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些概念是客觀、公正的,自然會強加給別人,要求所有人都接受自己的觀念。這些主觀的概念如同種子,儲存在第八阿賴耶識中,左右我們未來的行動,影響我們生命的軌迹,推動生命的輪回。
2.2 大腦——人類與動物的分水嶺
人本是動物大家庭的一員,依靠小腦的功能本能地生存著。隨著時間的流逝,僅僅靠小腦本能的反映,難以在錯綜複雜的大自然中生存下來。面對進化過程中適者生存的競爭遊戲規則,人腦逐漸增強了對大自然有意識的反映,導致人腦急遽性的演化,大腦逐漸形成,成爲人類與動物的分水嶺。
今天,動物依然依靠小腦的本能反映而生存,而人類的大腦經過350萬年的進化,日趨完善,通過後天的教化,形成有意識的思維,有能力判斷此時此刻的當下,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以此來扼製人的本能沖動。
2.3 太動物化——當今文明的危機
幸福人生,是古往今來人們的共同追求,大致說來,包括如下叁個層面:生存、生活與生命(見表二)。
(1)生存
改革開放叁十年,中國的經濟持續發展,舉世矚目,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溫飽問題就是生存問題,這不只是人類的專利,也是所有動物求生存的本能。換而言之,要使人類與動物區別開來,僅僅解決溫飽問題還不夠,還有生活得好一些的願望。如何生活得好些,如何提升生命的品質,我們關注得不夠。
今天我們的教育過于偏重于知識的灌輸、技能的培養,這僅僅是爲了生存,其必然結果是,追求名、利,成爲人生的唯一目標。中國社會富了,結果又如何?富到只剩下錢,窮到只差錢。富人除去錢還有什麼可以炫耀的呢?錢與權,成爲衡量人價值觀的唯一標准,良心、修養、道德只能退居第二位,“藥家鑫撞人刺八刀”就是在人本能的驅使之下,爲了減少“經濟”損失而有的自然選擇。
(2)生活
生活得好一些,經濟固然是基礎,安心卻是關鍵。做錯事,心不安,生起改過自新的動力,這就是調心——修身養性的開始。這正是傳統文化最基本的功能。反之,若無傳統文化的熏陶,一個人做了不道德的事,仍然心安理得,無慚無愧,與動物有何區別?!因爲,“有無慚愧心”是區分人類與動物的分水嶺。從這種意義上講,傳統文化不僅僅是一種學問或知識的灌輸,更關系到使人活得像個人的大問題。
我在倫敦求學時,當時國內有位高官到倫敦旅遊,臨回國時我就問他,倫敦怎麼樣啊?他說,比中國差多了。何以見得?他說,“你看這裏的房子,最高不超過六層,還是中國的高樓多!”這讓我無語——人把鋼筋混凝土的硬件發展當作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全部,這是特別危險的地方。社會就如同一臺電腦,硬件設施固然重要,但若無相應的軟件配套,社會遲早會出問題。
而我們當今的教育,過份強調了硬件的發展,而在人身健康心靈健全的軟件上投入明顯不足。當學生走出校門,走入社會時,因缺少這方面的訓練,融入社會時,難以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社會以及自身的沖突,怎能活出好心情?怎能活出人生的精彩與樂趣?更不用說人生的境界了。
(3)生命
活著不難,活得有感覺難,活得明白更難,活得有意義與價值則是難上加難!人生的問題,一直是古往今來人們苦苦探索的熱門話題。傳統文化探索的核心是“我爲什麼要活著,我如何能夠活得更好,而不是僅僅是“活著”而已。
3. 左腦與右腦
一般人的大腦都比較勻稱地分爲兩個腦半球,一半被稱爲左腦,另一半叫右腦。神經學家認爲,兩個半腦對我們如何行爲、理解世界分別起著不同的作用。各位營員對自己的大腦又了解多少呢?那我就先考考你們吧:人爲什麼用右手寫字而不用左手?
營員七(男):因爲左腦比右腦要發達一點吧。
淨因法師:什麼?左腦比右腦要發達,所以用右手寫字!你這什麼邏輯啊!
