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好,沒有修好。誰是成就者,跟我們的解脫沒有關系,如果鬼神或神通等等可以幫我們解決問題。釋迦牟尼佛也不會宣說緣起法,而只會給我們提供一些供養鬼神、修煉神通的方法了。
但哪怕世間的鬼神以及自稱很有神通的人自己,都被貪嗔癡等煩惱所折磨,也會因煩惱而造業,也有生老病死。既然他們自己都自身難保,我們又有何必要去求助于他們呢?所以,佛傳法的時候,不會教我們去迷信這些世間神通。
很多人認爲,自己不幸福的原因,就是因爲沒有錢。只要擁有足夠的錢財,自己就會幸福。但目前的事實是,很多人擁有了足夠的金錢,卻還是不幸福,因爲他們沒有找到幸福的根源,沒有找到消除不幸福的方法。
現在有很多人喜歡說自己是活佛、成就者、空行母等等。原來自稱活佛的,只有藏族,現在不僅有藏族,在漢族和其他民族裏面,也有很多說自己是活佛的人。原來男性比較多,現在已經發展到女性當中自稱是空行母的也大有人在了。有的人都不說自己是菩薩的化身、佛的化身,而直接說自己是佛,這都是佛教的悲哀,衆生的不幸。
遇到這種人,該怎麼對待呢?首先,我們萬萬不能相信對方,再過叁五年,就很有可能會看到這些人的真相。再者,我們更不能以這些人的行爲來衡量佛法,無論殺盜淫妄,還是詐騙,都是他們個人的行爲,與佛法毫無關系。學佛,必須要學正法,要樹立正知正見。我們只能相信釋迦牟尼佛的教育,相信叁寶的力量,相信四聖谛的真理,相信緣起的力量。要學也就是學這些,修也就是修這些,追求也就是追求這些。如果佛陀宣說的四聖谛有問題,那就是佛法自身的問題。但通過長時間的聞思,相信大家都知道,這些理論是不會有問題。我們要把佛法的問題與這些人本身的問題分開,不要一開始是盲目地去崇拜和追隨那些有名聲、說有神通的人,過段時間以後,看到一些不好的現象,又對佛法産生不好的印象,然後又去指責、批判佛法等等。這兩個都是極端的行爲,學佛的方向都完全顛倒了。
爾時具慧者,如何不了知,
尊聖教心要,即諸緣起道。
在這個時候,凡是有智慧的人,怎麼不知道佛法的心要、核心,就是緣起之道呢?一定會知道。
在古老的印度宗教裏面,經常會講他們的神去打仗的時候,怎麼樣去消滅敵人;消滅敵人的時候,是多麼的厲害,多麼的勇敢,這些書中的一部分,已經翻譯成藏文,到現在都在流傳。但這些戰場上的勇敢、堅強,能讓我們解脫嗎?不能!不管多麼骁勇,不但和解脫沒有關系,反而會讓我們造業、墮地獄。
而釋迦牟尼佛的心願,是讓一切衆生成佛。釋迦牟尼佛傳法,是爲了度化衆生,讓衆生解脫,並不僅僅是讓衆生有吃有穿,生活過得好一點,工作順利、升官發財。
如何能讓釋迦牟尼佛滿願呢?在衆生證悟緣起以後,才能圓滿這個心願。
如是于依怙,希有稱贊門,
除說緣起外,誰能得余者。
所以,除了證悟或宣說緣起以外,還有誰能找到更好的贊揚方式,來稱贊釋迦牟尼佛的稀有與奇妙呢?任何人都找不到。“依怙”,也即怙主、依處。佛教徒的依處,衆生的祜主,就是釋迦牟尼佛。“門”,也即方式。
因爲緣起學說非常准確地解讀了宇宙、輪回六道的根源,並且告訴我們,證悟緣起,就可以解脫、涅槃或者成佛。這個方法,是釋迦牟尼佛發明並弘揚的。世上沒有一個學說,可以與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相提並論。
二、 佛陀是唯一的走向解脫的引導者
(一)佛法的內容是正確無誤的
由彼彼依緣,說彼彼性空,
離此更何有,希有善教誨。
“由彼彼依緣”,“彼彼”, 凡是相互依賴的東西,無論高與低、左與右等等,就是彼彼之間的關系。“依緣”,也就是緣起的意思。因和果相互依賴、相互觀待。因爲有果,所以叫做因;如果沒有果,就不能叫因。比如,如果一粒米能發芽,那這一粒米就叫做因;如果它永遠都不會發芽,永遠都是一粒米,就不叫因。因和果之間,一定是相依的。
《緣起經》和《稻稈經》中對緣起的定義,一個字都不差:“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其中所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說彼彼性空”,凡是相依、緣起,有因有果的事物,都是空性。
緣起第二個層面的意思,就是空性。緣起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無垢光尊者講過:在某種程度上,心的本性光明如來藏,也是一種緣起。
有人會說:如來藏爲什麼是緣起呢?它又沒有因和果,也不符合“此生故彼生”的定義,如來藏是不生不滅的啊?
