈滅,那麼,做好事的人跟做壞事的人到了最後生命終結的時候都是一樣。換句話說,好人也罷壞人也罷,他不需要對他做的任何事情承擔任何責任,或者說做好事的人和做壞事的人在死的那一刻是一樣的,那誰還願意做好事呢?因爲做壞事舒服啊!做壞事很容易發財啊!那麼,倫理道德喪失,社會難以正常運轉,這才是當今社會真正危險的地方——對因果認知的問題。
1.1.3 對生命的尊重
佛陀告誡我們,生命對每一個衆生都是寶貴的,衆生都具有強烈的求生願望,都愛惜自己的生命。對于人類來說,每一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力,這是最基本的人權。在任何一個社會中,如果我們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我們才能安心工作,生活幸福,社會也因此而發展和繁榮。反之,如果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生活在極度恐懼與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中,最重要的問題變成了“如何才能活著”,主要的精力自然都放到求生存方面去了,又怎能安心工作?這樣的社會怎麼能得到發展?所以生存的第一基本條件是生命安全,因爲人們愛惜自己的生命重于世界上任何一件東西。因此,佛陀把“不殺生”放在第一位。
藥家鑫將受害人撞倒後,受傷者痛苦的呻吟聲並未引發他的同情心。雙方在此之前並不相識,應無怨仇。藥家鑫只是爲逃避責任而殺人滅口,持尖刀朝被害人胸、腹、背部等處連續捅刺,將傷者當場殺死。更匪夷所思的是,並非所有人都認同藥家鑫非人道的行爲,藥家鑫辯護律師認爲被告是“激情殺人”,不是真殺人;一位教授將藥家鑫連捅受害人八刀說成是“彈鋼琴的重複性動作”,有人在網上公開表示:“我要是他,我也捅……”理由是,撞死人,國家有規定,一次性賠款有定數;若撞人不死,也許終身受累。這種把他人的生命當兒戲的思維,才真正令人恐懼!也許正是由于這種原因,更有司機撞人後,二次故意碾死人。由此可見,漠視人的生命已是普遍的社會現象。“尊重生命”這一中華文化的核心元素受到嚴峻考驗。同時也提醒人們,僅靠法律來維持人生的規則,遠遠不夠,文化治國的傳統仍需繼承。
綜上所述,自近代中國提倡科學、民主,展開反封建思想的新文化運動以來,人們錯將以儒釋道爲主體的傳統文化當作封建殘余加以鞭撻與批判,文革期間更簡單而粗暴地將之視爲“迷信”與“落後”的象征而加以全盤否定。改革開放叁十年,中國人把主要精力用于解決溫飽問題,無暇顧及傳統文化的重建,傳統文化化世導俗的功能喪失,人性自私、貪婪的劣根性無法受到有效的控製,因而造成當今中國社會的奇特現象:人們只講權力與享受,不願承擔責任;不信因果,爲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甚至以犧牲別人的生命爲代價,視他人生命爲兒戲,給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這正是“藥家鑫撞人刺八刀”惡性案件背後所折射出來的深層社會問題——中國文化“斷根”的危機。
1.2 心理學的局限性
早在2004年馬加爵殺人案之後,人們已意識到,我們的學校教出了各種各樣的怪胎,學校對教育出現的問題已經開始反思,心理教育和輔導被引進了學校。心理學引進了很多紛繁複雜的名相,看起來好像很有學問,但在處理我們心理上的問題時,常有隔靴搔癢之感,老是隔了一層,很難觸及到我們的靈魂。原因何在?心理學是舶來品,紮根在基督教文化裏面,時常讓人找不到感覺。學生心理有問題了,引進心理學課程,有助于問題的解決,但治標不治本。
1.3 傳統文化——生命的保險絲
很多人認爲,現在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通過心理學就能解決。我認爲心理學可以解決部分問題,但是要真正解決中國人心靈深處的問題,還是要靠中國人的根——中華文化。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鼎盛民族,必有源遠流長的文化,它不僅凝結過去,而且滋養未來,成爲一個民族繁榮昌盛的根本。不管社會怎麼變,人靈魂深處最核心的問題還是文化之根,沒有道理可講,這是一種傳承、熏陶、潛移默化,幾千年來養成的一種思維,比如對父母的孝敬、對生命的尊重、對因果的敬畏和對責任的承擔,成爲代代相傳長期積累下來的約定俗成的價值觀,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裏,讓一個人自身産生抗體,相當于電路裏面的保險絲,當電流出了問題的時候,跳閘,就可以挽救一條命。中國文化教化的保險絲在關鍵的時候也會提醒你,不能這麼幹。現在的人腦子裏沒有保險絲了,想怎麼幹就怎麼幹,爲人、做事都沒有底線,這才是“藥家鑫撞人刺八刀”惡性案件背後所折射出來的嚴重社會問題。
2. 小腦與大腦
藥家鑫犯案前,他沒有前科,沒有預謀、沒有組織,與受害人更無任何仇恨。這麼乖乖的一個好大學生,在父母的嚴加管教下,面對突發性的車禍,到了一個關鍵的時刻,是什麼東西在起作用?是什麼東西主導了他的行爲?明白了這些問題,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2.1 小腦——動物的本能
貓追老鼠、狗服從主人、鲑魚洄遊、杜鵑常把蛋産在其他鳥的鳥巢裏,都是動物的本能。肉食動物會把比它小的動物吃掉,這是它們的本能;但是多數的肉食動物不吃自己的孩子,這也是本能。本能反應的器官在哪呢?是動物體內最古老的部分——小腦,是所有動物求生存的本能。
盡管人是萬物之靈,但也是動物大家庭的一員,只不過是在動物之前多了兩個字——“高級”。但不管你是高級動物,還是低級動物,小腦的功能都很重要,控製著生靈的本能反應。對人而言,食色、吃飯、睡覺、欲望、說謊、虛榮、趨利避害等都是人的本能;發生意外時,逃生是人的本能;當危險來臨,無論是自救還是救人,也是人的本能反應。藥家鑫開車撞人後,逃避責任,也是人的本能在起作用;後天的教化不夠,無法扼製自私的本能,不惜以殺人來保護自身的利益,人便失去了最後的底線,與動物沒有任何區別,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人的悲哀,也正反映出我們現在的社會問題——拼命往動物方向靠——最大限度地刺激了動物自私的本能。依據唯識學的原理,人自私的本能是由第七末那識發出的(見表一)。
上表講的是八識之間的關系。不少人認爲,第八識最重要,而我則認爲,化解任何心理的問題,應該從第七識入手。因爲唯識學第七識解說了一個人自私的本能是如何産生的。前五識如同員工,他們只負責收集信息,無權表達好、惡;第六識如同CEO,有權表達自己喜歡與不喜歡的感受,但無權決定好、惡的評判標准;第七識如同大老板,以自己的利益爲中心進行判斷,作出好與壞、是與非、善與惡的最終判決,慢慢形成概念,儲存于第八阿賴耶識中;我們通常把第八阿賴耶識看成是倉庫,以自己的利益爲出發點所形成的好與壞、是與非、善與惡的概念,原本是主觀的,時間久了,人們誤以爲…
《十八屆:禅修與情緒管理(淨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