營員八(男):人用右手寫字,因爲左腦負責語言區域,右腦負責思維邏輯,右腦一般是傾向于想象。
淨因法師:基本正確!再比如說,我們打電話是用左耳聽還是右耳聽?應該是右耳多一點。用左耳聽電話,好像怪怪的,是吧?這主要也是左、右腦分工所造成的。有人見過真正的大腦嗎?請看這個短片,我們的大腦由左、右兩半球組成,由胼胝體相連,成爲一個整體,而左、右腦的分工卻不同(見下表叁)。
3.1 左腦的功能與局限性
大家看過愛因斯坦的大腦嗎?愛因斯坦的大腦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他死後,有人把他腦袋“取”下來,保留到今天,腦神經科學發達以後,科學家把他的大腦進行掃描,輸進機器進行分析,看看發生了什麼。
(播放視頻)
看到沒有,人腦就像燈泡鎢絲一樣,用久了會留下一些痕迹;腦神經科學家把愛因斯坦的大腦進行掃描,發現他的大腦左邊確確實實與常人不同,經常使用的部位,留下了痕迹,通過電腦的分析顯示出來。這證明人的左半腦擅長理性、有分析能力、邏輯能力,是使人類之所以爲人的關鍵。正因爲如此,自古以來,人們都比較注重對左腦的開發。
大家知道左腦時代是怎麼劃分的嗎?在遠古時代,功夫好像很重要。爲什麼呢?那個時候知識還不是很重要,力氣才是生存的根本。有力氣的人,能把對手打敗,這就是有本事,會受到人的敬佩。但對現代人來說,功夫再好,還不如有把槍防身。當人類社會進入農業社會後,尤其是在工業時代、信息社會時代,知識變得越來越重要,知識就是力量,成爲人們普遍認同的真理(見表四)。
由上表可知,直到20世紀前後,人們還處于左腦時代,並堅信: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本身並沒有問題,知識的重要性也不應否定,唯識學第八識揭示了知識的形成,指出了知識的局限性,說明了迷信知識的危險性。
前面我們已談到,在八識中,前五識接觸外界事物,第六識感知我們所接觸的事物,産生喜歡、不喜歡的感受,而第七識自身的利益則是第六識判斷喜歡、不喜歡一件事物的依據。以自我爲基點,以自己的私利爲中心進行判斷,怎能客觀公正?!更何況在現實生活中,因人與人之間的利益、處境或喜好不盡相同,對同一件事可能有不同的感受。以蛋糕爲例,若喜歡蛋糕的味道,便形成蛋糕對我好的概念,心中産生喜歡吃的感受,最後把蛋糕好的結論貯存于第八阿賴耶識中,下次見到時自然會拿來吃;若一位女孩因吃太多蛋糕而使自己發胖,便形成蛋糕對我不好的概念,心中産生恐懼的感受,最後把蛋糕不好的結論貯存于第八阿賴耶識中,下次再見到蛋糕時,自然會把它扔在一邊,不敢再吃(見表五)。蛋糕到底是好食品還是不好的食品呢?離開特定的人,恐怕永無定論。
由以上分析可知,同樣是蛋糕,卻得出好與壞兩種截然不同的結論。這樣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說,同樣是清風明月,在心情好的人心目中,覺得特別的美好,自然發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之贊歎;然對憂愁的遊子來說,便會發出“江楓漁火對愁眠”之歎息。再如,同樣是晚霞,心情好的人便會有“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贊美;而在老年人眼中,卻會發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迥然不同之感傷。至于“明月”與“黃昏”之本來面目爲何物?煩惱衆生恐怕難以領悟。
以上事例說明,本來清淨的心,被貪瞋癡等自私的思想染汙後,産生種種分別,起惑造業,形成各種概念,貯存于第八阿賴耶識中。種子(即我們的體驗所熏習而成的潛能)生現行(即現象界的體驗),現行熏種子,循環不息,最終形成我們的邏輯思維世界,這是左腦的功能。
佛家認爲,我們左腦思考的東西,它既不客觀,也不公正,往往很主觀,但因以所謂的符合邏輯的知識結構出現,便誤以爲是客觀、公正的。明明是你主觀的判斷,你卻認爲是客觀的判斷,並以此爲基礎再去進行你的決策,隨之而來的是行動,結果當然會有問題啦。
比如說,一只蚊子咬了你,誰幫我做個判斷:蚊子是益蟲還是害蟲?
營員九(男):害蟲。
淨因法師:在座的有沒有持不同意見的?蚊子天生就是害蟲?對誰有害?對人確有害,但對蚊子本身有害嗎?
營員九(男):沒有。
淨因法師:假如說,被你打死的那只蚊子,一狀告到閻王殿,閻羅王做判官:蚊子只咬了你一口,你卻要了它的命,誰的危害更大?照這種邏輯,你可能會輸掉這場官司。我也是人類的一員,沒有代替蚊子翻案的意思。我只是想跟大家說明一個問題,我們說蚊子是害蟲,唯一的依據是它對人類有害。如果客觀公正地講,在沒有出現人類之前,蚊子便活躍在這個地球上。今天,人類成爲地球的霸主,不僅要把蚊子趕盡殺絕,也不願爲其他生靈留下生存的空間,想來都有點恐怖!我們再來做個遊戲:你覺得中國電影明星誰最美?別不好意思,沒關系的。
營員十(男):我沒感覺。
淨因法師:你沒感覺,有境界!那我再問你,現在在你周圍有不少美女,你覺得她們美嗎?在你心目中有美女嗎?
營員十(男):有美女,但不存在最美的。
淨因法師:你心目中的美女,她的美是真的還是假的?
營員十(男):不是真的。
(衆笑)
淨因法師:你的意思是,這兒的美女都是假美女?
(衆笑)
營員十(男):不是。
淨因法師:“不是假美女”,還是“不是真美女”?說真話,對你來說,有壓力,對嗎?問題其實很簡單,我只是要你回答,美女的美,是客觀的嗎?我們來做個試驗:如果在一個房間裏放1000只蚊子,然後放一個你認爲很舒服的美女,再放一個你認爲你很不舒服的醜女。那現在我要問你,那蚊子會不會口下留“情”,光咬醜女,而不咬美女?
營員十一(女):不會,因爲蚊子沒有審美觀。而且在蚊子只要吃到它想要吃的東西就行了,在它的世界裏不存在審美。…
《十八屆:禅修與情緒管理(淨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