當然,在一般情況下,不會說如來藏是因緣法。絕大多數佛經會說,如來藏是超越所有因緣的東西。不但聞思的人可以懂得這一點,證悟的人更可以切身地親證這一點。從本體上來講,心的本性已經超越了依和不依的關系,空性和光明是無法分開的。但用我們的分別心來判斷、描述如來藏光明的時候,卻可以把二者分開。在分開的時候就可以說,心的本性是空性和光明的結合體。因爲有空性,所以就有光明;因爲有光明,所以就有空性。空性離不開光明,光明也離不開空性,二者是相依的。從這個層面來講,也可以叫做緣起或因緣法。
雖然《緣起經》當中,介紹過因果的五種規律。但如果進一步觀察會發現,因果之間的關系,是非常莫名其妙的,我們永遠都找不到一個合適的答案與合理的解釋,但無論如何,因和緣的關系仍然存在于生活當中。用我們佛教的語言來講,就是在世俗谛當中,因果是存在的。
若再更進一步觀察,就根本找不到因和果。因緣聚合的時候,就會産生果。果根本沒有自己的本體,只是依靠因緣而存在。因緣存在一天,果也可以存在一天。如果因緣解散,所謂的果隨時都會消失。
如果果有自己的本質,那就不需要依靠因緣而存在,它自己就可以獨立地存在。但因爲果不可能單獨存在,所以它沒有真正的實質。同樣,依靠這種推理,也可以得出因緣不存在的結論。
以前我們一直認爲,只要因緣當中産生的東西,都是客觀存在的。這都是自以爲是的,簡單、天真而愚蠢的結論。
越了解佛陀的智慧,我們越發現,自己過去的想法,是多麼的幼稚。人類的智慧,有一個成熟的過程。就像高科技的誕生,也讓我們發現,我們過去的世界觀,有著多大的偏差。即使當時的科學家都認爲,自己的觀點是准確無誤的。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原有世界觀的大廈,會出現根本性的動搖。當我們的視野提升到更高領域以後,都會意識到過去的愚昧與幼稚。
佛陀的緣起學說,是非常成熟的理論。借助佛的理論來看世界,就能知道一切都是幻覺。當然,即使理論上知道是幻覺,在生活當中,我們卻無法以幻覺的觀念來對待,因爲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的主觀見解已經養成習慣,積習難改、積重難返,只有通過修行,讓覺悟的智慧升級,才能以如夢如幻的見解來指導生活。
關于空性,中觀論著裏面講得非常清楚,比中觀講得更清楚的,就是密法。
幻覺不可能屬于物質,凡是幻覺,一定屬于精神。我們不能不承認,這個世界與我們的精神密不可分。正是精神,才創造了幻覺。既然如此,我們就不需要去逐一觀察現象,只需要去了知精神自己的本質是什麼就夠了。往裏觀察自己的心,所有的答案都可以在一瞬間獲得。從此以後,就再也不需要中觀的書本了。
“離此更有何,希有善教誨?”除了緣起學說以外,怎麼可能還有更稀有的教誨呢?不可能再有了。
雖然哲學、科學裏面,也有很多奇妙的東西。人類的各種文明,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對不希求解脫,只追求感官刺激的享樂主義者來說,這些東西更有價值。但對追求解脫的人而言,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才是最迫切的。對他們來說,沒有比緣起理論更好的教法了。
愚者執何法,堅固邊執縛,
智善彼即是,戲綱盡斷門。
我們這些沒有證悟的愚者所執著的東西,就是對緣起的各種堅固偏見。因爲有了這些偏見,就會把自己束縛在輪回當中。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逼迫我們流轉輪回。讓我們流轉輪回的,就是我們自己的錯誤觀念。有智慧的人觀察緣起,則帶來的是智慧。通過了知緣起的智慧,就可以斷盡輪回、戲論的網罟。“戲”,戲論的簡稱,也即各種各樣的執著。“綱”,也就是網的意思。束縛于戲論的網絡當中,就是輪回。
比如,有些外道認爲,世界是恒常不滅的,這屬于常見;有些人又認爲,世界是斷滅的。人死了以後,再也不會有生命的延續,這叫做斷見。這些常見和斷見,都屬于邊執、戲論和偏見。
簡單而言,對愚者來說,因緣是流轉輪回的因。對有智慧的人來說,因緣卻是斬除輪回的方便。束縛與解脫的唯一差別,取決于對緣起的認識。
密宗經常講,輪回和涅槃,就像手心和手背,翻過來是輪回,翻過去就是解脫。對緣起的不同認識,就可以導致輪回與涅槃的不同結果。
如此殊勝的智慧從那裏來?就是來源于佛陀。如果沒有佛,人世間永遠都不會有緣起的說法。
在有些佛經裏面,講過一些黑暗時期。這種黑暗時期,不是指西方曆史上所經曆的千年黑暗時代,而是指沒有任何佛法的時期。雖然在這些時期,人類的物質條件非常好,既健康又長壽。但因爲福報還沒有達到聽聞佛法的程度,所以在長達幾十億、幾百億年的過程中,都沒有佛法、沒有智慧、慈悲等正知正見。這樣的時期,佛教稱之爲黑暗時期。
如果沒有佛,我們就不可能有這些觀念。緣起智慧的源頭,來自于佛。因爲有了佛陀的教育,我們才有這些機會去學習、修行。因爲學習並修行了,所以才能得到智慧。
此教于余未能見,故唯稱尊爲大師,
外道竊名以飾贊,如于野幹呼獅子。
除了佛教以外,在其它的宗教、哲學裏面,都沒有出現過這種教法,這是佛陀獨有的智慧,所以,我們只能尊稱釋迦牟尼佛爲大師。雖然外道有些修行不錯的有神通的人也叫做大師,…
《慧燈之光九 《緣起贊》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